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5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
- 圣才电子书
- 18173字
- 2024-12-21 08:37:11
第20章 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理论
1.经济增长(江西财经大学2004研;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03研;北京化工大学2005复试;东北财经大学2006研)
答:在宏观经济学中,经济增长通常被定义为产量的增加。具体理解,经济增长有以下两层含义:
(1)经济增长是指一个经济体所生产的物质产品和劳务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持续增加,即实际总产出的持续增长;
(2)经济增长是指按人口平均计算的实际产出(人均实际产出)的持续增加。
若用表示时期的总产量,表示期的总产量,则总产量意义下的增长率可表示为:
若用表示时期的人均产量,表示期的人均产量,则人均产量意义下的增长率可表示为:
经济增长率的高低体现了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产出的增长速度,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总体经济实力增长速度的标志。人均总产出增长率的高低则体现了经济效率的高低。
2.索洛剩余(厦门大学2006研;华中科技大学2007研;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9研)
答:索洛剩余又称索洛残差,是指不能为投入要素变化所解释的经济增长率。具体而言,索洛剩余是指在剥离资本和劳动对经济增长贡献后的剩余部分。一般认为,剩余部分是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部分。
索洛剩余用公式可以表示为:
式中,为总产出增长率,为劳动的增长率,为资本的增长率,和分别表示劳动份额和资本份额,为索洛余量。因此,根据公式,当知道了劳动和资本在产出中份额的数据,并且有产出、劳动和资本增长的数据,则经济中的技术进步可以作为一个余量被计算出来。
3.资本深化与资本广化(东北财经大学2011研)
答: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基本方程为:
式中,为新增劳动力所配备的资本数量和资本折旧,称为资本广化(即意味着为每一个新生的工人提供平均数量的资本存量);为人均资本的增加,称为资本深化(即意味着每个工人占有的资本存量上升)。因而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基本方程又可表述为:
资本深化=人均储蓄-资本广化
当时,,此时实现经济的均衡增长,人均储蓄恰好等于资本广化的需要。因此,要实现稳态,则人均储蓄必须正好等于资本的广化,即新古典增长理论中的稳态的条件是:
4.资本的黄金律水平(华中科技大学2007研;北京邮电大学2009研;山东大学2011研;中央财经大学2013研)
答:资本的黄金律水平是指稳定状态人均消费最大化所对应的人均资本水平,由经济学家费尔普斯于1961年提出。他认为如果一个经济的发展目标是使稳态人均消费最大化,那么在技术和劳动增长率固定不变时,稳态人均资本量的选择应使资本的边际产品等于劳动的增长率。用方程表示为:
上述结论可以用图20-1来加以论证。如图20-1所示,应选择,这时稳态的人均消费等于线段的长度。可以看出,在处,曲线的切线的斜率与直线的斜率应相等,由于直线的斜率为,而曲线在处的斜率为,故有。
图20-1 经济增长的黄金分割律
黄金分割律具有如下两个性质:①在稳态时如果一个经济中人均资本量多于其黄金律的水平,则可以通过消费掉一部分资本使平均每个人的资本下降到黄金律的水平,就能够提高人均消费水平;②如果一个经济拥有的人均资本少于黄金律的数量,则该经济提高人均消费的途径是在目前缩减消费,增加储蓄,直到人均资本达到黄金律的水平。
5.经济周期(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01研;北京化工大学2005研;华东理工大学2005研;东北财经大学2006研)
答:经济周期又称商业周期或商业循环,是指国民总产出、总收入和总就业的波动。这种波动以经济中的许多成分普遍而同期地扩张或收缩为特征,持续时间通常为2~10年。在现代宏观经济学中,经济周期发生在实际GDP相对于潜在GDP上升(扩张)或下降(收缩或衰退)的时候。经济周期一般是指经济增长率的上升和下降的交替过程,而不是经济总量的增加和减少。
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包括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四个阶段。如图20-2所示,粗线表示潜在GDP的稳定增长趋势,细线代表实际GDP变化情况。点对应着经济萧条,它是经济周期的底部。点表明经济进入了复苏阶段。随着复苏进程的发展,产出到达趋势路径的上方,即图中的点,称此时的经济处于经济繁荣。然后经济进入衰退期,此时产出增长速度慢于产出增长趋势,甚至产出可能为负增长。点代表经济萧条,然后经济又开始复苏,另一个周期重新开始。
图20-2 经济周期
按照其频率、幅度和持续时间的不同,经济周期可划分为短周期、中周期和长周期三类。对经济周期的形成原因有很多解释,其中比较有影响的主要是纯货币理论、投资过度论、消费不足论、资本边际效率崩溃论、资本存量调整论和创新论等。
6.加速原理(东北大学2004研;上海理工大学2003研)
答:加速原理是指收入变动或消费需求的变动引起投资变动的理论。当满足不存在闲置未用的过剩生产能力和资本—产出比不变两个假定前提时,产品需求增加引致产品生产扩大,为了增加产量,就要求增加资本存量,要求有新的投资。也就是说,收入或消费需求的变动导致投资的数倍变动。加速原理含义包括:
(1)投资并不是产量(或收入)的绝对量的函数,而是产量变动量的函数。即投资变动取决于产量的变动量,若产量逐期保持不变(产量变动量为零),则投资总额也不变。
(2)投资率变动的幅度大于产量(或收入)的变动量,产量的微小变化会引起投资率较大幅度的变化。
(3)若要保持投资增长率不至于下降,产量必须持续按一定比率增长。因为一旦产量的增长率变缓,投资增长率就会停止或下降。即使产量的绝对值没有下降,而只是相对地放缓了增长速度,也可能引起投资缩减。
(4)加速数与乘数一样都从两个方向发生作用。即当产量增加时,投资的增长是加速的,当产量停止增长或减少时,投资的减少也是加速的。
(5)要使加速原理发挥正常作用,只有在过剩生产能力全部消除时才能实现。
7.乘数—加速数模型(华中科技大学2004研;华南师范大学2011研;兰州大学2014研)
