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涛《政治经济学教程》(第9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 圣才电子书
- 8字
- 2020-11-19 03:23:26
第2章 商品和货币
2.1 复习笔记
一、自然经济转化为商品经济
1.自然经济
(1)自然经济的形成
①自然经济的概念
自然经济是指在社会生产力水平很低、社会分工很不发达的社会中,为了直接满足生产者个人及其家庭或本经济单位自身需要而进行的以自给自足生产为特征的经济形式。
②自然经济的形成
在人类最初的原始社会中,劳动生产力极其低下,人类认识和利用自然的能力微乎其微,为了获取生存所需要的物质资料,只有联合起来,依靠群体的力量共同从事同一项劳动,通过集体进行围猎、捕鱼、采集来取得。在原始社会晚期,随着人们在征服自然的实践中经验日渐积累,生产工具进一步发展,社会生产力逐步有所提高,使单个人独立进行劳动成为可能,出现了以一家一户为单位进行的生产活动,从而逐渐产生了由劳动者及其家庭成员所形成的家庭自然经济。后来,随着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又产生了奴隶主庄园的自然经济和封建主庄园的自然经济。
(2)自然经济的基本特征
①自然经济是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的经济;
②自然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封闭性和保守性经济;
③自然经济是发展缓慢、规模有限、对自然界依附性很强的经济。
2.自然经济发展为商品经济
(1)商品经济
商品经济是指直接以市场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统一。
(2)自然经济发展到商品经济
社会经济形式从自然经济发展为商品经济,是一个渐进而漫长的历史进程,这一转变是伴随着新的生产工具出现和发展,从而社会分工的发展,导致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逐渐实现的。
(3)第一次社会大分工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是指原始社会的后期,畜牧部落从其他原始部落中分离出来的过程。
(4)第二次社会大分工
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是指原始社会末期,随着耕作工具和手工工具进一步发展,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5)第三次社会大分工
第三次社会大分工是指在原始社会解体和奴隶社会形成的初期,出现了专门从事商品买卖的商人阶层。
3.商品经济
(1)商品经济产生的基本条件
①简单商品经济
简单商品经济是指以个体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商品经济,它存在于资本主义以前的社会形态,经历了原始社会末期、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②发达商品经济
发达商品经济是指建立在社会化生产的基础之上,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据统治地位的商品经济,它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
③商品经济的产生所需具备的条件
a.存在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产生的前提条件
社会分工使得各行各业的生产者或经济单位各自生产出不同的产品,而每个社会成员在生产和生活上又需要多种多样的产品,为了满足各自的多种需求,必须在分工者之间互通有无,使得各自所生产的不同产品进行交换成为必要。
b.社会分工者之间存在着各自独立的经济利益,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决定性条件
正是由于社会分工者各自有着自己的经济利益,这使得他们之间相互需要对方的产品时,不可能无偿地取得,只能通过各自生产的产品进行交换,而且这种产品的交换必须是对等的。要做到这一点,唯一的途径就是把各自的产品作为商品进行交换,商品之间的交换就是按照商品的价值量进行等价交换。社会分工者之间具有独立的经济利益这一条件最早是伴随着私有制的产生而出现的,不同的生产资料私有者各自都是具有自身独立经济利益的经济主体。
(2)商品经济的基本特征
①商品经济是竞争性经济
商品在市场上进行买卖,必然存在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竞争、商品购买者之间的竞争,以及商品生产者与购买者之间的竞争。
②商品经济是开放性经济
商品经济不承认区域疆界,它的生存与发展要求冲破国度、民族和地区的界限,开辟广阔的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
③商品经济是具有自主性和平等性的经济
商品经济要求商品经济的当事人必须是相互独立的个体,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必须具有独立处理自己商品的权力,这里不存在任何的人身依附关系。商品的当事人具有自己独立的经济利益,他要根据自己的意愿独立地处理商品以实现自己的经济利益。各个商品生产者相互交换自己生产的商品时,双方处于平等的地位,交换必须遵循对等的原则。
二、商品
1.商品的二因素
(1)商品
商品是指为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
(2)商品的二因素
①从自然属性来看,商品都具有可以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使用价值。使用价值反映人和自然的关系。
②从社会属性来看,商品又都可以被它的所有者用来和别人的商品相交换,就是说它具有价值。价值反映人和人的关系。
(3)价值和交换价值
①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②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则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4)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体
①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性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也不可能具有价值,因而不会是商品;有些东西虽有使用价值,如空气、阳光等,但不是人类劳动的产品,不具有价值,所以也不是商品;有些东西虽是劳动产品,但未形成使用价值,如废品,也不能成为商品;还有些东西,既是劳动产品,又具有使用价值,但不是为了交换而是用于自己消费的,仍然不是商品,如劳动者自产自用的产品就是这样。此外,有些具有使用价值的劳动产品,但不经过交换,也不是商品,如赠送的礼品、旧社会农民向地主交纳的实物地租等。所以,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
