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5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
- 圣才电子书
- 21293字
- 2024-12-21 08:37:12
第22章 宏观经济学在目前的争论和共识
1.货币数量理论(东北财经大学2011研)
答:(1)传统货币数量论包括费雪方程(即交易方程:)和剑桥方程(即庇古的),两者的实质是一致的,即货币数量与价格水平之间存在着直接的因果数量关系,物价水平的高低,取决于货币数量的多少,并成正向关系。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交易方程强调货币的交易媒介的作用,而剑桥方程则强调对货币的需求方面。
(2)弗里德曼推演出了新货币数量论,提出货币需求函数为:
式中,表示财富持有者手中的实际货币量,与市场债券利息率、预期的股票收益率等因素有关。
弗里德曼强调,新货币数量论与传统货币数量论的差别在于,传统货币数量论把货币流通速度(或者)当作一个由制度决定的常数,而新货币数量论认为稳定的不是,而是决定值的函数,只不过是稳定的外在表现而已。在长期是一个不变的量,在短期可以做出轻微的变化。
2.卢卡斯总供给曲线(函数)(中国人民大学2005研)
答:卢卡斯总供给曲线(函数)是由理性预期学派的代表人物——芝加哥大学的罗伯特·卢卡斯首先提出的。卢卡斯的总供给曲线是通过考察微观经济中的基本单位——企业的行为引申出来的,整个经济的总供给曲线是通过对所有典型企业的供给曲线加总而得到的。卢卡斯的短期总供给曲线为:
式中,参数,为公众对价格的预期。它表明经济的总产出与未被预期到的价格上升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
卢卡斯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其主要原因是其前提假设中的理性预期和自然率假说,当市场中的价格水平时,总供给等于自然率的水平;当现实价格水平超过预期的价格水平时(即),产出就会增加到自然率水平之上。在长期,则总供给曲线为,经济处于充分就业的产出水平。
从卢卡斯的总供给曲线,理性预期学派得出宏观经济政策无效的结论:能预期到的货币供给的变化将只改变价格水平,而对实际产量和就业没有影响;只有未预期到的货币供给的变化才影响实际产量。卢卡斯总供给曲线是该学派用以反对凯恩斯主义的重要工具。卢卡斯总供给曲线如图22-1所示。
图22-1 卢卡斯总供给曲线
3.自然率假说(东北财经大学2012研)
答:自然率假说是卢卡斯在“自然失业率”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关于就业、产出以及物价等经济变量存在着一种由政府政策支配的实际因素(如生产、技术等)决定的自然水平的理论观点。根据自然率假说,任何一个社会都存在一个自然失业率,其大小取决于社会的技术水平、资源数量和文化传统。尽管短期内,经济政策能够使得实际失业率不同于自然失业率;但是就长期而言,经济总是趋向于自然失业率。弗里德曼根据自然率和菲利普斯曲线得出一个货币主义的结论:在短期,虽然可以通过货币政策把失业率人为地维持在小于自然率的水平,但是,在长期不可能做到这一点。
讨论菲利普斯曲线时,自然率假说主要指自然失业率,也即自愿失业人数在劳动力总人数中所占的比例。自然率假说是货币主义的重要理论基础,也是新古典主义的重要基本假设。“自然率”的存在使货币政策的作用只有在造成非预期的通货膨胀时才能奏效。“自然率假说”从理论上论述了政策作用的有限性,为理性预期学说确立了重要的理论前提,其实际的意义是:一个经济社会在长期中不会存在非自愿失业的现象。
4.理性预期(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4研;华中科技大学2005研;南开大学2005研;江西财经大学2005研;南京航天航空大学2006研;北京邮电大学2009研;东北财经大学2011研;中央财经大学2012研)
答:理性预期是指在有效地利用一切信息的前提下,对经济变量作出的在长期中平均说来最为准确的,而又与所使用的经济理论、模型相一致的预期。理性预期由约翰·穆思在其《合理预期和价格变动理论》(1961年)一文中首先提出。实际上,理性预期包含以下三个含义:
(1)作出经济决策的经济主体是有理性的。为了追求最大利益,他们总是力求对未来作出正确的预期。
(2)为了作出正确的预期,经济主体在作出预期时会力图得到有关的一切信息,其中包括对经济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系统了解和有关的资料与数据。
(3)经济主体在预期时不会犯系统的错误。
简言之,理性预期的意思是:在长期中,人们会准确地或趋向于预期到经济变量所应有的数值。
理性预期是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的重要假设之一(其余三个为个体利益最大化、市场出清和自然率假说),是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攻击凯恩斯主义的重要武器。
5.货币中性(中央财经大学2007研;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8研;厦门大学2008研;武汉大学2009研)
答:货币中性是指名义货币数量的变化不会改变产品市场原有均衡状态和国民收入的结构,仅引起产品市场各种商品的绝对价格水平的同比例变动。
当货币是中性时,货币供给的增加引致货币需求的增加,货币市场在新的供求均衡点上达到均衡,货币市场均衡的改变只引起物价总水平的变化,不改变商品的相对价格,也不影响产品市场的均衡,不影响实际国民收入中消费与储蓄、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关系。此时,货币只是一种面纱,货币经济类似于物物交易经济。这一观点从根本上否定了规则的货币政策对经济周期的调节作用;并认为只有对未被预期到的通货膨胀采取适当的货币政策才可以提高实际经济水平。
6.新凯恩斯主义(东北财经大学2013研)
答:新凯恩斯主义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的共同特征是继承凯恩斯主义传统,把失业问题作为研究主题;与凯恩斯主义不同的是,他们力图从微观层面上,即从工资、价格和利率黏性上去寻找劳动市场、商品市场和资本市场不能出清的原因。一般来说,新凯恩斯主义者都接受以下四个命题:
(1)私人经济具有内在的不稳定性,经济由失衡走向均衡的自动调整过程是缓慢的;
(2)货币在长期是中性的;
(3)短期的菲利普斯曲线是存在的;
(4)政府为稳定经济进行干预的政策是有效的。
7.菜单成本(中国人民大学2000、2004研;华中科技大学2007研;中央财经大学2007、2010研;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1研)
答:菜单成本是指不完全竞争厂商每次调整价格要花费的成本,这些成本包括研究和确定新价格、重新编印价目表、将新价目表通知销售点、更换价格标签等所支付的成本,是厂商在调整价格时实际支出的成本。因为产品价格的变动如同餐馆的菜单价目表的变动,所以,新凯恩斯主义者将这类成本称为菜单成本。另有一类成本是厂商调整价格的机会成本,它虽不是厂商实际支出的成本,但同样阻碍着厂商调整价格,也被称为菜单成本。
菜单成本理论认为,经济中的垄断厂商是价格的决定者,能够选择价格,而菜单成本的存在阻滞了厂商调整产品价格,所以,价格有粘性。菜单成本的存在是新凯恩斯主义为反击新古典主义的批判并证明其所主张的价格粘性的重要理由。
