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曼昆《宏观经济学》(第6、7版)章节习题精编详解
- 圣才电子书
- 3508字
- 2024-12-21 08:24:23
三、简答题
1.货币有哪些基本职能?通常有哪些指标可以用来测算货币数量?
答:(1)一般而言,货币有三种基本职能:计价单位、交易媒介和价值贮存。
①计价单位。作为计价单位,货币为衡量千差万别的商品的相对价格提供了标准。
②交易媒介。货币作为交易媒介的职能表现为,人们可以用货币来购买任何所需要的商品或服务。换句话说,货币被普遍接受的法定等价物,通过这一法定等价物,不同商品生产者可以互相交换自己的劳动成果。
③价值贮存。作为价值贮存的职能,货币提供了将当前的购买力转移到未来的手段。
(2)按照对货币资产流动性的要求,通常有C、M1、M2等指标来测算货币数量。C(现金)是最具备流动性的资产。M1包括C,还包括个人活期存款和旅行支票等。M2不仅包括M1,而且还包括储蓄存款、定期存款等其他存款形式。因此,M1代表流动性最强的货币,称之为狭义货币;而M2不仅包括流动性最强的货币,而且还包括一些流动性较差的货币,又称为广义货币。
2.为什么说货币数量方程式不仅是一个会计恒等式,也是一个货币市场均衡方程式?
答:(1)货币数量与GDP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数量方程式反映出来:
其中,代表货币数量,代表货币的收入流通速度,代表价格水平,代表实际GDP。可见,上式是一个会计恒等式,只要对式中的四个变量做出如上定义,则等式自然成立。将上式略作变换,可得:
式中,表示一个经济实际货币的数量。从中看到,在固定不变的情况下,一个经济的货币数量与人们的收入有关,即货币数量的多少取决于人们收入的高低。
(2)用表示人们对经济中实际货币数量的需求,假定人们对货币的需求只是为了满足交易的需要,那么货币需求函数可表达为:
也就是说,人们愿意持有的实际货币数量是实际收入的一个比例。假定为一固定常数,那么,人们对实际货币的需求量会随着收入的上升而上升,随着收入的下降而下降。在货币市场均衡的条件下,经济中实际货币的数量必须等于人们愿意持有的实际货币数量,也就是货币供给等于货币的需求:
等式的左边为实际货币的供给量,等式的右边为对实际货币的需求量。如果定义货币流通速度为货币需求函数的一个参数,并假定人们对实际货币的需求取决于收入,会计学意义上的货币数量方程就可以表达为经济学意义上的货币市场均衡方程。
3.什么是古典两分法?
答:宏观经济模型中的变量可分为名义变量和实际变量两类。名义变量是指由货币计量的一些经济变量,如价格水平、名义利率等等。实际变量是指经济中那些不依赖货币而存在的变量,如商品的相对比价、实际利率、总产出、就业量、失业量等等。古典经济学家认为,实际变量由经济中各市场的一般均衡来决定,而名义变量则取决于货币的供给数量。货币供应数量增加,只会导致普遍的价格水平的上升,而不会改变各种商品的相对价格,所以货币数量的变动不会改变厂商和家庭的决策,也不会改变产出和就业这类实际变量。古典经济学家把名义变量与实际变量分割开来犹如泾渭分明,互不影响,因此,这种观点被称为古典两分法。
4.有一种观点认为“通货膨胀就是拒偿债务”。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说出你的理由。预期到的通货膨胀和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在这里的效应有何不同?
答:(1)同意。通货膨胀在债务人和债权人之间发挥收入再分配的作用。具体地说,通货膨胀靠牺牲债权人的利益而使债务人获利,激进点的说法是“通货膨胀就是拒绝债务”。
(2)预期到的通货膨胀和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的不同效应在于:
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可以在债务人和债权人之间发挥收入再分配的效应。通货膨胀通过牺牲债权人的利益而使债务人获利。因为,通货膨胀导致货币贬值,实际上减少了债务负担。
预期到的通货膨胀情况有所不同,关键是看预期是否准确。如果实际通货膨胀率高于签订合同时预期的通货膨胀率,则未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为正,贷款者受损失,而借款者得利,如果实际的通货膨胀率低于预期的通货膨胀率,则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率为负,贷款者得利,而借款者受损。给借贷双方带来损失的是通货膨胀的错误预期。
5.恶性通货膨胀对宏观经济运行效率将产生哪些不利影响?