②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性
一切商品对于购买者,才具有使用价值;对于生产者,就不具有使用价值。商品生产者不能既占有价值,又占有使用价值。他要占有价值,就必须让渡使用价值。商品生产者如果自己消费了使用价值,他就无法进行交换,也就不能实现商品的价值。可见,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又是相互排斥的。只有生产出来的商品能够交换出去,生产者实现了价值,购买者得到了使用价值,商品的内在矛盾才能得到解决。
2.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1)劳动的二重性
①具体劳动是指在一定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它反映人和自然的关系。
②抽象劳动是指在商品生产中抽掉了各种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意义上的人类劳动。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它反映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
(2)劳动二重性学说的重要地位
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由马克思首先提出并加以科学论证的。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只有弄懂了劳动二重性问题,才能使劳动价值论奠定在科学的基础上。而弄懂了劳动价值论,才能理解关于资本和剩余价值理论等一系列政治经济学原理。
3.商品价值的构成与创造、商品的价值量
(1)商品价值的构成与创造
①商品的价值构成
价值构成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商品生产过程中耗费的生产资料的价值,它是过去的劳动即物化劳动所形成的价值转移到商品中来的;二是商品生产过程中活劳动新创造的价值。
②商品的价值创造
商品价值的创造是指商品生产过程中新增加到商品中的价值。包含在商品中的新价值是劳动者的活劳动所创造,活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③活劳动与物化劳动
a.活劳动是指劳动者在商品生产过程中脑力和体力的消耗,即新加入到劳动对象中的抽象劳动。在商品生产过程中,只有加进了人的活劳动,才能使生产资料改变成为适合人们需要的新的使用价值,离开了活劳动,所有的生产资料本身只是一堆死物。
b.物化劳动是指已经凝结在劳动对象中、体现为劳动产品的人类劳动。属于物化劳动的生产资料的价值只能借助于活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其价值量是不会发生变化的。一切生产资料的价值,只能转移,自身不可能发生增殖。
(2)商品的价值量
①商品的价值量的决定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②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③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
a.简单劳动是指事先不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学习的、每个体魄健全的人都能进行的劳动。
b.复杂劳动是指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学习的、具有一定技术专长的劳动。
c.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复杂劳动表现为倍加的简单劳动。
④劳动生产力
劳动生产力也称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的生产能力或效率。劳动生产力的高低有两种表示方法:一是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二是生产单位产品所消耗的劳动时间。
4.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1)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由于每个商品生产者都是生产资料的私有者,生产商品的劳动是他们私人的事情,生产什么,生产多少,都由他们自己决定,劳动成果也归他们自己所有,经营的盈亏也由他们自己负责,所以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具有私人的性质。同时,由于社会分工的存在,商品生产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每个商品生产者的劳动,都是提供给社会的,都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因而他们的劳动又都具有社会的性质。生产商品的劳动既是私人劳动,又是社会劳动,两者存在着矛盾。
(2)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生产商品的劳动作为私人劳动,生产纯属生产者个人的私事,商品生产者可以自己决定生产什么、自行支配生产过程及其成果;但生产商品的劳动作为社会劳动,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因而商品生产者的生产不能离开社会而存在,他的产品必须能够满足社会需要。但分散的单个商品生产者并不知道他生产的产品是否能够满足社会需要,不知道他的私人劳动是否能成为社会劳动的一部分,这一矛盾只能通过商品的交换来解决。
(3)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了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的产生
私人劳动首先表现为具体劳动,由于具体劳动性质不同,在交换中无法确定交换的比例,因而也无法通过交换表现为社会劳动,而能够确定交换比例的只能是在质上相同的抽象劳动。这样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就决定了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商品生产者如果能够把自己的产品顺利地卖出去,那么他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就体现为社会的使用价值,从而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就得到了解决。
三、货币
1.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产生
(1)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①简单价值形式的含义