关于菜单成本能否引起价格的短期粘性,经济学家们的观点是不一致的。一部分经济学家认为,菜单成本通常非常小,不可能对经济产生巨大影响;另一部分经济学家却认为,菜单成本虽然很小,但由于总需求外部性的存在,会导致名义价格出现粘性,从而对整个经济产生巨大影响,甚至引起周期性波动。
1.新凯恩斯主义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总供给曲线的形状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不同?这种不同的经济含义是什么?(中国人民大学2006研)
答:(1)新凯恩斯主义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总供给曲线的形状
新凯恩斯主义总供给模型是对凯恩斯主义总供给模型的修正与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上:一是用工资粘性假说代替工资刚性假说;二是不仅分析了产量、就业量、工资和价格之间的关系,而且分析了这种关系的动态调整过程。新凯恩斯主义总供给模型采用的是动态分析法,即考虑到各个时期总供给曲线的调整。
新凯恩斯主义总供给模型的代表是粘性工资模型。,其中为预期的物价水平。新凯恩斯主义的总供给曲线如图22-2所示。其中,为短期总供给曲线,而为长期总供给曲线。
图22-2 新凯恩斯主义总供给曲线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总供给曲线的典型代表是卢卡斯总供给曲线。卢卡斯总供给函数为,式中参数,为预期价格。它表明经济的总产出与未被预期到的价格上升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卢卡斯总供给曲线如图22-3所示。
图22-3 卢卡斯总供给曲线
(2)新凯恩斯主义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总供给曲线的形状不同的原因
新凯恩斯主义总供给模型依据的是工资粘性假说。这一假说的基本内容是:当劳动力市场上的供求关系发生变动时,工资也要发生变动,但是这一变动不是迅速的而是缓慢的。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变动与工资变动之间存在时滞。缓慢的工资和价格调整使得经济回到自然率水平需要较长一段时间。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总供给模型依据的是理性预期。现实世界中的经济信息是不充分的,人们无法及时掌握自己所需要的全部信息。经济活动中的基本单位——家庭和厂商——的行为都是理性的,他们会利用一切可能的信息对未来经济环境进行预测,并随之调整自己的经济活动。但是由于对货币量和一般物价水平的不完全信息导致了人们对价格的暂时的错觉,导致了货币的非中性。
(3)新凯恩斯主义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总供给曲线的经济含义
新凯恩斯主义总供给曲线的经济含义是:由于价格和工资的粘性,经济在遭受到总需求冲击后,从一个非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回复到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因此用政策来刺激总需求是必要的。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总供给曲线的政策含义是:“政策的无效性”。新古典主义认为:能预期到的货币供给的变化将只改变价格水平,而对实际产量和就业没有影响;只有未预期到的货币供给的变化才影响实际产量。
2.请推导新古典主义短期总供给曲线,并说明其为何向右上方倾斜。(中国人民大学2010研)
答:(1)新古典主义短期总供给曲线的推导
20世纪70年代的滞胀导致传统凯恩斯主义不能够进行解释,于是促进了货币主义和理性预期的发展,形成了以卢卡斯为首的新古典经济学派。卢卡斯的总供给曲线是通过考察微观经济中的基本单位——企业的行为引申出来的,新古典主义短期总供给曲线的推导如下:
假设一个典型的企业的供给函数为:
①
其中,是企业的产量,是其产品的价格,为反映市场价格总状况的总价格水平,是企业潜在的或正常的产量,。在以为纵坐标,为横坐标的坐标系中,①式表示为一条正斜率的供给曲线。在实际中,企业并不知道价格水平,而只能对其加以估计,用Pe表示企业对价格总水平的估计,则①式变为:
②
企业对价格总水平的估计可按下述方程来进行:
③
其中,表示社会上有关机构预测并公布的价格预测值,为企业根据其经验对预测值的调整系数。将③式代入②式并整理,可得:,整个经济的总供给曲线是通过对所有典型企业的供给曲线加总而得到的。设整个经济的生产由个像企业的企业组成,则经济的总供给函数变为:
④
④式就是新古典主义短期总供给曲线,其中为总产出,为总价格水平,为经济的潜在产量,将④式中的参数用字母表示,新古典主义短期总供给曲线可改写为:
式中,参数,为公众对价格的预期。此式表明经济的总产出与未被预期到的价格上升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
(2)新古典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的原因
新古典主义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的主要原因是其前提假设中的理性预期和自然率假说,当市场中的价格水平时,总供给等于自然率的水平;当现实价格水平超过预期的价格水平时(即),产出就会增加到自然率水平之上。
3.费雪方程式与剑桥方程式的主要差异何在?(中国人民大学2000研)
答:(1)费雪方程式与剑桥方程式简介
1911年,美国耶鲁大学教授欧文·费雪提出了交易方程式,也被称之为费雪方程式。费雪认为,假设为流通中的货币数量,为货币的流通速度,为价格总水平或价格指数,为一国的实际国民收入,则有:或。从这个方程看,的取值取决于、和这三个变量的相互作用。费雪分析,在这三个经济变量中,是一个由模型之外的因素所决定的外生变量;由于制度性因素在短期内不变,因而可视为常数;实际国民收入取决于资源、技术条件,在充分就业的状态下,不可能发生大的变化。因此,的值特别取决于数量的变化。费雪虽然更多地注意了对的影响,但是反过来,从这一方程式中也能导出一定价格水平之下的名义货币需求量。也就是说,由于,则。这说明,从货币的交易媒介功能考察,全社会一定时期一定价格水平下的总交易量与所需要的名义货币量具有一定的比例关系,这个比例是。
以马歇尔和庇古为代表的剑桥学派,在研究货币需求问题时,重视微观主体的行为。他们认为,处于经济体系中的个人对货币的需求,实质是选择以怎样的方式保持自己资产的问题。决定人们持有货币多少的,有个人的财富水平、名义收入、利率变动,以及持有货币可能拥有的便利等诸多因素。但是,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对每个人来说,名义货币需求与名义收入水平之间保持着一个较稳定的比例关系;对整个经济体系来说,也是如此。因此有:,式中,表示实际总收入,表示价格水平,为经常持有的货币量,即货币需求总量和名义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为名义货币需求,该式就是有名的剑桥方程式。
