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对不理解的理解
- 放下心中的尺子:《庄子》哲学50讲
- 林光华
- 2777字
- 2019-11-19 10:24:20
逍遥,是站在什么样的空间和时间看问题,这是思维方式上的打开。
古代诗人一到大的空间面前,比如登山临水的时候,就诗兴大发,文思泉涌。大家想过为什么吗?李白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这是空间大场面,但下面突然来了句:“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从空间转为时间,从黄河之大转向了人生之短。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同样如此,高台展开的是空间,“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是时间。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也是如此,看辽阔天空一轮明月,想江畔何人曾初见。从空间到时间究竟是如何转变的?这一转变与逍遥又是什么关系?
对于小鸟的不理解,庄子不仅说出到达自由之地的艰难,准备工作的漫长,而且总结为一句很精炼的话:“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即小智慧的理解不了大智慧的;年岁短的理解不了年岁长的。庄子举的例子非常生动。只能活一天的虫子理解不了一个月是怎么回事,只能活三个月的寒蝉理解不了一年是怎么回事。这是关于“小”的举例。
再说这“大”,楚国南面有一棵叫“冥灵”的树,以500年为春,500年为秋,它的一年就相当于我们的2000年。也有说冥灵是一种龟,我们觉得好不容易熬到了年底,终于盼到了春节,这只龟活了2000年才叹了口气说:“终于过年了。”我们七八十年的生命又如何能理解它呢?更何况其一年相当于我们的32000年的大椿树?庄子举例的目的在于,感叹人们总是与活了800岁的彭祖相比较,不是很可悲吗!
站在无限的时间去看此生,去看问题,而不是只盯着同类去比较,变成攀比。否则,人生格局高不了,只有疲惫和心累。如果一定要比的话,就与天比,仰望天的高度,与天合一,过自然的人生,而非被别人牵着走,这就是大鹏。因此,庄子对别人的不理解也表示理解。人与人之间的不理解,或者说,人与人的境界不同,是因为站在不同的时间维度上来书写人生的意义,规划人生的历程。
那对于庄子而言,时间意味着什么?时间是一个阔大的眼,是大鹏的眼睛,大鹏不是站在此刻去生活,而是站在整个宇宙去看人类,站在整个的人生去看此刻。时间没有尽头,就像宇宙没有边界。早在先秦文献《尸子》中就有记载:“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尸子》是由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道家思想代表尸佼所著,他说的宇宙不是今天的宇宙,而是两个词:时间和空间。时间是对空间距离的测度,空间是对时间变化的承载,二者是合为一体的。所以一个人在广袤的空间下会突然感到生命的短暂与渺小,这个平时可能感受不到。
从空间到时间的转化是我们内在意识的作用,庄子在大时间的想象中,让我们重回天际,去感受生命的短暂,从而把人放在一个谦卑的位置上,展开所有的思想。把自己关联到宇宙的命脉中去,而不是一个个孤岛,这才谈得上逍遥。逍遥是灵魂在宇宙时间中的漫步,从容寂静,我行我素,这也是后面说的“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
理解了时间这个坐标,理解了人的谦卑的位置,才能理解庄子为什么喜欢用寓言,一举例子就是小动物。比如,监河侯不愿借钱给他,于是庄子讲了一条车辙里的小鱼的故事;惠施做了魏国的大官,怕庄子来抢他的官位,于是庄子又给他讲了一个猫头鹰和凤凰的故事;楚国派人来请庄子做官,庄子说我还是做一只乌龟吧……不只是因为那个时代的人离自然更近,信手拈来,能近取譬,还因为在庄子眼中,人与万物是没有本质差别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我与万物是一体的,共生共息的。如果人把自己凌驾于万物之上,就无真正的思想可言。人在大自然中,与其他物只有形态的不同。庄子认为,一个遵循道而朝向逍遥的人,一定是把自己放在了时间的无尽与万物的一体中来生活的。
人别于物,在于有独立的精神,但人又是与万物一体的,没有什么可傲慢的,人与他人亦是一体,没有必要发生冲突,陷入是非,互相谴责。这样,有独立精神的人也照样与世俗相处。“我”与众人的区分不是君子与小人之分,而只是视野不同罢了。只看眼前的人,是很难找到生命的乐趣,很难安顿人生的得失,很难看到生命的意义的。
法国哲人波伏娃有一本小说《人都是要死的》,写了一个不死的人,他的同代人都死了,他却只能永远地活着。活着是他最大的痛苦,死亡是他最大的梦想。作者说,永生是一种天罚,死亡让活着有意义。之前有一部韩剧《鬼怪》也是一样,孔侑饰演的鬼怪在剧中活了快一千岁,看着身边的人一个接一个死去而独自痛苦。庄子的时间对比,更深的意义在于,人生短暂不仅不可悲,反而正是生命意义的来源。这个走向心灵自由的过程,也就是赋予生命意义的过程。
鲲化为鹏的故事,庄子一讲再讲,他借助汤与棘这两个人物形象的对话,又重复了一遍。商汤者,古之贤君也;棘者,古之大贤也。庄子的目的不在讲圣贤故事,而在提出哲学性的发问,汤问棘说:“上下四方有极乎?”棘回答说:“无极之外,复无极也。”空间有尽头吗?没有。无极之外还是无极。庄子要把我们带到这样的空间视野里,从空间的角度去阐发小大之辩。
2005年我去阿里山看神木,记得有的树2000多岁了,还是活的,这种树生长缓慢,但是非常长寿,长得很大,据说是台湾最古老的树木,上面还长满了小草。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树是雪曼将军树(General Sherman Tree),在美国,高83.8米,有2300~2700年了。庄子为什么喜欢举大树的例子?比如无用之树,因为它们不仅时间久,而且体积大,与人形成鲜明对比,站在这样的树前,仅仅是一棵树,就照见了人的生命在大自然中的位置。据麻省理工学院的科学家丁肇中团队的研究,宇宙中能考察的物质与能量只占宇宙的4%到5%,剩余95%到96%是暗物质与暗能量,看不见的暗物质与暗能量恰恰是宇宙膨胀的原因。你看宇宙有多大,人再伟大,放在宇宙中也微不足道了。
《老子》第二十五章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只有体会到更大的空间,从更宽广的视野出发,才能看到人的生存应遵循的原则是什么,那就是道,是自然。这是庄子继承老子,并从未质疑过的唯一的存在。庄子展开了时间、空间两个维度,让我们在宇宙中安放自己,它是自由的,又是遵循道的。逍遥不是为所欲为,而是遵道而无为,无为无不为。真的遵循道了,就无为了,也就是不妄为了,这样也就没有什么为不成、为不好的了。这就是后面庄子讲的“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
到这庄子才开始落实到人上,具体讲逍遥的不同次第境界。
第一个层次的人是君王,“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这是多少世俗之人所向往的,拥有权力、财富与美德,这样的人逍遥吗?庄子说:未必。因为你拥有什么,在意什么,你就会被什么束缚住,拥有的东西越多,越身不由己。因为你会患得患失,得到的不想再失去;因为你要考虑大臣怎么想,后宫怎么想,百姓怎么想,等等。我曾经给企业总裁班上课,他们很多都在国外有分公司,家资有上亿的,我讲到庄子笔下“十步一啄,百步一饮”(《养生主》)的野鸡时,他们却感慨自己就是笼中的鸟。所以庄子列了第二个层次的人:宋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