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涛《政治经济学教程》(第9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 圣才电子书
- 9571字
- 2020-11-19 03:23:26
第二篇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第4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
4.1 复习笔记
一、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形成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以资产阶级占有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通过雇佣劳动制剥削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经济制度。
1.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产生
(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最初的产生
最初的资本主义经济关系是在封建社会末期,随着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在小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的基础上产生的。
(2)商业的发展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产生的促进作用
早期的商业在小商品生产者之间交换商品的过程中起着中介作用,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3)资本原始积累加速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形成
①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形成在经济上所需具备的两个基本条件
a.大量的有人身自由,但失去生产资料的劳动者;
b.少数人手中积累起为组织资本主义生产所需要的大量货币财富。
②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
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是用暴力手段剥夺小生产者的生产资料,强迫劳动者同生产资料相分离,使生产资料和货币财富在少数资本家手中迅速积累起来,并使劳动者沦为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工人,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形成加速准备经济条件。
2.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确立
(1)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初步确立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17世纪中叶以后,源于欧洲并逐步扩展到世界各地的资产阶级革命风起云涌,新兴资产阶级领导各种反封建力量进行了武装革命,经过反对封建复辟的反复斗争,终于推翻了封建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政权,确立了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为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发展扫清了道路,从而使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得到初步确立。
(2)产业革命使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完全确立
从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中叶,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进行了产业革命。产业革命又称工业革命,即从手工生产过渡到机器生产,从工厂手工业过渡到机器大工业的生产技术革命。通过产业革命,一方面,实现了生产技术的根本变革,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获得了与其相适应的物质技术基础,促进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另一方面,它又巩固和发展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使雇佣工人丧失了依靠手工技术而独立劳动的可能性,成为资本家掌握的机器的附属物,巩固了资本主义雇佣剥削制度。因此,产业革命使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取得了完全的胜利,并最终确立起来。
二、货币转化为资本和劳动力成为商品
1.资本的总公式及其矛盾
(1)资本的总公式
①商品流通和资本流通的区别
a.流通公式不同
商品流通的公式是:商品—货币—商品(W—G—W),这个公式表明,商品生产者先出卖自己的商品,取得货币,然后再用货币购买自己需要的商品。
资本流通的公式是:货币—商品—货币(G—W—G),这个公式表明,资本家先用货币购买一定的商品,再将商品出卖,换回货币。
b.流通形式不同
商品流通是先卖后买,资本流通是先买后卖;流通的起点和终点不同,前者的起点和终点都是商品,后者都是货币;在整个流通过程中起媒介作用的,前者是货币,后者是商品。
c.内容不同
在商品流通中,商品生产者出卖自己的商品,是为了换回自己需要的另一种商品。它的内容是不同的使用价值相交换,流通的目的是为了获得适合自己需要的使用价值。
资本流通的两极都是货币,货币在质上没有区别。但是,在资本流通中最初付出的货币和经过流通收回的货币,是两个不同的量,收回的货币在量上大于付出的货币,资本流通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更多的货币。
②资本总公式
资本的总公式是指G—W—G′,它概括了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和借贷资本的运动。
(2)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及其解决
①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从形式上看,资本总公式和商品经济的规律是对立的。因为,按照商品经济的规律,在商品流通中,商品是按它的价值进行等价交换的,在交换中价值只发生形式的变换,并不发生价值量的改变,不会出现价值的增殖。但是,资本总公式呈现出来的现象却是资本在流通中确实发生了价值增殖。在流通过程中所出现的这种商品等价交换与价值发生增殖之间的矛盾,就是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②资本总公式的矛盾的解决
