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课后习题详解

1.当代世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背景是什么?

答:参见本章复习笔记。

2.当代世界教育发展可划分为哪几个不同时期?各时期教育发展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答:参见本章复习笔记。

3.当代世界教育发展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参见本章复习笔记。

4.全民教育与终身教育对于当代教育改革和发展具有什么意义?

答:全民教育与终身教育已经成为当代最具影响力的两大教育思潮,它们不仅主导了当前世界教育改革努力的方向,也成为今后世界教育发展和进步的趋势。全民教育的任务侧重于普及教育,终身教育的任务侧重于继续教育。

(1)全民教育具有的意义

普及了入学机会并促进平等,学校教育把重点放在知识的实际获得和结果上。全民教育将受教育的权利赋予每一个人,主张每一个人都可以接受教育,接受教育的程度因人而异,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每个人的入学机会和受教育的权利。促使每个受教育者都能很好的把握接受教育的机会,实现享受教育结果上的公平。

扩大并不断重新确定基础教育的范围,加强了早期的儿童看护和初始教育,普及初等教育,开通青年和成人学习必需的多种传授体系,有效地利用信息、通讯等手段和渠道传播知识。教育从基础阶段开始做起,保障教育从起点处就呈现出公平态势,让适龄儿童能接受到基础教育,同时也让一些没有接受过基础教育的成年人也能享有,从而对受教育过程形成补偿和完善。

促使社会各方面所有学习者都得到他们所需要的营养、卫生保健及一般的物质和情感支持,从而使他们能积极参与教育并从中获益。全民教育的实施还需要具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和条件,才能保障有效实施,从另一个侧面促成全民教育实施过程中物质条件和设施的完善,保障全面教育的持续性实施。

(2)终身教育具有的意义

形成了对教育的全新认识,全新理解。教育绝不仅仅包括学校教育,学校教育也不是教育的全部,每个人必须终身继续不断地学习,终身教育既不是传统的学校教育的简单延伸、迭加、重复,也不排斥学校的存在与价值,而必须内在地包含并以青少年必须接受的学校教育为基础。终身教育是内容更加丰富、对象更加广泛、施教范围更具社会性、价值判断标准多元取向、学习形式个别化与多样化为特征的教育。

终身教育的过程实际上是促进教育社会化和学习社会化的过程。教育化社会即正规的学校教育成为主导的教育形式的社会。学习化社会即形成一个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组织密切交织的社会,在此社会中每一个公民享有在任何情况之下都可以自由取得学习、训练和培养自己的手段,社会作为一个整体具有更重要的教育作用,把“学习实现自我”即人的教育,放在最优先的地位。学习不仅包括人的整个一生,而且也包括整个社会,教育将是普遍的和继续的,是完整的和富于创造的。

终身教育的价值判断标准的多元化,为人们指出了一条发展完善自身的崭新之路。教师,作为教育的专业人员,无疑应该成为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实践者和先行者。人们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完善受教育的过程,并不仅限于学校教育的形式。

总之,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理念的提出,顺应了未来社会发展的要求,从另一个侧面推进了教育的普及和发展,对正规教育是一个很好的补充。

5.教育民主化的本质是什么?

答:教育民主化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教育改革的主流,米亚拉雷指出,教育民主化现已成为几乎所有教育革新和教育改革的一项固有的目标和许多国家主要的教育政策。其本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1)教育的民主和民主的教育之间的统一

教育民主化包括教育的民主与民主的教育两个侧面。前者是民主的外延扩大,即把政治的民主扩展到教育领域,使受教育成为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后者是教育内涵的加深,即把专制的、不民主的、不充分民主的教育改造成为民主的教育。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后者是前者的引申。概言之,教育民主化是指全体社会成员享有越来越多的教育机会,受到越来越充分的民主教育。人人有受教育的权利,在教育机会面前人人平等,人人成为民主化教育的主体。

(2)教育平等的实现

教育民主化的中心内容之一是实现教育平等,教育机会平等是教育平等的基础。机会平等是要肯定每一个人都能受到适当的教育,而且这种教育的进度和方法是适合个人的特点的。从教育机会均等概念的历史演变看,最初只是强调入学机会的均等,或者是初等教育义务的均等;稍后就扩展到受教育的年限、学校类型、课程性质;最后,直至教育的全过程包括入学机会、过程条件、结果的均等。教育机会平等的要求是,每个人都有机会享受最基本的教育,每个人都有相等机会接受符合其能力发展的教育。

(3)教育普及化的实现

为了实现教育民主化,一方面要做到教育的普及化,另一方面要达到教育质量和效果的平等,教育普及化可以说是教育民主化的基本保证。如果说教育的民主化是旨在保证每个社会的公民及其子女都有受教育的权利的政治理想的话,那么教育普及化则是保证人们真正享有这一权利的现实基础。

总之,教育民主化具有多个层次的含义,其本质的解释可以在不同学科的角度上来实现,教育民主化需要通过多种途径才能实现。

6.教育信息化将对传统教育形成怎样的挑战?

答:教育信息化是基于电脑和互联网的教育内容更新和教育形式变革的过程。教育信息化将促进教育从固定的人在固定时间、固定地点学习固定内容向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学习任何内容的彻底转变。它对传统教育形成的挑战包括:

(1)对学生能力培养的挑战

从可见的现实来看,赛伯文化对教育提出的要求首先是培养学生进入赛伯空间并保持个人主体意志的能力。关于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技能,关于收集和选择有用信息的能力,关于形成和创造个人信息的能力,无疑是教育首先需要研究的帮助学生具备的基本信息素养。

(2)对教育形式产生的挑战

从可见的教育形式来看,当无线广播和电视技术开始用于教育时,教育理论研究的重心是群体教学,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和试验后便进入了实用阶段;当计算机进入教育领域后,教育理论研究的重心转向个别化教学;当计算机网络开始用于教育后,教育理论研究的重心变为小组合作性学习;当国际互联网进入教育后,教育者则转向对虚拟教育的研究,出现了虚拟教室、虚拟学校之类的新概念。

(3)对教师能力和师生关系的挑战

从师生关系的角度来看,在信息化教育环境下,师生互动不再是一种希望,而是一种无法避免的事实。教师是知识较多者、是正确答案的拥有者、是答疑的责任者的角色,无法继续扮演。教师与学生共同面对着瞬息万变的信息浪潮,共同分享着见仁见智的观点意见。用教学内容、用教室限定教学对象的形式已经不存在了。面对这样的变化,如何当老师,对所有即使学术深厚、经验丰富的教师来说,都是新问题。

(4)对教育理论和研究的挑战

电脑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卫星传导技术等,对于文化的发展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迅速、高效、生动地传播各种信息,实现个性化的、互动的交流,也可以威胁和扼杀非主流文化;特别是可能造成人们对于英语信息和多媒体交流技术的依赖,比如对于键盘、对于微软软件的依赖;形成未来社会的话语霸权和文化霸权现象。多元化的文化、本民族的文化发展将在怎样一种形式下展开,教育以怎样的形态和姿态迎接这种挑战,需要有新教育哲学,需要我们不断反思教育的进程。

总之,教育的信息化趋势以一种全新的形式对以学校教育为代表的教育体系形成了挑战,对教育的各组成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要不断发展更新才能顺应这种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