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二校《教育学基础》(第2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视频讲解)+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
- 圣才电子书
- 29145字
- 2020-11-18 23:18:43
2008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代码311)真题及详解[视频讲解]
一、单项选择题:1~45小题,每小题2分,共90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
1.将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界定为教育现象及其规律,反映了人们在教育学建构中的( )。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A.科学取向
B.实践取向
C.规范取向
D.人文取向
【考点】教育学研究对象的内涵。
【答案】A
【解析】在中国,对教育学研究对象的论述有所不同,但根本观点基本一致,大都沿用《教育大辞典》中的定义:教育学是指“研究人类教育现象及其一般规律的科学”。这一定义反映了人们在教育学建构中的科学取向。因此,答案选A。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2.某班教师为了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动机,开展了一系列学习竞赛活动。结果如教师所料,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成绩明显提高。但没有想到的是,学生之间相互猜忌、隐瞒学习资料等现象日趋严重。上述事实表明,教育( )。
A.既有正向显性功能,又有正向隐性功能
B.既有负向显性功能,又有负向隐性功能
C.既有正向隐性功能,又有负向隐性功能
D.既有正向显性功能,又有负向隐性功能
【考点】教育的功能
【答案】D
【解析】从作用的方向上来看,教育功能可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正向教育功能是指有助于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积极影响和作用;负向教育功能是指阻碍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消极影响和作用。从作用的呈现形式看,教育功能可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显性教育功能是指依照教育目的,教育在实际运行中所出现的与之相符合的结果;隐性教育功能是伴随显性教育功能所出现的非预期的功能。开展学习竞赛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了学习成绩的提高属于正向的显性功能;但导致学生相互猜忌、隐瞒学习资料等现象属于负向隐性功能。因此,答案选D。这道题在2012年教育学考试中就是一道15分的简答题,而且还要求举出例子。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中主张,建设学习化社会的关键在于( )。
A.改革正规教育
B.发展成人教育
C.实施终身教育
D.推行回归教育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考点】学习化社会的内涵和掌握程度。
【答案】C
【解析】《学会生存》自始至终贯穿一条主线:教育应该扩展到人的整个一生。在当今社会里谁也不能再一劳永逸地获取知识了,而需要终身学习或终身教育去建立一个不断演变的知识体系,即“学会生存”。《学会生存》还明确提出了“学习化社会”的概念,并把终身教育作为学习化社会的基石。因此,答案选C。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4.涂尔干说:“教育是成年一代对社会生活尚未成熟的年轻一代所实施的影响。其目的在于,使儿童的身体、智力和道德状况都得到激励与发展,以适应整个政治社会在总体上对儿童的要求,并适应儿童将来所处的特定环境的要求。”这种论断正确地指出了( )。
A.教育具有社会性
B.教育是社会复制的工具
C.教育要促进人的个性化
D.儿童对成人施加的影响不是教育
【考点】教育的性质。
【答案】A
【解析】教育的社会性是教育的根本属性,是指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特别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的活动,旨在培养有独特个性和创造力的个人,并最终使人由一个“自然人”“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以适应整个社会在总体上对儿童的要求,就是实现个体的社会化。涂尔干的话表明了教育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因此,答案选A。
5.一些事例显示,对“兽孩”进行的补救教育都不很成功。这表明人的发展具有( )。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A.顺序性
B.可逆性
C.模仿期
D.关键期
【考点】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特点。
【答案】D
【解析】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即一个人在发展过程中,不同年龄阶段身心发展和同一年龄阶段不同方面的发展时不均衡的。有的方面在较低的年龄阶段就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有的方面则要到较高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成熟的水平。如个体的身高、体重有两个发展高峰,第一个高峰即出生的第一年,第二个高峰就是青春发育期。这就是关键期,就是要求教育工作者要抓住身心发展的关键期,及时而教。而发展的关键期是指身心某一方面的发展最快的时期,在发展关键期内,相应的方面对来自环境和教育的刺激特别敏感,错过了关键期,同样的刺激便不会有同样的效果。对“兽孩”进行的补救教育错过了儿童发展的关键期,很难成功。因此,答案选D。这道题的关键是“补救措施”,如果是顺序性就可以补救。顺序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时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这个一个过程是有一定顺序的。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6.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说认为,人的发展的根本动力是( )。
A.环境影响
B.教育作用
C.内在因素
D.实践活动
【考点】人的身心发展的影响因素。
【答案】D
【解析】环境和教育都是个体发展的外部环境,个体的遗传素质和外部环境因素只有通过活动的结合,才能将外部的资源转化为个体身心发展需要的能量。所以,实践活动是内因和外因对个体身心发展综合作用的汇合点,也是推动个体发展的根本动力。因此,答案选D。
7.义务教育的基本内涵是:国家与社会有义务确保全体适龄儿童接受法定年限的学校教育、家长有义务送适龄子女接受法定年限的学校教育和( )。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A.学校有义务为适龄儿童提供公平的教育
B.适龄儿童有义务接受法定年限的学校教育
C.公共机构有对适龄儿童开放并进行教育的义务
D.企事业单位和个人不得雇用学龄儿童
【考点】义务教育内涵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答案】B
【解析】义务教育是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必须接受,家庭、学校和社会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因此,答案选B。
8.教育制度的核心部分是( )。
A.教育管理制度
B.国民教育制度
C.义务教育制度
D.学校教育制度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考点】教育制度和学校教育制度的概念。
【答案】D
【解析】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包括教育的施教机构系统和教育的管理系统两个方面。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它是现代教育制度的核心部分。因此,答案选D。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9.按照美国学者古德莱德的观点,课程可以分为五个层面,除理想的课程、正式的课程、领悟的课程之外,还有( )。
A.生活的课程和经验的课程
B.运作的课程和经验的课程
C.隐性的课程和运作的课程
D.隐性的课程和生活的课程
【考点】古德莱德的课程分类。
【答案】B
【解析】美国学者古德莱德将“课程”划分为五个层次,也是五种不同的类型:“理想的课程”、“正式的课程”、“领悟的课程”、“运作的课程”、“经验的课程”。 理想的课程,是指一些研究机构、学术团体和课程专家提出的应该开设的课程。正式的课程是指由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课程计划和教材等。领悟的课程,是指任课教师所领会的课程。实行的课程,是指在课堂里实际开展的课程。经验的课程,是指学生实际体验到的东西,可以通过观察,问卷,与学生交谈等方式来识别这种课程。古德莱德的“课程”层次说实际上揭示了“课程”从理论到实践的运动形态,使人们对“课程”概念的理解从静态的角度转换到动态的角度。不同的课程内容定义反映了定义者的基本观点和取向,每一种课程定义的背后都有其成文或不成文的理论基础。因此,答案选B。观察课程分类和课程概念,好多次考试中都有涉及。2010年是辨析题,2011年、2009年选择题考查的是不同课程类型的特点,即相关考查和活动课程的特点。
10.小明亲眼目睹欺负弱小的同学经常受到老师的严厉批评、处罚,而那些爱护弱小的同学则受到大家的喜爱。久而久之,他也变成了一个乐意助人、不欺负弱小的学生。这种学习属于( )。
A.亲历学习
B.观察学习
C.迁移学习
D.试误学习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考点】学习的分类,不同学习的特点。
【答案】B
【解析】观察学习又称“替代学习”,是指学习者观察榜样在一定情境中的行为及其结果且无需直接强化的学习。观察学习是由班杜拉提出的,他认为观察学习的过程包括4个彼此相联的环节:注意,保持,动作再生,强化与形成动机。迁移学习,是指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情感和态度等对新的虚席的影响,就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试误学习,是说一定的联结是通过尝试与错误(试误)过程而自动形成的,不需要以观点为中介,这个说法是在学习的联结理论中出现的。小明通过观察榜样的行为,逐步模仿而使自己获得榜样的行为,属于观察学习。因此,答案选B。
11.在古代文献记载中,我国西周时期设在王都的小学和大学,总称为( )。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A.都学
B.乡学
C.国学
D.官学