a.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
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关键在于阐明价值增殖,从而剩余价值产生的条件是什么。
剩余价值不能从流通中产生。这是因为,在商品流通中,如果是等价交换,则商品按价值进行交换,交换双方都不能得到更多的价值,不能产生出剩余价值。这样,剩余价值似乎是由不等价交换产生的。如果是不等价交换,通过贱买或贵卖,虽然可以使交换的一方占到便宜,可是商品生产者不仅作为卖者而且也要作为买者出现在市场上,他作为卖者或买者得到的,又会在作为买者或卖者时失掉。即使有的商品生产者善于欺骗,既贱买又贵卖,这也只能使个别人发财致富,而不能使所有的商品生产者都获得剩余价值。总之,“无论怎样颠来倒去,结果都是一样。如果是等价物交换,不产生剩余价值;如果是非等价物交换,也不产生剩余价值。流通或商品交换不创造价值。”
剩余价值不能从流通中产生,但是,离开流通也不能产生剩余价值。因为在流通之外,商品生产者之间不发生关系,他们只是和自己的商品发生关系。在这种情况下,商品生产者只能以自己的劳动创造出商品的价值,而不能再创造出一份剩余价值。
综上所述,剩余价值的产生,既不在流通领域,又不能离开流通领域,这就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
b.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的关键
价值增殖不会发生在货币上,因为货币无论作为购买手段或支付手段,只是实现它所购买的商品的价值,不会发生价值的增殖。所以,价值增殖只能发生在资本流通过程中间的商品上,但不能发生在商品的价值上,因为在流通中,商品价值只能发生形态变化,而不会自行增殖。因此,价值增殖一定发生在商品的使用价值上,就是说,货币所有者必须在市场上购买到一种特殊的商品,这种商品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通过对它的使用能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即创造出剩余价值。这种特殊的商品就是劳动力。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的关键,从而也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关键。
2.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1)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
①劳动者必须具有人身自由。劳动者要把劳动力当作商品出卖,必须能够有权支配它;
②劳动者除了自己的劳动力以外,不占有生产资料。
(2)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①劳动力价值就是维持劳动力所有者的生活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它包括:
a.劳动者本人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维持他的劳动力的再生产;
b.劳动者养育子女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延续劳动力商品的供给;
c.劳动者的教育训练费用,用以满足资本主义生产对具备一定的技术和文化知识的劳动力的要求;
d.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包含着历史的和道德的因素。劳动力价值的构成和范围,不仅取决于劳动者的生理的需要,而且还取决于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②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即劳动具有独特性
劳动力不仅能够创造价值,而且能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劳动力商品的这种特殊的使用价值对货币转化为资本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货币所有者必须购买到这种特殊商品,才能获得剩余价值。所以,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三、资本主义生产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1.劳动过程
(1)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资本家在购买了劳动力之后,就离开流通领域,进入生产过程。在生产过程中,资本家消费所购买的劳动力,让它和生产资料结合起来,生产出具有一定使用价值的商品,并使预付的价值发生增殖。
(2)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的特点
①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
工人出卖劳动力给资本家,劳动力在一定时间内的使用权就属于资本家,工人是为资本家劳动。资本家为使工人的劳动达到自己的目的,就要对工人的劳动进行监督,迫使工人紧张地劳动,并减少生产资料的耗费。
②劳动产品归资本家所有
资本主义劳动过程是资本家的各种生产要素相结合的过程,因而劳动成果也就归资本家所有。
2.价值增殖过程
(1)从价值形成的角度考察资本主义生产过程
价值形成过程是指生产资料价值的转移和活劳动创造新价值的过程。
①生产资料的价值通过工人的具体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构成新产品价值的一部分。
②一定量的抽象劳动凝结到产品中形成新价值,这就是工人的活劳动创造新价值的过程。由于资本家把雇佣工人的劳动时间延长到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以上,从而劳动力所创造的全部价值,超过了劳动力的价值,超过的那部分价值就是剩余价值,因而价值增殖过程就实现了。
(2)剩余价值的含义
剩余价值是指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
(3)价值增殖过程
价值增殖过程是指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这个一定点就是工人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必要劳动时间。如果价值形成过程只达到这一点,即工人新生产的价值只等于劳动力的价值,那就只是单纯的价值形成过程。如果价值形成过程超过了这一点,从而生产出剩余价值,价值形成过程就转化为价值增殖过程。生产过程当作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是商品的生产过程;生产过程当作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则是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
(4)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
必要劳动时间,用以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剩余劳动时间,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
