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课Ⅱ:师生共同步入葱茏草色与万丈原野
- 连中国
- 4991字
- 2020-08-29 19:41:05
我们因教师这个职业既灵且美
著名童话《木偶奇遇记》中有一个情节很耐人寻味,一群顽皮的孩子为了逃避学习与管束,来到了一个叫快乐岛的地方。在这个地方,他们可以丢开一切勤奋与努力,可以恣意妄为,可以过上彻底快乐幸福、无忧无虑的生活。结果没过多久,这些轻松贪玩的孩子先后一个个变为驴子。这个情节让我警惕并感到庆幸。教师的工作虽然繁重,但繁重中才有真切与幸福。我感谢教师这个普通职业给我带来的莫大光辉。在这个职业里,我创造并且生成,我渐渐感到了我生命的价值与实现的意义。我常常感到因了这一职业,我们教师既灵且美。
用生命唤醒教材
独立地面对并解构一篇教材课文,是每一个语文老师的职业之始与必由之路。1995年,我自大学毕业,走进中学,这也就成了我常常面对的一个严峻课题。最开始的时候,面对教材我无言以对,我觉得该说的教材都说了,不该说的我也没必要说,因此,我能说什么呢?再后来,四处搜集参考资料,看别人的解读,我在课堂里说的尽是别人的话。说别人的话,总觉得隔着一层,无趣味,没感觉,这样的职业就是一份工作。偶尔也能说出自己,但说出自己的时候,又常常脱离教材,教材成了无法摆脱又无法面对的一个沉重负担。我从做教师始,就一直当班主任,白天事务性工作多,于是我的白天便常常从黎明开始。当我开始努力寻找自己,开始不再简单依托别人和那些参考资料讲课的时候,我就开始用自己对文字的直觉,用自我生命的本质,去面对一篇篇文本以及文本背后站着的作家,站着的思考、沉重与悲欢。文字不是趴在纸页间,它分明是站着、喊着、前行着的。文字里总是有个“人”的。我至今还记得我与鲁迅的直面。北京版的教材曾选过鲁迅先生的《范爱农》,这篇散文解读的难度实在是大。我初读一二遍之后,依旧昏昏然。看了一些参考书,大多数也只是寥寥数语,不疼不痒,还是难获其详。于是我便决定“直面鲁迅”,我要零距离接近鲁迅,我要亲自找他“谈一谈”。
凌晨3点多,我打开书页,我知道在如橘的灯光下,我要靠自己对文字的直觉背水一战了。整个阅读的过程是轻松而艰难的。有时,我欣然领悟,与文字一道畅快地呼吸,我咬着牙,不得不叹服地说:好个鲁迅!有时我又与文字展开艰巨的拉锯战,在云之巅我与他打,在水之渊我与他打,在壕沟里我与他打,在泥水里我与他打……边打边想,我紧张而又敏锐地用眼耳鼻舌身捕获着一切信息,在文字刹那的闪现中,我激起灵感,希望将瞬间变为永恒。有时,鲁迅将文字变为遮蔽自己的榛莽,我找不到他了,此时,我用探究的柴刀小心地挥砍着面前的荆棘,不用力挥砍,我知道是过不去的;不小心翼翼,我又怕伤着不知躲在何处、处处为难人的迅哥。
时光渐逝,曙色渐起。鲁迅一行行文字都被我扯开推倒,它们横七竖八地躺在那里,每一处都有我走过的足迹。我终于读懂了。可我还是惶恐,就这样将一片废墟交给我的学生吗?胜则胜矣,然则终究是一片残垣瓦砾。我要将它们再重新组接建筑起来,在这座巍巍大厦之中找到一把钥匙,领着我的学生悠然且欣然地徜徉在优美的长廊之中,去欣赏它的富丽堂皇,去欣赏它的曲径通幽,去欣赏它的煌煌大气,去欣赏它的缜密文心。
我再次在脑中开始了繁妙的整合与叠加,我知道此时的我必须拎得起来,而又能轻轻放下;我能撕得开,我又须合得拢。我的脑是一道幻化万物的魔力,时光与灵感汇聚成一道光,温馨而又不失辉煌地笼在我的身上,片片瓦砾,坍塌的水泥,开始奇妙地再次生成与合聚。
“杀的杀掉了,死的死掉了,还发什么屁电报呢。”抓住这一句,只要四读,全篇便可迎刃而解。我化解了文字,也被文字所化解。
曙色终于涌窗而入,窗里窗外,一片朗然。
用生命透悟高考
我做教师的第二个困惑便是如何面对高考——如何在“分”中生存下去、发展下去,如何得分却不损害学生,如何仰望星空且又脚踏大地。
随着逐年的探索,我渐渐形成了我的高考备考理念,那便是通过推动学生完整意义上“人”的发展,来推动学生分数的发展。我不厌弃分数,也不鄙视分数;我利用分数!我希望通过富有成效的努力,让我的学生,让那些渴望高分的灵魂,不会在世俗的侵扰下沉沦。
如果将语文备考仅仅视为一个知识系统,那么相应的备考方法便是梳理与记忆。如:梳理文言文的语法现象、梳理名句名篇、梳理答题方法、梳理写作模式等等,条分缕析之后自然便是记忆。其实,语文高考备考岂是一个“背”字了得。语文绝不仅仅是个知识系统,它还是一个能力系统,更是一个情感系统、思维系统、生命系统。语文的差异,绝不仅仅只是知识层面上的差异。语文,让我们长知识、增能力,更让我们通思维、厚情怀、炼人生、成境界。语文高考备考的成功,首先从转变观念开始。
