第1章 绪 论

1.1 复习笔记

一、经济地理学发展概述

1.20世纪前的经济地理学

20世纪前经济地理学的相关研究,可分为史志描述、商业地理和经济地理学三个阶段。

(1)史志描述

史志描述即人们对一些经济地理现象的观察和记述。

我国最古老的经济地理文献是战国时代的《山海经》和《禹贡》。《山海经》中的《五藏山经》叙述山的脉络和所蕴藏的矿物,《禹贡》记述了山岭、河流、植物、土壤、土地利用、物产、贡赋、交通等情况。

欧洲比较有影响的是古希腊的《地理学》,对当时欧洲人所了解的欧洲、亚洲和非洲的一些地区,按政治单位进行区域描述。

(2)商业地理研究

17世纪中叶,地理学家瓦伦纽斯出版了商业地理教科书,为荷兰阿姆斯特丹商人和政府提供实用的商业信息。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商业地理专业著作之一。

1889年出版的《商业地理手册》是影响至今的经济地理学重要文献。

(3)经济地理学研究

“经济地理学”一词最早是由俄国科学家罗蒙诺索夫在《地理考察》首次提出的。

1882年,德国地理学家葛茨发表《经济地理学的任务》,论述了经济地理学的性质特点。

葛茨具体提出了建立作为科学体系的经济地理学。这标志着经济地理学从地理学分化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2.20世纪的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

(1)研究区域尺度的变化

20世纪上半叶,经济地理学引入经济活动区位论。包括农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中心地理论和区位经济论,侧重单体企业的微观分析。

二战后,美国一些经济学家在研究区位论的基础上,开始了对区域经济的整体研究。艾萨德创立了区域科学,侧重区域内各企业之间的联系和协调发展。

20世纪50年代以后,相继出现“增长极理论”、“循环累积论”、“极化-涓滴理论”等从区域内转向区域之间,从一个区域转向多个区域的理论。

近20年来,随着经济活动全球化的日益增强,经济地理学家对此的研究也日益升温。不仅表现在相关成果的增加,也表现在国际相关研究组织的重视。

(2)研究企业组织的变化

战后以来,企业组织,加速向着多部门、多区域、跨国经营和全球性经营发展。以单部门企业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区位论,暴露其局限性。

美国地理学家麦克尼提出了公司(企业)地理的概念。其主旨是企图“使经济地理学中仅仅对物的分析转移到对人及社会组织机构的关注上来。

(3)研究思维方法的变化

20世纪前期的区位论研究,以规范性分析为思维方式,其研究框架的实际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

60年代的实证主义分析法强调用统计和数学模拟方法探索经济活动空间结构的形成规律。

60年代末的行为学派强调对区位决策者行为的分析。

60年代末以来,结构主义地理学应运而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资本、剩余价值等基本原理,解释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矛盾。

90年代以来,一些地理学家开始注重制度和社会文化因素对经济空间现象的影响。

近20年来,一些主流经济学家也开始关注经济地理学。尽管这些学者在研究中更加侧重于模型分析,但是他们与经济地理学家的有益交流,必将促进经济地理学的发展。

二、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

1.研究对象

(1)欧美学者对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的看法

多数学者的观点可综合为经济地理学研究经济活动的空间方面;

经济活动包括生产、交换、消费等各相关部分;

空间方面包括经济活动的区位和分布,空间组织和发展,经济活动与环境的关系(包括环境条件和资源的各种利用等);

这种研究包括各种不同尺度,从小区到国家,到世界性的研究;

经济地理学研究中的社会方面,强调社会因素在经济流动中的特殊作用。

(2)苏联学者对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的看法

苏联学者在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上有两种不同观点:

区域学派

认为经济地理学研究地域生产综合体或经济区,包括其形成过程、功能、内部结构、空间形成、内外经济联系、进一步发展的途径和地理配置规律。

部门统计学派

认为经济地理学研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统一的生产的配置,着重研究其规律。

(3)我国学者的相关讨论

我国学者对经济地理研究对象的主要观点包括:

经济地理学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地域体系,其核心是生产的地域布局体系。

经济地理学的中心研究内容是经济活动和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地域系统的形成过程、结构特征、发展趋向和优化调控。

经济地理学研究人类的经济活动(主要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在地球表面的分布状况、特点,以及发展变化和地域分异的规律性。

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生产力布局和生产地域综合体的科学。

(4)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的本书观点

经济活动的内容

从产业角度看,包括第一次产业、第二次产业、第三次产业、第四次产业。

经济活动区位

经济地理学研究经济活动在什么区位(场所)发生,以及为什么在这些区位(场所)发生。既包括单体研究,也包括综合研究。

经济活动空间组织

经济地理学研究区域内不同企业、不同产业部门之间的协调发展和经济差异、经济增长变化、经济分工与合作、经济要素的区际流动等问题。

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和经济环境,这些环境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2.学科体系

(1)通论经济地理学

通论经济地理学把经济活动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环境关系的一般原理。

(2)区域经济地理学

区域经济地理学以地域范畴明确的区域为单位,研究其经济发展条件、经济结构、地域生产综合体与经济中心的形成与发展、生产地域分工以及与其他区域的关系等。

(3)部门经济地理学

部门经济地理学以经济活动的某一部门为对象,研究其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环境的关系。包括农业地理学、工业地理学、交通运输地理学、商业地理学、信息业地理学、金融地理学等。

(4)公司(企业)地理学

公司地理学是研究公司增长空间、空间结构、空间行为及其与环境关系的学科。

三、经济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

1.经济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

经济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实际上成为与自然地理学平等对应的地理学分支学科,在中国地理学中有着独特的地位。

2.经济地理学与经济学的关系

(1)经济地理学与微(宏)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研究单个经济决策单位经济行为,宏观经济学研究国民经济总量变动及其与就业、通货膨胀等的关系规律。

经济地理学试图寻求经济活动的区位和空间组织的一般规律。而这种空间分异规律形成的关键因素,是经济规律的作用。

(2)经济地理学与区域经济学

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哪里有什么,为什么,又该怎么办”的学科,其研究对象与经济地理学十分接近。同时,经济地理学的发展中借用了不少区域经济学的研究成果。

(3)经济地理学与政治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社会经济关系(生产关系)发展规律的科学。认为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互为影响。经济地理学家在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时,应考虑生产关系的影响。

3.经济地理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

(1)自然地理条件和自然资源对于经济活动区位和空间组织具有重要影响。

(2)经济地理学对于自然地理学和自然资源学的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4.经济地理学与技术科学的关系

技术条件是经济活动区位和空间组织的重要决定因素。技术水平的提高,常引起经济区位的变化。掌握相关领域的技术知识对提高研究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四、经济地理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1.经济地理学对经济发展的理论意义

(1)生产发展制约着生产分布,生产分布对于生产发展也具有很大的反作用。经济建设的区位与空间组织,是经济建设中具有长远性和全局性的战略问题。

(2)经济地理学可在解决经济创新和相关经济来源的问题上做出贡献。

(3)经济地理学对经济的空间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2.经济地理学对当今世界重大实际问题的贡献

(1)经济地理学关于人口增长所带来的问题研究并给予有价值的回答,对社会发展是极大的贡献。

(2)在经济发展中,注重对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研究,经济地理学家大有用武之地。

(3)经济地理学强调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在提出如何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告诫人们注重与环境的关系问题。

(4)经济地理学研究贫富差异的区域格局以及引起这些差异的地理条件,并借助一定理论提出缩小这些差异的措施。

3.当前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重点

(1)人地关系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

(2)全球与地方关系的理论研究;

(3)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理论研究;

(4)区域经济发展的公平与效率关系;

(5)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