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沿淮行蓄洪区,有一种奇特的景观十分引人注目,那就是庄台。
庄台实际上是一种防洪设施。沿淮的群众为了避免被肆虐的洪水淹没家园,靠着肩挑手提,靠着车拉筐运,靠着硪夯磙碾,筑起一个个高高的土台,在上面建房居住,繁衍生息,这就形成了庄台。
庄台都很大,一般可以容纳几十户、上百户人家,大的甚至可以住下几百户。云集了这些人家,庄台就平添了几分内涵和生机,有了独特的风韵。
庄台更像舞台,它无时无刻不在上演着沿淮农家的活报剧。
晨曦初见时,庄台上处处鸡鸣犬吠,早起的老农一手拎着箕畚,一手拿着铁铲,细心地捡拾着猪牛羊的粪便,把深深浅浅的脚印留在了每一个角落;烈日当空时,庄台上蹲满了三五成群的男女,一边捧着饭碗狼吞虎咽,一边拉着家常叙旧话新,把高声大语和爽朗的欢笑洒遍了每一片绿荫;夕阳西下时,家家户户炊烟袅袅,一头连接蔚蓝的天空,一头来自沸腾的庄台,把诗情画意写满了每一处院落。
若是遇到哪家娶媳妇办喜事,庄台上就更是风光无限了。噼里啪啦的鞭炮响起来,红彤彤的灯笼挂起来,大把大把的喜糖撒过来,香喷喷的美酒端出来,一对新人、一段佳话、一世良缘,一下子陶醉了整个庄台。
或是丰收时节,庄台上粮草堆成了山,欢乐汇成了河。能干的婆娘们乐了,系上围裙,走进厨房,让灶膛里的熊熊火焰点燃心中的激情;壮实的汉子们乐了,推杯换盏,猜拳行令,大嗓门吼出的侉音响遏行云;年轻的小伙子、大姑娘们乐了,携手并肩,成双成对,像比翼的鸟儿一样飞出庄台,飞入旷野,飞进皎洁的月色。
更不用说逢年过节时,庄台该是何等的热闹了。从元宵节锣鼓喧天花灯闹,到端午节艾条插门粽子香,从中秋节品味月饼赏明月,到除夕夜团团圆圆过大年,每一刻都是笑语盈耳,每一处都是热闹欢腾。这时候,每家每户都是庄台的领衔主演,一举一动都是压轴的绝门功夫。
庄台也像讲台。它默默地讲述着一个关于淮河的话题。可以说,没有什么能比庄台更谙熟淮河的脾气,没有谁对淮河的解读能比庄台更具有权威。
淮河波澜不惊的时候,庄台在春花秋月中无声地述说着生活的甜蜜;淮河断流封冻的时候,庄台在北风萧萧中平静地指点着新春的希望;淮河洪水成灾的时候,庄台在一片汪洋中依然挺立成迷人的风景。记得去年夏天,淮河流域遭遇特大洪涝灾害期间,我陪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记者乘冲锋舟到过被洪水围困的庄台。开始,我以为庄台一定失去了它平时的风采。然而到了以后才发现,庄台依然平静如常。留守庄台的老人们在不慌不忙地操持着家务,孩子们在乐呵呵地顽皮打斗。泊在庄台脚下的“水上超市”船里,人们还在笑眯眯地挑拣着蔬菜等各类生活必需品,有的甚至在你一言我一语地忙着讨价还价呢。那种从容,那种娴静,凝聚着对生活的热爱,体现了对天灾的无畏,彰显的恰是庄台的独特个性。
庄台说到底只是个生活的平台,它承载了不少苦难,也流淌着无尽的欢乐。走进庄台,不仅是走进了沿淮两岸的历史深处,更重要的是走进了阳光灿烂的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