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全县文艺创作工作会议时,一个重大的收获便是聆听了淮上笛声。
也许是为了强化地域色彩吧,主办方将会议地点选定在淮河上的“小浪底”——临淮岗。夜宿淮畔,淮河的浪涛声不仅在枕边、在耳畔、在梦乡,也深深地刻在脑海、铭记在心底。房间里、眼帘中,举手投足处,全都是淮河的气息、淮河的风韵。
采风的时候,淮河岸边的万千气象,更让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来自四面八方的各路精英们,在饱经沧桑的淮河故道旁凭吊,在雄伟壮观的五闸三坝上驻足,在白帆点点的长淮风情中咏叹,在定格历史的治淮丰碑前留影……情绪一次次高涨,才思一次次勃发。
行至淮河风情园,不知是谁提议说:“小亮,给大家演奏一段笛子吧?”
“好。”小亮脆生生地应了。
小亮是一名年轻的专业创研员,中等个子,戴一副近视眼镜,白白净净、斯斯文文的模样。他歌词写得不错,至于笛子,还真的没有听过。
小亮笑吟吟地从斜背的皮包里取出竹笛,动作娴熟地横在唇边,一曲《牧民新歌》回响在耳畔。犹如欣赏“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的画面,又如品读“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诗句,乐曲的引子刚刚开始,一双双眼睛就蓦然发亮,啧啧的赞叹声、喝彩声不绝于耳。小亮摇头晃脑,边走边吹,众人一路随行,好像有一只无形的手在招引,又像有一根神奇的线在牵动。
走了一会儿,小亮的脚步停下来,但欢快的笛声却始终不曾停歇。他一曲连着一曲,直惹得淮河浪花不住地随风伴舞。只见小亮颤、叠、振、打,出神入化;吐、滑、剁、花,炉火纯青;气、指、舌、唇,无不是一流的演艺,一流的功夫。大家听得如痴如醉,一个个侧耳引颈,挪不动半点脚步。我更是入迷,静静地听着,傻傻地站着,一动不动,十足的呆头鹅模样。不曾想到的是,一位才华横溢的作家手疾眼快,一按快门抢拍下来,此后还发在博客里,留下了这个难忘的瞬间。
小亮的短笛横吹,确实成为那天最为独特的一道风景。知情人告诉我:小亮出生在淮河岸边,最喜欢的河流就是淮河,为千里长淮献艺,是他长期以来的愿望。因此,多少年来,无论身在何处,哪怕是远隔千里,小亮总是对着心中奔腾不息的淮河,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十年磨一剑,最终身怀绝技。爱一条河并为之付出不懈的努力,这才赢得今朝淮河岸边仙乐飘飘。听着知情人的介绍,在小亮的笛声中极目长淮,我不禁神思飞扬。作为淮河儿女,在人生大舞台上,我们要不要像小亮那样,有一支属于自己的竹笛呢?而若想有朝一日,笛声动长淮,涛走云飞中,又该做些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