【考点】中国古代学校的名称和分类。
【答案】C
【解析】西周的学校教育分为国学和乡学两种类型。国学有大学和小学,由中央直接管辖,为中央官学,设在王都,专为贵族子弟服务。国学之外是乡学。乡学是地方学校,是按地方行政区划分的供一般奴隶主和部分庶民子弟读书的学校。官学是指中国封建朝廷直接举办和管辖,以及历代官府按照行政区划在地方所办的学校系统。包括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最主要的官学教育制度。官学是一个相对于私学而出现的一个概念。因此,答案选C。
12.孔子重视启发式教学,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朱熹对“愤”的解释是( )。
A.“达其辞”
B.“口欲言而未能之貌”
C.“开其意”
D.“心求通而未得之意”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考点】孔子教学思想中名句的理解。
【答案】D
【解析】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朱熹注:“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这句话的意思是,在教学时必先让学生认真思考,在思考了相当时间后还想不通,然后再启发他;学生思考而有所领会,想说而未能以适当的言辞表达出来的时候,才去开导他。比如,一个方形的东西,老师已经说了一个角的样子,学生尚不能推出其余三个角的样子,这说明他还思考的不够,教师则不比要多讲,应该让学生再进一步思考。“启发”一词即由此而来。因此,答案选D。这就要求我们对于著名教育家说过的话,理解透彻。
13.在中国教育史上,提出对知识要坚持“效验”“有证”、对师长要敢于质疑问难的教育家是( )。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A.墨翟
B.孟轲
C.王充
D.韩愈
【考点】王充的教育思想。
【答案】C
【解析】王充认为“事莫明于有效,论莫定于有证”,分辨知识真伪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坚持“效验”、“有证”的原则,要使理论成立,不仅仅要有雄辩的推理,更要有事实的根据,有实践的检验。他还主张:“学问之法,不唯无才,难于距师,核道实义,证定是非也。”即要打破崇拜古人,崇拜权威的心理。对于师长也要敢于质疑问难。因此,答案选C。王充教育思想中的论学习这部分是非常有特点的,他主张“效验”“有证”、对师长要敢于质疑问难,这点是有建设性的,之前荀子主张对老师要“师云亦云”,唯师是从,这两个人又非常大的不同,要做对比。
14.科举考试中偏重测试考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考试方式是( )。
A.帖经
B.策论
C.诗赋
D.经义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考点】科举考试中考试的方法。
【答案】B
【解析】策论又称策问,是从西汉射策发展而来的。它让考生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意见,能够考查出一个人治国安邦的才能,能够使考生开动脑筋去思考一些现实问题,有利于人们思维水平的提高。策论偏重测试考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帖经,是将书上某行帖上几个字,要被试者将所帖的字填写出来,主要考查考生对书的记诵能力。诗赋,是后来加试的一种方法,主要考查考生的文学修养和文学创造力。经义,主要考查考生对“四书”“五经”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在经义策问的基础上加一经一赋,也称为帖试。宋代以经书中文句为题,应试者作文阐明其义理,故称。明清沿用而演变成八股文。因此,答案选B。2011年的考查科举考试方法的题目就变得特别的活,就是看哪两种方法是从唐代一直沿用到清朝的,是策论和诗赋。
15.下列传统蒙学教材中,重在培养儿童道德行为习惯的是( )。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A.《蒙求》
B.《名物蒙求》
C.《童蒙须知》
D.《三字经》
【考点】蒙学教材。
【答案】C
【解析】宋元时期的蒙学教材,按其内容的侧重点,大致可以分为下面五类:①识字教学的教材,如《三字经》、《百家姓》等。其主要目的是教儿童识字,掌握文字工具,同时也综合介绍一些基础知识。②伦理道德教材,伦理道德的教材,如《童蒙须知》。其侧重于向儿童传授伦理道德知识以及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准则。③历史教学的教材,如宋王令作《十七史蒙求》。这类教材既向儿童传授历史知识,又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④诗歌教学的教材,如朱熹的《训蒙诗》、陈淳的《小学诗礼》等。选择适合儿童的诗词歌赋供他们学习,对他们进行文辞和美感教育。⑤名物制度和自然常识教学的教材,以宋方逢辰的《名物蒙求》为代表。其内容涉及天文、地理、人事、鸟兽、草木、衣服、建筑、器具等。《蒙求》是历史学的教材。因此,答案选C。
16.明代教育家王守仁认为,读书求学的目的在于( )。
A.去除人欲
B.获取天理
C.博通百家
D.求得功名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考点】王守仁的教育思想。
【答案】A
【解析】王守仁认为,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存天理,灭人欲”的根本任务。基于此,他认为用功求学受教育,并不是为了增加什么新内容,而是为了日减“人欲”,人欲减少,天理就会被明白,而不是获得的过程,“存天理,灭人欲”属于心性的修炼。天理是公,是大善,是人的仁爱之心;人欲是小恶,是人的自私之情。存天理就是存善,追寻天理,循道而行,灭人欲就是去恶,克己省身,修身养性。简单的说,存天理就是向善,灭人欲就是去恶。而在王守仁看来,“心即理”就是说,人心本就有含有所有的理,不用向外寻找,只要向内心去除蒙蔽就会自然而然地明白天理,不用获得。这道题的B选项错就错在“获得”两字上,这两个字有向外索取,而获得,所有,是错的,不用向外寻找,而是明自己的内心。因此,答案选A。
17.中国近代最早设立于企业中旨在培养技术人才的教育机构是( )。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A.江南制造局操炮学堂
B.福建船政学堂
C.湖北矿务局工程学堂
D.福州电报学堂
【考点】近代教育机构的特点。
【答案】B
【解析】福建船政学堂又称“求是堂艺局”或“福州船政学堂”,于1866年,闽浙总督左宗棠奏请设立于福州,是近代中国第一个、也是洋务运动时期最大的专门制造近代轮船的工厂。它通过工读结合形式有计划地培养生产和技术骨干,开创了我国近代职工在职教育的先声,是中国近代最早设立于企业中旨在培养技术人才的教育机构。1874建立的专门技术学校是江南制造局操炮学堂、1876年设立的福州电报学堂、1892年设立的湖北矿务局工程学堂。因此,答案选B。类似的题目在2007年也有考到。
18.下列选项中,属于清末新政时期教育变革的重要举措是( )。
A.颁布壬子癸丑学制
B.确立男女同校制度
C.设立学部
D.创设京师大学堂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考点】清末新政时期教育变革的措施。
【答案】C
【解析】1905年12月,清廷批准成立学部,作为统辖全国教育的中央教育行政机关,并将原来的国子监并入。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改革,包括:①“壬寅学制”和“癸卯学制”的颁布,其中,壬寅学制是近代史上第一个法定学制,癸卯学制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实施的学制。②废科举,兴学堂,小学主要是利用原来的书院,义学和私塾改建等等。③建立教育行政体制,1905年在中央建立学部,作为统辖全国教育的中央教育行政机构,1906年在各省建立提学史司,在府州县建立劝学所专管各地方教育事务,从而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统一的教育行政系统。④制定教育宗旨,1906年,学部颁布了“忠君,尊孔,尚公,尚实,尚武”,五条的核心是“忠君”。壬子癸丑学制是在民国成立初期建立的;男女同校制度是在民国成立初期建立的壬子癸丑学制中确立的;京师大学堂是在百日维新运动中创设的。因此,答案选C。
19.为体现资产阶级民主精神,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明确规定中小学校课程中必须( )。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A.废止读经课
B.废止修身课
C.开设公民课
D.开设法制课
【考点】南京临时政府的教育改革政策和措施。
【答案】A
【解析】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1912~1913年颁布了壬子癸丑学制,学制在摒弃癸卯学制的封建性方面做了努力,如在中小学课程中取消读经课,增加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课程和社会生活实用课程,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精神。南京临时政府决定开设修身课,而不是废止。因此,答案选A。注意,本题考查教育改革政策和措施的,要注意把各个时期的这方面的知识做个总结,形成一条垂直的线,连接起来就比较好记忆了。
20.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中,以“团结、紧张、严肃、活泼”为校训的学校是( )。
A.陕北公学
B.延安大学
C.华北联合大学
D.抗日军政大学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考点】抗日军政大学的校训。
【答案】D
【解析】1938年8月,毛泽东为抗日军政大学题词:“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后来成为抗大的校训。对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的教育,几乎每年都会考到一题。陕北公学、延安大学、华北联合大学都是抗日根据地著名的高级干部学校。因此,答案选D。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21.夸美纽斯提出并系统论述了班级授课制,而班级授课制思想的萌芽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教育家( )。
A.苏格拉底
B.柏拉图
C.昆体良
D.西塞罗
【考点】班级授课制的历史。
【答案】C
【解析】昆体良认为,大多数的教学可以用同样大小的声音传达给全体学生,更不必说那些修辞学家的论证和演说,无论听众多少,每个人都能全部听清楚。他还说过,根据一些教师的实践,把儿童分成班级,依照他们每个人的能力,指定他们依次发言。昆体良的这些见解,是班级授课制思想的萌芽。到后来,夸美纽斯为了扩大教育对象、提高教学效率,夸提出并全面系统地论述了班级授课制。还提出了统一学年制,要求,各年级应在同一时间开学和放假,每年招生一次,学生同时入学,以便使全班同学的学习进度一直,接年结束时,经过考试,同年级学生同时升级。因此,答案选C。
22.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具有较强群众性和普及性特点的教育是( )。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A.人文主义教育
