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医疗保障制度的下一步建设

医疗保障制度建设下一步要从规模扩张转移到全面提升质量已经是社会共识。政府有要求,群众有期盼,医保同仁们的讨论亦言必提及。

通过这几年的快速推进,医疗保障制度实现了超过 13亿人的覆盖,尽管由于人口流动和三项制度分离,在统计数据上还有一些“水分”可以挤,但用“辉煌成就”来形容,应当不是言过其实,对此“中国很骄傲,世界很惊叹”。毕竟,我国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大、人群收入差距大、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能够在短期内从无到有,形成一个覆盖 13亿人的医保制度实属不易。事实上,中国医疗保障制度现今的成就,是建立在对公费、劳保医疗进行改革,并实行了职工医疗保险制度的基础之上的。其后,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制度的建立沿袭了职工医保的基本制度框架与主要政策。从计划经济体制的医疗保障制度改革为符合市场经济体制的医疗保险制度,依靠的是改革的智慧和艰难的探索,而近几年快速的扩张,依靠的是勇气和财力。在被称为“中国模式”的政治、社会和经济体制下,党委政府重视、强力行政推动、大手笔财政投入,容易实现量的快速增长。在医疗保障制度改革上取得的成就,改革初期确定的正确方向和积累的经验是重要的基础。当然,可能有很多人不同意这个观点,参与改革的时间前后不同、程度深浅不一,在多元的社会有不同的观点很正常。

提高医保质量比扩大规模要难。正像把一个孩子养大,只要有足够的衣食即可,然而要培养一个高素质的人,即便父母有良好的意愿和能够花大价钱也不一定能行。提高医保质量,不仅仅是提高筹资水平、政府加大投入、提高报销比例那么简单。这些措施对实现量的增长有用,对改善政府形象有用,但对提高医保质量作用有限。有质量的医保不是以给政府树形象为出发点,也不能用搞形象工程的方法,更不能因为这几年医保的成就为政府添了光彩,就把这几年的方法作为提高医保质量的经验继续使用。一个有质量的医保,应当是“公平、专业、效率”的医保,以这三个标准对当前医保制度进行检视,差距还非常大。要达到这三个标准,需要对复杂交错的制度和体制问题进行改革,其中有计划经济体制遗留下来的经济制度和社会管理制度问题,也有部分领域改革偏向带来的新问题。

单以当前讨论热烈的支付制度改革举例言之。支付制度改革应当是这几年摸着石头过河中摸出的可以提高医保质量的“大石头”之一,好的支付制度可以提高医保的运行效率,提高医疗质量。但要把支付制度这块石头挪到正确的道路,成为通向提高医保质量的垫脚石,这其中有可能会受到许多盘根错节的计划经济体制遗留下来的医药管理制度的牵扯。比如,由政府某个部门按项目确定医药收费价格的定价制度,使建立在医疗保险和医药机构谈判机制上的医药价格机制难以形成,导致按病种付费、床日付费等付费方式名不副实。再比如,行政化的医师管理制度和医师收入分配制度,使各地实行“按人头付费”,这我们学习借鉴的对象——英国的“按人头付费”相比,在内涵上不伦不类,在机制上南辕北辙。有很多专家用“国际通行做法”来指点中国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但却对绝大多数国家的医师都是自由执业的事实视而不见;对各国绝大多数诊所都是私人开业,公立医疗机构只占少数比例的事实视而不见;对绝大多数国家是由医疗出资方与医疗服务方谈判形成医药价格而不是某个政府部门制定价格的事实视而不见。对这些显而易见的根本性的制度问题,似乎就不能学习借鉴“国外通行做法”,只能讲“中国国情”了。建立这些基本的医药管理制度,恰恰是支付制度的各种付费方式发挥积极作用的基本前提,是决定医疗服务行为的根本制度。这些制度不以“国际通行做法”进行改革,只引入几个“国际通行”的付费方式、要对医疗服务行为产生好的作用,无异于隔山打牛,隔靴搔痒。

(《中国社会保障》“医保Health”“医保专家专栏“2013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