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中国式超人
- 放下心中的尺子:《庄子》哲学50讲
- 林光华
- 5567字
- 2019-11-19 10:24:20
大鹏是奋斗的形象,是自由的象征。这象征着中国式超人,超越的人,而不是超能量的人。与美国的蜘蛛侠、钢铁侠不同,中国式超人的使命不是救助别人,而是先救助自己;不是能力上的超越,而是境界上的超越。达到自由的条件有:
第一,转化思维。前面讲大鹏飞到南冥的几个条件,隐喻人一步步走向心灵的自由。庄子并不消极,他给人指引了一条不断超越的途径,大家可以理解为境界上的成功。与今天的成功学不同,庄子所理解的成功的实质是心灵的自由。如果获得了名利,而心越来越不自由了,那不是成功,而是“倒悬”,就是人倒过来,是本末倒置的人生。
转化是思维上的转变。“化”是庄子的一个重要概念。庄子讲庄周梦蝶的故事时,将人与蝴蝶之间的互相梦见称为“物化”,明着写人与蝴蝶的相互转化,实际写生与死之间的转化。“化”是一种质的裂变,大家不要小看这“化”。它不是简单的身份的转化,矛盾的转化,而是脱胎换骨的精神上的蝉蜕,思维上的突破。鱼不自由,它可以到更大的海中,这是我们日常的思维。但庄子想到的是,鱼不自由,变成鸟就好了。直接脱离大海,生出翅膀,俯瞰天下,这个视野是鱼不可能具有的。这就好比从二维走向三维,是维度上的变化。
美国全息生命科学研究院首席专家刘丰说:“宇宙有很多维度,人也活在不同的维度上。”我们知道的是一维、二维、三维。我们看一个东西,二维地看,都是扁的,就是莎士比亚说的,在二维空间里,“我们所有人都在同一行字里”。三维地看,就是立体的,看到了以前永远看不到的面向,原来立体的这么丰富,这么美。我们看问题同样如此,鱼不管变多大,海不管变多大,鱼都在水中,变成鸟,就高出一个维度。刘丰说,在四维的状态下,看到的世界是由无数个三维组成的,而三维是由无数个二维组成的。在四维空间里,三维的所有开始、结束都被超越了,生与死也被超越了。庄子说的“化”也具有超越性。化,是一层一层突破局限,达到灵性上的更大的自由,而不只是空间上的。人与人唯一的不同是自由度,自由度越大的人越快乐,也越有创造性。当然,这个自由是要付出代价的。自由的代名词是孤独。大鹏独自在天空飞,而且南冥那么远,遥遥无期,多么孤独。天上不会掉下自由的,天上掉下自由之前,先掉下孤独。
第二,深积厚养。我们的深度与能量是“养”出来的,一点一点,非常艰辛。我们今天是数据时代、信息时代,海德格尔说我们用的思维是“计算式思维”,一切都要计算清楚,这样才觉得做过了。有收获,才有安全感。比如学英语用“百词斩”,每天强迫症一样地走哪都在“斩”,它会不停地跳出来提示你已经会背多少个单词了,但实际上你用过多少单词呢?没人在乎。比如每天计算走了多少步,一万步,这是不是就代表我们运动了?很多人离中国人民大学并不远,开车来大学操场跑步,跑完再开车回去,却不愿意走着来或跑着来。很多本末倒置的事都很有意思。我们下载了很多书,关注很多公众号,可能根本不看,但满足了心理的占有感,占有了好像就拥有了,非常自欺欺人。最近无意间翻到一本书,叫《你只是看起来很努力》,作者是90后的作家李尚龙。他说:“看起来每天熬夜,却只是拿着手机点了无数个赞;看起来在图书馆坐了一天,却真的只是坐了一天;看起来买了很多书,只不过晒了个朋友圈;看起来每天很晚离开办公室,上班的时间却在偷懒。”
