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理学基础(第2版)》(科教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 圣才电子书
- 8150字
- 2020-11-18 23:57:18
1.3 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
一、选择题
1.认知的核心是( )。
A.感知
B.知觉
C.观察
D.思维
【答案】A
2.人的认知过程、情绪和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统称为( )。
A.个性心理
B.心理过程
C.心理现象
D.个性倾向性
【答案】B
3.人的心理现象是多种多样的,为了深入地了解人的心理活动,通常将个体心理现象分为( )两个方面。
A.认识过程和情感过程
B.心理过程和个性差异
C.性格和气质
D.性格和能力
【答案】B
4.心理学把灵感、心境、注意等心理现象称为( )。
A.认识过程
B.心理状态
C.情感过程
D.心理特征
【答案】B
5.心理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始于( )。
A.公元前四世纪
B.十九世纪初期
C.十九世纪后期
D.二十世纪初期
【答案】C
6.现代心理学诞生和发展的两个重要历史渊源是哲学和( )。
A.生理学
B.社会学
C.人类学
D.物理学
【答案】A
7.心理学是一门科学,其准确的属性是( )。
A.自然科学
B.社会科学
C.兼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性质
D.思维科学
【答案】C
8.把人视为类似计算机的系统,从信息加工的角度研究人的认知活动,这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新趋向,它是( )。
A.认知心理学
B.神经心理学
C.人本心理学
D.生理心理学
【答案】A
9.以“内省法”作为主要研究手段的心理学派是( )。
A.格式塔
B.人本主义
C.构造主义
D.行为主义
【答案】C
10.行为主义的诞生是在( )。
A.1910年
B.1912年
C.1913年
D.1914年
【答案】C
11.认为心理学研究内容主要是意识体验,人对事物的认识具有整体性,心理、意识不等于感觉元素的机械总和。这一派别称为( )。
A.行为主义
B.格式塔心理学
C.机能主义
D.人本主义
【答案】B
12.研究者根据预先拟定好的问题向被调查者提出,在面对面的一问一答中搜集资料,然后对群体的心理特点及心理状态进行分析和推测,这种心理学研究方法属于( )。
A.测量法
B.观察法
C.调查法
D.作品分析法
【答案】C
13.认知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
A.谢切诺夫
B.杜威
C.华生
D.奈瑟
【答案】D
14.在实验过程中,由实验者操纵刺激条件或实验条件以引起被试反应的因素是( )。
A.控制变量
B.自变量
C.因变量
D.无关变量
【答案】B
15.通过搜集和分析某人过去和现在有关方面的资料,以推知其行为原因的方法是( )。
A.调查法
B.个案法
C.测验法
D.观察法
【答案】B
16.在实际生活情境中,创设或改变某些条件,以引起被试某些心理活动进行研究的方法,称为( )。
A.观察法
B.实验室实验法
C.调查法
D.自然实验法
【答案】D
二、名词解释
1.心理(华东师大2004研)
答:心理是个体一切精神活动的总称。与物质相对,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情感、意志、能力、气质、性格等心理现象,以及从潜意识到意识的具有不同程度觉知的各种心理现象。人类心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心理学就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心理一般包括个体心理、团体心理和社会心理。个体的心理过程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即客观事物作用于人(主要是人脑),在一定的时间内大脑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绪和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三者合在一起简称为“知情意”。认识、情感和意志这三个过程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统一在一起的。
2.机能主义(中科院2002研)
答:机能主义是西方心理学的一个流派。创始人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士,其代表人物还有杜威和安吉尔等人。与构造主义心理学相同,他们也主张研究意识,但他们不把意识看成个别心理元素的集合,而看成川流不息的过程。强调意识的作用和功能,认为意识的作用是使有机体适应环境。这推动了美国心理学面向实际生活的过程。
