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治理的中国担当(“认识中国·了解中国”书系)
- 靳诺等
- 6474字
- 2020-08-29 19:43:32
导言 全球治理的中国自信与自觉
靳诺
“中国应对人类有较大贡献”。这种贡献越来越体现在全球治理层面。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新年贺词中说:“世界那么大,问题那么多,国际社会期待听到中国声音、看到中国方案,中国不能缺席。”
中国不能缺席,亮明了全球治理的中国自信。这种自信,源于改革开放所创造的发展奇迹,源于中国国内的治理成就,源于中国对推动世界脱贫致富、经济增长及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的巨大贡献。
全球治理的中国自信,源于我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中国走出一条符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探索出一条既具有中国特色又具有普遍世界意义的工业化、城镇化及市场经济模式,客观上在鼓励越来越多的国家走符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中国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正在激励越来越多国家的人民实现他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梦想和人类文明共同复兴的愿望。
一
全球治理任重道远,为何中国不能缺席?
首先是中国与世界日益形成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命运共同体。过去,我们强调,把中国的事情做好,就是对世界最大的贡献。今天,我们生活在中国与世界高度相互依存的世界,世界不扫,很难扫一屋。全球治理格局取决于国际力量对比,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源于国际力量对比变化。实现国内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升发展中国家权益,均离不开全球治理体系改革。要成为新的世界领导型国家,中国应更加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推动国际体系变革,增强制度性话语权。
其次是世界呼唤。古人云:“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1]全球治理要下好先手棋,着眼于世界大势,引领未来格局变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随着时代发展,现行全球治理体系不适应的地方越来越多,国际社会对变革全球治理体系的呼声越来越高。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是国际社会大家庭的事,要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使关于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主张转化为各方共识,形成一致行动。要坚持为发展中国家发声,加强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不仅要看到我国发展对国际环境的要求,也要看到国际社会对我国的要求和期待。”[2]因此,中国全面而深入地参与全球治理乃是世界的呼唤,体现了中国担当。
中国参与全球治理,不只是出于更好地确保自身权益,提升中国的制度性国际话语权的考虑,也是改变“有治无理”、“有理无治”的世界治理局面的行动。所谓“有治无理”,就是当今全球治理的话语权由发达国家把持、发展中国家被边缘化的局面;所谓“有理无治”,就是我们有全球治理的理念但影响力不够的现状。中国参与全球治理,就是要实现“有治有理”。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最大的新兴大国、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又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东方文明古国,多重身份的优势,使得中国在全球治理中能发挥好倡导者、协调者、推动者作用。
二
党的十八大以来,奋发有为的中国外交,越来越着眼于国际公共产品的提供。中国正在实现从全球治理的参与者、建设者到改革者角色的转变,这一转变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器物层面:物质性公共产品。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平均三成的世界经济增长来自中国经济的拉动,超过第二位美国贡献的一倍。为推动国际社会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峰会上宣布中国将设立“南南合作援助基金”,首期提供20亿美元,支持发展中国家落实2015年后发展议程;中国将继续增加对最不发达国家投资,力争2030年达到120亿美元;中国将免除对有关最不发达国家、内陆发展中国家、小岛屿发展中国家截至2015年底到期未还的政府间无息贷款债务;中国将设立国际发展知识中心,同各国一道研究和交流适合各自国情的发展理论和发展实践;中国倡议探讨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推动以清洁和绿色方式满足全球电力需求……这一系列举措均体现了中国“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胸怀与担当。
——制度层面:制度性公共产品。中国发起成立包括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投行)等在内的新型多边金融机构,促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完成份额和治理机制改革。亚投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和“一带一路”倡议,是“源于中国而属于世界”的制度设计贡献:亚投行不仅激励国际金融体系变革,也在开创21世纪全球治理新路径——“Lean,Clean,Green”(精益、清洁、绿色);“一带一路”聚焦构建互利合作网络、新型合作模式、多元合作平台,倡导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等“五通”,旨在构建互利合作网络、新型合作模式、多元合作平台,携手打造绿色丝绸之路、健康丝绸之路、智力丝绸之路、和平丝绸之路,为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方案。
——精神层面:观念性公共产品。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确立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越来越多地获得国际社会的认同。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亚洲安全观也在不断产生示范、对比效应,助推亚洲乃至世界摈弃冷战思维和零和博弈思想。中国秉承“天下为公”理念,积极参与制定海洋、极地、网络、外空、核安全、反腐败、气候变化等新兴领域治理规则,推动改革全球治理体系中不公正不合理的安排。中国倡导的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和全球伙伴关系,正在塑造和引领国际合作新模式。“一带一路”倡议更是激活了“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在探寻21世纪人类共同价值体系、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程中,展示了全球治理的东方智慧。