B.新教教育
C.天主教教育
D.耶稣会教育
【考点】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个教育的特点。
【答案】B
【解析】人文主义教育的对象主要是上层子弟,教育的形式多为宫廷教育和家庭教育而非大众教育的形式,概括起来具有贵族性、世俗性、宗教性、贵族性和人本主义五个特征。新教教育则具有较强的群众性和普及性,天主教教育尤其是耶稣会的教育出于其控制社会精英的政治目的而重视上层社会子女的教育因而带有强烈的贵族性。因此,答案选B。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23.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孰优孰劣问题上,认为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优越的西方教育家是( )。
A.夸美纽斯
B.洛克
C.赫尔巴特
D.第斯多惠
【考点】洛克的教育思想。
【答案】B
【解析】洛克认为,教育发挥其正面作用的场所并不在学校。他认为当时的学校是集合了形形色色被教育坏了的、满身毛病的一群学童的机关,教师也不可能认真顾及每一个儿童,而且,他对当时英国学校教育中重视古典内容,轻视实际知识学习不满,所以,对学校教育采取了否定态度,认为只有在家庭中聘用优良的教师,才能避免“恶习熏染”,并得到适合儿童个性的个别指导。因此,他认为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优越,答案选B。关于洛克还要注意,他把健康教育放在第一位,即体育实际上就属于他所说的健康教育。这个是同其他教育家不太一样的地方。夸美纽斯是非常支持学校教育的,还进行了完整的班级授课制和学年制的论述。
24.在法国启蒙教育思想的影响下,18世纪后期德国出现了采用“适应自然”的教学方式、注重实用性和儿童兴趣的新式学校,这类学校被称为( )。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A.泛爱学校
B.文科学校
C.实科学校
D.国民学校
【考点】德国的学校。
【答案】A
【解析】18世纪后期德国的“泛爱学校”,是在夸美纽斯和法国启蒙学者的教育观影响下出现的新式学校。泛爱学校中采用“适应自然”的教学方式,入学的贵族子女也一律改着简单活泼的儿童服装,还儿童以本来面目。教学中注重直观,学生常在游戏、表演、诵读、交谈、心算等活动中学习。学习的内容也十分广泛,本族语和实科知识占有重要地位,还有外语、体育、音乐、舞蹈和农业劳动、手工业劳动,等等。文科学校是17、18世纪德国中等学校的主要类型;实科学校则是19世纪德国中等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民学校是19世纪后期德意志帝国时期的初等学校类型之一。因此,答案选A。
25.美国宪法修订案第10条规定:“凡是宪法未曾给予联邦而又未曾限制给予各州的权力,都是保留给各州或人民的。”在此规定基础上确立的美国教育管理体制是( )。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A.学区制
B.中央集权制
C.地方分权制
D.混合制
【考点】美国的教育管理体制。
【答案】C
【解析】美国教育管理实行地方分权制,教育管理权主要在州政府。这种体制是在19世纪逐步建立起来的。根据1791年的宪法修正案第十条规定:“凡是宪法未曾给予联邦而又未曾限制给予各州的权利,都是保留给各州或人民的。”据此,教育被理解为州的职权。法国在帝国时期实行的是中央集权制,而且也创设了学区制。英国则是典型的中央与地方共同合作制,即混合制。因此,答案选C。
26.19世纪中后期,英国全日制大学以校内或校外讲座的形式,向社会中下层及女子提供更多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史称( )。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A.高等教育普及化运动
B.新大学运动
C.高等教育大众化运动
D.大学推广运动
【考点】英国的大学推广运动。
【答案】D
【解析】大学推广运动最早出现在19世纪40年代,主要是指全日制大学以校内或校外讲座的形式将教育推广到非全日制学生。它在加强大学与社会之间联系,促使社会中下层阶级和女子有更多的接受高等教育机会,推动课程改革和高等教育机构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新大学运动,是从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起,在曼彻斯特、伯明翰、利物浦等工业繁荣、文化集中的城市成立了新大学。这些大学的共同特点是:私立,不问教派,男女学生均可进入,采取寄宿和走读两种制度,重视科学、数学和商业。进入新大学的学生多为工商业资产阶级子弟。在新大学运动的作用下,产生了大学推广运动,是英国传统大学参与社会,为工人阶级提供高等教育的一种形式,它不仅激发了传统大学的活力也扩大了普通民众受教育的机会。因此,答案选D。
27.1862年,美国林肯总统批准了《莫雷尔法》,要求各州开办或资助农业和机械工艺类学院。这类学院被称为( )。
A.初级学院
B.社区学院
C.赠地学院
D.技术学院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考点】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史。
【答案】C
【解析】1862年,林肯总统批准了《莫雷尔法》。该法规定,联邦政府按各州在国会的议员人数,拨给每位议员三万英亩的标准向各州拨赠土地,各州应将赠地收入开办或资助农业和机械工艺学院。大多数州都将赠地收入用来创办农工学院或在原有的大学内附设农工学院。这类学院被称为“赠地学院”。 初级学院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兴起的初级学院运动的时候所产生的,该运动是美国高等教育适应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产物。初级学院的产生有力的促进了美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和发展。初级学院将高等教育带到社区,社区学院应运而生。因此,答案选C。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28.在英国教育史上,促成英国政府教育委员会和地方教育当局的结合,形成以地方教育当局为主体的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教育法案是( )。
A.《福斯特教育法》
B.《巴尔福教育法》
C.《费舍教育法》
D.《巴特勒教育法》
【考点】《巴尔福教育法》
【答案】B
【解析】1902年,在建立郡议会和郡独立市的基础上,英国政府颁布了《巴尔福教育法》。《巴尔福教育法》是英国进入20世纪所制定和颁布的第一个重要的教育法案。它的颁布促成了英国政府教育委员会和地方教育当局的结合,形成了以地方教育当局为主体的英国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对后来英国教育领导体制和中等教育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福斯特法案》是英国1870年颁布的,提出了强迫初等教育,该法案大大促进了英国初等教育的发展。《费舍教育法案》是英国在1918年颁布的,该法案对英国初等义务教育的普及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巴特勒法案》是英国在1914年颁布的,该法案是英国现代教育发展中及其重要的一部法律。该法确立和完善了中央与地方在教育行政管理体制上相互合作的“伙伴关系”,结束了二战前英国教育制度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形成了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相互衔接的国民教育制度,对以后英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因此,答案选B。对于法案的意义,是一定要多加注意的。2011和2009年都考到了英国的法案,既有主要内容,也有产生的影响和意义,2011年还考到了日本法案的意义。
29.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前,苏联在实施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过程中,曾出现把智育视为教育的中心任务、片面追求升学率、相对忽视劳动教育的现象。此现象发生于( )。
A.建国初期的教育改革
B.20年代的教育改革
C.30年代的教育改革
D.卫国战争时期的教育改革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考点】苏联的教育改革。
【答案】C
【解析】苏联在具体实施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过程中也出现了某些偏差:20年代过分强调劳动教育,把生产劳动看做“学校生活的基础”,因而严重地影响了学校教育工作的质量;30年代则把学生的智育看成是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甚至取消了劳动课,结果使学校教育走上了另一个极端。在苏联建国初期,开展了大规模的扫盲运动,建立无产阶级的教育领导机构—实行民主化、非宗教化的国民教育原则,建立了统一劳动学校等等。因此,答案选C。
30.在现代欧美教育史上,重视通过教育建设“理想社会”、教学以社会问题为中心、培养学生“社会一致”精神的教育思潮是( )。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A.要素主义教育
B.改造主义教育
C.永恒主义教育
D.存在主义教育
【考点】欧美现代教育思潮。
【答案】B
【解析】改造主义是在20世纪30年代从实用主义教育和进步教育中逐渐分化出来的,到50年代形成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思想。改造主义者提出,教育的职责就是要设计并实现一种“理想社会”;教育要重视培养“社会一致”的精神;教学上应该以社会问题为中心。要素主义强调,要把人类文化的共同要素作为学校教育的核心,强调学生学习必须专心努力,强调老师在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同时,教学过程必须是一个训练智慧的过程。永恒主义认为,教育的性质永恒不变,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引出人类天性中共同的要素,认为永恒的古典学科应该在学校课程中占有中心地位。存在主义的基本观点是,教育的本质和目的在于使学生实现自我生成,强调品格教育的重要性,提倡学生自由选择道德标准,主张个别教育的方法和师生之间应该建立信任的关系等。因此,答案选B。对于教育思潮,一定要把核心的部分抓住。
31.艾里克森认为,青少年期人格发展的主要任务是获得( )。
A.勤奋感
B.亲密感
C.自我完善感
D.自我同一感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考点】埃里克森的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答案】D