四、资本的本质,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1.资本的本质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的本质是体现在物上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即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关系。
2.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1)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①不变资本是指转变为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的使用价值形态发生了变化,价值则转移到了新产品中。这种转移是通过具体劳动完成的。这部分资本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没有发生量的变化,只是改变了它的物质形态。不变资本一般用字母c表示。
②可变资本是指转变为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这部分资本的价值是在生产过程中由工人再生产出来的。并且,工人不仅再生产出了转化为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的价值,而且生产出了剩余价值。因此,转变为劳动力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其价值量发生了变化,实现了价值增殖。可变资本一般用字母v表示。
(2)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的意义
①进一步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源泉,表明剩余价值不是全部资本创造的,也不是不变资本创造的,而是可变资本创造的。这说明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②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为正确地考察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表明这种剥削程度大小的是剩余价值率。
3.剩余价值率
(1)剩余价值率的计算公式
剩余价值率是指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比率。预付资本中不变资本用c表示,可变资本用v表示,剩余价值用m表示,剩余价值率用m′表示,商品价值就是c+v+m。剩余价值率的计算公式是:
(2)剩余价值量的计算及其决定因素
①剩余价值计算公式:m=m′×v
②剩余价值量的决定因素是:剩余价值率的高低和可变资本总量V。
(3)资本家要增加剩余价值量的途径
①增加可变资本总量,以雇佣更多的工人,扩大剥削范围;
②提高剩余价值率,即从每个工人身上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
五、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
1.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1)绝对剩余价值的含义
绝对剩余价值是指依靠绝对延长工作日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2)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途径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主要有两种途径:延长工作日长度和提高劳动强度。
2.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1)相对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所生产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关键在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
(2)超额剩余价值
超额剩余价值是指单个企业的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是单个资本家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比一般资本家多得的那部分剩余价值。
(3)相对剩余价值与超额剩余价值的联系和区别
①相对剩余价值与超额剩余价值的联系
a.相对剩余价值是在各个企业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过程中实现的;
b.超额剩余价值属于相对剩余价值,是相对剩余价值的特殊形式。
②相对剩余价值与超额剩余价值的区别
a.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结果。相对剩余价值是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的结果。
b.超额剩余价值由个别企业获得;相对剩余价值由所有企业获得。
c.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企业追逐的直接目的;相对剩余价值是所有企业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
3.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关系
(1)相对剩余价值与绝对剩余价值的联系
①从资本对雇佣劳动的剥削来看,这两种方法是一致的。
无论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还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都延长了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增加了资本家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量。
②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剥削的一般基础,也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
资本主义剥削在任何时候都必须将工人的劳动时间绝对地延长到必要劳动时间以上,否则就不可能生产剩余价值。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则是以工作日已经分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为前提的,由此来进一步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地延长剩余劳动时间,从而生产出相对剩余价值。
(2)相对剩余价值与绝对剩余价值的区别