答:恶性通货膨胀对宏观经济运行效率产生的不利影响主要包括:
(1)恶性通货膨胀使价格信号扭曲,使厂商无法根据价格提供的信号来决策,造成经济活动的低效率。
(2)恶性通货膨胀使厂商必须经常性地改变其产品或服务的价格,产生因价格改变而发生的菜单成本。
(3)恶性通货膨胀使不确定性提高,引发资源配置向通货膨胀预期有利的领域倾斜,不利于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
(4)恶性通货膨胀降低人们的货币需求,这会使往返银行的次数增多,以至于磨掉鞋底,经济学上这种成本被称为“鞋底成本”。
6.货币主义经济学的代表人物米尔顿·弗里德曼有一句名言:“通货膨胀无处不在,并且总是一种货币现象。”你对这种观点怎么看?
答:(1)按照货币主义者的观点,只有在货币供给持续增长时,才会引起持续的通货膨胀,否则总供给曲线与总需求曲线的移动都不会引起持续的通货膨胀。货币供给保持不变,价格的上涨会减少实际货币量,提高利率。最终,通货膨胀将会消失。
(2)货币主义的货币数量关系式为,按照货币主义自然率假说的观点,就业量是技术水平、风俗习惯、资源数量等非货币因素所决定的,因此与货币数量无关。按照弗里德曼的看法,货币流通速度在长期中又是稳定的和可预测的,因此,货币数量能影响的只是价格以及用货币表示的常量。因此,通货膨胀归根到底是一种货币现象。
7.通货膨胀可能产生哪些成本?
答:通货膨胀是指经济的物价总水平或一般物价水平在一定时期内持续和显著地上升的过程。通货膨胀会产生很多社会成本,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皮鞋成本。减少货币持有量的成本称为通货膨胀的皮鞋成本,当通货膨胀鼓励人们减少货币持有量时所浪费的资源,主要指牺牲的时间与便利。
(2)菜单成本。调整价格的成本称为菜单成本,通货膨胀增加了企业必须承担的菜单成本。
(3)相对价格变动与资源配置失误。市场经济依靠相对价格来配置稀缺资源,当通货膨胀扭曲了相对价格时,消费者的决策也被扭曲了,市场也就不能把资源配置到最好的用途中。同时,极度的通货膨胀可能导致市场的崩溃。
(4)通货膨胀引起的税收扭曲。法律制定者在制定税法时往往没有考虑到通货膨胀,当存在通货膨胀时,通货膨胀往往增加了储蓄所赚到的收入的税收负担。
(5)引起混乱和不方便。在某种程度上,通货膨胀使投资者不能区分成功和不成功的企业,抑制了金融市场在把经济中的储蓄配置到不同类型投资中的作用。
(6)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的特殊成本:任意的财富再分配。未预期到的物价变动在债务人和债权人之间进行财富再分配,使债权人受损而债务人收益,同时通货膨胀会降低固定收入阶层的实际收入水平,对储蓄者不利。
8.为什么通货膨胀有通货膨胀税的说法?它与铸币税是一回事吗?
答:(1)如果货币供给的增加触发物价上涨,导致通货膨胀,由于通货膨胀的再分配效应,势必削弱社会公众手中所持有货币的购买力,引起一部分货币购买力从社会公众向货币发行者转移,这种转移犹如一种赋税,因而被称为通货膨胀税。
(2)铸币税指的是政府凭借对货币发行权的垄断而获得的对一部分社会资源的索取权,铸币税的数额等于所发行的货币面值与其实际发行成本之间的差额,实际发行成本主要包括纸张成本及印制费等。
通货膨胀税与铸币税不是一回事,只要政府发行货币与发行成本之间存在差额,则必定存在铸币税;但如果所发行的货币恰好为经济活动所需要,没有相应出现通货膨胀,则就不存在通货膨胀税;只有在过度发行货币引致通货膨胀的时候,才会存在通货膨胀税。
9.通货膨胀对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的影响在短期和长期有何区别?
答:名义利率是指因贷款所产生的以货币支付来衡量的利率,实际利率是指以商品和劳务来衡量的贷款的报酬或成本。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与名义利率之间存在一种正向关系,它们一起上升,这种关系称为费雪关系,通货膨胀率与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水平之间大致存在这样的关系:名义利率=实际利率+预期的通货膨胀率。
(1)在短期,名义利率不能对通货膨胀作完全调整,且国家很可能在制度上不允许银行对银行存款支付高利息。这样实际利率水平就不再恒定。把上式重新安排可得到:
实际利率=名义利率-预期的通货膨胀率
有时实际利率可能会非常之高,也可能为负值。
(2)在长期,费雪认为在经济的长期均衡中实际利率大致维持一个固定的水平,它取决于经济中的一些实物因素,主要是资本生产率。这样,在长期实际利率近似一个恒定水平,人们按照实际的通货膨胀率不断调整预期的通货膨胀率,名义利率水平又随着通货膨胀率的调整而变化。在长期,名义利率可以对通货膨胀作完全调整,名义利率将等于没有通货膨胀时的利率加上通货膨胀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