【解析】艾里克森将个体的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同时指出了每一个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①婴儿期(0~2岁):主要发展任务是满足生理上的需求,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②儿童早期(2~4岁):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自主感而克服羞怯和疑虑,体验意志的实现。③学前期(4~7岁):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和克服内疚感,体验目的的实现。④学龄期(7~12岁):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而克服自卑感,体验能力的实现。⑤青年期(12~18岁):主要发展任务是建立自我同一感,体验忠诚的实现。⑥成年早期(18~25岁):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以避免孤独感,体验爱情的实现。⑦成年中期(25~50岁):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繁殖感而避免停滞感,体验关怀的实现。⑧成年晚期(50岁至死亡):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完善感并避免失望和厌倦感,体验着智慧的实现。因此,答案选D。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32.幼儿往往认为所有会动的东西都是有生命的,因此当他们看到月亮会动时,就坚持认为月亮是有生命的。这种构建知识的方式是( )。
A.同化
B.顺应
C.图式
D.平衡
【考点】知识建构的方式。
【答案】A
【解析】同化是指学习者通过将新知识与原有知识经验联系起来,从而获得新知识的意义,把它纳入已有认知结构的过程,也可以说是,儿童利用已有的图式把新刺激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的过程。幼儿认为所有会动的东西都是有生命的是其原有的知识经验,而月亮是有生命的是幼儿通过将新知识与原有知识经验联系后获得的,是同化的过程。顺应,是指儿童通过改变已有的图式或形成新的图式来适应新刺激的认知过程,顺应是发生质变的过程。平衡,是指同化和顺应之间的“均衡”。因此,答案选A。“图式,同化,顺应,平衡”这四个名词考的几率非常大,2010年和2009年、2008年连续三年涉及。
33.兼具敏感、细心、情感体验深刻等积极品质和多疑、孤僻等消极品质的气质类型是( )。
A.胆汁质
B.多血质
C.粘液质
D.抑郁质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考点】不同气质人的特点。
【答案】D
【解析】人的气质可分为四种类型: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和抑郁质。具有不同气质类型的学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胆汁质的学生行动迅速,强而有力;情绪易爆发,不能控制等。多血质的学生行动活泼、敏捷,善于适应环境变化;情绪反应迅速,表现明显,但易变。粘液质的学生行动缓慢,能平稳地适应环境;情绪反应慢,能自我控制等。抑郁质的学生兼具敏感、细心、情感体验深刻等积极品质和多疑、孤僻等消极品质。因此,答案选D。不同人的气质特点是在人格差异与教育这部分的。
34.“知识就是力量”这一命题所表达的观念,在知识的分类体系中属于( )。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A.陈述性知识
B.程序性知识
C.条件性知识
D.策略性知识
【考点】知识的分类。
【答案】A
【解析】陈述性知识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是对事实、定义、规则和原理等的描述。程序性知识则是关于“怎么做”的知识,如怎样进行推理、决策或者解决某类问题等。梅耶在安德森的基础上,将陈述性知识称为语义知识,并将程序性知识分为两类:用于具体情境的“程序性知识”和有关学习、记忆、问题解决的一般方法的条件性知识,后者用来确定何时为何要应用陈述性和程序性知识,解决的是“什么时候,为什么”的问题,例如,阅读时,条件性知识决定我们何时需要详细阅读某一段落或者跳过。条件性知识与陈述性、程序性知识密切相关。条件性知识是“有关……的知识”,属于程序性知识。“知识就是力量”是对“知识是什么”的描述,因而是陈述性知识。因此,答案选A。几乎是一样的题目在2007年考试中也考到了。
35.在概念学习中,引发认知冲突及其解决的过程实质是为了实现( )。
A.概念转变
B.概念形成
C.概念同化
D.概念整合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考点】为概念转变而教的策略。
【答案】A
【解析】概念转变是指认知冲突的引发和解决的过程,是个体原有的某种知识经验由于受到与此不一致的新经验的影响而发生的重大改变。概念同化就是利用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念,以定义的方式直接给学习者提示概念的关键特征,从而使学习者获得概念的方式。为概念转变而教的策略包括,第一,充分了解学生相关学科的原有知识经验背景,了解学生有哪些错误概念。第二,充分运用学生的原有概念,创设教学中的认知冲突,以此作为引发学生进行概念转变学习的契机。第三,在开放性的课堂气氛中,通过讨论分析,是学生调整原来的看法,形成新的观念。因此,答案选A。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36.下列选项中,属于运动技能的是( )。
A.摇头
B.系鞋带
C.心算
D.作文
【考点】运动技能。
【答案】B
【解析】运动技能又称为动作技能和操作技能。它是指由一系列的外部动作以合理的程序组成的操作活动方式,如书写、体操、骑自行车、系鞋带等技能。心算、作文属于心智技能。摇头不属于技能。要好好对比,书写和心算的不同,看似很像,但却一个是运动技能,一个是心智技能。因此,答案选B。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37.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自我监控、自我调节等方式来促进学习的策略是( )。
A.元认知策略
B.资源管理策略
C.精细加工策略
D.组织策略
【考点】学习策略。
【答案】A
【解析】元认知策略是使学习者在学习时学会使用一些策略去评估自己的理解、预计学习时间、选择有效的计划来学习或解决问题。精细加工策略是指一种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组织策略是指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的策略。资源管理策略是辅助学生管理可用环境和资源的策略。根据定义,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自我监控、自我调节等方式来促进学习的策略属于元认知策略。因此,答案选A。对于每种学习策略都要适当展开去记忆,2012年考试就有一道关于学习策略的简答题。
38.在间歇强化的条件下,刺激——反应联结的特点是( )。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A.建立快,消退也快
B.建立快,消退慢
C.建立慢,消退快
D.建立慢,消退也慢
【考点】对强化程序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答案】D
【解析】连续强化的条件下,新行为建立快,但消退也快。组织行为学中强化程序的一种,指每一次理想行为出现时,都给予强化,也可以说是即每一次正确反应后都给予一次强化。可以快速学习新行为,但习得行为也会快速消失,例如表扬和恭维。在间歇强化的条件下,新行为建立慢,但消退也慢。凡是能增强反应概率的刺激和事件都叫强化物。在强化的时候,可以使用普雷马克原理。行为强化的程序主要有两种基本模式:连续强化和间歇强化。根据间歇强化的比例和时间是否固定,可以把它分成四种类型,分别是固定比例的间歇强化、可变比例的间歇强化、固定时间的间歇强化、可变时间的间歇强化。固定比例的间歇强化(定数强化)是指当个体的行为达到所要求的特定次数时才能得到强化。可变比例的间歇强化(变数强化)是指每次强化所要求的行为反应数目不是固定的,而是围绕一个平均值不可预测地变化着。固定时间的间歇强化(定时强化)是指行为在前一次强化之后,需要经过一段固定的时间后再次发生才给予强化。这是以反应时间而非反应数量为单位来实施的强化。可变时间的间歇强化(变时强化)是指每次给予强化的间隔时间是不固定的。在间歇强化程式中,相比固定强化方式安排下习得行为的消退而言,可变强化方式安排下习得行为的消退要慢。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39.创造性思维的显著特征是( )。
A.严密性、流畅性、准确性
B.敏捷性、严密性、独特性
C.准确性、变通性、敏捷性
D.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
【考点】创造性思维的特点。
【答案】D
【解析】创造性思维是思维活动的高级过程,是创造性认知品质的核心,是指用超常规的方法,重新组织已有知识经验,产生新方案和新成果的心理过程,也就是说是在个人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发现新事物、创造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的思维过程。一般认为,创造性思维具有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三个特征。因此,答案选D。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40.在社会规范学习过程中,个体不仅在行为上遵守社会规范,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意识到规范的必要性和规范对个人的价值。此时其社会规范学习处于( )。
A.服从水平
B.依从水平
C.认同水平
D.内化水平
【考点】社会规范的学习过程。
【答案】C
【解析】依从作为社会规范的一种接受水平,一般是指行为主体对别人或团体提出的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甚至有抵触的认识和情绪时,既不违背,也不反抗,仍然遵照执行的一种遵从现象。依从现象有从众和服从两种表现。服从是指主体对于某种行为本身的必要性缺乏认识甚至有抵触时,由于某种权威的命令或现实的压力,仍然遵从这种行为要求的现象。认同作为社会规范的一种接受水平,一般是指行为主体在认识、情感上与行为上对规范趋于一致,从而产生自愿对规范的遵从现象。社会规范内化表现为主体的规范行为的动机是以规范本身的价值信念为基础,其规范行为是由社会规范的价值信念所驱动的。因此,答案选C。
41.按照加涅对学习结果的分类,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智慧技能的是( )。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A.言语信息
B.具体概念
C.定义概念
D.问题解决
【考点】加涅对学习结果的分类。
【答案】A
【解析】加涅提出了五类学习结果:①智力技能;②认知策略;③言语信息;④运动技能;⑤态度。言语信息的学习,即学生掌握的是以言语信息传递(通过言语交往或印刷物的形式)的内容,或者学生的学习结果是以言语信息表达出来的。认知策略的学习,认知策略是学习者用以支配他自己的注意、学习、记忆和思维的有内在组织的才能,这种才能使得学习过程的执行控制成为可能。因此,从学习过程的模式来看,认知策略就是控制过程,它能激活和改变其他的学习过程。态度学习,态度是通过学习获得的内部状态,这种状态影响着个人对某种事物、人物及事件所采取的行动。运动技能的学习,运动技能又被称为动作技能,如体操技能、写字技能、作图技能等,它也是技能的组成部分。智力技能是指利用符号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能力,即学习“怎么做”的一些知识,有人称之为过程知识,如应用一些原理、法则去解答习题。言语信息不属于智力技能。言语信息不属于智力技能。智力技能包括具体概念,定义概念和问题解决。因此,答案选A。