3.精神分析(中科院2002研)
答:精神分析是精神分析学派提倡的用来治疗的一种方法。精神分析学派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无意识现象。认为人类的一切个体和社会的行为,都根源于心灵深处的某种欲望或动机。精神分析是指一种临床技术,它通过释梦和自由联想等手段,发现病人潜在的动机,使精神得到宣泄,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4.意识流
答:意识流是指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提出的一种对心灵本质的阐释。认为意识不是割裂的片段和静止的状态,而是整体的经验和川流不息的历程。意识的主要特点有:意识是属于私人的,每一思想总属于特定个体所有;意识是常变的。每一种意识状态仅出现一次,不能重返;意识是连续的。意识是一个经常变化而永不中断的过程;意识是有选择的,可能有效的刺激只有一小部分进入意识。意识流学说虽对实验心理学有负面的影响,但却对心理学中元素主义进行了批判,也成为了现代文学和艺术创作的一种技巧。
5.人本主义心理学(浙大2004研,上海师大2003研)
答: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50~60年代在美国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心理学思潮和思想运动。人本主义心理学既反对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第一势力)机械的环境决定论,又反对精神分析学(心理学的第二势力)本能的生物还原论,因此被称为西方心理学的第三势力。它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马斯洛、罗杰斯、罗洛·梅和布根塔尔等人。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人的本质是好的、善良的,他们不是受无意识欲望的驱使,并为实现这些欲望而挣扎的野兽。人有自由意志,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因此,只要有适当的环境,他们就会力争达到某些积极的社会目标。人本主义还相信,人都是单独存在的。心理学家应该对人进行单个的测量,而不要把他们合并在不同的范畴之内。人本主义心理学反对行为主义只相信可以观察到的刺激与反应,认为正是人们的思想、欲望和情感这些内部过程和内部经验,才使他们成为各不相同的个人。人本主义心理学对传统心理学进行了批判。但是,由于他们错误地理解了人的本质,把人看成人性的人,而不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因而他们对人的内心世界的某些描述,常常是从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出发的。此外,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许多主张还带有纲领的性质,他们对自己所使用的名词缺乏明确的定义,也没有具体说明他们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因而使他们的理论难以得到检验。
三、简答题
1.为什么说心理学是一门中间科学?(首师大2004研)
答:在学科分类学中,通常将学科分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类。心理学一般被认为是一门中间学科,其理由如下:
(1)心理学具备自然科学的特征
心理学要研究心理现象的物质实体,即心理的神经生物学基础,包括不同心理现象的脑机制,脑损伤与各种心理疾病的关系,脑发育对心理的影响,遗传在人类行为中的作用等。心理学还研究在计算机上模拟人类的行为,如知觉和问题解决,这些成果在人工智能的研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在这个意义上,表明心理学研究具有自然科学的性质。
(2)心理学具备社会学科的特征
人是社会的实体,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心理的发生和发展不能离开社会环境的影响。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因此与社会环境有关。如研究语言、思维、感知觉等与社会实践有关。心理学除研究个体心理外,还研究社会心理或团体心理,这些心理现象都是社会生活的产物。因此,心理学研究又具有社会科学的性质。
在整个科学大家庭中,心理学处于中间位置,可以叫中间学科或边缘学科。
2.冯特一生在心理学方面的历史功绩有哪些?(南京理工大学2005研,华东师大2003研,浙大2002研)