(2)费雪方程式和剑桥方程式的主要差异
费雪方程式和剑桥方程式有相同的公式,而且它们所企图说明的内容也是相同的,即:货币数量与价格水平之间存在着直接的因果数量关系,物价水平的高低,取决于货币数量的多少,二者成正向关系。实际上,两个方程式存在显著的差异,主要有以下几点:
①对货币需求分析的侧重点不同。费雪方程式强调的是货币的交易手段功能,而剑桥方程式侧重货币作为一种资产的功能。
②费雪方程式把货币需求和支出流量联系在一起,重视货币支出的数量和速度,而剑桥方程式则是从用货币形式拥有资产存量的角度考虑货币需求,重视这个存量占收入的比例。所以,对费雪方程式也有人称之为现金交易说,而剑桥方程式则被称为现金余额说。
③两个方程式所强调的货币需求决定因素有所不同。费雪方程式用货币数量的变动来解释价格,反过来,在交易商品量给定和价格水平给定时,也能在既定的货币流通速度下得出一定的货币需求结论。而剑桥方程式则是从微观进行分析的产物。出于种种经济考虑,人们对于拥有货币存在满足程度的问题;拥有货币要付出代价,比如不能带来收益的特点,就是对拥有货币数量的制约。这就是说,微观主体要在两相比较中决定货币需求。显然,剑桥方程式中的货币需求决定因素多于费雪方程式,特别是利率的作用已成为不容忽视的因素之一。
4.古典货币理论和凯恩斯货币理论有何本质区别?(华南师范大学2011研)
答:古典货币理论和凯恩斯货币理论主要在以下问题上存在着本质区别:
(1)货币是交易媒介还是价值贮藏,抑或计价单位。古典货币理论认为,货币作为交易媒介起作用,它的使用是因为物物交易非常困难而且效率低下,使用货币可以克服物物交换的不便或减少交易费用,货币是润滑剂;凯恩斯则强调货币是资产,即货币的价值贮藏职能。
(2)货币是存量还是流量。古典货币理论认为,货币是一个流量;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提出关于货币需求的流动偏好理论,以反对古典货币数量论;而作为流动偏好的货币存量是要表述资产的流动性。
(3)货币是表示相对价格还是表示总量变量(即价格总水平)。古典货币理论认为,货币表示相对价格;凯恩斯则认为,货币表示总量变量。
(4)货币是中性的还是非中性的。在货币与经济活动的关系问题上,古典货币理论认为货币是中性的,即流通中的货币数量仅仅影响经济中的价格总水平,而不影响真实产出水平和相对价格。货币是非中性的是凯恩斯货币理论的基本特点,即货币部门和真实部门是不能截然分开的,在短期,货币供给可以影响就业量和实际国民收入。
5.西方经济学家对货币流通速度的看法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不同?(中国人民大学2003研;清华大学2003、2005研)
答:(1)从交易方程式可以看出,货币流通速度和货币需求实际上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在经验研究中,由于货币流通速度是比较直观的、容易得到的(即等于名义国民收入除以平均货币存量),所以往往被用于说明货币需求对利率的敏感性以及货币需求函数的稳定性。
(2)古典学派的传统货币数量论与现代货币数量论对货币流通速度的不同看法
①传统货币数量论包括费雪方程(即交易方程:)和剑桥方程(即庇古的),两者的实质是一致的。传统货币数量论认为货币流通速度是由一些“如公众的支付习惯,使用信用范围的大小,交通和通讯的方便与否等”制度上的因素决定的,而这些因素在短期内不会有大的变化,因而在短期内货币流通速度不会迅速变化。
②1956年,弗里德曼发表了《货币数量学说的重新表述》一文,提出了如下货币需求函数:
从弗里德曼所列出的货币需求函数关系不难看出,货币主义的货币需求函数不过是传统货币数量论的变形。与传统货币数量论不同的是,现代货币数量论认为货币流通速度不是数值不变的常数,而是决定它的其他几个数目有限的变量的稳定函数。即传统货币数量论与现代货币数量论有明显的不同:货币流通速度在传统货币数量论中被视为一个常数,而在现代货币数量论中被视为一个稳定的函数。
(3)凯恩斯主义者和货币主义者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周期变动的不同解释
从各国的统计数据中大致可以看出货币流通速度往往是顺周期变动的,这一现象和凯恩斯主义的观点是相吻合的。按照凯恩斯主义的观点,货币需求和利率是成反向变动的,而利率的变动往往又是顺周期的,也就是说利率在经济繁荣时上升,衰退时下降,受此影响,货币需求在繁荣时期会趋于下降,在衰退时期会趋于上升。而根据交易方程式,货币需求又是和货币流通速度成反向关系的,因此货币流通速度会表现出顺周期变动的特征。
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也能够对货币流通速度的顺周期波动提供合理的解释。他认为:由于货币的需求是由恒久性收入决定的,而在繁荣时期,恒久性收入的增长相对慢于现期收入的增长,因而货币需求的增长相对慢于国民收入的增长,货币流通速度也就上升或加快上升;在衰退时期,恒久性收入的下降慢于现期收入的下降,因而货币需求的下降也相对快于国民收入的下降,货币流通速度就下降或增长放慢。这样,货币流通速度就表现出顺周期的特征。
由以上分析可知,凯恩斯主义和货币主义都认为货币流通速度是顺周期变动的。但是从长期资科来看,货币流通速度稳定的观点受到一定的挑战。实际情况表明,将货币流通速度视为一个随时间缓慢变化的量是缺乏依据的,将它视为一个常数更加是不科学的。特别是在一个经济高速发展或剧烈波动的时期,货币流通速度会有较大的波动。由此看来,像费雪那样将货币流通速度看成是一个由制度因素决定的外生变量,并据以估计货币需求的方法是不正确的,必须将货币流通速度视为人们行为的结果。也就是说,必须用人们的货币需求来解释货币流通速度,而不是用货币流通速度来解释货币需求。
6.货币政策应该按规则还是相机抉择?请说明理由。(人大2006研)
答:关于货币政策应该是按照规则还是相机抉择,经济学家们各持己见,没有统一的看法,其分歧在于规则和相机抉择各有其好处。
(1)固定货币规则是指货币当局把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稳定在一个确定的数值上的货币政策。这是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美国货币主义学派极力提倡的货币政策。货币主义认为,货币供应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稳定的联系,人们的货币需求与实际收入之间存在着稳定的函数关系。因此,货币供应量的增长必须和实际经济增长保持一致,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也应当保持稳定。货币主义学派反对凯恩斯主义以相机抉择的反周期财政政策调控经济,而突出强调货币政策的重要作用,认为通货膨胀和经济变动是货币因素造成的,必须运用货币政策来消除。而货币政策的落脚点不在于控制银行信贷利率,而是直接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货币主义学派认为市场经济本身是稳定的,不需要政府干预,只要维持固定的货币增长率,就会消除通货膨胀和经济的不稳定性。政府干预反而有可能造成宏观经济的波动,带来经济的不稳定。