42.学生在理解“力”概念的基础上,再来学习“重力”的概念。这种学习属于( )。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A.派生类学习
B.相关类学习
C.并列结合学习
D.总括学习
【考点】同化学习方式。
【答案】A
【解析】派生类学习是指新观念是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特例或例证,新知识只是旧知识的派生物。例如,如果学生已有了“哺乳动物”的观念,现在来学习“鲸”这种动物,就可通过派生类学习来进行。相关类学习是指当新学习的知识从属于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某一观念,但并非完全包含于原有观念之中,并且也不能完全由原有观念所代表,二者仅是一种相互关联的从属关系。例如,学生原来认为“教学心理”就是研究知识掌握和技能形成的,现在要让学生认识到“认知策略的学习”也是教学心理研究的内容之一,就是相关类属学习。并列结合学习是在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原有观念既非类属关系又非总括关系时产生的。例如,学习质量与能量、热与体积、遗传结构与变异、需求与价格等概念之间的关系就属于并列结合学习。总括学习是通过综合归纳获得意义的学习。例如,在学过正方体、长方体、拦河坝等形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后,学习一般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V=SH),就属于总括学习。重力的概念是力的概念的派生物。因此,答案选A。
43.根据阿特金森的研究,在面临不同难度的任务时,成就动机高者一般会选择的任务难度是( )。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A.最高
B.最低
C.中等
D.最高或最低
【考点】阿特金森的期望-价值理论
【答案】C
【解析】根据动机在个体的动机系统中所占的强度,可以将个体分为力求成功者和避免失败者。力求成功者的目的是获取成就,所以他们会选择有所成就的任务,而成功概率为50%的任务是他们最有可能选择的,因为这种任务能给他们提供最大的现实挑战,有助于他们通过努力来提高自尊心和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当他们面对完全不可能成功或稳操胜券的任务时,动机水平反而会下降。相反,避免失败者则倾向于选择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难的任务,如果成功的机率大约是50%时,他们会回避这项任务,以防止自尊心受损和产生心理烦恼。而选择容易的任务可以保证成功,使自己免遭失败;而选择极其困难的任务,即使失败,也可以找到适当的借口,得到自己和他人的原谅,从而减少失败感。成功概率是50%的事情,也就是中等概率。因此,答案选C。
44.以掌握为目标定向的学生倾向于将学业的成败归因于( )。
A.能力
B.努力
C.运气
D.任务难度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考点】德韦克的目标定向理论。
【答案】B
【解析】德韦克的目标定向理论认为,在对学习结果的归因方面,掌握目标者认为努力是改善能力所不可缺少的,关注努力而不是能力,关注努力而不是能力,往往将结果的成败归因于努力的多少。而成绩目标定向的儿童持能力实体观,认为能力是成功的原因,而且能力是固定的,是不会随学习而改变的,所以,他们会把成败归因于能力的好坏。因此,答案选B。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45.学生因“凹透镜”知识掌握不好而影响了“凸透镜”知识的学习。这种迁移现象是( )。
A.纵向迁移
B.横向迁移
C.一般迁移
D.普遍迁移
【考点】学习的迁移。
【答案】B
【解析】横向迁移是指处于同一抽象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纵向迁移是指处于不同抽象、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一般迁移也称普遍迁移、非特殊迁移,是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等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凹透镜与凸透镜是处于同一抽象和概括水平的经验。因此,答案选B。对于迁移的分类一定要弄清楚,理解透彻。
二、辨析题:46~48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判断正误并简要说明理由。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指定位置上。
46.教师个体专业化的过程就是取得教师资格证书的过程。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答:此观点错误,原因具体分析如下:
(1)教师个体专业化和教师资格证书的含义
①教师个体专业化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品质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比较成熟的发展过程。即由一个专业新手发展成为专家型教师或教育家型教师的过程。教师专业发展的具体内容包括:
第一,专业理想的建立。教师的专业理想是教师在对教育工作感受和理解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关于教育本质、目的、价值和生活等的理想和信念。
第二,专业知识的拓展。教师的专业知识是教师职业区别于其他职业的理论体系与经验系统。教师专业知识拓展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量的拓展,即教师要不断地更新知识,补充知识,扩大自己的知识范围。其次是知识的质的深化,即从知识的理解、掌握到知识的批判,再到知识的创新。再次是知识结构的优化,以广泛的文化基础知识为背景,以精深的学科知识为主干,以相关学科知识为必要补充,以丰富的教育科学知识和心理科学知识为基本知识边界的复合性的主体知识结构,是专业性教师追求的目标。要获得教师资格证书,但获得教师资格证书并不等于成了一个成熟的教育专业人员,教师个体专业化是教师自身素质提高和专业自我的形成,最终成为教育世界的创造者,它是一个持续的专业发展过程。
第三,专业能力的发展。教师的专业能力就是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的顺利完成某项任务的能量的本领。教师专业能力是教师综合素质的最突出的外在表现,也是评价教师专业性的核心因素。教师专业能力一般包括:设计教学的能力,表达能力,教育教学组织管理能力,教育教学交往能力,教育教学机智,反思能力,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创新能力。
第四,专业自我的形成。教师专业自我就是教师在职业生活中创造并体现符合自己志趣、能力与个性的独特的教育教学生活方式以及个体自身在职业生活中形成的知识、观念、价值体系与教学风格的总和。
②教师资格证书是国家颁发给个人,允许其从事教师职业的一种资格凭证。
(2)从事教师职业首先要获得教师资格证书,但获得教师资格证书并不等于成了一个成熟的教育专业人员,教师个体专业化是教师自身素质提高和专业自我的形成,最终成为教育世界的创造者,它是一个持续的专业发展过程。
47.作为教师,不一定要有明确的教育目的,但必须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答:此观点错误,原因具体分析如下:
(1)教育目的与教学目标的含义
①教育目的是指教育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反映对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狭义的教育目的特指一定社会(国家或地区)为所属各级各类教育人才培养所确立的总体要求。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对教育活动具有指向作用的目的领域,含有不同层次预期实现的目标系列。其结构层次有上下位次之分,依次为: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等。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的总方向,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教育评价的根本标准。
②教学目标是在某一阶段(如一节课或一个单元)教学过程中预期达到的具体结果,是教学工作的依据和评价标准。学校培养人的工作是长期的、复杂的而又仔细的,学校实现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对学生的培养要靠日积月累。这就要求学校、教师将教育目的具体化,明确在某一时段内,教一门学科或组织一项活动时,希望学生在认知、情感、行动和身体诸方面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教学目标越具体,就越容易操作,越便于评估和改进。
(2)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必须有明确而具体的教学目标,这是确保教学有效的基本条件,但是仅有具体的教学目标,没有总的教育目的作为指导,教学工作就会失去意义和方向。
因此,作为教师,不仅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更要有明确的教育目的。
48.皮亚杰与维果茨基的知识建构观无明显差异。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答:此观点错误,原因具体分析如下:
皮亚杰和维果茨基都认为知识是个体对经验的建构,但在知识的实质以及知识的建构过程方面,两人仍存在着明显的理论上的差异。对其具体分析如下:
(1)通常将皮亚杰的知识建构观称为认知的或个体的建构主义。认知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以心理结构的形式存在于学生的头脑之中,这种知识是通过同化、顺化等过程,为个体所建构起来的。
(2)维果茨基的知识建构观则称为社会建构主义。社会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在得以内化之前,以各种社会文化工具的形式存在于社会之中,而知识的内化则是个体与社会环境互动的结果。
三、简答题:49~54小题,每小题15分,共90分。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指定位置上。
49.简述道德教育体谅模式。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答:体谅模式是英国学者麦克费尔等人创建的一种侧重培养学生道德情感的德育模式。该模式强调德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社会意识和社会技能,引导学生学会体谅,学会关心。该模式通过使用一套包含大量社会情境问题的教材(《生命线》),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等方式进行道德学习。对其具体分析如下:
(1)道德教育体谅模式的理论假设
①与人友好相处是人类的最基本需要,帮助学生满足这种需要是教育的首要职责。
②道德教育重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社会意识和社会技能,引导学生学会体谅,学会关心。
③鼓励处于社会试验期的青少年试验各种不同的角色和身份。
④教育即学会关心。
(3)体谅模式的特色
体谅模式真正的特色与贡献,在于它提供了一整套提高学生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的开放性情境教材,并且为教师理解和使用这套教材提供了一系列的教师指南,如《中学德育》、《学会关心》等。这类指南详细阐述了《生命线丛书》各部分各单元的教育目的和意图,还提出了与教材配套的教学方法、策略和程序方面的建议,使体谅模式具有非常强的可操作性。更可贵的是,指南向教师全面展示了《生命线丛书》的编纂思想和方法,使得教师有可能根据它的思路开发出有当地文化特色的人际—社会情境问题教材。
(2)体谅模式在理论上的缺陷
①麦克费尔对于青少年学生的需要和特点的描述带有鲜明的人本主义色彩,可他关于道德感染、道德表率、观察学习和社会模仿的观点又有明显的行为主义倾向。
②麦克费尔关于社会反应的道德分类学试图揭示社会反应的年龄特征。但是,他的分类只建立在对12~18岁的青少年的问卷调查基础上,缺乏对12岁以前儿童的实证研究,因此,麦克费尔对自己概括出来的11种典型的社会反应都未作严格的界定,显得不清晰,他的分类因而难以把握。
③麦克费尔关于青少年期是人生“社会试验期”的假设,暗示《生命线丛书》只适用于中学德育,这套教材本来也是为中学设计的。但实践证明,这套教材也十分适合于小学德育。这一方面表明《生命线丛书》生命力强,适用范围广,另一方面表明麦克费尔的理论假设不可靠,也许人生的“社会试验期”早在少年期来临之前就已经开始了。
(4)体谅模式对我国学校德育改革的启示
①如果把“学会关心”视为学校德育的一个重要方面,那么,这个总的教育目的应当分解成层层推进的目标体系:从培养学生对他人需要、目的、利益的敏感性,到培养较为丰富的人际意识,直到培养比人际意识更为复杂的社会意识。
②这套目标体系应当通过一套精心设计的、内容逼真的、包含人际一社会问题情境的教材体现出来。
③这套教材应当与各学科的教学结合起来使用,大量使用有助于提高学生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的教学方法,如角色扮演、社会戏剧、文字创作、图画创作、小组或班组讨论等。
50.简要比较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三者的异同。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答: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是三种不同形态的综合课程,它们之间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之处,具体分析如下:
(1)三者的共同点
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都是以学科为中心的综合课程。以学科为中心的综合课程是以学科或文化知识或亚文化知识为课程整合的基点,课程整合的核心主要源于学科。这种综合课程试图打破或超越各分科课程自身固有的逻辑,形成一种把不同学科内容有机整合为一体的新的逻辑。
(2)三者的不同点
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对学科之间知识的综合程度不同。
①相关课程是把两门或两门以上学科知识综合在一门课程中,但不打破原来的学科界限的课程。例如,物理、化学、数学在某些主题上的联系,历史、地理、公民在某些主题上的关联,等等。相关课程可以克服分科课程彼此封闭、各自为政的缺陷,通过寻求不同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学习的知识彼此整合起来,有助于优化生的认知结构。当教师了解不同学科之间的关联以后,也可以彼此配合,避免对知识的不恰当重复。
②融合课程是指打破了学科界限,把有着内在联系的不同学科知识合并成一门的课程。例如,历史、地理公民融合为综合社会科,物理、化学、生物融合为综合理科,等等。融合课程并非原先几门传统学科的拼盘或混合,而是打破或超越了被融合的各学科的固有逻辑,形成了一个新的有机体——融合课程的逻辑。由此看来,融合课程在学科综合的程度上远远超出相关课程。
③广域课程是将各科材料依性质归到各个领域,再将同一领域的各科材料加以组织和排列,进行系统教学的课程。其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能够高度整合分科课程,以便能与生活联系起来。它与相关课程、融合课程相比,其综合范围更加广泛。广域课程在其出发点上与融合课程存在某种相似:都是围绕一个所选择的组织核心而将分支学科组织为一个新的课程整体,而且被整合的每一门学科都将失去其独立性。但广域课程与融合课程也有区别,广域课程在范围上要比融合课程来得大。融合课程的范围主要限于与学科有关的领域,而广域课程不仅百科与学科有关的领域,人类所有的知识与认知领域都可以被整合。
51.简述裴斯泰洛齐“教育心理学化”主张的基本含义。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答:在西方教育史上,也可以说在世界教育史上,裴斯泰洛齐是第一个明确提出“教育心理学化”口号的教育家。他关于教育心理学化的思想,以及在教育革新实验中对“教育心理学化”的具体尝试,为把教育和教学工作置于受教育者的心理活动规律的基础上,开创了新的时代。其“教育心理学化”主张的基本含义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目的的确定、教育理论的探索应尊重儿童的心理活动规律
所有的教育者都必须充分认识到,人生来具有天赋的道德的、智慧的和身体的潜能,这种潜能不但有要求不断发展的内在倾向,还有驱动其发展的内心动力。而且,“心、脑、手”这三种基本能力的发展既有统一性,又有各自的规律性,“支配每种才能发展的规律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只有认真探索和遵循儿童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的规律性,才能取得应有的教育和教学效果。
(2)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编制应适合儿童的学习心理规律,按照“要素教育”的基本要求,实现教学内容的心理学化
在这方面,裴斯泰洛齐从应使学生在道德、知识、身体和劳动技能诸方面都得到发展的基本思想出发,主张在初等学校教育阶段,应开设广泛的基础知识课程。同时,裴斯泰洛齐还力图从客观现象和人的心理过程探索教育和教学内容中普遍存在的基本要素,并认为如果各科课程和教学内容都依这些要素为核心来组织,则必定能提高教育和教学效果。据此,他提出了“要素教育”理论。
(3)以教学程序与学生认知过程的协调为基本要求,实现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的心理学化
教学原则和方法心理学化是裴斯泰洛齐毕生都在探讨的重要课题。他认为,要使教学原则与方法心理学化,首要的是要使教学程序与学生的认识过程相协调。裴斯泰洛齐认为,人的认识过程包括三个阶段:从模糊的感觉印象到精确的感觉印象,从精确的感觉印象到清晰的表象,从清晰的表象到确定无误的概念。教学过程实际上也是依循这三个阶段进行的。他说:“教学首先把混乱、模糊的感觉印象一个一个地呈现到我们的面前,然后把这些孤立的感觉印象以变化的姿式放到我们眼前,最后把它们跟我们早先已有的整个系统组合起来。清晰概念就是这样形成的。”裴斯泰洛齐主张直观性教学原则和循序渐进性教学原则。
(4)教育者要适应儿童的心理时机,调动儿童学习的能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儿童独立思考和自我教育的能力
在裴斯泰洛齐看来,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便逐渐认识到人的理智中的智力方面和道德方面的自主性和能动性。教育者要适应儿童的心理时机,尽力调动儿童的自我能动性和积极性,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使他们懂得自己教育自己。这也是教育心理学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诚然,由于时代的限制,裴斯泰洛齐对人的心理的理解还不是真正科学的,甚至存在严重的唯心论缺陷,但他关于教育心理学化的思想,毕竟不仅成为他自己关于人的和谐发展论、要素教育论、简化的教学方法和初等学校各科教学法的重要理论基础,而且对19世纪欧洲一些国家教育心理学化之逐渐发展为一种思潮,产生了重大影响。
52.分析美国进步教育运动衰落的原因。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答:进步教育运动是指产生于19世纪末并持续到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的一种教育革新思潮。其发展大致经历了兴起、成型、转折和衰落四个阶段。进步教育运动衰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美国进步教育运动未能与美国社会的持续变化始终保持同步,未能较好地适应美国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该运动存在期间,美国社会发展迅速,变化剧烈,对美国教育不断提出新的要求。美国在完成了工业化和城市化以后,基本实现了现代化,社会结构也更为复杂,不同集团的利益日趋多元化,使进步教育家们无所适从。尤其是战后冷战局面的出现、与朝鲜的战争以及美国国内麦卡锡主义的盛行,美国社会的状况已经使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客观基础。1957年苏联人造卫星的上天使进步主义教育遭到更为广泛、激烈的批评。
(2)进步教育理论和实践存在局限性。例如,过分强调儿童个人的自由,忽视社会和文化对个人发展的决定作用;过分否定学校工作的一些基本规律,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此外,进步教育运动在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的多元化与运动的相对统一性之间,以及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之间也存在着矛盾,导致了运动内部的分裂。进步主义者所建议的做法在时间和能力上,对教师提出了过高的要求。
(3)改造主义教育和一些保守主义教育流派的抨击与批判,加速了进步教育的衰落。
53.简述参与式观察的优缺点。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答:参与式观察是研究者直接参加到所观察对象的群体和活动当中去,不暴露研究者真正身分,在参与活动中进行隐蔽性的研究观察。其优缺点具体分析如下:
(1)参与式观察的优点
①便于了解到真实的信息。
②便于获得较完整的资料。
③便于进行多次观察。
(2)参与式观察的缺点
①易受观察者的主观影响。
②观察的样本数少,观察结果的代表性不强。
54.列举问卷设计中封闭式题目的三种答案格式,并各设计一个完整的题目。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答:封闭式问卷是把问题的答案事先加以限制,只允许在问卷所限制的范围内进行挑选。封闭式问卷包括以下几种问题型式:
(1)是否式。把问题可能答案列出两极端情况,从中择一,“是”与“否”,“同意”与“不同意”。
示例:
你是班主任吗?