答:乘数—加速数模型又称“汉森—萨缪尔森模型”。乘数原理说明投资的变动可以引起国民收入的加倍变动,加速数原理表述了随着国民收入的变动,投资加速增加的现象。乘数—加速数模型将两者结合起来用以解释在国民收入中,投资、消费和收入的相互影响、相互加速,进而解释了经济中扩张与衰退的交替并形成经济周期的现象。
8.实际经济周期理论(武汉大学2011研)
答:实际经济周期理论,简称RBC理论,是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代表性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家提出的一种新的经济周期理论模型。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认为,应该保持古典模型的假设,即价格是有完全的伸缩性的。实际经济周期理论认为,经济的实际冲击是经济周期波动的主要原因,实际冲击指对经济的实际方面发生的扰动,比如影响生产函数的冲击、影响劳动力规模的冲击、影响政府购买实际数量的冲击等。同时它也认为引起经济波动的实际因素很多,其中技术是最重要的因素。
1.试述丹尼森和库兹涅茨对经济增长因素的分析。(东北师范大学2007研)
答:经济增长是一个复杂的经济和社会现象。从现实角度看,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很多,很多经济学家对此进行了研究,其中有代表性的是丹尼森和库兹涅茨对经济增长因素的分析。
(1)丹尼森对经济增长因素的分析
丹尼森把经济增长因素分为生产要素投入量和生产要素生产率两大类。其中,生产要素投入量包括劳动、资本和土地的投入。生产要素生产率是产量与投入量之比,主要取决于资源配置状况、规模经济和知识进展。
具体而言,丹尼森把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归结为六个因素:劳动、资本存量的规模、资源配置状况、规模经济、知识进展和其他影响单位投入产量的因素。丹尼森认为,知识进展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最重要的增长因素。另外,丹尼森强调管理知识的重要性,认为技术知识和管理知识进步的重要性是相同的,不能只重视前者而忽视后者。
(2)库兹涅茨对经济增长因素的分析
库兹涅茨认为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是知识存量的增加、生产率的提高和结构方面的变化。
①知识存量的增加。当不断增加的知识存量被利用时,它就成为现代经济高速增长的源泉。但知识存量要被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还要经过一系列中介环节,如对劳动力的训练进行大量的投资,企业家要有能力克服一系列从未遇到的障碍,知识的使用者对技术是否适宜作出准确的判断等。
②生产率的提高。库兹涅茨通过劳动投入和资本投入对经济增长所作贡献的长期分析,得出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即单位投入产出的增长是以人均产值增长率为特征的现代经济增长的主要贡献因素。
③结构的变化。库兹涅茨强调,发达国家经济增长时期的总体增长率和生产结构的转变速度都比它们在现代化以前高得多。库兹涅茨把知识力量因素和生产因素与结构因素相联系起来,以强调结构因素对生产率和经济增长的影响,通过调整结构实现规模经济可以促进经济的较快增长。这是他与丹尼森分析的不同之处,同时也是一个重要贡献。
2.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有哪些?(东北财经大学2002研)
答:经济增长指一个经济社会的实际产量(或实际收入)的长期增加,即按不变价格水平所测定的充分就业产量的增加,一般不涉及经济结构的变化。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包括生产要素的增加和技术水平的进步,其中生产要素由土地、劳动和资本存量组成。
(1)土地。土地或自然资源包括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水利资源、生物资源、海洋资源和自然环境等。一般来说,自然资源本身是天赋的,客观存在的。自然资源是经济增长的基础,在现实中,有些国家的有些产业主要是建立在丰裕的自然资源基础之上。但从经济增长角度看,尤其是在现代世界中,自然资源的丰裕既不是经济增长的充分条件,也不是必要条件。
(2)劳动。劳动或人力资源包括一国投入的劳动数量和劳动的质量。从劳动投入的数量来说,劳动投入量受到劳动人口、劳动时间等因素的影响。一般来说,就业人数越大,劳动的投入量就越大,但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单纯就业人数的增加,至多只能增加一国的产出总量,而无法提高人均国民产出。劳动的质量包括劳动者各方面的能力,如掌握的知识,具体的技能、体力,个人的追求、价值取向等。在现代世界中,劳动的质量比劳动的数量更为重要,劳动力质量的提高可以促进经济增长。
(3)资本。资本包括各种机器设备、生产性建筑物、道路等各种基础设施、存货(包括原材料存货、在制品、成品、零部件存货)等。从工业革命以来,资本数量的增加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高储蓄率往往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原因。同时,资本也是多种多样的,高效、先进的资本品的出现和普遍使用既是经济增长的体现,也是实现经济增长的手段。
(4)技术进步。这里的技术进步是广义的,包括科学技术、管理水平、企业家精神等方面,技术进步最终体现在新生产要素的采用、生产过程的改进和新产品或新劳动的引入等方面上。
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上述四种要素是相互影响的,尤其是技术进步与土地、劳动、资本的联系极为紧密。技术进步需要投入劳动和资本以及自然资源,而且,许多技术进步的产生本身,需要以高质量的劳动和高质量的资本设备,以及一定的自然条件为基础。同时,技术进步也改变劳动就业和资本投资的机会,增加可利用的自然资源数量和种类,提高劳动和资本的质量。
3.什么是索洛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的基本公式?它有什么涵义?(中央财经大学2002研;北京理工大学2008研)
答:(1)索洛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的基本公式
离散形式的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的基本公式为:
其中,为人均资本,为人均产量,为储蓄率,为人口增长率,为折旧率。
上述关系式表明,人均资本的增加等于人均储蓄减去项。项可以这样来理解:劳动力的增长率为,一定量的人均储蓄必须用于装备新工人,每个工人占有的资本为,这一用途的储蓄为。另一方面,一定量的储蓄必须用于替换折旧资本,这一用途的储蓄为。总计为的人均储蓄被称为资本的广化。人均储蓄超过的部分则导致了人均资本的上升,即,这被称为资本的深化。因此,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基本公式可以表述为:
资本深化=人均储蓄-资本广化
(2)索洛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的涵义
索洛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的基本公式表明:若其他条件相同,储蓄率或投资率较高的国家通常比较富裕,在这些国家中,劳动力人均资本量较高,因此人均产量也较高。相反,根据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人口增长率较高的国家通常比较贫穷。在这些国家,面对人口增长,为保持资本—劳动比率不变,需要把更大比例的收入用于储蓄和投资。这种资本广化的要求使得资本深化变得更为困难,从而使得人均资本量减少。
4.在新古典增长模型中,给出模型稳定状态的条件,并画图说明外生的储蓄率变化对人均收入水平有何影响?(西南财经大学2006研)
答:(1)新古典增长模型稳定状态条件的推导
新古典增长理论的基本假设是:社会储蓄函数为,是外生的储蓄率;劳动力以一个不变的比率增长;生产的规模报酬不变,故人均生产函数可表达为,其中为人均产出,为资本—劳动比率。
如果用表示劳动力,表示产出,则有,。保持给定的人均资本水平所必需的投资取决于人口增长和折旧率,考虑到人口增长率恒定,因此经济需要投资来为新工人提供资本,再假定资本折旧是资本存量的一个不变的比率,因此保持人均资本水平所需的投资是。
根据人均生产函数,模型基本方程为。经济均衡条件为。因此,在稳态时的和满足。
(2)现在如果提高储蓄率,变为,则仍然有,也就是说较高的储蓄率提高了稳态的人均资本和人均收入。
如图20-3所示,和分别是和下的稳态,可以发现当提高时,也随之提高。在人口增长率和折旧率不变的情况下,稳态条件是。因此,的提高使得达到稳态时的提高,从而使得稳态时的人均收入水平提高。
图20-3 储蓄率变化对人均收入水平的影响
5.请结合新古典增长理论的公式和图形分析“计划生育”的经济意义。(提示:可以从经济稳态时人均资本存量和人口增长率之间关系,人均资本存量与技术进步率之间关系等等角度展开分析)(东北财经大学2011研)
图20-4 人口增长速度下降与长期增长
答:在新古典增长模型中,人口增长速度是给定的。下面分析,假定人口增长速度发生变化后,稳定状态的人均资本与劳动收入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假定在初始状态,人均资本与人均产出已经达到了稳定状态,如图20-4中的点所示。假设经济活动主体实施计划生育,一次性地把人口增长率从永久地降到。从图20-4可以看出,人口增长率从下降到,意味着对任何人均资本存量,尽管投资没有变化,但人口对资本存量的“稀释”作用下降了。因此,向下旋转到,这时人均资本会不断增加,直到经济体最终达到新的稳定,即图20-4中的点所对应的。
比较图20-4中的新旧稳定状态点和点可知,人均资本提高了,从提高到;相应地,人均收入水平也提高了。经济体达到新的稳定状态后,经济体的增长速度还是为零,这意味着人口增长速度的变化并不会影响到经济体的长期增长速度。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人口增长率是决定稳定状态人均资本的关键因素:人口增长越慢,经济体的人均资本存量就越大,人均收入(产出)水平就越高;反之,人均资本就越少,人均收入就越低。
(2)控制人口增长可以带来短期经济增长,但并不能够带来长期经济增长。
6.从与新古典增长理论对比角度,陈述内生增长理论的“内生性”体现在哪里。(东北财经大学2011研)
答:(1)新古典增长理论将长期增长归因于技术进步,但对于技术进步的来源并未分析,而是作为既定的假设,即经济增长外生化。索洛模型的一个重要结论是长期经济增长率由技术进步的速率惟一的决定。因此,按照索洛模型的逻辑,所得出的结论是以假定增长来建立增长模型。
(2)为了解释经济增长的来源,弥补索洛模型的缺陷,罗默提出了一个具有外溢性知识的增长模型,在这个模型中,罗默假设技术进步是通过投资的外在性来实现的,由于知识的这种中间产品性质,使技术具有了外部性,因而整个经济中生产的规模报酬递增。罗默更是通过引入一个显性的研究与开发部门来解释技术进步的内生性来源。卢卡斯则通过引进人力资本积累因素(主要是人力资本的外在性与人力资本生产中的正反馈)来解释经济增长的内生性。
(3)内生增长理论认为,如果对资本作出更广义的解释,资本边际收益不变(而不是边际收益递减)的假设就更合理。因为认为知识具有边际收益递减的性质是不合理的,如果接受知识是一种资本的观点,那么,假设资本边际收益不变的内生增长模型就更合理地描述了长期经济增长。而新古典增长模型并没有把人力资本知识等视为资本,故认定资本具有边际收益递减的规律。
7.说明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和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主要区别。(暨南大学2011研)
答: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也称为新经济增长理论,是继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之后的又一经济增长理论,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与90年代初期,代表人物有罗默、卢卡斯和阿罗等经济学家。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索洛提出的,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与整个60年代。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和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主要区别有以下三个:
(1)假设条件不同。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假设资本边际收益递减,而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则假设资本边际收益不变。这是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和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关键区别。另外,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假设技术是外生的,而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则认为技术和资本一样,是“内生”的。
(2)储蓄率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同。在索洛模型中,储蓄引起暂时增长,但资本收益递减最终迫使经济达到稳定状态,在这一稳定状态下经济增长只取决于外生技术进步。相反,在内生增长模型中,储蓄和投资可以导致经济持续增长。
(3)结论不同。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的结论是经济增长率是内生的,即促使经济增长的因素是模型内决定的,储蓄和投资会引起经济的长期增长。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结论则是经济增长取决于外生的技术进步,而储蓄只会导致经济的暂时增长,资本边际收益递减最终使经济达到增长只取决于外生技术进步的稳定状态。
8.试述熊彼特的经济周期理论。(东北财经大学2003复试;南开大学2005研)
答:经济周期又称商业周期或商业循环,是指国民总产出、总收入和总就业的波动。经济学家对经济周期产生的原因等进行了研究,其中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J·熊彼特对经济周期的研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熊彼特经济周期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
(1)理论首先用创新来解释繁荣和衰退,这就是,创新提高了生产效率,为创新者带来了盈利,引起其他企业仿效,形成创新浪潮。创新浪潮使银行信用扩张,对资本品的需求增加,引起经济繁荣。随着创新的普及和盈利机会的消失,银行信用紧缩,对资本品的需求减少,这就引起了经济衰退,直到另一次创新出现,经济再次繁荣。
(2)但经济周期实际上包括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四个阶段,创新理论用创新引起的“第二次浪潮”来解释这一点。在第一次浪潮中,创新引起了对资本品需求的扩大和银行信用的扩张,这就促进了生产资本品的部门扩张,进而又促进了生产消费品的部门扩张。这种扩张引起物价普遍上升,投资机会增加,也出现了投机活动,这就是第二次浪潮。它是第一次浪潮的反应。然而,这两次浪潮有重大的区别,即第二次浪潮中许多投资机会与本部门的创新无关。这样,在第二次浪潮中包含了失误和过度投资行为,这就在衰退之后出现了另一个失衡的阶段——萧条。萧条发生后,第二次浪潮的反应逐渐消除,经济转向复苏,要使经济从复苏进入繁荣还有待于创新的出现。
(3)熊彼特根据这种理论解释了长周期、中周期和短周期,他认为重大的技术创新(如蒸汽机、炼钢和汽车制造等)对经济增长有长期的影响,这些创新引起的繁荣时间长,繁荣之后衰退也长,从而所引起的经济周期就长,形成了长周期。中等创新所引起的经济繁荣及随之而来的衰退则形成了中周期,那些属于不很重要的小创新则只能引起短周期。
(4)熊彼特指出,不同的创新活动,所需要的时间可能是不同的,对经济的影响范围和程度也不同。同时,创新的进行也不是连续平稳的,一次成功的创新活动会在一定时间里引起一个创新的群集,即引起一连串的创新活动。因此,资本主义经济所实际表现出来的周期运动,实际上是若干个时间跨度各不相同的周期相互叠加的结果。
(5)在用创新活动说明资本主义经济周期的同时,熊彼特对于各种倾向于用货币因素、用信贷的扩张收缩说明周期的理论,表达了不同的意见:①他把银行和货币管理看作是导致经济变化的外部因素,并认为单纯用外部因素来解释周期是不够的;②他认为单纯用投资和信贷的变动来解释周期,将导致错误的政策主张;③他并不否认投资和信贷这些与货币密切相关的因素在周期中起的作用,但倾向于把它们和从属波联系在一起。
熊彼特的经济周期理论最大的特色是强调创新活动所起的作用。这样,经济周期就不像他以前以及他同时代的另外一些经济学家所认为的那样,是资本主义罪恶的表现,或自发势力造成的不必要的痉挛;而是经济进步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必然表现形式。同时,熊彼特并没有否认其他外部因素,如货币政策等人为因素对周期的影响作用。实际上,他指出了造成资本主义经济周期震动的两个震源,内生震源——创新活动,外生震源——各种外部因素。其中一部分外部因素,主要是与信贷、投机等相联系的投资活动,以从属波的形式影响着经济周期。熊彼特并未提出任何政策建议,但从他的分析中,可以判断,他可能承认人为的政策干预会有助于缓解或消除来自外生源的影响,但除非禁止创新活动,来自内生源的震动将不可能被任何人为政策加以消除。
9.试用乘数原理和加速原理解释经济周期性。(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7研)
答:乘数原理描述的是投资水平的变动会引起产出数倍的变动。加速原理用来描述产出水平变动对投资的影响。乘数—加速数模型描述了乘数和加速数交互作用导致经济周期变化的过程。投资影响收入和消费(乘数作用),反过来,收入和消费又影响投资(加速数作用)。萨缪尔森提出的乘数—加速数模型可用来解释经济周期性。分析如下:
(1)经济发展初期,当出现投资数量的增加时,投资数量的增加会通过乘数作用使收入增加。当社会仍存在可利用资源时,在加速数的作用下收入的增长会导致投资的更快上涨,而投资的增长又使国民收入增长。如此循环往复,国民收入持续增加,经济处于经济周期的扩张阶段。
(2)然而,社会的资源是有限的,收入的增加迟早会达到资源所能容许的峰顶。一旦经济达到经济周期的峰顶并开始下降时,加速数的作用会使投资下降更多,而投资的下降又使国民收入进一步下降,如此循环往复,国民收入会持续下降,社会便处于经济周期的衰退阶段。
(3)收入的持续下降使社会最终达到经济周期的谷底。当投资减少到一定程度,仍在生产的企业需要进行更新设备的投资时,乘数原理的作用会使收入开始上升,上升的国民收入通过加速数的作用又一次使经济进入扩张阶段,于是,一次新的经济周期又开始了。
10.简述实际经济周期理论。(武汉大学2003研;华中科技大学2007研)
答:实际经济周期理论是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代表性理论之一。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古典宏观经济学试图用实际因素解释宏观经济波动。实际经济周期理论认为经济波动之源是技术冲击,分析了波动传导以及货币与产出的关系。