(2)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主要是凯恩斯主义的一种实施总需求管理、根据经济运行的波动情况而机动灵活运用的货币政策。一般依照逆向规则实施,即当总需求低于充分就业的产量时,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刺激需求,以消除失业;反之,则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以抑制通货膨胀。这种货币政策曾长期作为西方国家实施宏观调控政策的主要依据。但这种政策未能考虑政府决策的局限性,对公众预期、货币政策时滞和人的认识能力等因素的影响估计不足。
可见,固定规则和相机抉择都有各自的优越性,货币政策究竟应该按照固定规则还是按照相机抉择目前仍然处于争论之中,尚无定论。
7.简述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和主要观点。(中国人民大学2002研)
答:(1)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相信并且依赖于至少以下四个假设条件,即:个体利益最大化、理性预期、市场出清和自然率假说。
①个体利益最大化。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把个体利益最大化这一假设与宏观经济学的研究结合在一起,认为宏观经济现象是个体经济行为的结果,宏观经济理论必须具有微观经济理论的基础,特别是要符合利益最大化的基本假设条件。
②理性预期。理性预期是指在有效地利用一切信息的前提下,对经济变量作出的在长期中平均说来最为准确的,而又与所使用的经济理论、模型等相一致的预期。理性预期理论认为,如果人们是理性的,那么他们会最大限度地充分利用所得到的信息来作出行动而不会犯系统性的错误。
③市场出清。市场出清假设是说,无论劳动市场上的工资还是产品市场上的价格都具有充分的灵活性,可以根据供求情况迅速进行调整,有了这种灵活性,产品市场和劳动市场都不会存在超额供给。
④自然率假说。根据自然率假说,任何一个社会都存在一个自然失业率,其大小取决于社会的技术水平、资源数量和文化传统。长期而言,经济总是趋向于自然失业率;尽管短期内,经济政策能够使得实际失业率不同于自然失业率。自然率假说实际的意义是:一个经济社会在长期中不会存在非自愿失业的现象。
(2)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主要观点
①宏观政策的无效性,其原因在于理性预期。货币主义仅仅反对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政策,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则更进一步地认为一切宏观经济政策,包括货币政策都是无效的。
②适应性预期错误论,其原因是人们进行预期的时候不但要根据过去的事实,还要考虑将来的变化。
③反对凯恩斯主义的“斟酌使用”的或者对经济运行进行“微调”的政策。这个观点的理论基础是“卢卡斯批判”。
8.请说明李嘉图等价定理,并分析李嘉图等价的前提条件。(南开大学2006研)
答:(1)李嘉图等价的含义
李嘉图等价是英国经济学家李嘉图提出的一种理论。该理论认为,在政府支出一定的情况下,政府通过征税或发行公债来为政府筹措资金,其效应是相同的。巴罗具体阐述了这一定理:在特定条件(如完善的资本市场,一次总付税,代际利他等)下,如果公众是理性预期的,对于发行债券或增加税收,政府不论采用哪种融资方式,都不会对经济的运行产生影响。这是因为,政府发行债券融资造成的赤字会引起未来税收上升,这种上升一定会被具有完全理性的居民预期到,居民为了不使后代税负过重必然相应地调整目前的消费。简言之,居民不会将政府发行公债融资这样的财政扩张看作是幸运的意外收获,他们宁愿将一部分收入储蓄起来以支付未来的税收负担,因此消费需求不会上升,更不会出现消费支出的乘数效应。同时,居民增加的这些储蓄都购买了债券,使得债券需求的上升刚好等于债券供给的增加,货币需求不变,所以对利率也没有影响。
李嘉图等价具有很强的政策含义,如果人人都认识到他们的纳税量只是被推迟了,那么,政府借款而增加的任何支出都将被私人储蓄的等额增加所抵消,结果,既不存在消费扩张,也没有收入增加的乘数效应,因此,政府用减税的办法或用举债支出的办法来刺激经济的财政政策是无效的。
(2)李嘉图等价定理成立的前提条件
李嘉图等价定理若成立,需具备以下前提条件:①无论是用税收还是用公债融资,初始时期的政府支出不变;②初始时期发行的公债必须用以后时期课征的税收收入偿还;③资本市场是完全的,即不存在流动性约束,而且个人与政府的借贷利率是相同的;④个人对现在和将来的收入具有理性预期;⑤个人作为现行纳税人和将来的潜在纳税人,其行为就好像能永远生存下去一样;⑥个人能完全预见包含在公债发行中的将来时期的纳税义务;⑦征收的是总税额,并且减税及税负下降是均等地落在每一个消费者身上,每个消费者具有相同的边际消费倾向;⑧公债持有者的数量与未来纳税额的负担是对称的。
9.为什么价格在短期具有粘性,宏观经济学是如何利用价格粘性来说明短期供给曲线的?(北京师范大学2002研;西南财经大学2004研)
答:在短期中,当物价水平背离了人们预期时,由于错觉、粘性工资或粘性价格的作用,社会总供给量就背离了由各类生产要素所决定的自然水平。当物价水平高于预期水平时,供给量就高于其自然率;当物价水平低于预期水平时,供给量就低于其自然率。因此,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一般来说,短期内价格的粘性主要可用粘性工资和菜单成本等理论来解释。
(1)利用粘性工资来说明短期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
工资在一定的幅度内不能随需求的变化作出迅速的调整,因而,粘性工资影响劳动力的需求并进而影响产出水平。这是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工资合同一般为长期合同,许多合同持续多年,长于政府针对经济环境的变化作出政策调整的时间,于是,未到期的工资表现为刚性或粘性,即不可调整性。
由于存在长期合同,名义工资率在谈判时首先就确定在合同规定的一定时间内保持不变。如果合同是交错的,那么在冲击面前,与现有合同同时重新谈判以适应新情况的情形相比,名义工资将表现出更大的变动滞后或变动缓慢。新凯恩斯主义者认为,长期劳动合同是实际收入和失业呈周期性变化的原因之一,因为它们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工资和价格的灵活性。根据黏性工资理论,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是因为名义工资是基于预期的物价确定的,并且当实际物价水平结果不同于预期水平时,名义工资并不会立即对此作出反应。工资的这种黏性激励了企业在实际物价水平低于预期水平时生产较少的产量,而在实际物价水平高于预期水平时生产较多的产量。
(2)利用菜单成本来说明短期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
菜单成本理论认为,经济中的垄断厂商是价格的决定者,能够选择价格,而菜单成本的存在阻滞了厂商调整产品价格,所以,价格有粘性。在一定的幅度内价格并不随着需求的变化而变化,一般物价也具有一定的不可调整性。这也是厂商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动机所决定的。如果厂商调整价格的成本是明显的,不调整价格时收益减少并不明显,厂商维持原有价格就是理性选择,这将导致名义价格粘性。在价格有黏性的情况下,只要有些调整没有发生,交易就有可能在非均衡价格下进行,这又可能导致过度供给和失业的波动,从而使得短期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