A.是
B.否
(2)选择式。从多种答案中挑选最适宜的一个或几个答案,然后做上记号。
示例:
你比较喜欢看哪些电视节目?(限选三项)
A.新闻类
B.影视剧类
C.体育类
D.广告类 E.谈话类 F.歌舞类 G.少儿类 H.其他
(3)排序式。
示例:
请将下列行为依其对科学素质的重要程度由高到低排序,并把排序结果写在左边的括号内。
( )能坚持观察活动。
( )能将所学的科学知识用于生活实际。
( )能动手进行科技制作。
( )能识别迷信与伪科学的谬误。
( )能从自己身边做起,参与科学知识的普及活动。
四、分析论述题:55~57小题,每小题30分,共90分。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指定位置上。
55.分析下列材料所揭示的问题及其原因,并论述如何通过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改进促进教学过程中的机会均等。
每个教师都意识到应努力为班内的所有学生提供均等的学习机会,然而,群体教学中的实际情况与这种理想相差甚远。对师生在课堂里相互作用所进行的观察表明:教师(十分无意识地)针对某些学生进行教学与讲解,而忽视了其他学生。教师给予了某些学生更多的积极强化与鼓励,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以及回答问题,对待其他学生就并非如此。一般说来,教师对班内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的优秀生最为关注并给予最多的鼓励,班内半数较差的学生所得到的关注与帮助最少。师生之间关系的这些差异使得一些学生得到了(其他学生所得不到的)更多的机会与鼓励。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答:(1)材料所揭示的问题是:教学过程中的机会均等是教育机会均等的一个重要方面,大多数教师能够意识到在教学中应该给学生提供均等的学习机会,实践中却难以做到。
(2)材料揭示了造成上述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现行的教学组织形式影响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获得均等的教育机会。由于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面向学生集体的教学组织形式,如何保证学生享有均等的学习机会,一直是班级教学中的一个难题。
(3)为了克服班级授课制的上述局限,可从如下几个方面改进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促进教学过程中的机会均等。
①缩小班级规模,实行小班教学,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学习机会。班级授课制虽然节省师资,可以快速地传授知识,但却不利于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会影响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育实践也进一步证明,班级规模会以潜在的方式影响学生的学习与行为,而只有小型化班级才有助于学生成绩的提高,也有助于学生情感的丰富和发展,有助于课堂教学公平的实现。
②压缩集体教学时间,增加个别辅导时间。班级授课制实施统一的学,难以针对个别学生的兴趣爱好施教。课堂教学应缩短集体教学时间,加强对学生的个别辅导,使师生在个别辅导中建立一种激励机制,充分表现教师对学生的重视,尤其是成绩落后的学生。
③增加辅导教师,实施小班教学。目前班级容量较大,有的学校一个班级就有七八十人。教师讲课很难顾及学生的接受能力,更谈不上为每个学生创造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学校应增加辅导教师,实施小班教学,这样就可以减轻教师的负担,更多的照顾学生的差异,并尽力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方式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④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发动学生辅导同伴。小组合作学习能起到学生群体间相互作用的效果,从而改善教学工作的整体效益。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要特征是:
第一,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助合作奠定了基础,而组间同质又为全班各小组之间展开公平的竞争创造了条件。
第二,任务分割,结果整合。小组成员在学习内容和学习结果上有很强的相互依赖性,各小组分担课题,然后全班汇总,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实现了资源共享。
第三,个人计算成绩,小组合计总分。在合作学习中,每个人都必须依靠自己的努力去独立完成任务,为小组做出应有的贡献。那些学业较差的学生将在其他同学的帮助和个人努力下,不再拉后腿。
第四,公平竞赛,合理比较。在合作学习中,取消常模参照评价,根据学生的学业成绩,优等生与优等生一起分组测验,差生与差生一起分组测验。各测验组每个成员的表现与原属合作小组团体总分挂钩,优生组第一名与差生组第一名均为各自原来的小组赢得相同的积分点数。这种各人在原来起点进行合理竞争、公平评价其贡献的做法,最终导致了每个学生无一例外地受到激励。
第五,分配角色,分享领导。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分别指定协调员、读题员、记录员、操作员、计算员、报告员等,在不同学习任务中,角色可能轮流互换,这样既保证了小组互助合作学习分工明确,秩序井然,又能使个人的特长得以充分利用和彼此协调。
⑤按能力或兴趣分组,进行分组教学。班级授课制难以做到适应学生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按能力或兴趣分组,进行分组教学是对班级授课制的完善。它比班级授课制更切合学生个人的水平和特点,便于因材施教,有利于人才的培养。
56.请以下述材料为背景,叙述晏阳初和梁漱溟所提出的乡村教育方案,并比较他们乡村教育理论的异同。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兴起了以改革农村和农民现状为宗旨的乡村教育运动,不少学者纷纷提出自己的主张。晏阳初认为:中国乡村存在四大基本问题,即愚、穷、弱、私。“愚”指人民绝大多数是文盲;“穷”指人民生活的极度贫困;“弱”指缺乏医疗保障,人民健康水平低下;“私”指人民缺乏合作精神和公民意识。梁漱溟则认为:上述问题只是中国社会的表面现象,其深层原因是文化失调。中国文化的根在乡村,解决中国问题必须从乡村建设入手,从中国旧文化里转变出一个新文化来,以创造新文化来救活旧乡村。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答:(1)晏阳初和梁漱溟所提出的乡村教育方案
①晏阳初提出“四大教育”和“三大方式”。
a.“四大教育”。晏阳初认为,中国乡村存在四大基本问题,即愚、穷、弱、私。这些问题如不得以解决,任何建设事业都将谈不上。而要根本解决此四大问题,必须从事“四大教育”,即文艺教育、生计教育、卫生教育、公民教育。
第一,以文艺教育攻愚,培养知识力。要解决愚的问题,具体做法是“从文字及艺术教育着手,使人民认识基本文字,得到求知识的工具,以为接受一切建设事务的准备”。凡关于文字研究,开办学校,教材的编写,教育教学方法的研究,以及乡村教育制度的确立都包括在内。其首要工作是除净青年文盲,将农村优秀青年组成同学会,使他们成为农村建设的中坚分子。
第二,以生计教育攻穷,培养生产力。它从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农村工业各方面着手,以达到农村建设的目标。在农业生产方面,注意到选种、园艺、畜牧各部分工作,应用农业科学,提高生产,使农民在农事方面,能接受最低程度的农业科学;在农村经济方面,利用合作方式教育农民,组织合作社、自助社等,使农民在破产的农村经济状况下,能得到相当的补救方法;在农村工作方面,除改良农民手工业外,还提倡其他副业,以充裕其经济生产力。
第三,以卫生教育攻弱,培养强健力。它注重大众卫生和健康及科学医药的设施。使农民在他们现有的经济状况下,能得到科学治疗的机会,以保证他们最低程度的健康。具体措施是要创建农村医药卫生保健制度,由村到县组成一个有系统的,整个县单位的保健体系:县设保健院,区设保健所,每村设一个保健员,由平民学校的毕业生经过短期训练后担任,负责全村的医疗保健工作,使每一个农民,都有得到科学医药治疗的机会。
第四,以公民教育攻私,培养团结力。它是要“激起人民的道德观念,施以良好的公民训练,使它们有公共心、团结力,有最低限度的公民常识,政治道德,以立地方自治的基础。