做这些事时,不是“养”,只是心理安慰。“养”是要走心的。新儒家代表人物之一的牟宗三先生说:“什么是境界?就是落到心上去,慢慢变成你的本质的那个东西。”(《老子道德经演讲录》)我们确实需要问一问,每天匆匆忙忙,什么东西落到我们心上了?雨水的凉,树叶的黄,夜晚的洒水车,清晨的鸟叫,山里的花香,四季的变迁,身边的人,远方的梦……《老子》第一章说:“无欲以观其妙。”所有走心的观照,不管是看书,还是看人,还是看景,都会生出妙来。当量化成为一种思维,现代人也就沦为注重表面的动物了。我的课上曾有一位旁听的医学专业的女士,她听我讲《老子》的道很气愤,说道又看不见,摸不着,考察不了,科学论证不了,有什么可讲的。我说空气也看不见,摸不着,您是不是可以不要呢?课后她跟我说,她连吃东西都要看看营养配比,钙铁锌含量,否则她都不吃。这就是心理上极其没有安全感,天天自己折磨自己的人。积累不是数字上的,积累是心灵的浅吟低唱,要慢慢涵养。信息、知识等等,都要经过心灵的过滤,才会变成我们生命中的一部分,甚至本质。庄子说,“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逍遥游》)。风、水的积淀,是时间的积淀,我们可以在短时间内达到极多的数量,但是没有用,就像催熟的水果不好吃,速成的鸡没有味一样,指标达到了,但没有酝酿。
第三,抓住时机。大鹏借助海水运行的气势往上飞,我们可以想象这是鱼化为鸟后的第一步,疼痛中带着快意,倔强中带着惬意,那是感动自己的一个举动。你有没有这种突破的瞬间?熬了很久了,终于自由了,你感觉这才是自己,这就对了。这种殊胜的人生体验,就是大鹏飞起的感受。
《老子》第五十一章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势,是环境,是一切因缘际遇,是势态、情势、机会。我们常说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的。海水运行,大风兴起,大鹏乘势而飞……这确实需要有准备。今天这个时代,最不缺的就是机会,缺的是准备。今天人们总想走捷径,想用最少的付出获得最高的成效,那是商业思维,不是人生道路。今天引领年轻人价值观的是网红、偶像,看到有些人一夜成名,内心羡慕,就想复制这种成功的路径。结果往往都很短暂,付出少的成功必定是短暂的成功。所以,借势不是个问题,对势的理解才是个问题。在一次记者会上,有人问李宇春:“你的成功能够复制吗?”她说:“不能。”记者又问:“为什么?”她答:“因为没有人能够复制2005年。”势不是拼爹,不是人脉,它是一种机缘,一种环境,你要善于发现在这个环境中你能成就的事,它是天时、地利、人和。
第四,相信愿力。鲲为什么要化为鹏?鹏为什么要飞?因为它相信有天池,并且相信自己能达到,有这个心愿,才有可能达到。有大愿力,才有可能实现大的理想,一等人只做一等事。所以,大鹏不理会小鸟的嘲笑。心里有这个想法,这个想法一定就有实现的可能,要相信愿力是一切行为的关键。作家马明博先生有一本书叫《愿力的奇迹》,写游历九华山的感想,记录着自己的所到之处,思考佛与禅的奥秘。里面写到,如果你连飞的梦都不做,那就没有成功的可能了。相信自己的梦,发愿去达到人生更好的状态,这是一个人默默努力的动力,也是一个人战胜孤独的方式。这是一种精神,是一种意志,更是一种灵性。人有兽性、人性与灵性,当你发现自己有灵性的需要时,你想要飞的愿力就开始实现了。