阅读和写作是语文备考中的两处痼疾。所谓“读懂”,就是要凝注精神,披文以入情,披文以入理,疏通文义,关联前后,品味语言,提炼要点,把握题旨,理解作者,读出自我。一个人的精神成长史,与一个人的阅读史密不可分。平时阅读是阅读,高考备考中的阅读就不算阅读了,这岂非咄咄怪事?读懂了,答题了,精神世界亦随之提升改变了,这才是高考阅读备考真正的意义所在。一个“人”的整体提升了,什么样的文会不得分呢?阅读不仅仅是模式,要从读懂开始,从改变自己开始。
高考写作备考中,处处弥散着方法。高考写作,必要的方法之总结与提升,当然是重要的,但真正决定考场上可以写出脱颖而出文章的关键点还不在这里。我们该热爱我们笔下的文字,敬重这些可爱而高贵的精灵。作家鲍尔吉·原野说:“为词语流泪,说明他的血液曾经融化过汉字当中芳香高贵的成分。”在高三的写作中,让我们为词语而流泪吧,让我们将血液中融化过的汉字的芬芳高贵倾吐而出吧!学生虽处高三,但一颗心当鲜活饱满、灵动丰沛地面对四周、面对自然、面对世界。写作,不仅仅是方法!要从珍爱我们的语言,从切身的体悟开始,从发现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高贵开始。
随着学生“人”的改变与提升,我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高考成绩:我一个班曾走出过7个作文满分;我学生的高考作文成为北京市的名文,被人传诵;我班级的语文平均分达到了126.5分;我的多名学生获得了北京市语文高考的最高分。更让人欣喜与感奋的是,高考过后,学生对我的无限感怀与生命回归。
用生命建设生命
我做教师,面对的第三个困惑是我们该如何对待学生。
我们的学生,从小到现在,一直习惯用高矮、轻重、胖瘦、丑俊、眼睛大小、头发长短这样一些体貌特征来描述自我与别人。其实,默默地坐在我们体腔之内的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东西——生命。它似乎常常甜甜地睡着,存在但却不为我们所知,而且它似乎也并不伴随着孩子身体的发育而日渐长大。直到有一天,必须用了它所熟悉和能接受的方式,我们才可将它唤醒。此后,我们便渐渐清醒地意识到了它的存在,精心地呵护且在意它,直待它逐渐成长为一个真实意义上的自我。语文课,便关乎生命的这种发现与建设。
语文课因为发现生命并且建设生命,所以壮丽,所以辉煌。一整间教室都是亮堂堂的呀!语文课上,面对华章,面对纸页上那一团团思想的华焰,同学们的心,那时是彼此开放、彼此贯通的,他们的心与老师的心凝结在一起。他们为高贵所震撼,他们为卓绝而慕羡,师生用敞开而鲜活的心灵构成了一种强烈而浓厚的氛围,构成让你脱离不开的、深深将你旋入的一种“场”,让你不自觉地、无比美好地将自我“旋”进去。你在将自我“旋入”的同时,也将别人“旋入”。大家在一起,不是因为考试失利,也不是因为遗失了什么珍贵的东西,更不是因为老师严厉的批评,但是大家流淌着心中、眼中的种种自我确认的泪水。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滕王阁序》)年轻的王勃,终于冲出命运的阴霾,此时的他,长句飘飘,英姿飒飒。生命在无比艰难中起航了,我们一起与王勃庆祝这种胜利!那一天,读王勃,便是我们的节日。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项脊轩志》)高树亭亭,深情蓊蓊,明代的泪花,飞旋而下,溅湿了我们。妻的生命已死,但妻的生命仍在——在枝柯交横的大树婆娑抖动的绿叶间,在树下浓浓的绿荫里。一个人死去,却可以在另外一些人的心里永远活着,直待海枯石烂,天地相合。那一天,我们知道人类有无限的生命可以长存世间。寻一个人,可以在花间寻他,可以在碧湛湛的青天里寻他。
大家感觉到了一片海,而自己就是这片海中小小的一朵浪花,自己在无边的宽广的海上漂浮、沉浸,然后融入。自己的心中有了一道光,同学们的心中都有了一道光,大家一道一道的心灵之“光”,汇聚散射开来。于是朴素寻常的教室成了一片光之海。教室、课桌,连同自己,大家都构筑着这道光,感受着这道光,分享着这道光。老师,在大家的心灵的光海中,一片辉煌,早已站成了一座雕像。
上语文课,真好!上语文课,重要的不仅仅是知识,不仅仅是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名词作状语,不仅仅是文学文化常识;上语文课,也不仅仅是为了获取高考的“分数”从而机械重复地去“记”与“练”。这些远远不够,上语文课的时候,我们才明白了“人”的伟岸与高贵,明白了“人”的坚贞与豪迈,明白了“人”高贵的是他的魂与灵!