(1)技术变革是引起经济波动的实际因素中至关重要的一个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认为,引起经济波动的实际因素很多,其中技术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按照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在人口和劳动力固定的情况下,一个经济中所产生的实际收入便取决于技术和资本存量,从而总量生产函数可以表示为,其中,为实际收入,为资本存量,为技术状况。于是生产中的技术变动便反映在值的变动上,值的变动表现为生产函数的变动。由此可知,技术变动能够引起产出、消费、投资及就业等实际变量的波动。实际经济周期理论认为,技术的冲击具有持续的影响,产出的波动是持续的。技术的随机冲击是负的,经济从较低的水平开始增长;技术的随机冲击是正的,经济从较高的水平上开始增长。产出的变化是永久的,而不是如同自然率假说认定的任何产出的波动都是对自然率水平的暂时偏离。工资和价格的弹性不是使经济回到自然率水平,而是使经济回到稳定增长的路径。值得注意的是,技术变动主要影响供给,所以实际经济周期理论等价于供给周期理论。
(2)波动的传导
经济的周期变动是经济中所有部门共同变动的综合体现。技术变动同时对经济的各个部门产生冲击是不常见的。整个经济应该存在一个传导机制,它通常发生在某一个特定的部门内,被称为部门性波动源,然后,这个部门的技术变化能够传导到整个经济中去。如果一个部门出现了技术变革,如机械工业出现了机器人,那么,跟随其后,诸如食品制造业、汽车生产企业等从该项技术创新中获利的部门和企业将向生产机器人的企业订货。引起对机器人需求的增长,生产机器人的企业增加,生产扩张,从而部门的冲击引起了整个经济的波动。
(3)货币与实际变量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认为,即使在短期内货币也是中性的。名义货币量的变化不能引起产出和就业等实际变量的变化。实际经济周期理论的代表人物基德兰德和普雷斯科特在其模型中引入货币和银行系统,得出了产出决定货币的结论。该模型阐明两点:一是内部货币(银行系统的存款)与产出的关系比外部货币(基础货币)更密切,产出运动引起内部货币变化;二是价格运动主要与外部货币有关,与内部货币关系不大。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实际经济周期理论认为,宏观经济经常受到一些实际因素的冲击,如石油危机和农业歉收,还有诸如战争、人口增减、技术革新等等。虽然冲击的具体原因很多,但是它们引起经济波动的途径是有限的,要么使人们的偏好发生变动,要么改变技术状况(生产率),或者使可利用的资源发生变动等。
1.假定一个国家的劳动和资本的收入份额(或劳动的产出弹性和资本的产出弹性)分别为0.6和0.4,劳动力和资本存量的年增长率分别为2%和5%,如果这个国家要保证每年的经济增长率达到7%,全要素生产率(技术进步率)应该按照多高的速度增长?(中国人民大学2003研)
解:由题意可知,劳动份额,资本份额,劳动增长率和资本存量增长率分别为,
。
根据经济核算方程,可以得到全要素生产率(技术进步率)
。代入有关参数可以得到技术进步率为:
即如果这个国家要保证每年的经济增长率达到7%,全要素生产率(技术进步率)应该按照3.8%的速度增长。
2.设经济的总量生产函数为。其中,、和分别为总产量、劳动投入量和资本投入量,为全要素生产率。试推导经济增长的核算方程,并据此说明经济增长的源泉。(武汉大学2009研)
解:(1)推导经济增长的核算方程
根据生产函数,若劳动变动,资本变动,技术变动,由微分学的知识以及微观经济学中边际产量的概念可知,产出的变动为:
①
式中,和分别为劳动和资本的边际产品。
方程①可以整理为:
②
在竞争性的市场上,厂商使用生产要素的原则是,将要素需求量固定在使要素的边际产量等于要素实际价格的水平上,因此,表达和分别为劳动和资本的收益,从而表达式就是劳动收益在产出中所占的份额,简称劳动份额,并记其为。表达式是资本收益在产出中所占的份额,简称资本份额,并记其为。方程②可写为:
③
即:
产出增长=(劳动份额×劳动增长)+(资本份额×资本增长)+技术进步
(2)经济增长的源泉
经济增长的核算方程说明了经济增长的源泉。根据经济增长的核算方程,可以看出,产出的增长可以由三种力量(或因素)来解释,即劳动量变动、资本量变动和技术进步。换句话说,经济增长的源泉可被归结为生产要素的增长和技术进步。
3.生产函数。
(1)求人均生产函数;
(2)忽视人口增长、技术进步,求稳态经济下人均资本水平、人均产量和人均消费水平;
(3)求黄金分割律经济时期人均资本存量、人均产量和人均消费水平。(北京大学2003、2005研)
解:(1)根据生产函数,人均生产函数。
(2)经济稳态条件为。将人均生产函数代入经济稳定条件可得,求解得到人均资本存量。代入人均生产函数可得人均产量,人均消费水平。
(3)若不考虑人口增加和技术进步,则黄金分割律经济时期的均衡条件为,即,于是人均资本存量,人均产量,人均消费水平。
4.在新古典增长模型中,集约化生产函数为,人均储蓄率为0.3,设人口增长率为3%,求:
(1)使经济均衡增长的值;
(2)黄金分割律所要求的人均资本量。(华中科技大学2004研;武汉大学2008研)
解:(1)经济均衡增长时,(假设折旧为0),将,代入稳态条件得:
解得:。
即使经济均衡增长的为3.8。
(2)按黄金分割律要求,对每个人的资本量的选择应使得资本的边际产品等于劳动的增长率,即。于是有:
解得:。
即黄金分割律所要求的人均资本量为1.97。
5.假设一个经济的人均生产函数为,其中为人均资本。求:
(1)经济的总量生产函数;
(2)在没有人口增长和技术进步的情况下,假定年折旧率为,储蓄率为。那么稳态下的人均资本、人均产出和人均消费分别为多少?(中国人民大学2008研)
解:(1)经济的总量生产函数为:
(2)在索洛模型中,经济的稳定条件为(没有人口增加和技术进步),于是有:
解得:稳态下的人均资本。
稳态人均产出为:;
稳态人均消费为:。
6.有以下生产函数的索洛增长模型描述了一个经济:。
(1)解出作为、、和的函数时,达到稳定状态时的值。
(2)假设一个发达国家的储蓄率为28%,人口增长率为每年1%;一个不发达国家储蓄率为10%,人口增长率为每年4%。而在这两个国家中,,。求出每个国家稳定状态的值。
(3)不发达国家为了提高自己的收入水平应该采取什么政策?(华中科技大学2006研)
解:(1)根据考虑到技术进步的新古典增长理论,当经济达到稳态时,应满足条件:
即稳态条件下的人均资本应满足,因为,故稳态人均收入为:
(2)对于发达国家而言,稳态人均收入为:;
对于不发达国家而言,稳态人均收入为:。
(3)通过(2)的计算,对比发达国家和不发达国家的人口增长率和储蓄率的差异,可知不发达国家较低的储蓄率和较高的人口增长率造成了其较低的稳态人均收入。因此,不发达国家可以采取鼓励储蓄的政策来提高储蓄率,同时采取适当的人口政策(如计划生育政策)来降低人口的增长率,从而提高其收入水平。