答:冯特是德国心理学家,是构造主义心理学奠基人、现代心理学的著名创始人之一。他的主要贡献是1879年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使心理学转变成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独立学科。冯特一生在心理学方面的历史功绩如下:
(1)他主张心理学研究直接经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只能是实验性的自我观察或内省,用实验这种方法研究了感觉、知觉、注意、联想等过程,提出了统觉学说。还根据内省观察提出了情感三维说。
(2)他依循实验程序得出的内省报告使纯内省的哲学心理学开始变为历史,另一方面,由于内省实验的研究对象是以直接经验为特征的心理活动,因而冯特又使实验心理学和生理心理学实验严格区分开来。尽管冯特的内省实验法仍有许多难以克服的缺陷,以至引起后继实验家的许多非难,但心理学家大都承认他作为第一位实验心理学家的历史贡献。
(3)他主张用民族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研究高级心理现象,这对社会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有重要影响。
(4)他出版了相当多的心理学著作,培养了大批的心理学人才,后来的很多心理学家都曾在冯特的门下学习过。
3.格式塔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哪些?他们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中科院2002研,华东师大2004研)
答:格式塔心理学的创始人有韦特海默、柯勒和科夫卡等等。
格式塔意思就是“整体”,它代表这个学派的基本主张和宗旨。他们反对把意识分析为元素,而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一种组织的意义。强调整体并不等于部分的总和,整体乃是先于部分而存在并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这一观点在一定范围内来说是符合客观事实的。格式塔心理学家们从这一观点出发,坚决反对对任何心理现象进行元素分析,这对于指出心理学内的机械主义和元素主义观点的错误具有一定的作用。同时,他们在知觉领域里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工作,并取得了很多具有科学价值的成果。目前在一般心理学教科书内所讲述的一些有关知觉的规律知识,例如,似动现象的发生、知觉过程中图形和背景的关系的意义等,基本上都是来源于格式塔学派的研究成果。此外,苛勒的“顿悟”和韦特海默的“创造性思维”对学习的研究,也有某种程度的影响。
格式塔心理学派作为一个独立的学派,是人们对意识经验发生兴趣,至少把意识经验看作心理学的一个合法的研究领域,并继续促使人们对意识经验的研究和兴趣是有意义的。同时格式塔学派对同时期的学派中肯而坚定的批评,对心理学的发展也具有重要影响。
这个心理学派的局限在于:他们把直接经验世界,看作是惟一确实而又可知的世界。把全部心理学问题,完全简化为数理的问题。这其实已经违背了系统观。
4.简答什么是信息加工的认知心理学。(华东师大2003研,华东师大2002研)
答:认知心理学起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60年代以后飞速发展,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瑟《认知心理学》一书的出版,标志着认知心理学已成为一个独立的流派立足于心理学界了。
认知心理学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认知心理学是指凡是研究人的认识过程的,都属于认知心理学,而目前西方心理学界通常所指的认知心理学,是指狭义的认知心理学,也就是信息加工心理学,它是指用信息加工的观点和术语,通过与计算机相类比,用模拟、验证等方法来研究人的认知过程,认为人的认知过程就是信息的接受、编码、贮存、交换、操作、检索、提取和使用的过程,并将这一过程归纳为四种系统模式:即感知系统、记忆系统、控制系统和反应系统。强调人已有的知识和知识结构对他的行为和当前的认知活动起决定作用。其最重大的成果是在记忆和思维领域的突破性研究。
在认知心理学中存在着不同的观点、有不同的研究途径。当前以信息加工观点研究认知过程是其主流。所以,可以说认知心理学相当于信息加工心理学。这种观点把人看作是一个信息加工的系统,认为认知就是信息加工,它包括感觉输入的变换、简约、加工、存储和使用的全过程。按照这一观点,认知可以分解为一系列阶段,每个阶段是一个对输入的信息进行某些特定操作的单元,而反应则是这一系列阶段和操作的产物。信息加工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都以某种方式相互联系着。信息加工观点提出的基本问题是:信息加工通过哪些阶段?人类心理中信息是以什么形式表示的?