大鹏飞起,在庄子这只是为普通人提供了一条逍遥的途径。他感叹即便像列子这样出神,精神遨游于宇宙,也依然是有依赖的,不圆足的。因此他紧接着提出了无待逍遥,即“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至人、神人、圣人,笼统地指道家最高的人格范型,就像儒家推崇尧、舜、禹这样的圣人一样,是一些智慧高、修行好的人。无己、无功、无名,很多人会说至人、神人、圣人的境界太高了,我们达不到,提出这个境界有什么意义呢?我想即使我们达不到,也可以接近的。即使我们不能接近,知道圣人是怎么做的,也是有启发的。理想国、乌托邦、大同世界,至今都没有达到,但思想的力量引导了每一个时代,去权衡利弊,看到一个好的社会与人生应有的方向。
儒家认为人人皆可为尧、舜,佛家认为人人都可成佛,只要你功夫做到了。道家也一样,庄子说“道在屎溺”。连最卑下的东西里都有道,就看你能否洞察。这些都是对人修行的鼓励。无己、无功、无名,这样的排列顺序是有深意的,庄子在后面举了具体的人物案例,顺序恰恰是从无名开始的。它们的境界略有区别,我认为是从高到低的,无己最难,所以先说。例子却是隐藏在很多人物身上的。
圣人、神人、至人,这是道家最高的理想人物,他们不需要具备外在的条件,但需要洞察天道的智慧。他们是一些天生悟性很高的人,不仅自己照着做,还把自己对天道的洞察写下来,像伏羲氏,像尧、舜、禹这样。庄子只属于自由的层次,算不上是圣人。圣人是无时不逍遥,无处不逍遥,不受物质条件、环境等的限制。具备这样的心境,就真的是超凡入圣的。
第一,圣人无名。庄子首先列举的是尧让许由的例子。尧看到了许由的魅力,人格的光芒,不吝用最高的词赞美他,说他像日月一样光明,而自己只是火把。这样低调的大王真的少见。将对方比作及时雨,而自己只是浇水的人。日月、及时雨都是用来形容最高的帝王的,可见庄子对许由这个道家人物形象的热爱。尧要把天下让给许由,令人大吃一惊的是许由拒绝了。就像《史记》记载的庄子拒绝了用重金、相位邀请他的楚威王一样。庄子拒绝楚威王的故事也可以展开说,这种典故是大家最容易接受的历史知识点:楚威王派人来请他,问他愿不愿意为相管理国家大事,庄子婉拒了。如果现在有位领导给你年薪百万,请你去做高管,很多人可能感恩戴德地去了。许由说,你治理得很好了,我为什么要代替你?这在今天,我们可能不会这么考虑的,来者不拒,没有来的,就争来、抢来,并认为那是我的本事,完全可以心安理得地挤走别人,甚至不择手段。这就是宫斗剧一直很火的原因。从《甄嬛传》到《延禧攻略》、《如懿传》,剧情都差不多,大家为什么还是喜欢看?因为喜欢看到人在竞争中胜利,有代入感。弱肉强食、适者生存,人只想要更多,没有想过放手、放弃。赫拉利说:“要让人这么做并不难,因为人本性就是贪婪的。”
《阿凡提》中有个故事说,有一天一个财主掉到水里了,路过的人说:“快把手给我,我救你上来。”这个财主说:“不,我只会要别人的东西,不会给别人东西。”这是多么逼真的写照。摆在眼前的名利,许由都可以放弃,这样的人该多有定见。因为实为主,名为宾,他不想担这个虚名。如果说这个是境界的话,接着许由又给出了一个人生观的理由。他说:“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鹪鹩是通常说的巧妇鸟,许由说,这样的鸟在很深的林子里筑巢,需要的也不过就是一根树枝;偃鼠这种动物,渴了去河边喝水,也不过是喝满肚子,而不需要把一条河都喝进去。就像赵本山小品里说的:“纵有房屋千万间,睡觉只需三尺宽。”这便是面对诱惑而能保持平静的心。