b.“三大方式”。针对过去教育与社会相脱节,与生活实际相背离的弊端,在强调发挥教育的整体功能作用时,晏阳初提出了在农村推行“四大教育”的“三大方式”。
第一,学校式教育:以青少年为对象设置初级、高级平民学校和生计巡回学校。
第二,社会式教育:以一般群众和农民团体为对象开展读书、演讲等活动。
第三,家庭式教育:以家庭中各成员为对象的生活、生产常识教育。
②梁漱溟提出建立行政系统与教育机构合一的乡农学校。
a.学校由学众、教员、学董、学长组成。学长和学董是“乡村领袖”,是乡农学校的领导;由众学董组成学董会,由乡村中推选有资格德望者三五人至十人组成,为乡村的办事机构;学董会推举“老成厚重”、“品学最尊”者为学长,作为一村一乡民众的师长;教员是在乡村建设研究院受过专门训练的乡村建设者,是乡农学校的教师和乡村建设的指导者;学众则是乡村中的一切人,主要是成年农民。
b.学校按自然村落和行政级别分村学与乡学两级;实行“政教养卫合一”,“以教统政”,将学校式教育与社会式教育合一。从教育程度上分,文盲和半文盲入村学,识字的成年农民入乡学;从行政功能上分,村学是乡学的基础组织,乡学是村学的上层机构。乡农学校的组织结构,按农村自然村落及其行政级别形成。其组织原则是:其一,“政教养卫合一”,“以教统政”,即乡农学校是教育机构和行政机构的合一,以村学代村公所,乡学代乡公所,乡村建设的政治、经济措施都通过乡农学校、借助教育的力量来实施。其二,学校式的教育与社会式教育“融合归一”。在乡农学校中成立儿童部、成人部、妇女部和高级部。儿童部以实施学校式的普通教育为主;成人部、妇女部则主要是社会式的教育,多在农闲进行;高级部是为了培养乡村建设的骨干人才。其中,尤其注重成人的社会教育。
c.学校课程分两类,其一为以知识教育和“精神讲话”为内容的共有课程,其二为各校根据自身生活环境而设的个别课程。
(2)晏阳初和梁漱溟乡村教育理论的异同
①相同点:
晏阳初与梁漱溟均注重乡村教育在乡村建设中的作用,并将教育与乡村经济、文化、道德等方面结合起来共同建设,在方式上均注意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结合。
②不同点:
第一,对中国问题的认识不同。晏阳初对中国农村问题的分析更多的是对中国“社会病”具体表象的归结;梁漱溟着力从中国文化寻找中国乡村问题的病因。
第二,乡村教育的理论和方案设计的指导思想不同。晏阳初更注重乡村具体问题的解决,并引进现代民主意识和西方社会治理模式;梁漱溟则主要借鉴中国古代乡约制度并加以改造,更注重弘扬传统道德。
57.从下列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
Ⅰ.试述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及主要影响因素,并就其中某个因素举例说明。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答:(1)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
①理解与表征阶段:将问题的情境转化为某种内部的心理结构,或者说形成某种问题空间。
②寻求解答阶段:在问题表征阶段,个体有可能凭借与之熟悉的问题直接提取相应的策略来解决现有的问题。若无这种经验,个体便不得不制订计划,如建立解决问题的子目标层级,或选择相应的解决策略。
③执行计划或尝试某种解答阶段:在对问题做出表征并选择好某种解决方案后,个体要执行这一计划,尝试解答。
④评价结果阶段:在选择并运用某种解题策略之后,个体应对这一策略运用的结果做出评价,这一过程包括检查与答案相一致或相矛盾的地方。
(2)问题解决的主要影响因素
问题解决过程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主要有相关的知识经验、个体的智能与动机、问题情景与表征方式、思维定势与功能固着以及原型启发与酝酿效应。
①有关的知识经验。有关的知识经验是指有关的背景知识,这些知识能促进对问题的表征和解答。只有依据有关的知识才能为问题的解决确定方向、选择途径和方法。探索的技能在解决问题中不能替代实质性的知识。
②个体的智能与动机。个体智力水平的高低对问题解决有重要的作用。智力中的推理能力、理解力、记忆力、分析能力等对问题解决有重要影响,认知特点即对问题的敏感性、灵活性、冲动性、反省性等特点,对问题解决也有一定影响。动机也影响问题的解决。对问题持漠然的态度,既不能发现问题也不能解决问题。但动机过于强烈,人处于高度的焦虑状态也会阻碍问题的解决。
③问题情境与表征方式。问题中的事件和物体将以某种特点呈现,如空间、位置、距离、时间顺序等。这些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将影响你对问题的理解和表征。某些呈现方式能直接提供解决问题的线索,便于寻找解答的方向、途径和方法。某些呈现方式则可能掩蔽或干扰了解决问题的线索,增加解答的难度,甚至导入歧途。
④思维定势与功能固着。反应定势也称定势,指以最熟悉的方式做出反应的倾向。定势有时有助于问题的解决,有时会妨碍问题的解决。定势使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刻板化。功能固着是指一个人看到某个制品有一种惯常的用途后,就很难看出它的其他新用途。它是由德国心理学家邓克尔提出的。人们通常不能解决的问题是由于他们很少考虑具有特定功能的物品的不平常的用途。
⑤原型启发与酝酿效应。原型启发是指类似事物对人的创造活动所起的作用。原型启发经常成为人们创造活动的催化剂。原型启发法通过与假设的事物具有相似性的东西,来启发人们解决新问题的途径。酝酿效应是指搁置问题对问题解决所起的作用。当反复探索一个问题的解答而毫无结果时,把问题暂时搁置几小时、几天或几星期,然后再回过头来解决,这时常常可以很快找到解决方法的现象。
(3)举例说明(6分)
据说,大科学家牛顿很喜欢猫,他自己养了一大一小两只猫。但因猫经常出入屋门,需要他开关房门,影响他的工作。于是他就在门上开了一个大洞和一个小洞。为什么要开两个洞呢?牛顿想:大猫应从大洞进出,小猫应从小洞进出。免得自己去开关屋门。牛顿所犯的错误就在于思维定势对他的影响。这个例子说明了思维定势可能有的消极作用。
Ⅱ.阅读下述案例,按要求回答问题。
某研究者想探明教学方式与学生思维品质形成的关系,于是在一所小学随机选择了一个班作为实验班,采用新的应用题教学方式实施教学,如以自编应用题(一题多变)和解应用题(一题多解)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以应用题归类教学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等等。实验前后分别对该班进行了难度相当的测试。该班前后测平均成绩的差异视为实验产生的效果。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1)写出该研究使用的随机抽样方法的名称。
【分析】这道题考查的是对抽样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抽样方式有很多种,简单随机抽样——就是样本比较小,编号以后一次次地抽取;系统随机抽样——就是有一定间隔顺序进行取样;分层随机抽样——先按特征分层,在按照层次抽取;整群随机抽样——在分好的层次中,按照群体进行抽样,整体就是样本容量。
答:这项研究的抽样方法是整群抽样(或整群随机抽样)。
(2)写出该实验的研究假设。
【分析】让写研究假设,其实也就是考查对研究假设注意事项的掌握情况,教育研究假设,要简明扼要,是陈述句,可检验的。
答:这项实验的研究假设是:“革新应用题教学方式可以促进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
(3)写出该实验设计的名称,并用符号表示其格式。
【分析】考查的是对教育实验设计的掌握了解情况。这道题只有实验组,所以是单组,而且只有前后测,所以,是单组前后测设计。其他四种方式也要了解。
答:这项实验的名称是:单组前后测设计,格式是:O1 X O2 或 Y1 X Y2
(4)试从实验设计方面分析该研究可能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方案。
【分析】考查的是单组前后测设计的优缺点,每个实验设计都有优缺点,只要记忆清晰就可以很快答出题目。
答:①该项研究可能存在的问题:从实验设计来看,仅以一个班进行试验,不设对比班,只从一个班实验前后测试的结果得出实验结论,会使实验结果的说服力不够。
②改进的方案:可以采用非随机分派控制组前后测设计(或随机分派控制组后测设计,或随机分派控制组前后测设计)对该实验设计进行改造。
示例一:非随机分派控制组前后测设计
研究者可以随机选择同年级的两个班并做等组处理。其中一个班作为实验班,另一个班作为对比班。实验结束后,对这两个班进行同一试卷的测试。两班测试平均成绩的差异可以视为实验产生的效果。
示例二:随机分派控制组前后测设计
研究者可以随机选择同年级的两个班并做等组处理。其中一个班作为实验班,另一个班作为对比班。实验前对两个班进行同一试卷的测试,试验结束后,再对这两个班使用与前测难度相当的同一试卷进行测试。两班后测平均成绩的差异可以视为实验产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