7.假设经济的总量生产函数为,根据新古典增长理论,
(1)分别求出稳态水平的资本存量和人均收入水平;
(2)据此说明储蓄率的外生变化对人均收入水平的影响。(西南财经大学2009研)
解:(1)将进行变形得:,即人均生产函数为。新古典增长理论中的稳态的条件是:,故可得:稳态水平的资本存量,人均收入水平。
(2)储蓄率的变化会导致人均资本的变化,人均收入又是人均资本的增函数,因此储蓄率的变化会带来产量的变化,直到经济达到新的均衡为止。如图20-5所示,经济最初位于点的稳态均衡,增加储蓄率使储蓄曲线上移至的位置,这时新的稳态为。比较点和点,可知储蓄率的增加提高了稳态的人均资本和人均产量。
图20-5 储蓄率变动对均衡人均产出和人均资本的影响
储蓄率的变动能够提高收入的稳态水平,但是稳态增长率是独立于储蓄率的,因此储蓄率的变动不能影响到稳态的增长率,所以说储蓄率的变动只有水平效应没有增长效应。
1.试述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的主要内容。(山东大学2003研)
答:(1)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基本方程
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基本假设有:社会储蓄函数为;劳动力按一个不变的比率增长;生产的规模报酬不变。
在上述假设条件下,索洛得到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基本方程:,这一关系式表明,人均资本的增加等于人均储蓄减去项。为新增劳动力所配备的资本数量和资本折旧,称为资本广化(即意味着为每一个新增的工人提供平均数量的资本存量);为人均资本的增加,称为资本深化(即意味着每个工人占有的资本存量上升)。因而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基本方程又可表述为:
资本深化=人均储蓄-资本广化
(2)稳定增长的条件
在新古典增长模型中,稳态是指一种长期均衡状态。要实现稳态,则人均储蓄必须正好等于资本的广化。即新古典增长理论中的稳态的条件是:
稳态中(人均资本不变,即),总产量(或国民收入)的增长率和总的资本存量的增长率均等于劳动力的增长率,且这一增长率是独立于储蓄率的(等式中无)。
(3)新古典增长模型的结论
①稳态中的产量增长率是外生的。在上面的模型中为,它独立于储蓄率。
②尽管储蓄率的增加没有影响到稳态增长率,但是通过增加资本—产出比率,它确实提高了收入的稳态水平。
③产量的稳态增长率保持外生。人均收入稳态增长率决定于技术进步率,总产量的稳定增长率是技术进步率和人口增长率之和。
④如果两个国家有着相同的人口增长率、相同的储蓄率和相同的生产函数,那么它们最终会达到相同的收入水平。如果两个国家之间有着不同的储蓄率,那么它们会在稳态中达到不同的收入水平,但如果它们的技术进步率和人口增长率相同,那么它们的稳定增长率也将相同。
(4)新古典增长模型的经济意义
新古典增长模型的经济意义是,劳动力的增长、资本存量的增长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产量的增长产生直接影响。
2.我国在“十一五规划”中提出“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即经济增长方式由过去的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请运用经济增长理论,并结合我国经济增长的实际,论述加入教育投入和企业研发投资的必要性。(南开大学2007研)
答:(1)新古典增长模型是重要的经济增长理论,根据新古典增长理论得增长核算公式:
其中,为总产出增长率,为资本增长率,为劳动增长率,为技术进步率,为劳动的产出弹性,为资本的产出弹性。
因此,劳动投入对增长的贡献可以用来表示,资本投入对增长的贡献可以用来表示,技术对增长的贡献可以用来表示。
(2)根据新古典的经济增长核算公式,“转变增长方式”的含义是改变传统的倚重于资本和劳动的高投入的经济增长方式,转为依靠技术进步来促进经济的发展,利用现代技术提升传统产业的生产效率和生产能力,更好地促进经济节约、快速发展。由增长核算公式可见,资本和劳动投入对经济增长所产生的作用取决于其投入增长率乘以其产出弹性,而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更大,技术进步1%,能引起产出增长1%。因此,转变增长方式就是改变传统高投入的经济增长模式,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实现节约型的经济增长。
(3)目前,我国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还处于较低水平,资本和劳动投入数量增加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因此,加大教育和研发投入,可以有效地推进技术进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提高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3.根据新古典增长理论原理,说明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要性和途径。(华南师范大学2011研)
答:(1)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认识到除了劳动对经济增长有贡献外,技术的进步和资本积累也可以加快经济增长的速度,技术的进步和资本深化可以克服边际报酬递减规律。该理论认为,人力资源、自然资源、资本及科学技术四种要素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四驾马车。经济增长同四要素的关系可以用以下公式来表示:
,表示产出,代表技术水平,代表资本投入,代表人力资源,代表自然资源。该理论特别强调科学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
(2)经济增长方式是经济增长过程中对生产要素的分配和使用方式。从要素投入和产出对比上看,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方式可以分为粗放式和集约型两种,前者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产出为特征,后者以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产出为特征;前者表现为效益差、效果差、效率低,后者表现为效益好、效果好、效率高。增长方式反映一个国家的科学技术水平、生产力水平、经营管理水平以及经济体制和机制的完善程度。