两种方法的物质技术基础不同,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上起着不同的作用。
①在资本主义生产的初期,由于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没有重大变化,生产力发展比较缓慢,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加重剥削的主要方法。
②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科学技术在生产中广泛应用,生产力逐步提高,从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日益成为资本家加强对工人剥削的主要方法。
4.生产自动化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源泉
生产自动化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源泉仍然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原因是:
(1)价值是人类一般劳动的凝结,离开了人的活劳动,其他任何要素都不能创造价值。再先进、再灵巧的机器人毕竟是机器,是生产过程中物的因素,属于生产资料的范畴,必须有人对它进行操作。
(2)使用自动化设备和机器人的资本家获得的剩余价值,来源于“总体工人”的剩余劳动。“总体工人”不仅包括在生产第一线直接操纵机器设备进行劳动的工人,而且包括从事技术工作和一般管理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既包括体力劳动者,也包括脑力劳动者,他们共同参与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创造。
(3)使用自动化设备和“机器人”的资本家,比没有使用这些设备的资本家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是由于前者的总体工人的劳动生产率高于平均水平的劳动生产率,劳动复杂程度也比较高,从而创造出更多的价值和剩余价值。
(4)使用自动化设备和机器人的资本家获得的更多的剩余价值中,有一部分是由其他生产部门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转移过来的。
5.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1)剩余价值规律
资本家通过不断扩大和加重对雇佣劳动力的剥削来达到获取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的目的。
(2)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①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由资本主义所有制决定的。这种所有制的特点在于,生产资料被资本家占有,劳动者除了劳动力外,一无所有。生产资料和劳动者的结合是通过资本家购买劳动力来实现的,在生产过程中,二者都是作为资本的要素在起作用,因而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必然是为了获取剩余价值。正如马克思所说:“资本主义生产——实质上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就是剩余劳动的吸取”。“生产剩余价值或赚钱,是这个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剩余价值规律表明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是资本家剥削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只有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才被资本家认为是有意义的。劳动者只是生产剩余价值的工具,他们的个人消费,只有在保证生产剩余价值的限度内,才是资本主义所需要的。对剩余价值的追求是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动力。
②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支配着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各个环节,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高涨和危机,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发展和灭亡,决定着资本主义矛盾的全部发展过程,所以,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只有掌握了这个规律,才能了解和说明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和它的一切复杂现象。
(3)剩余价值学说的重要地位
①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的伟大发现,这一发现实现了政治经济学的革命,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为理解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提供了一把钥匙。
②剩余价值学说是无产阶级争取解放和进行革命斗争的强大思想武器,在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列宁明确指出:“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
六、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工资
1.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资本主义工资本质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1)工资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资本家在工人劳动之后按劳动时间或劳动成果支付工资。从表面看,好像工人出卖的不是劳动力而是劳动;资本家付给工人的工资不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而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2)工资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①任何一种可供出卖的商品,它必须在出卖之前就存在。但是,当工人同资本家分别以卖者和买者的身份出现在市场上时,工人还没有开始劳动,劳动还没有出现。当劳动开始的时候,工人已在资本家的工厂里,这时劳动已属于资本家,因而工人无法将它当做自己的商品出卖了。
②商品的价值是人类劳动的凝结,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如果说劳动是商品,具有价值,那就无异于说劳动的价值是由劳动所决定的,这显然是同义语的反复。
