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加法求知,减法修心

日本山下英子有一本书叫《断舍离》,“断”是不买、不收取不需要的东西,“舍”是处理掉堆放在家里没用的东西,“离”是舍弃对物质的迷恋,让自己处于宽敞舒适、自由自在的空间。山下英子的《断舍离》在日本颠覆了几百万人的生活方式,甚至也将这种颠覆延续到了中国。很多人看完《断舍离》之后,大受启发,立刻将家里的东西清空。该扔的扔,该送的送,或者挂在网上转卖。很少有人知道,她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写《断舍离》也是受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家学说的启发……这本书事实上不是在讲家居装修,而是在讲人心。人的贪欲导致的是不断、不舍、不离,无尽地占有,却恐慌于丝毫的失去。当我们的身心都这样负重前行的时候,何来逍遥可言?

逍遥,也写作“消摇”,本义是慢慢走。钟泰先生的《庄子发微》是他数十年研究之力作,在书中他认为“消摇”这个写法更能揭示逍遥的内涵。消,就是《老子》第一章说的“损之又损”的“损”,减少一点、消除一点欲望,你的心才能摇动起来,游起来。吃得少一点,身体就轻松;欲望少一点,心就轻松。今天流行素食,就是让身体的消化功能休息一下,让身体的毒素排干净,加上多运动,科学地运动,符合身体规律的运动,身体就会渐渐轻松。庄子更看重的当然是心灵的轻松,忘掉思想、少些计较,收起你的聪明才智,这不是让人变傻,而是转识成智,增加人的智慧。

《老子》第四十八章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这几句话非常经典,也是整个道家的精髓。学习是不断增加,学道是不断减少,减少又减少,直到无为,无为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做什么都能做好。我们今天的问题是学得太多,却没有消化。损,不是忘掉学的,而是要消化,从知识与体验中总结升华出道来。大道至简。抓住道行事,就不用为太多,也能为得很好。增加知识是我们的能力,减少知识就是我们的智慧了。

美国克尔·哈里斯有一本书叫《缺失的终结》,反思互联网时代给我们带来的困扰与问题。他就提到我们今天占有的、拥有的东西太多了,再也体会不到“缺失”是什么感觉,这是最大的缺失。就像我们的胃总是装得太满,就没有消化的余地了。孩子的玩具太多,也就缺失了游戏的乐趣。

因此,庄子的逍遥现在也很有用。逍遥后面的这个字才是点睛之笔,就是“游”字。严复先生、钱穆先生都大加赞叹这个“游”字,庄子不仅第一篇的篇名用了《逍遥游》,而且还有“游于物之初、游于物之所不得遁、游乎天地之气、游乎遥荡恣睢转徙之途、圣人有所游、乘物以游心、入游其樊、游刃、游乎尘垢之外、游乎四海之外、游方之内、游方之外、游无何有之乡”,等等。不像今天连旅游都不轻松,要考虑拍照发朋友圈,要使用各种攻略,用最少的时间看最多的景观。这哪是“游”啊?这是受罪受累,和平时的工作状态、工作思维没有两样。

当代两位重要的道家学者陈鼓应、刘笑敢先生对此都有很好的阐述。陈先生认为:“一个人当透破名、利、权、势、尊、位的束缚,而使精神活动臻于优游自在、无挂无碍的境地。”(《老子注译与评介》)这样的人生是逍遥的一生,也是审美的一生,是有滋有味的,是无怨无悔的。刘笑敢先生则认为,安命是逍遥的基础,逍遥是“在安命基础上追求的超越现实的纯精神自由、精神家园;对现实中的价值标准和价值方向有提升和指引功能”(《庄子哲学及其演变》)。逍遥不是能学来的,也不是想明白就逍遥了,达到逍遥是一个漫长的人生历程,只是每个人参悟的时间不同而已。

在中国文化史上,受到庄子思想影响最大的是魏晋玄学与魏晋风度。其代表是竹林七贤,这个大家一定不陌生,竹林七贤是中国文人风骨的最高峰,也是留下最多思考的一个文化现象与历史悲歌。最富有代表性的是阮籍、嵇康,他们都崇尚道家,反抗司马氏政权,捍卫内心逍遥,但这逍遥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因为他们处在司马氏高压的黑暗时代,政治避祸很难。阮籍对当权者阳奉阴违,忍辱负重,常常大醉,率意独驾,车迹所穷,痛哭而返。他有叛逆,有不满,他的逍遥也是有待的。嵇康则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嵇康隐居不仕,拒绝与当时掌权的司马氏合作,对当权者标榜的虚伪礼法加以讥讽和抨击,写下了名传千古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为救朋友,被政权阶层利用诬陷,临刑前弹着后来没有传于人世的《广陵散》,唱出人生的挽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