10.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认为货币供给增加的长短期影响有什么不同?(南开大学2011研;中国人民大学2011研)
答:(1)凯恩斯主义认为,短期内货币供给增加会导致货币供给曲线右移,从而导致利率下降,而利率下降将会导致投资增加,从而使得国民收入水平提高,因此短期货币供给增加有效。一般认为,凯恩斯主义认为长期货币是中性的。
(2)货币主义认为,在短期中,货币供给量可以影响实际变量如就业量和实际国民收入。因为根据费雪的交易方程,如果货币流通速度以及物价水平在短期内不发生变化的话,增加货币供给是可以增加实际国民收入的。在长期中,增加货币的作用主要在于影响物价水平以及其他用货币表示的量如货币工资等,而不能影响就业量和实际国民收入。根据货币主义的自然律假说,就业量和实际国民收入由技术水平、资源数量等非货币因素所决定,因此交易方程中的和无关,而在长期又是一个不变的常数,因此增加货币供给只能导致价格水平上升,从而导致通货膨胀。
(3)新古典宏观经济学认为,增加货币供给无论在短期还是在长期都是无效的。根据新古典宏观经济模型,假如货币当局宣布打算提高货币供给,理性的当事人在形成他们的预期时会考虑这个信息并完全预见到货币供给的提高对一般价格水平的影响,结果,产量和就业会停留在自然律水平上不动。当货币工资在一个向上的价格预期下提高时,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的效果就被总供给曲线向左移动所抵消。这样,经济停留在垂直的长期供给曲线上,因此即使在短期,产量和就业也没有变化,即货币是中性的。
11.新凯恩斯主义,“新”在何处?(华中科技大学2004研)
答:新凯恩斯学派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新凯恩斯主义产生的客观条件是,原凯恩斯主义的理论缺陷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在解释现实问题时效微力乏。原凯恩斯主义的不足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在理论上的进展给新凯恩斯主义者以有益的启迪,也产生了新的思想。新凯恩斯主义“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对新古典学派的观点的肯定和吸收
新凯恩斯主义者认为,新古典学派的部分观点是能够加以肯定的,从而应该被吸收过来。他们所肯定和吸收的观点大致有以下两个:
①理性预期。新凯恩斯主义者虽然并不认为人们最终能够准确地预期到现实的情况,但是,他们也认为,为了自己的利益,人们会尽量收集信息,使他们的预测能够趋于正确;收集的信息不但涉及过去,而且牵涉到未来的事态。
②微观基础。新凯恩斯主义者同意,宏观经济理论必须符合微观经济学的假设条件,特别是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假设条件。这就是说,宏观经济理论必须有微观经济学的基础。
(2)对原凯恩斯主义的吸收和修正
尽管新凯恩斯主义和原凯恩斯主义都坚持市场非出清的假设,但两者的市场非出清理论存在着重大的差别,主要在于:
①凯恩斯主义市场非出清模型假定名义工资刚性,而新凯恩斯主义市场出清模型假定工资和价格有粘性,即工资和价格不是不能调整,但是调整是缓慢的。
②原凯恩斯主义非市场出清理论缺乏微观基础,没有阐明为什么价格和工资具有刚性,新凯恩斯主义模型则增加了原凯恩斯主义模型所忽略的两个假定:一个就是经济当事人最大化原则,即厂商追逐利润最大化和消费者追求效用最大化,另一个就是理性预期,这一假设来自新古典宏观经济学。
12.简要说明目前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共识。(武汉大学2007研)
答:目前宏观经济学中的分歧比较多,但这并不是说,宏观经济学不存在共识。目前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共识有:
(1)在长期,一国生产物品和劳务的能力决定着该国居民的生活水平
首先,GDP是衡量一国经济福利的一项重要指标。实际GDP衡量了该国满足其居民需要和愿望的能力。从一定程度上讲,宏观经济学最重要的问题是什么决定了GDP的水平和GDP的增长。其次,在长期,GDP依赖于劳动、资本和技术在内的生产要素。当生产要素增加和技术水平提高时,GDP增长。
(2)在短期,总需求能够影响一国生产的物品和劳务的数量
虽然经济生产物品和劳务的能力是长期中决定GDP的基础,但在短期,GDP也依赖于经济的总需求,进而所有影响总需求的变量的变化都能够引起经济波动。更高的消费者信心、较大的预算赤字和较快的货币增长都可能增加产量和就业,从而减少失业。
(3)预期在决定经济的行为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居民和企业如何对政策的变化作出反应决定了经济变化的规模,甚至有时还决定着经济变动的方向。
(4)在长期,总产出最终会回复到其自然水平上。这一产出水平取决于自然失业率、资本存量和技术的状态
无论是新古典宏观经济学,还是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都承认,经济的长期总供给曲线是一条位于潜在产量水平上的垂直线。
13.请通过一个具体的例子说明宏观经济政策时间不一致性。(南开大学2013研)
答:宏观经济政策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时间不一致性。
时间不一致性指决策者提前宣布政策以影响私人决策者的预期,然后在这些预期形成并发生作用后又采用不同政策的倾向。决策者违背自己以前做出的宣言,主要是由于决策者有改变政策,不履行诺言的激励。举例:假定中央银行宣布采取低通货膨胀政策,公众相信了这种承诺从而同意不增加货币工资,这时由于中央银行在失业和通货膨胀之间处于了一个更好的处境,因此中央银行就有了采取提高通货膨胀降低失业的政策的激励,从而使政策前后不一致。
考虑到政策的时间不一致性,固定政策规则优于斟酌处置政策。时间不一致性的概念不仅使宏观经济政策争论的焦点转移到了积极干预政策是否有效的问题上,而且向人们揭示,建立对规则的信任比具体的规则本身更为重要。
1.经济中物价水平为1.5,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为2400亿元,货币供给量为600亿元。试求:
(1)货币流通速度是多少?
(2)根据货币数量论,货币量增加到800亿元时会产生什么影响?(北京邮电大学2010研)
解:(1)根据交易方程,当物价水平,实际国民收入,流通中的货币数量时,可得出:货币流通速度。
(2)按照货币数量论的观点,货币流通速度相对稳定,是一个不变的数量;实际国民收入取决于资源、技术条件,在充分就业的状态下,不可能发生大的变化。因此,根据货币数量论,价格就随着货币数量正比例地发生变化。当货币量增加到800亿元时,物价水平。
即根据货币数量论,货币量增加到800亿元时,物价水平会由原来的1.5上升到2,货币供给的增加带来物价水平的上涨,但对实际国民收入没有影响,即货币中性。
2.假设附有理性预期的总供给函数为,总需求函数为,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为,和分别为人们对物价的预期和实际的物价水平。
(1)如果经济已处于充分就业状态,近期不会有政策变化的预期,名义货币供给,政府购买
,实际的物价水平是多少?