5.你所认识的心理学是一门怎样的学科?(中山大学2003研)
答:(1)从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来认识心理学科
心理学是研究人和动物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的一门科学。人在生活实践中与周围事物相互作用,必然有这样或那样的主观活动和行为表现,这就是人的心理活动,简称心理。具体地说,外界事物或体内的变化作用于人的机体或感官,经过神经系统和大脑的信息加工,就产生了对事物的感觉和知觉、记忆和表象,进而进行分析和思考。另外人们在同客观事物打交道时,总会对它们产生某种态度,形成各种情绪。人们还要通过行动去处理和变革周围的事物,这就表现为意志活动。以上所说的感觉、知觉、思维、情绪、意志等都是人的心理活动。心理活动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由客观事物引起、在头脑中产生的主观活动。任何心理活动都是一种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可称为心理过程。
人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中,各自都具有不同于他人的特点,各人的心理过程都表现出或大或小的差异。这种差异既与各人的先天素质有关,也与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学习有关,这就是所说的人格或个性。
心理过程和人格都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对象。心理学还研究人的个体的和社会的、正常的和异常的行为表现。动物心理学研究动物的行为,这不仅是为了认识动物心理活动本身,也有助于对人类心理活动的了解。在高度发展的人类社会中,人的心理获得了充分的发展,使他攀登上动物进化阶梯的顶峰。心理学是人类为了认识自己而研究自己的一门基础科学。
(2)从心理学的学科地位来认识心理学科
心理学是一门中间学科。心理学要研究心理现象的物质本体,即心理的神经生物学基础,包括不同心理现象的脑机制,脑损伤与各种心理疾病的关系,脑发育对心理发展的影响,遗传在人类行为中的作用等。心理学还研究在计算机上模拟人类的行为,如知觉和问题解决,这些成果在人工智能的研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这个意义上,心理学的研究目标和手段都和自然科学一样,因而具有自然科学的性质。
但是,人又是社会的实体,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心理的发生和发展不能离开社会环境的影响。离开了人与人的交往,人的语言能力就不能发展起来,人也不能获得高度发展的思维能力,即使是人的感觉和知觉,如敏锐的观察力和音乐听力,也是在社会实践中发展起来的。此外,心理学还研究社会心理和团体心理,这些心理现象更是社会生活的产物。在这个意义上,心理学的研究又具有社会科学的性质。因此,在整个科学大家庭中,心理学处于中间的位置。
6.简述心理的实质。(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05研)
答:对心理实质的认识有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即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观点。辨证唯物主义认为:心理是人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能动的主观反映。
(1)心理是人脑的机能。从物种发生史来看,心理是物质发展到高级阶段的属性,是物质的反映形式之一,是神经系统、脑的机能。高度发展了的人的心理是在高度发展了的神经系统和人脑这一物质基础上产生的。人的心理的发生、发展是与脑的发育完善紧密联系的。有关大脑研究的资料表明,随着人的大脑的发育完善,人的心理活动水平也从感知觉阶段发展到表象阶段,再从形象思维阶段发展到高级的抽象思维阶段,从受外部条件的控制发展到自我的内部控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临床上所看到的某些病人,枕叶受到损伤后其视觉会失常;额叶部位受到损伤后会导致病人不能很好地根据言语信号来调节自己的行动等。这些事实都说明了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心理活动和人脑的活动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2)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人脑是反映客观事物的器官,是人的心理活动产生的自然前提。如果没有客观现实,脑就没有反映的对象,人脑自身是不会单独产生心理活动的。这说明客观现实是人的心理活动的源泉和内容,人的一切心理活动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人的心理活动的内容是客观的,但其形式是主观的。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总是在个体大脑中进行,由于每个人的经历不同,所积累的经验、世界观以及个性不同,甚至当时的心理状态不同,都会使人对同一事物产生不同的反映。可见,心理活动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辨证统一。