语文课因为发现生命并且建设生命,使得语文学习可以是一道深刻的改变“人”、雕塑“人”的力量。在十几年的学习过程中,语文犹如一把刻刀,无时无刻不在雕塑着我们的精神与心魂。只要我们真正向语文敞开心扉,我们就不难感受到它深入肺腑的那道力量。
用生命感悟教师
我做教师,面对的第四个困惑是我们该如何对待我们教师自己。
几年前,曾有一位编辑想约我给青年教师写一本书。她提出的写作要求是写诸如青年教师如何克服上课紧张等这样一类问题,她以为这样的问题很“实用”。我和她说,有些问题,一位教师随着工作时间变长会自然加以解决,而我关心的是那些无法随着岁月的沉积而能自然疗治的问题。她听后很是吃惊。是啊,在整个教学生涯中,我们教师该如何打理自己的内心世界、该如何安放我们自己的生命、我们的生命与我们的课程之间该是怎样的关系: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大课题。此课题,不会随着教龄的增长而自然消逝,反而会越来越“硬硬”地横在我们心中,这是我们教师职业生涯中必修的一堂重要“课程”。一位教师自身如若没有这样的内部课程与进修过程,他作为教师就一定是不完整的,甚至欠缺了更重要、更重大的教育内容与教育体验。优秀的老师,似乎总能够站在人类隐秘而非常重要的那个部分说话。我认为,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这样的“进修”与“探索”帮助了他们。语文备课,是一个很重要的备灵魂的探索过程。
我们常常甚至是只用知识与能力与学生见面;教师是知识与能力中的教师,而不是生命中的教师。如若这样,我们的课程就会缺乏优美的生命弧度与启人思考的生命探索。我们与学生只讲考试,只讲成功学;如何面对孤独受伤的自己,如何与自己交流,如何收拾自己心理世界与精神世界里的旧山河,在我们的教育中还常常缺席、忽视甚至遭受摒弃。
教师,能走到哪里,便有可能教到哪里。我说的,其实是生命之路。拒绝自我工具化,是优秀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我们以为教育在班会里、在校会里,其实,对学生而言,教师生命的样式与品质,是最深刻、最丰富的教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老师,就是那个帮助自己和学生认识到了“自我”的那个人!
或许教育最核心、最简单、最根本的一个内涵就是:教师,活出个样,给学生看;然后满心期待着学生将来能够活出个样来影响民族与国家,活出了样来给世界看!我们的眼光与观念不能仅仅停留在一个教师上课的技能技巧上。没有生命里的“真醇”与“趣味”,很难在学生眼中成为好老师。“真醇”与“趣味”,是最根本也是最伟大的教艺。或许有的老师痴迷于“技”的改变与提升,其实是舍本逐末了。个中缘由,其实很简单,“技”本身是影响不了“人”的;真正步进“人”的内在的,是“真醇”与“趣味”。一位教师自我生命的质地,会从根本上影响并决定一位教师日日的课程。
智者说:人与人的交往常常改变了命运的途辙。我希望通过学生和老师的“交往”,改变彼此命运的“途辙”。
清晨,当许多人在梦中醒来的时候,我已经工作了好几个小时了。每每面对这般时光,我从内心深处漾出的喜悦是无法言表的。我感觉到我既宽广又优美。我犹如晨曦,漫遍了整个东方的天空。我喜欢创造,我因能够不断创造而幸福着。
我多么希望,如若有幸,我能够通过我切实的平凡的努力,让中学教师这个小小的职业焕发出生命的华彩与振奋人心的力量。这是我做老师的一个核心愿望。为此,我流淌汗水,也奔涌泪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