(2)如果中央银行宣布名义货币供给增加1000,且言行一致,产量水平和实际价格水平将为多少?
(3)如果中央银行公开宣布增加名义货币供应1000,实际却增加了5000,产量水平和实际价格水平是多少?(南京航天航空大学2006研;中央财经大学2010研)
解:(1)如果经济已处于充分就业状态,近期不会有政策变化的预期,则有:
解得:,即实际的物价水平为10。
(2)如果中央银行宣布名义货币供给增加1000,且言行一致,则此时,产量仍为充分就业状态的产出水平。此时由总需求函数有:
解得:。故若央行宣布增加名义货币1000且言行一致,此时产量水平为4000,实际价格水平为20。
(3)中央银行宣布增加货币供给1000,因此这时的,但实际货币供给增加了5000,因此附有理性预期的供给函数为:
总需求为:,令总需求等于总供给,则有:
解得:,。故若中央银行言行不一致时,产量水平为6000,实际价格水平为30。
1.根据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和奥肯定律。
(1)推导常规的总供给曲线的方程;
(2)写出该方程的两种变形,使之分别对应于:(a)古典的总供给曲线,(b)凯恩斯的总供给曲线;
(3)给出上述三个方程背后的经济学解释。(东北财经大学2012研)
答:(1)根据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方程有:
①
用代替,用代替。其中,为当期价格水平,为前一期价格水平,为预期价格水平。则①式变为:
②
根据奥肯定律,有:
③
将③式代入到②式,替换掉后得:
④
记,则④式可写为:
上式即为总供给方程。其中,表示潜在产出;表示预期价格水平。
(2)当时,此时,总供给方程化为,此即为古典的总供给方程。
当时,此时,总供给方程化为,在已知的情况下,这一方程即为凯恩斯的总供给方程。
(3)当时,此时产出为潜在产出,表明经济的就业水平始终处在充分就业的状态上,对应的经济的产量水平也将位于潜在产量或充分就业的水平上,不受价格变动的影响。此时,总供给曲线为一条位于经济的签字啊产量或充分就业产量水平上的垂直线。
当时,此时物价水平就为预期价格水平,表明价格水平稳定不变,即价格具有刚性。在凯恩斯极端情况下,由于研究的是短期,价格水平完全不能进行调整。此时,总供给曲线为一条水平线。
现实经济中,为有限正数。对取有限正数的情况,方程即为常规的总供给方程。根据该方程,总产出与未预期到的价格水平的变动相关。对应的,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是一种常规状态。
2.古典、凯恩斯、新古典综合派和新凯恩斯主义的总供给曲线存在怎样的差异?由此导致的政策含义是什么?(南开大学2005研)
答:(1)古典、凯恩斯、新古典综合派和新凯恩斯主义的总供给曲线的差异
①研究期限不同
古典总供给曲线是一种长期总供给曲线。凯恩斯模型的总供给曲线是一种短期总供给曲线,是依据凯恩斯的货币工资的下降具有刚性的假设条件而得出的。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新凯恩斯主义总供给曲线把短期和长期结合到一块得出总供给曲线。
②总供给曲线的形状不同
古典总供给曲线为一条垂直线;凯恩斯主义总供给曲线是一条水平线;新古典宏观经济学认为长期内总供给曲线是垂直的,在短期内总供给曲线也是垂直的;新凯恩斯主义认为供给曲线在短期内是向右上方倾斜,而在长期内则是垂直的。
③各自的解释不同
古典学派认为,在长期中,经济的就业水平并不随着价格的变动而变动,而是总处于充分就业的状态,此时,总供给曲线为一条垂直线,即古典的总供给曲线。其原因在于工资的充分弹性或劳动市场的充分竞争性:劳动市场的充分竞争性保证了劳动市场经常处于均衡位置即充分就业;劳动的供求主要受实际工资的影响。在名义工资既定时,价格变动将引起实际工资变动,从而导致劳动市场非均衡;或劳动供大于求、或劳动求大于供。由于充分竞争性,非均衡将导致名义工资变动,直至重新回到均衡位置。
凯恩斯模型的总供给曲线是一种短期总供给曲线,是依据凯恩斯的货币工资的下降刚性的假设条件而得出的。这个假设条件的含义是:工人们会对货币工资的下降进行抵抗,但却欢迎货币工资的上升,因此,货币工资只能上升,不能下降。另一方面,由于工人们具有货币幻觉,所以他们会抵抗价格水平在不变的情况下的货币工资的下降,但却不会抵抗货币工资不变下的价格水平的提高。两种情况都会造成实际工资的下降。然而,正是由于工人们具有货币幻觉,所以工人们会对相同的后果,采取迥然不同的态度。总之,在工资具有的下降刚性的条件下,凯恩斯主义总供给曲线水平的意义是在到达充分就业国民收入以前,经济社会大致能以不变的价格水平提供任何数量的国民收入。因为,在严重的萧条状态时,由于存在着大量闲置不用的劳动力和资本设备,所以当整个社会的生产量或国民收入增长时,价格水平和货币工资会大致保持不变。因此,总供给曲线是一条水平线,一直到充分就业时为止。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从理性预期和自然率的假说出发,不但认为长期内总供给曲线是垂直的,在短期内总供给曲线也是垂直的,无论劳动市场上的工资还是产品市场上的价格都具有充分的灵活性,因此市场总是处于出清状态,货币政策即使在短期内也是无效的。
新凯恩斯主义沿袭凯恩斯主义的传统,同时又弥补了凯恩斯主义理论的不足。当经济出现需求扰动时,工资和价格并不能迅速调整到使得市场出清,经济可以处于非充分就业均衡;而在长期经济将调整到充分就业状态。因此供给曲线在短期内是向右上方倾斜,而在长期内则是垂直的。
④蕴含的政策效果不同
古典模型中,除非总供给曲线发生变动,否则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只会带来价格上涨,没有任何效果。凯恩斯模型则正好相反。新古典宏观经济学认为货币政策即使在短期内也是无效的。新凯恩斯主义主张政府要在一定程度上实行干预。
(2)各自的政策含义
古典经济学家认为,投资等于储蓄,总供给恒等于总需求,因此,国家没有必要对宏观经济进行干预。
凯恩斯主义认为:由于工资和价格的刚性和其他的原因,投资未必常等于充分就业状态中的储蓄,总供给未必经常等于总需求,为了稳定宏观经济的运行,国家必须执行干预经济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并主张实行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认为无论劳动市场上的工资还是产品市场上的价格都具有充分的灵活性,因此市场总是处于出清状态,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即使在短期内也是无效的。
新凯恩斯主义的主要政策主张:①由于价格和工资的粘性,经济在遭受到总需求变动的冲击后,从一个非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恢复到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因此旨在刺激总需求的措施是必要的;②政府关心整个社会的福利情况,而公众只关心个体的利益,两者之间往往存在冲突,需要妥善处理和协调。
3.试阐述理性预期学派经济学的主要思想及政策主张,并评价其经济思想对我国宏观调控有何启发?(北京邮电大学2012研)
答:(1)理性预期学派思想的核心便是人们对未来预期的绝对理性,其基本观点是:人们在经济活动中,根据过去价格变化的资料,在进入市场之前就对价格作出预期,这样,他们决策是有根据的,对经济变量作出的预期在长期中而言是最准确的、最切合经济理论和模型的。该学派的主要思想包括:
①界定经济当事人的理性预期,并应用于建立宏观经济模型。
②利用附加预期的劳动供给曲线说明国民收入的决定。
③货币的非预料到的变动引起国民收入的变动,但同时也形成经济周期。
④从微观经济基础上彻底否定凯恩斯主义理论的有效性。
⑤利用理性预期假说和自然率假说否定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性。
(2)理性预期学派的政策主张
