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佘山美九峰

佘山位于佘山镇境内,距松江城区西北约10.5公里,分东、西两峰,绵亘数里,今青松公路即穿行两峰间。自古以来,佘山景冠九峰,林木葱郁深秀,每逢春秋季节,游客甚众。

据宋代《云间志》称:古代佘姓者居此,故名佘山。佘山竹多,笋有兰花香味。清代康熙皇帝南巡,品尝之后大为赞赏,曾赐名佘山为“兰笋山”。

佘山双峰中,西佘山海拔97.2米,山地面积约900亩;东佘山海拔72.4米,山地面积约850亩。西佘山正山门沿途古木参天,枫杨、香樟、榉树等百余株,树龄都在百年以上。《嘉庆府志》已记载佘山双峰合有“十景”:

一是“白云晴麓”,山上旧有白云庵,庵东接凤凰山、薛山、厍公山、北竿山诸峰,由骑龙堰而下。二是“香溪古径”,山之东香草溪,一径穿白石山出,旁有亭曰“陈亭”。三是“罨黛旧园”,明代施绍莘在佘山建“就麓山居”名园,以“罨黛楼”为其卧室。四是“标霞峻阁”,阁楼建在山顶,但修建时间已不详。五是“昭庆幽居”,山上有昭庆寺,寺后有岩,状类狮子。六是“道人遗踪”,相传北宋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有吴聪道人来松江寻船子和尚道场,曾结庐佘山。次年,建普照教院,又构“月亭”于院傍,并驯养两虎供役使,曰大青、小青。道人死,虎亦死,埋于塔旁。逾年,埋葬处竟生银杏树两棵,当地人乃筑亭其间,名“虎树亭”。以上传说与古迹合称为“道人遗踪”。七是“宣妙竹林”,北宋在西佘山麓建宣妙讲寺,寺外多修竹,明代宰相徐阶曾于此游赏。八是“征君旧隐”,明末“山中宰相”陈继儒结庵隐居东佘山,自号“白石山樵”,因曾被朝廷征召,又称“征君”。九是“慧日双衣”,西佘山慧日寺藏有明代隆庆年间宰相徐阶所赠御赐蟒衮、明万历年间礼部尚书陆树声所赠禅衲。十是“洗心灵泉”,位于西佘山慧日寺之东,明代夏士良曾筑别业,于宅后发现泉穴,汪洋甘洌、不竭不盈,随即修一池,号为“洗心泉”。

以上“十景”所涉之庵观寺院、园林别业,现大多已倾圮不存,颇为可惜。不过,近代以来佘山又兴建有基督教天主堂及观象天文台,至今依然保存完好,已成为此地著名景观。论其由来,可以追溯至晚清。清穆宗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法国人利用不平等条约规定特权,先后数次在西佘山购地共70亩,并于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在山顶建基督教天主堂。之后,又陆续辟路筑屋,建成从南大门直至山顶的天主教堂建筑群。公元1925年,由教友捐赠银洋300万元翻造扩建,建筑面积达到1400平方米。该座教堂华丽壮观,融中西建筑特色于一体,当时被称为“远东第一大教堂”。其下筑有“苦路”,半山腰有天主教中堂,前有小广场,场前小亭内塑有圣母像、耶稣像。

佘山天主教堂与天文台

天文台与大教堂毗邻,法国人于清德宗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始建,后曾多次扩建,现为我国天文科研中心之一,其银白色半球形观象台与红墙绿瓦天主教堂交相辉映,蔚为壮观。新中国成立后,又新建天文观象台于天主堂之西,设65米射电天文望远镜于西佘山顶东部,为佘山增加了新景观。该天文望远镜之综合性能指标在全国同类望远镜中名列前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