(3)我国过去几十年的经济增长方式属于粗放式增长方式,这种增长方式产生的弊端与问题也日益显露突出,主要表现在:①经济效益低下,影响国力迅速增长;②资源浪费严重,生态环境问题突出;③一度投资需求膨胀,经常造成总量失衡;④随着人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基本需求已经基本得到满足,但粗放式生产方式不能生产出高质量的新产品,旧产品在国内市场上的销售越来越困难,已经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⑤我国的资源总量虽然不小,但人均占有量并不丰裕,而是严重不足;⑥生产要素的比例受到限制,投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就业人数占劳动力的比例,都有不可突破的上限;⑦西方发达国家早已实现集约型增长方式,我国以粗放式生产的产品,不能参与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迫使我国的出口采取不惜成本、数量取胜的战略,效益很低,造成外贸企业大量亏损。
总之,无论从国内形势还是国际环境看,无论从经济增长理论还是从我国经济增长实际看,都必须坚决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式的增长方式已经走到了尽头。
(4)根据新古典增长理论和我国的实际情况,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①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发展循环经济对环境的破坏降到最低程度,并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从而大大降低了经济发展的社会成本。
②建立绿色GDP指标体系。实行绿色GDP指标的经济发展模式和国民核算新体系,不仅有利于保护资源和环境,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经济可持续发展,而且有利于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高经济效益,进而增进社会福利。
③积极进行技术创新。通过技术创新,提高各种经济资源的使用效率,建立资源节约型的国民经济体系,减轻经济增长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
④经济发展转向内需为主。经济大国应该以内需为主,这可以说是学术界的共识。因此,我国不能总指望国际市场来消化过剩的生产能力。最近几年,大量的投资和出口形成一个循环,投资主要为出口服务,投资最快的是沿海、外向型的地区,消费服务投资则相形见绌,一旦国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对国内经济就会造成很大的冲击。
⑤降低外贸依存度。从国际经验比较看,我国经济增长当前有三个突出问题:一是外贸依存度高,现已高达70%,在此前的经济发展历史上,还没有出现过一个大国曾有如此高的外贸依存度;二是第二产业的比重高,我国第二产业的比重在2004年高达52.9%,比日本顶峰时期还要高10个百分点;三是服务业在2003年后比重一直下降,这是不正常的现象。
⑥增加居民收入。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居民收入占GDP比重的同时,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信用体系,解除老百姓消费的后顾之忧,这是提高内需的必由之路。近年来,我国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已快速上升至20%,然而,我国居民福利水平的提高速度远远赶不上财政收入的增加速度,国民收入分配出现了财政收入远远高于居民收入增长的格局,我国消费增长缓慢的根源即在于此。
4.在新古典经济的增长模型中,劳动的增长率为,知识的增长率为,总产量生产函数为
,表示,并假定所有资本收入被储蓄,所有劳动收入被消费,这样存在
。
(1)证明经济收敛于一平衡增长路径,说明这一平衡增长路径的存在性与稳定性;
(2)处于该平衡增长路径上的是大于、小于还是等于的黄金律水平?(北京大学2004研)
答:(1)由题设条件及新古典增长模型的相关假定,有人均产出,人均资本占有量。对两边求关于时间的导数可得:
储蓄,经济均衡有,由净投资等于资本增量,即
,因此可得。
代入可得:
再由,可得。以下证明均衡增长路径的存在性、惟一性和稳定性。
因为当资本量趋于零时资本的边际产出无穷大;当资本量很大时边际产出趋于零。故令,存在使得
,也即均衡的存在。又由于生产函数的单调性保证了的惟一性。
仍由以上条件知,当时,,,即随时间增加而减少;当时,
,,即随时间增加而增加;故稳定,即存在一个稳定的平衡增长路径。
(2)该均衡增长路径上等于黄金律水平的。
先求解黄金律水平的,,对求导,有,故。而由(1)的解答,恰好满足此条件,故该均衡增长路径上等于黄金律水平的。
5.在不考虑人口增长和技术进步的索洛模型中,假设经济最初处于非黄金规则稳定状态水平,并且人均资本存量高于黄金规则水平。为了实现向黄金规则水平变化,储蓄率该如何调整?如果储蓄率调整的时刻为,自此以后人均产出、消费和投资将会如何变化,在下图中画出各变量的变化轨迹,并阐明其原因。(中国人民大学2011研)
答:(1)在人均资本存量高于黄金规则水平时,为了实现向黄金规则水平变化,根据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可以通过消费掉一部分资本使人均资本下降到黄金规则的水平,为此政府应该下调储蓄率。如果储蓄率调整的时刻为,自此以后人均产出、投资均下降,但消费会上升,最后到时刻时人均产出、投资达到一个较低的新稳态水平(或者达到较低的黄金规则水平),而消费则达到一个较高的新稳态水平。图20-6是各自的变化轨迹。
图20-6 资本过多时降低储蓄率的影响
(2)之所以各变量的轨迹如图20-6所示,原因分析如下:
索洛模型的基本方程为:
其中,表示人均资本存量,表示储蓄率,表示折旧率,表示生产函数,人均产出率为,人均消费率为。
现在考虑储蓄率一次性下降(,)。此时,在时点处,资本存量不变,故产出水平不变,但消费上升为,总投资由下降至,净投资从0下降为负数。但是,随着人均资本存量趋于黄金规则水平,人均消费稳定下来,对于另外两个变量人均收入和人均投资而言也是如此,一开始有一个脉冲式的减少,但是减少速度越来越慢,最后随着人均资本存量趋于黄金规则水平,两个变量也稳定于其黄金规则水平。
6.实际经济周期模型(RBC)作为一个重要的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模型,请论述:
(1)与其他经济学的模型相区别,RBC理论的倡导者认为经济周期发生的源泉是什么?