①主张实行自由主义的经济政策,反对国家干预经济,反对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理性预期学派坚持古典经济学的信条,认为过多的政府干预只能引起经济的混乱,为保持经济繁荣,唯一有效的办法就是尽量减少政府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因为“市场比任何模型都聪明”,它始终是使各种生产资源得以合理配置和充分就业的有效机制。理性预期学派坚持认为,政府的作用只是为私人经济活动提供一个稳定的可以使人们充分了解的良好环境。卢卡斯认为,政府干预越少,经济效率也就越高。
②主张政府制定并公布长期不变的原则,形成公众的稳定预期,同时政府还是要管理货币储备、政府开支、总的价格水平或通货膨胀率等,使之稳定在一定水平上。政府的决策不能对一国经济的产量、就业和其他实际变量产生影响,但可以对一般物价水平等名义变量产生具有规划性的效果。因此,政府应该把最理想的一般物价水平作为唯一的政策目标。通过果断的政策措施制止通货膨胀,而不应该是同时解决通货膨胀和失业。卢卡斯认为,政府为了制止通货膨胀,应该制定并公布一些永久不变的政策,并一直坚持下去而不轻易变动,经济主体就会逐渐信赖这些政策,而不会因为政府政策的频繁干预而产生持续性的膨胀预期。一般物价水平就会趋于稳定,而失业不会增加,生产不会下降,经济将不会出现急剧的变动。
③改善和刺激劳动供给,降低自然失业率。
(3)对我国宏观调控的启发
①应该充分考虑并正确引导微观主体的理性预期。公众的理性预期是不断提高我国宏观经济政策效果的一个前提条件。中央银行要提高货币政策调控的有效性,就要准确地公布通货膨胀指标和失业率,利用信息优势,通过舆论导向,准确披露决策相关信息,加大宣传力度,及时引导经济主体的预期,让公众及时了解这种政策目标的变化,增强其信心。
②构建社会主义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理性预期学派揭示了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缺乏微观基础,以及违背理性人假定的根本性缺陷。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及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对社会主义宏观经济缺乏必要的微观分析基础。这个问题不解决,必然会影响宏观经济政策的正确性和科学性,从而必然制约我国经济理论的发展。因此,可以在理论研究和制定政策时,批判地借鉴吸收理性预期学派的一些思想方法,积极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
③政府的政策应具有长期性,以期提供一个稳定的经济环境。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原则上是为了使微观经济个体顺利地从事经济活动,充分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从而稳定经济,促进经济增长。所以,政府的政策要想得到各种经济成员的积极配合,使各项经济政策取得预期的效果,还必须“以民为本”,取信于民,避免“朝令夕改”。理性预期学派的政策思想以及我国以前的一些经济教训都十分清楚的表明,经济稳定运行必须以全社会微观经济主体的行为稳定为基础,而行为稳定有赖于其预期的稳定,预期的稳定则与政府政策的稳定性、有效性及权威性密切相关。
4.请论述实际经济周期理论(新古典理论中的代表学说之一)与新凯恩斯理论在劳动力市场、技术冲击、货币中性以及工资弹性方面的主要分歧。(南开大学2009研)
答: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是目前西方宏观经济学中两个较有影响的理论流派。两者的主要分歧在于:
(1)劳动力市场的解释
在劳动力市场上,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与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最明显的分歧是,前者坚持市场出清假设,而后者则坚持非市场出清假设。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遵循新古典学派关于市场出清的假定,即劳动力市场上的工资和产品市场上的价格都具有充分的灵活性,可以根据供给情况迅速进行调整。所以,劳动力市场不会存在超额供给,始终处于自然失业率的水平上。
新凯恩斯主义者认为劳动力市场上工资是黏性的。黏性工资是指不能迅速地反映劳动力市场供求的变动,只能缓慢地根据劳动力市场状况改变而调整的工资。新凯恩斯主义学派黏性工资论认为,由于工资是黏性的,劳动力市场是不能出清的,存在着闲置的劳动力。
(2)技术冲击的重要性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认为:技术波动引起产出与就业的波动。当技术得到改进,产出增加,实际工资增加,由于时际劳动替代,就业也随之增加;技术恶化时,产出减少,并减少了对工作的激励,则就业也减少。
新凯恩斯主义者认为:技术进步是逐步发生的,经济不会经历重大的技术冲击。另外,因为技术不会倒退,所以不会发生反面的冲击。
(3)货币中性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认为,即使在短期内货币也是中性的,名义货币量的变化不能引起产出和就业等实际变量的变化。实际经济周期理论的支持者认为,货币供给是内生的,即产出的波动会引起货币供给的波动。
新凯恩斯主义者则认为货币是非中性的,货币非中性源于黏性价格。新凯恩斯主义者认为,货币等名义变量的变动会导致产量和就业量等实际变量的波动,因此用政策来刺激总需求是必要的。
(4)工资与价格的伸缩性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家认为,工资和价格具有充分的伸缩性,可以迅速调整,通过工资价格的不断调整,使供给量与需求量相等,市场连续地处于均衡之中,即被连续出清。因此,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把表示供给量和需求量相等的均衡看作为经常可以得到的情形。
与此相反,新凯恩斯主义则认为,当经济出现需求扰动时,工资和价格不能迅速调整到使市场出清,缓慢的工资和价格调整使经济回到实际产量等于正常产量的状态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例如需要几年的时间,而在这一过程中,经济处于供求不等的非均衡状态。
5.分析凯恩斯主义与货币主义有关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的分歧。(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4研)
答:(1)凯恩斯主义和货币主义的主要政策特征
①凯恩斯主义的主要政策特征
凯恩斯主义起源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它否定了古典经济学关于市场调节可以实现充分就业的观点,主张用国家干预代替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由国家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调控经济。
②货币主义的主要政策特征
货币主义又称为货币学派,是20世纪50年代后期在美国出现的一个学派,弗里德曼是该学派的公认代表,此外还有英国的沃尔特斯、帕金和弗里希等。货币主义的基本命题是,货币最重要,货币的推动力是说明产量、就业和价格变化的最主要因素;货币供给量的变动是货币推动力的最可靠的度量标准;货币当局的行为支配着货币量的变动,从而通货膨胀、经济萧条或经济增长都可以而且应当唯一地通过货币当局利用货币来加以调节。