③如果说工人出卖的是劳动,遵循商品等价交换的原则,资本家就应将劳动者的劳动创造的全部价值作为报酬支付给劳动者,这样资本家就无法获得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也就不可能存在;如果资本家是以低于劳动的价值向工人购买劳动,等价交换原则就被破坏了,但在商品经济普遍化的资本主义社会,价值规律支配着一切商品的生产和交换,它是不可能被否定的。所以,无论是等价交换还是不等价交换,劳动都不可能是商品。
(3)工资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转化为工资,掩盖了工人的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有酬劳动和无酬劳动之间的区分与对立,工资形式掩盖了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
2.资本主义工资的基本形式
(1)计时工资
计时工资是指按照工人的劳动时间而支付的工资,如日工资、周工资、月工资等。
(2)计件工资
计件工资是指依据工人所完成的产品数量或作业量而支付的工资。
(3)计件工资与计时工资的关系
计件工资同计时工资在本质上是一样的,计件工资是以计时工资为基础的。
3.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
(1)名义工资
名义工资是指资本家用货币形式支付给工人的工资,也称货币工资。
(2)实际工资
实际工资是指工人得到的货币工资所能购买到的生活资料和服务的数量。
(3)实际工资和名义工资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①在生活资料与服务价格和工人负担的赋税不变的情况下,名义工资越高,工人能够购买到的生活资料和服务的数量也就越多,表现为实际工资的提高;反之,就是实际工资的下降。
②但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往往在名义工资不变甚至提高时,由于通货膨胀、物价上涨以及赋税的加重等,实际工资还可能下降。这表明名义工资的变化不能确切地反映工人实际生活状况的变化,不能表现出工人所受剥削程度的变化。因此,我们在考察资本主义工资水平变动时,不能只注意货币工资的变动,更重要的是要研究实际工资的变动。
4.无产阶级争取提高工资的斗争
(1)无产阶级争取提高工资的斗争有着重大意义
这种斗争不仅可以起到阻止工资水平下降的作用,而且可以促进无产阶级的团结,提高无产阶级的觉悟,锻炼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斗争的组织纪律性。
(2)无产阶级争取提高工资的斗争的局限性
这种为争取提高工资的斗争,毕竟只是一种经济斗争,带有很大的局限性。这种斗争的胜利,至多只能稍微改善一下无产阶级的生活状况,并不能使无产阶级从根本上摆脱被剥削、被压迫的地位。无产阶级要想取得彻底解放,必须把经济斗争同政治斗争紧密地结合起来,并把这种经济斗争发展为政治斗争,从根本上变革资本主义制度。
七、当代资本主义剥削形式和劳资关系的变化
1.发行小额股票,推行“资本民主化”
资本主义企业发行小额股票,实行股权分散,不过是垄断资本家强化对广大劳动者的控制、增强资本实力的一种手段。原因是:
(1)发行小额股票,无非是将劳动人民手中的少量货币积蓄集中起来由资本家所支配,这有利于资产阶级利用社会闲散资金,广泛筹集资本,扩大其股份公司的经营规模,而股份公司的所有权和控制权仍被少数垄断资本家所掌握,并不因发行小额股票而有实质性的改变,从而增强了资本家获取剩余价值的实力。
(2)垄断企业中的职工购买或获得股份公司的小额股票,表面上似乎与资本家有了“共同的”利益,造成“劳资一家”的假象,起到掩盖资本主义剥削本质的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不断加深的劳资矛盾,有利于资本家利用职工与企业“共命运”的心理,使职工产生归属感,以调动其积极性,增加剩余价值的生产。
(3)劳动者购买或获得小额股票,并取得少量股息和红利收入,其数量微不足道,他们的主要收入还是依靠出卖劳动力所得的工资。购买或获得小额股票,丝毫不会改变劳动者所处的被剥削的雇佣劳动者地位,更不可能使他们成为资本主义私有制的资产所有者。
2.推行职工参与企业管理的“管理民主化”
(1)“管理民主化”出现的原因
①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直接生产者参加企业的管理,随着科学技术的大发展,脑力劳动在生产经营中的作用日益提高,职工的积极主动性成为影响企业生产效率的重要因素。而“管理民主化”正是调动和激励企业职工主动性和创造性的一种有效形式,它是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范围内所采取的有利于加强企业经营管理、增加剩余价值生产的一种措施。
②推行“管理民主化”有利于调节企业内部的劳资关系,吸收职工参加企业管理,可以起到缓解劳资矛盾的作用。
③职工参加企业管理,也是工人阶级长期斗争的结果。工人阶级通过自身的斗争,反对资本家所长期实行的残酷血汗压榨制度,取得某些参加企业管理的“权力”。
(2)“管理民主化”的作用及其实质
①作用
“管理民主化”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使劳动条件得到某些改善。
②实质
“管理民主化”并没有也不可能改变职工作为雇佣劳动者的被剥削的地位,它实际上是垄断资产阶级所采取的一种更隐蔽、更巧妙的增加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以给垄断资本家带来丰厚的剥削收入。
3.缩短劳动日和剥削程度的提高
(1)工人劳动日缩短的原因:
①二战后,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在生产上的广泛应用,普遍提高了社会劳动生产率,劳动日即使有所缩短,并不影响企业产量和收益的增长。这就是说,科学技术的发展为缩短劳动日创造了物质条件。
②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的机械化、自动化程度的提高,需要高素质的劳动者进行操作,劳动者必须进行更多的脑力劳动,掌握更高的生产技术,因而客观上需要通过缩短劳动日,以增加劳动力再生产所需要的较多学习和训练时间,培养出科技水平较高的合格的劳动力。
③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频繁爆发经济危机,企业普遍开工不足,工人失业严重。在这种情况下,资本家往往在采取小时工资制的同时,缩短工人的劳动日,这既有利于减少企业的工资支出,又可以适当增加就业人数,缓解因失业所引起的社会动荡。
④劳动日的缩短是工人阶级进行长期斗争的结果,也是垄断资产阶级为改善劳资关系而采取的一种措施。
(2)二战后,伴随工人劳动日的缩短,资本家的剩余价值率却大为提高,原因是:
①劳动日的缩短是在科技进步和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前提下实现的,而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必然导致劳动力价值的下降,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应延长,从而大大增加了资本家所获取的相对剩余价值。
②资本家在缩短工人劳动日的同时,又在有限的劳动时间内,要求工人更紧张地工作,使劳动强度显著加强,这就更加提高了对工人的剥削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