(2)他们的假说在什么地方有吸引力?
(3)你认为他们的缺点在什么地方?(东北财经大学2013研)
答:(1)实际经济周期模型由基得兰德和普雷斯考特,朗和普劳索等人提出。在基得兰德和普雷斯考特的模型中,经济波动的原因是技术冲击或生产率冲击,波动的传播机制是劳动者的闲暇跨时替代。
在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家看来,诱发经济波动的最重要的冲击是生产率冲击或供给冲击和政府支出冲击。生产率冲击的例子有技术创新、新的生产方法的出现、气候变化、自然灾害等,生产率冲击会改变既定投入量所生产的产出量。
经济波动按照下列方式产生:假定存在一个正向的技术冲击(如技术创新或新的生产方法的发明),这种冲击由于劳动生产率提高会形成对劳动的需求增加和产量增加,从而提高现行的实际工资水平。
在冲击发生时,单个的经济当事人必须确定这种冲击究竟是暂时性的还是长久性的,即经济当事人面临着一个信号筛选问题。如果劳动者估计这种冲击是暂时性的,那么,他会认为与未来的实际工资相比,现在的实际工资较高,这会引起劳动者用劳动替代闲暇,从而刺激劳动者在现期提供更多的劳动,由此导致现期产量增加,经济于是处于上升阶段。这样,如果闲暇的跨时替代效应较大的话,即使微小的生产率冲击也会导致相对较大的产出效应。
如果劳动者估计这种冲击是长久性的,生产者将愿意进行新的资本投资以便将来扩大生产。由于从投资增加到资本存量增加再到产量增加需要一定的时间周期,因此,产量会在初始冲击发生后的相当长时间内继续增加,直至冲击的影响消失。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不存在进一步的技术冲击,生产者迟早会发现,与保持稳定状态的增长所需要的资本相比,他们持有的资本存量太多了。一旦生产者发现了这一点,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他们必将降低投资率,直到资本折旧使经济恢复到稳定增长路径。在投资率下降的过程中,就业和产量相应发生波动。
(2)同传统的宏观经济学相比,实际经济周期模型的假说的吸引力在于,实际经济周期模型保持了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很好的一致性,正是在这一点上它动摇了凯恩斯主义的统治地位,开拓了西方学者研究宏观经济学的新思路,使宏观经济学建立在坚实的微观经济学基础之上。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提出了关于总产量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将一般均衡理论应用到经济周期的研究之中,这就为现代宏观经济学一直寻找的自身所建立的微观基础做出了贡献。该理论对使用不同的分析工具来分别研究增长和波动的传统方法提出了挑战。
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传统的方法是把产出波动解释为围绕着一个不断上升的长期趋势的短期波动,这种波动最初是由总需求冲击引起的,当冲击对产出的影响最终消失时,经济最终会回到它的趋势增长率上;而经济的长期增长趋势是由资源数量、劳动者的积极性和技术等实际因素决定的。
与传统的观点相反,实际经济周期学家研究成果说明,观察到的产出的波动实际上是增长趋势自身的波动,而不是短期产出围绕着长期增长趋势波动。由于技术变化引起的对生产率增长的冲击是经常性的并且是随机的、不稳定的,所以伴随着随机行走的产出轨迹表现出经济周期的特征。因此,增长趋势和周期波动来自同样的根源,即对技术(生产率)的冲击。通过把经济增长理论和经济波动理论整合到一起,实际的经济周期理论改变了现代经济周期理论的研究方向:一方面,淡化了增长趋势和周期波动之间的区别,从而打破了宏观经济学中的短期分析和长期分析的二分法;另一方面,使宏观经济学家的注意力由经济的需求一方再度回到供给一方。
(3)实际经济周期模型的缺陷在于:
①实际经济周期理论模型的构造存在很大的缺陷,他们既没有考虑政府部门的作用,也完全忽略了货币对经济的影响,即认为货币即使在短期内也是中性的。这两点都脱离了实际情形,使其对经济周期的解释力大打折扣。
②该理论认为经济的衰退和萧条就意味着技术的退步。然而,按照一般观念,技术变迁似乎是一种不可逆转的东西,现实中很少能收集到显示两者相互依存的确切证据。
③实际经济周期理论普遍地使用了代表性主体分析经济的总量问题,它利用一个其选择与大量分散个体的总体选择相同的代表性主体研究技术或实际冲击对亿万个个体关于消费和闲暇的偏好和劳动供给决策的影响。但在这一过程中,它忽视了宏观经济分析中固有的加总问题,从而使其理论的说服力大打折扣。
但是应当值得肯定的是,这些缺陷并不影响实际经济周期理论作为现代宏观经济学的主要进展之一,而对经济学未来发展所带来的深远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