简单的价值形式是指一种商品的价值偶然地表现为另一种商品上的价值形式。其中,被表现的商品处在相对价值形式的位置,主动地要表现价值;表现的商品处于等价形式的位置,起被动的作用。
②等价形式的特点
a.使用价值成为价值的表现形式;
b.具体劳动成为抽象劳动的表现形式;
c.私人劳动成为社会劳动的表现形式。
③简单价值形式下商品矛盾的表现形式
在简单价值形式中,商品内部所包含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以及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表现在两个商品之间的关系上。处于相对价值形式上的商品,只表现为使用价值,表现为具体劳动和私人劳动的产物,而它的价值、抽象劳动和社会劳动则在作为等价形式的商品上表现出来。所以,作为等价形式的商品就被当作是价值、抽象劳动和社会劳动的体现。可见,在简单价值形式下,商品的内在矛盾就转化为外部对立即两种商品之间的对立了。
(2)扩大的价值形式
①扩大的价值形式的含义
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是指一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在一系列商品上。在扩大的价值形式上,一种商品的价值已不是偶然地表现在另一种商品上,而是经常地表现在一系列商品上。这样,商品的价值本身才真正表现为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凝结。
②扩大的价值形式的局限性
在扩大的价值形式下,存在着不可解决的矛盾,即交换者对商品的特殊需要和物物交换形式的矛盾。这种价值形式不能适应商品交换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3)一般价值形式
一般价值形式是指以一种商品作为各种商品相互交换的媒介,从而使各种不同商品的价值都可以由一种商品来表现。从扩大的价值形式发展到一般的价值形式是质的飞跃。在一般价值形式下,作为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从其他商品中分离出来,变成社会劳动的唯一体现者,因而商品价值的无差别的社会性质就得到了更充分的体现。
(4)货币价值形式
货币价值形式是指金、银等贵金属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
2.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1)货币的本质
货币的本质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作用的商品。货币是在商品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自发产生的,它是商品内在矛盾运动的必然产物,体现了商品经济条件下人们的相互关系。
(2)货币的职能
①价值尺度
价值尺度是指货币表现、衡量、计算商品价值的尺度。货币能够充当价值尺度,是因为货币本身也是商品,具有价值。货币在执行此职能时,只是观念的货币。
②流通手段
货币的流通手段是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必须是现实的货币,但可以是不足值的货币。
③贮藏手段
贮藏手段是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当作独立的价值形式和社会财富贮藏起来的职能。执行贮藏手段职能的货币,既不能是观念上的货币,也不能是价值符号,而必须是足值的金属货币。
④支付手段
货币的支付手段是指货币用来清偿债务或支付赋税、租金、利息、工资等的职能。支付手段是随着商品交换过程中赊账买卖的出现而产生的。货币用作偿还赊购欠款时,就执行支付手段的职能。
⑤世界货币
世界货币是指货币在世界市场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职能,是在前几个职能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当商品流通越出国界产生国际贸易关系后,货币便在世界经济关系中发挥作用。
货币的世界货币职能,主要有以下几方面:a.作为一般的支付手段,用来支付国际收支的差额;b.作为一般的购买手段,用来购买外国的商品;c.作为社会财富的代表,由一国转移到另一国,如支付战争赔款以及财产转移等。
3.货币流通量规律
(1)货币流通
货币流通是指在商品流通中,货币不断地由买者手里转移到卖者手里,货币作为商品流通媒介的不断运动过程。
(2)流通中的货币需要量
①不考虑货币支付手段时
②在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情况下
③纸币流通规律
纸币的发行限于它象征地代表的金(或银)的实际流通的数量。
④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是指纸币的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发生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的情况。
⑤通货紧缩
通货紧缩是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纸币发行量小于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所引起的物价总水平的持续下降和货币升值的经济现象。
四、价值规律
1.价值规律的内容
(1)价值规律的内容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交换比例以商品的价值量为基础。
(2)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
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是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并不违背价值规律。这是因为,首先,商品价格虽然时升时降,但商品价格的变动始终以它的价值为轴心,价格升降的幅度不会与商品价值相差很远。其次,从个别交换过程来看,虽然有些商品的价格高于其价值,有些商品的价格低于其价值。但从较长时期来看或从全社会来看,商品价格的升降是可以互相抵消的。因此,从总体上说,商品的总价格和商品的总价值是相等的。
2.价值规律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1)自发地调节着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社会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即调节社会资源的配置。
(2)自发地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促使小商品生产者向两极分化,并在一定条件下引起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