无名,就是哪怕你有这个实,都不能要这个虚名。马云在阿里蓬勃发展的时期宣布退居二线,在辞任CEO时说:“只有辞职,才能永远不被打败。”他曾多次向往退休的生活:“我想做慈善、想做老师、想做环保。世界如此美好,我为什么总是要作为阿里巴巴集团CEO?我来到世界不是为了工作,而是来这个世界享受我的人生。我不想死在办公室里,而想在阳光沙滩上。”许由拒绝得还冠冕堂皇,说尧你虽然很低调,但我也不能不知好歹,越俎代庖的事我就不做了。
第二,神人无功。庄子接下来讲了藐姑射神人的故事。通过肩吾与连叔这两个虚构人物带出来。肩吾和连叔都为庄子笔下的虚构的体道之士。藐姑射神人为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话人物,被誉为掌雪之神。此人“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这是真正的女神,冰清玉洁,精神洒脱,更重要的是她可以做到“其神凝,目不疵疠而年谷熟”。她神情专注,可以使万物不生病、五谷丰登。这是莫大的功劳,但她隐居在山上,不居功,不自傲。这是神人无功。就是精神超脱的人只是在做自己能做的,而不是为了博取功名、邀功请赏。
藐姑射神人不食五谷,吸风饮露,就是辟谷。一个精神四处游走的人,根本不关心自己所做的事要带来什么影响,得到什么赞誉,获得什么回报。我们今天做什么都要署名,生怕不知道这件事是自己做的。即使我们还没有做的,或没有做好的,也要煞有介事地发个朋友圈,昭告天下我在做一件很重要的事。好像事事都没我不行,这就是求功之心。
功与名是联系在一起的。没有功,只要名,这个不可以。有了功,也未必要名,这个就是更高的境界了。这样的人不依赖什么,因此是无待逍遥。最高的就是至人无己了。功名是外在的,似乎不要也罢。自己、自我,是内在的,怎么能没有呢?逍遥难道不是自我的逍遥吗?
第三,至人无己。自我其实是逍遥的最大障碍。庄子主张人清楚认识自己的内心,找到内在的标准,依据真实的内心去生活。但他不主张突出自我,那就是我执了。自我包括很多东西。庄子下文举的是惠子的故事。惠子,即惠施,是战国著名的政治家、哲学家,他是名家学派的开山鼻祖和主要代表人物,也是庄子的至交好友。惠子种出了一个大葫芦,有五石的容积,因为不够坚硬,所以不能盛水;剖开为瓢,却因太大而没有适合它容纳的东西。惠子就把它劈了,觉得没有什么用。庄子却认为大葫芦有大用。他没有直接说,而是故事中套故事,讲了一个不龟手之药(也就是冻疮膏)的故事来启迪惠子。同样是冻疮膏,会用的人用于打仗,士兵的手不会冻坏,能握紧武器;不会用的人还得靠洗衣服,赚点小钱。所以,无己不是自我,而是转变思维方式,突破小用,洞察大用。
庄子没有明确说“至人”是谁,学者有很多推测,有人认为是指庄子本人,有人认为是指买去冻疮膏药方用来作战的客人,有人认为是《齐物论》开头的南郭子綦。无论是指谁,至人无己都是说高明的人不会固执地想问题,不会单向度地想问题,不会被自己的成心、成见所左右,总能脑洞大开,换一个角度想问题。很多时候,我们身陷困境,都是因为被我们已有的思路框住了。
这就是庄子说的“蓬蒿之心”,是小鸟的眼界与心胸。有什么样的眼界,就有什么样的心胸。蓬蒿之心,就是心被塞住了,就像惠子看到葫芦就想着舀水或盛放东西,庄子却说,为什么不把它做成腰舟浮游于江海之上呢?就像做漂洗的人,制作了冻疮膏,只知道洗衣服时用。而下一篇中的南郭子綦,不仅没有成心、成见,而且已经做到了身心俱忘,连自我这个主体都忘了,那个境界就更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