(2)凯恩斯主义和货币主义在财政政策有效性问题上的分歧
①凯恩斯主义的观点
凯恩斯主义认为控制经济波动最有效的手段是财政政策。凯恩斯主义认为财政政策是有效的,原因在于他们认为总供给曲线是水平或接近水平的,财政政策的实行会带来经济的增长,而对物价的影响不大。凯恩斯主义者认为,要确保经济稳定,政府要审时度势,主动采取一些财政措施,即变动支出水平或税率以稳定总需求水平,使之接近物价稳定的充分就业水平。当认为总需求非常低,即出现经济衰退时,政府应通过削减税收、降低税率,增加支出或双管齐下以刺激总需求;反之,当认为总需求非常高,即出现通货膨胀时,政府应增加税收或削减开支以抑制总需求。
②货币主义的观点
货币主义者认为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政策无效,尤其是在没有相应的货币政策的配合下,而且由于政府支出可能对私人投资产生挤出效应,更降低了整个经济的增长能力。货币主义不主张政府通过财政政策干预经济,认为财政政策只能导致物价的变动,对总产出没有影响或影响不大,他们得出这个结论是基于对总供给曲线的假设,即认为总供给曲线是缺乏弹性的。
(3)凯恩斯主义和货币主义在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上的分歧
①凯恩斯主义的观点
凯恩斯主义认为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虽然存在着时滞,但它可以系统地影响产出等实际经济变量,即货币政策是有效的。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a.由于经济运行不稳定,必须运用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根据凯恩斯主义的理论,市场经济的运行很不稳定,长期增长速度与短期增长速度往往互相背离,这就导致经济的波动。若短期经济增长速度超过长期增长速度,社会的有效需求就超过有效供给,这就会造成通货膨胀;反之,社会有效需求少于有效供给,这又会发生经济萧条和失业。因此,他们主张采取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以发挥稳定经济、保证充分就业的作用。
b.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可以有效地稳定经济运行。在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规范倡导者看来,货币政策本身具有一种能动性的短期经济稳定作用,货币当局被赋予广泛的权力,它可以根据自己的主观判断权衡取舍,通过“逆经济风向行事”的“反经济周期”行动来抵消波动,稳定经济运行。
c.货币政策存在时滞。货币政策收效比较慢,而财政政策收效比较快。虽然他们承认货币政策具有较长的时滞,但他们仍然坚持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即货币政策在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可以比较有效地影响实际经济变量,稳定经济运行。
②货币主义的观点
货币主义虽然认为货币政策的收效比财政政策要快,但是由于长而不确定的时滞的存在和人为判断失误等因素,“相机抉择”货币政策往往不能稳定经济,反而成为经济不稳定的制造者,即“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在长期是无效的。货币主义从下面几个方面阐明其政策观点:
a.相信经济本身存在自动调节功能,在没有中央银行旨在稳定经济的政策行动情况下,产出可以自动达到充分就业的产出水平。理论上,经济会表现出一种固有的自我调节机制,随着时间变化,它可以自动消除通货紧缩和通货膨胀缺口,这一机制源于工资和价格水平具有伸缩性。
b.认为用来操纵社会总需求的相机努力不起作用,这是因为货币政策的时滞和经济生活中所存在的不确定性造成的。并且这种相机的货币政策无助于稳定产出和就业,并可能导致很严重的通货膨胀。
c.与上述观点相适应,货币主义反对“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而主张采用“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以货币供给量作为货币政策的唯一控制目标。
6.试说明新古典主义和新凯恩斯主义的主要观点,并比较其异同。(清华大学2005研;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7研)
答:(1)新古典主义和新凯恩斯主义的主要观点
新古典主义以个体利益最大化、理性预期、市场出清、自然率假说为假设条件,得出了宏观政策的无效性、适应性预期错误论的观点。新凯恩斯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末在凯恩斯主义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以非市场出清假设为理论前提,同时增添了经济当事人最大化原则与理性预期假说,得出了经济可以处于非充分就业均衡、货币工资粘性和经济周期等观点。
(2)新凯恩斯主义与新古典主义的相同点
虽然新凯恩斯主义与新古典主义存在很大的区别,但在某些假设和结论方面也存在相同点。
①新凯恩斯主义与新古典主义都赞同理性预期的假设。新凯恩斯主义虽然并不认为人们最终能够准确地预期到现实的情况,但是他们也认为,人们会尽量收集信息,使他们的预测能够趋于正确,实质上是认同了新古典主义的理性预期的假设。
②新凯恩斯主义与新古典主义都含有微观经济学基础。新凯恩斯主义与新古典主义都同意宏观经济理论必须符合微观经济学的假设条件,特别是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假设条件。
(3)新古典主义和新凯恩斯主义的主要分歧
①在基本假设方面,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与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最明显的分歧是,前者坚持市场出清假设,而后者则坚持非市场出清假设。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家认为,工资和价格具有充分的伸缩性,可以迅速调整,通过工资价格的不断调整,使供给量与需求量相等,市场连续地处于均衡之中,即连续出清。与此相反,新凯恩斯主义则认为,当经济出现需求扰动时,工资和价格不能迅速调整到使市场出清。缓慢的工资和价格调整使经济回到实际产量等于正常产量的状态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
②在解释经济波动方面,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与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分歧是,前者试图用实际因素从供给扰动方面解释宏观经济波动,后者则用货币因素从需求方面解释宏观经济波动。
③在政策主张上,新凯恩斯主义认为,由于价格和工资的粘性,经济在遭受到总需求冲击之后,从一个非充分就业的均衡恢复到充分就业均衡状态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因而刺激总需求是必要的。所以,为了避免较长时期的非充分就业持续出现,凯恩斯主义认为需求政策仍然是有效力的。新古典主义坚持宏观经济政策无效论,认为能预期到的货币供给的变化将只改变价格水平,而对实际产量和就业没有影响;只有未预期到的货币供给的变化才影响实际产量。因此新古典主义认为,只要公众存在理性预期,任何试图调整经济的政策都是无效的,政府要使宏观经济政策有效,必须具有欺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