三
中国参与全球治理,源于全球经济治理又超越全球经济治理。2016年10月13至15日,“2016中国共产党与世界对话会”在重庆召开。会议围绕“全球经济治理创新:政党的主张和作为”这一主题,就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政府对于全球治理的理念与实践进行了深入讨论,系统总结和概括了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政府关于全球经济治理的核心理念——“开放包容、合作共赢、循序渐进、标本兼治、务实有效”,得到了与会的世界50多个国家的70多个主要政党和政治组织领导人的高度赞赏。
——开放包容:不搞远近亲疏和排他性安排,不以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划线,防止治理机制封闭化和规则碎片化。
——合作共赢: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积极倡导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全球治理理念,坚持以合作为动力,以共赢为目标,共商规则、共建机制,共迎挑战、共享成果。
——循序渐进:对现有全球经济治理体制机制中一些不公正不合理的安排进行渐进改革、不断完善,而不是推倒重来。中国倡导的新机制新倡议,不是为了另起炉灶,而是对现有国际机制的有益补充,是符合时代要求的创新完善。
——标本兼治:全球经济治理既要做好短期的危机应对,更要推动着眼长远的结构性改革;既注意解决紧迫的安全问题,更要突出发展这个重点;既要提高治理效率,更要兼顾公平。
——务实有效:从需要做、能够做、必须做的事情做起,把已经达成的共识落实在行动上。要重实际、求实效,在全球金融治理、贸易和投资治理、能源治理等方面,尽快取得早期收获,让治理成果惠及世界各国,让各国民众有更多获得感。[3]
四
基于这些理念,全球治理的中国自信正在变成中国的自觉行动,即自觉地把中国国内改革开放与全球治理密切联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提出践行正确义利观,推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打造遍布全球的伙伴关系网络,倡导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等等。这些理念得到国际社会广泛欢迎。因此,要继续向国际社会阐释我们关于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理念,坚持要合作不要对抗,要双赢、多赢、共赢不要单赢,不断寻求最大公约数、扩大合作面,引导各方形成共识,加强协调合作,共同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
近年来,为更好地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中国积极与国际经济组织合作,进而推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变革。2016年7月22日,中国政府在北京与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贸易组织、国际劳工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和金融稳定理事会等6家国际经济组织共同举行前所未有的“1+6”圆桌对话会并发表联合新闻稿,明确提出:“有必要根据世界经济发展形势不断完善和改革国际经济治理体系,提高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发言权和代表性。在此过程中,各与会国际组织欢迎中国继续发挥建设性作用。全球性挑战、全球公共产品和全球协调行动需要全球性治理和称职、有效的全球性机构。”[4]中国与六大国际经济组织的对话机制再次表明,中国是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主要参加者、推动者和建设者。
2016年,中国担任二十国集团(G20)轮值主席国,成功地举办了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在这次峰会上,习近平主席首次全面阐释了中国的全球经济治理观,首次把创新作为核心成果,首次把发展议题置于全球宏观政策协调的突出位置,首次形成全球多边投资规则框架,首次发布气候变化问题主席声明,首次把绿色金融列入二十国集团议程。G20杭州峰会是全球治理转型中的重要转折点。G20杭州峰会表明,中国更加重视全球治理、更自信和更有力地通过推动大国合作实现全球协调,从而实现维护世界和平、推动世界秩序朝向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的目标。
要特别指出的是,中国提出和推进的对于全球经济和世界和平具有重大意义的“一带一路”倡议,已经得到上述主要国际经济组织的重视。该倡议提出三年以来,已经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与其中,中国同30多个沿线国家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协议、同20多个国家开展国际产能合作,联合国等国际组织也态度积极。以亚投行、丝路基金为代表的金融合作不断深入,一批有影响力的标志性项目逐步落地。“一带一路”建设从无到有、由点及面,进度和成果超出预期,究其原因,是因为“一带一路”倡议助推各国实现脱贫致富和文明复兴的共同梦想,并推动了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一带一路”成为中国推进全球经济治理的重要探索。有意思的是,“一带一路”的成功在一百年前就有预言:“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条交通干线(丝绸之路)是穿越整个旧世界的最长的路。从文化-历史的观点看,这是联结地球上存在过的各民族和各大陆的最重要的纽带。……中国政府如能使丝绸之路重新复苏,并使用现代交通手段,必将对人类有所贡献,同时也为自己树起一座丰碑。”[5]
以上种种表明,中国参与全球治理,顺应了时代需求,反映了国际公意。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要“有更强能力去解决世界性问题”,“更强能力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思路和办法”[6]。2016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指出:“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完全有信心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7]今后,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中国主张、中国倡议、中国印记会越来越多。