(3)人的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能动的反映。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并非是被动的、机械的,而是一种积极的能动的反映过程,即人不仅能主动地把外界事物转化为自己主观的东西,而且还能通过实践活动使主观见之于客观。随着实践活动的不断深入和发展,人的心理活动日益丰富深化,从对客观事物的表面了解,发展到对客观事物的本质认识,表现出克服困难、达到预定目标的意志行动,从而改造、丰富、发展了自己的心理活动,并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心理。
7.怎样理解心理的共同性与差异性,自然性与社会性?(上海理工大学2005研)
答:(1)心理的共同性和差异性。
心理是共同性和差异性的统一。心理的共同性表现在各种心理活动都是人脑的功能,都是客观现实的反映,都遵循心理活动普遍发生发展的规律。心理的差异性是因为一方面不同的个体之间有其独特性,因而心理活动也存在差异性;另一方面不同心理成分之间也有各自的特质,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2)心理的自然性和社会性。
心理也同时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一方面,心理是客观物质活动的结果。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是要建立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没有客观的物质自然世界提供基础,心理是无法发生发展的。但另一方面,心理又具有社会性。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对人的心理的发生和发展有重要的作用。人的心理,包括兴趣和爱好,理想和志向,都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和教育的影响下形成的。它能反映人们之间的复杂的社会关系,能对社会现象进行分析综合,能对社会问题进行推断解决。因此心理也具有社会性。
四、试述在心理学的发展过程中(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期)主要的心理学学说及其代表人物。(北京科技大学2006研)
答: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期,心理学家对心理学的内容、方法以及研究目的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产生了不同的学说。大致有以下主要学派及代表人物。
(1)构造主义心理学。德国心理学家冯特是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冯特认为心理学的内容是对人的意识经验的分析。意识可以分为感觉、意象和感情三个基本元素,所有复杂的心理活动都是由这些元素构成的。他首创内省法,对自己内在经验感受进行观察和分析。
(2)机能主义心理学。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是该学说的主要代表人物。他认为意识是一种持续不断、川流不息的过程,即意识流,强调意识的作用和功能,而不是像构造心理学那样强调意识的结构。例如,构造主义心理学主要关心什么是思维,而机能主义心理学则主要关心思维在人类行为中的重要作用。
(3)行为主义心理学。美国心理学家华生是该学说的主要代表人物。华生认为心理学不应研究意识,而应该研究可观察的、可测量的个人行为,并以刺激一反应(S—R)之间的关系作为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意识不能观察和测量,所以意识不应该包括在心理学研究范围内;个体行为的基础是反应的关系,即此反应的形成与某刺激相关,了解了刺激与反应的关系,即可了解人的行为;个体的行为都是在生活环境中习得的而不是与生俱来的。
(4)完形心理学。由德国心理学家韦特海墨于1912年在法兰克福大学所创立。Gestalt为德文,含有“整个形体”和“完形结构”的意思。完形心理学主要是研究知觉与意识,其目的在于探究知觉与意识的心理组织历程,它以直接经验或现象经验作为研究对象,在研究方法上,他们既强调观察法,也不反对内省法,完形心理学的方法主要是一种纯粹的经验的观察。对完形心理学而言,各元素的总和不是意识的整体,而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因为在集中知觉时,增加了一层心理组织,因此,它对知觉方面的研究有很大贡献。此外,完形心理学研究知觉组织,而知觉组织与注意、记忆和思维等历程有关,为此完形心理学的研究为后来认知心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5)精神分析学派。是由奥地利医生弗洛伊德所创立。精神分析不但是现代心理学理论中影响最大的理论之一,而且也是19世纪影响人类文化发展的最大的理论之一。精神分析理论极为庞杂,对于人格的发展动力,弗洛伊德提出了潜意识、生本能、死本能等观念来解释人类行为的内在动力;对于人格发展阶段,弗洛伊德以口腔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器和性征期以及认同、恋母情结等观念来解释个体心理发展的历程;对于人格结构,弗洛伊德用本我、自我、超我三者来解释个体的人格结构,并以冲突、焦虑以及各种防卫机制来解释个体人格发展的动因。以后的精神分析学者坚持弗洛伊德的一些基本原则,但对弗洛伊德的理论有所发展,如更加强调自我在人格中的作用,不再过分强调弗洛伊德的本能论或泛性论的作用,而重视文化和社会因素对人格的影响,这些心理学者被称为新精神分析学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