五
2015年10月12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全球治理格局和全球治理体制进行第二十七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这次学习会上指出:“全球治理体制变革正处在历史转折点上”,“加强全球治理、推进全球治理体制变革已是大势所趋”,“我们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坚持正确义利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理念和举措,顺应时代潮流”,“全球治理体制变革离不开理念的引领”,“要加强能力建设和战略投入,加强对全球治理的理论研究,高度重视全球治理方面的人才培养”[8]。
2016年9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和全球治理体系变革进行第三十五次集体学习。在中共历史上,如此重视全球治理问题是前所未有的。习近平总书记在这次集体学习中强调,随着国际力量对比消长变化和全球性挑战日益增多,加强全球治理、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是大势所趋。我们要抓住机遇、顺势而为,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更好维护我国和广大发展中国家共同利益,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营造更加有利的外部条件,为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做出更大贡献。[9]
近两年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全球治理格局和全球治理体系变革连续进行两次集体学习,其意义非同寻常。这是从全球治理的“中国自信”迈向“中国自觉”的标志。这充分表明全球治理日益成为中国与世界关系的重要内涵,体现了崛起中国和全球中国的时代担当,也为高校开展全球治理研究指明了方向。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大学各门社会科学学科都深度涉及了对全球化的认识和对全球问题解决方案的探索,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研究成果,是国内最早开展全球化、全球问题、全球治理研究的高校。我校不少学者就全球治理发表了许多重要论文和专著。早在2007年,中国人民大学即在国内率先成立了全球治理研究中心,而在2015年正式成立的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的中心日程之一,即是配合国家在新时期的战略需求开展全球治理研究。在教学方面,中国人民大学是国内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全球治理概论”“全球问题与全球治理”“中国与全球治理”“全球治理与外交”等专业课程最早的高校。最近几年,有关学院和导师在此研究方向下招收了多名博士研究生。
为了战略地、长远地、多学科地认识中国在全球治理中所发挥的重大作用的理论意义与政策含义,并推动国内对全球治理的深入研究,我们组织了中国人民大学等学术机构的部分学者集体编写了本书。我们深信,全球治理的“中国自信”与“中国自觉”,是时代的呼唤。真正的全球治理不是“美国治理世界”或者“西方治理世界”,而是世界各国——尤其是代表人类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根据《联合国宪章》和其他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应对全球性挑战的集体行动。全球治理必须是真正全球的。
本书分为两大部分。前半部分是理论探讨。其中,庞中英探讨了全球治理的逻辑起点:从西方性到全球性;金灿荣分析了全球治理的中国期待:为什么中国不能缺席;杨光斌剖析了全球治理的中国基础:中国制度的比较优势;陈岳探讨了全球治理的中国角色:参与者、建设者、引领者。后半部分则集中分析全球治理的中国探索。其中,秦宣探讨了全球治理的中国情怀:寻求人类价值最大公约数;方长平探讨了全球治理的中国理念:新型国际关系与新安全观;李韬探讨了全球治理的中国主张:打造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王义桅探讨了全球治理的中国倡议:“一带一路”的中国智慧;赵勇探讨了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亚投行与全球金融体系变革;王文和贾晋京探讨了全球治理的中国作为:G20与国际秩序;冯玉军探讨了全球治理的中国尝试:国际关系法治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提高我国参与全球治理的能力,着力增强规则制定能力、议程设置能力、舆论宣传能力、统筹协调能力。参与全球治理需要一大批熟悉党和国家方针政策、了解我国国情、具有全球视野、熟练运用外语、通晓国际规则、精通国际谈判的专业人才。要加强全球治理人才队伍建设,突破人才瓶颈,做好人才储备,为我国参与全球治理提供有力人才支撑。要加大对网络、极地、深海、外空等新兴领域规则制定的参与,加大对教育交流、文明对话、生态建设等领域的合作机制和项目支持力度。
习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高校学科建设和智库建设提出了新要求。2017年,中国将举办第九届金砖国家峰会和“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而届时中国人民大学也将迎来80周年校庆,可以说是时不我待。为更好发挥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作用,社会科学理论研究与人才培养须得跟上。在这一过程中,作为由中国共产党所创立的新中国第一所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责无旁贷。本书是应时之作,应当之作,希望本书的出版有助于推动中国特色的全球治理研究及教学培训。
是为序。
注释
[1] 陈澹然:《寤言·迁都建藩议》。
[2] 中国与世界的紧密联系展现中国外交的广阔前景:三论贯彻落实中央外事工作会议精神.人民日报,2014-12-03(01).
[3] “2016中国共产党与世界对话会”在重庆开幕.人民日报,2016-10-15(3).
[4] “1+6”圆桌对话会联合新闻稿.新华网,2016-07-22.
[5] 斯文·赫定.丝绸之路.江红,李佩娟,译.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13:206,210.
[6]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网,2016-05-18.
[7]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新华网,2016-07-01.
[8] 习近平.推动全球治理体制更加公正更加合理.新华网,2015-10-13.
[9] 习近平.加强合作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 共同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崇高事业.新华网,2016-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