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决战朝鲜
  • 李峰
  • 3584字
  • 2024-11-05 01:24:11

十一

10月2日3时,中南海颐年堂,讨论出兵援朝问题,中共群雄济济一堂,畅所欲言。

刚刚经历胜利,党内政治气氛是非常民主的。会前,毛泽东和周恩来交换过意见,二人一致力主出兵。前一天的10月1日夜间会议中,中央几个主要领导已达成了出兵的一致意见。

周恩来本想先发言,毛泽东见状阻止:“让大家放开说。”

毫无疑问,毛泽东此举便于吸收群众智慧,丰富决策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取得的那些巨大的政治经济军事成功,无疑与党内的这种民主风气有极大的关系。

中南海,中共群雄济济一堂,讨论出兵援朝问题

会议一开始,毛泽东就幽默地说:“这是个诸葛亮会,请大家来,谈谈对出兵援朝的看法,摆一摆出兵的不利条件和困难。”

出乎毛泽东意料,问题一拿出来,便出来两种意见,有的坚决主张出兵,有的却不愿出兵,大多数人都认为不到万不得已,最好不打这一仗。

更关键的是,最不同意出兵的竟是与抗美援朝成功与否有重大关系的两个人物。这两个人一个是出兵的前方主帅,另一个是保障大军后勤供应的后卫。

高岗满脸涨得通红:“打仗要打实力,出兵援朝,保卫新生的共和国,反对帝国主义霸权,道义上没错,可苏联比我们力量雄厚,武器不知比我们好到哪儿去了,他们都不打,为什么要我们打?以我们这么一点力量去跟美国人打仗,即使打胜了,要付出多大代价?”

东北是出兵部队的直接后方,高岗是东北人民政府主席,他还是中央政府副主席,无疑,他的意见是很有影响力的。

更让毛泽东吃惊的是,他亲手从连长提拔起来的爱将林彪也反对出兵,而且反对态度比高岗还强硬。要知道,林彪可是已经内定的出兵统帅啊!

东北边防军司令员粟裕重病在身,没有年把时间起不来,一直不能到任,出兵的事情又越来越急,毛泽东和周恩来商量后,决定让声威赫赫的四野司令林彪统率部队进朝鲜。一直到这时为止,毛泽东对林彪还是非常满意的。抗战中林彪被友军误伤,痛得在延安惨号连连,毛泽东闻声热泪横流。他一生流过几次泪呀!

红军时期林彪立了多少战功?抗战第一仗就在平型关打出了八路军的威风;三年解放战争,把出关的十万部队打成入关时的百万雄师,不容易啊!自己还亲口夸过:“林彪打仗又狠又刁!”没想到林彪竟是这种态度!

林彪说话和口沫横飞的高岗不一样,说起话来慢条斯理,可还特别有说服力:“美国人一个师有大炮几百门,我们一个军才有三十几门。他们有空军,我们没有。他们有海军,我们又没有。这仗怎么打啊?再看看国内,从红军打到解放军,二十几年就没停过,人心厌战哪,极度厌战,没有一个老百姓不厌战,没有一个战士不希望和平。现在遍地土匪多如牛毛,老百姓连肚子都吃不饱。以前,为了过上好日子,他们拿起枪跟我们走,现在解放了,又要他们拿枪,他们愿意吗?”

林彪说到这里,周恩来插了一句:“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嘛,把思想工作做透,人民会跟我们走的。”

林彪立刻不再作声,耷下肩膀,恢复了那副郁郁寡欢的旧模样,一句话也不说了,会场立刻沉闷了。

毛泽东没想到会有这么大分歧,只好说道:“既然这样,先散会吧,明天再开。”

毛泽东说完就离开会场,余下众人面面相觑,各自离开不提。

客观地说,高岗、林彪反对毛泽东的意见是难能可贵的。作为高级干部,面对领袖能坦率说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这无疑是值得嘉许的,只是林彪反对出兵也确实有那么一点儿不便说出口的“活思想”,他害怕打败仗影响自己的威信。而历史却再一次证明了毛泽东的远见卓识,包括毛泽东自己也没有想到,抗美援朝竟取得那么多那么大的胜利,一百多年来犹如一盘散沙的中国人面对强敌焕发了空前的团结。因为战争的胜利,国内民族凝聚力空前高涨,外交上国际威望空前提高,军事上则一扫人人可欺的百年弱国形象,打出了一个世界军事强国。连经济上也因为人民奋发图强,友邦大力支援而迅速恢复。毛泽东若能知道如此结局或许老早就出了兵,林彪、高岗恐怕也绝对不会反对。历史又一次证明毛泽东比别人都高明,许多同志由此相信毛泽东超过了相信自己和政治局的集体领导。毛泽东的自信也更高了,这却又为他晚年的错误埋下了伏笔。

散会后回到菊香书屋,毛泽东还在思忖自己是否错了、林彪是否有理,内心很不舒服。就在这时,周恩来进来了:

“主席,明晨1点约见印度大使潘尼迦,原定说明变不变?”

“不变!”

毛泽东斩钉截铁地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印度奉行不结盟政策,是不结盟运动的领袖,中印关系相当友好。印度第一任驻华大使潘尼迦非常热爱中国,这条线实际是当时中共唯一能跟西方国家直接传递信息的通道。10月1日夜间开会后,已商定让周恩来通过潘尼迦向西方转达中国最后的警告:“美国正企图越过三八线,扩大战争。美国军队果真如此做的话,我们不能坐视不管,我们要管!”

这个信息实际上是告诉西方中国外交努力已到尽头,你要再不听警告就只有到战场上比谁的拳头厉害了!周恩来没想到2日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中央内部分歧如此严重,不知道毛泽东决策是否因此改变,故有此一问。

周恩来又问道:“主席,斯大林还在等答复呢,电报怎么发?”

抗美援朝史上的一个谜团出现了。在世界所有有关中国抗美援朝的史料中,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都如实记载了这封电报,这封电报是中共中央关于抗美援朝决策的总说明:


我们决定用志愿军名义派一部分军队至朝鲜境内和美国及其走狗李承晚的军队作战,援助朝鲜同志。我们认为这样做是必要的。因为如果让整个朝鲜被敌人占去了,朝鲜革命力量受到根本的失败,则美国侵略者将更为猖獗,于整个东方是不利的。

……


这份电报充分表现了中国人要在朝鲜与美国人一决雌雄的无畏气概,也说明了中共中央已形成出兵决策。国内许多研究抗美援朝的著作都认为它是毛泽东在10月2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后起草的,这封电报的真实性从来无人质疑。

没想到苏联解体,大批历史绝密档案被披露,但在俄罗斯联邦总统档案馆和对外政策档案馆中都找不到这份电报,而只有另外一份内容完全相反的电报,电报落款时间是“一九五〇年十月二日”,苏联收件时间为“一九五〇年十月三日十二时十五分”,由苏联驻华大使罗申转发,电文节录如下:


菲利波夫:

呈上毛泽东对您第四五八一号电报的答复如下:

一九五〇年十月一日来电收悉。我们原先曾打算,当敌人向三八线以北进攻时,调动几个师的志愿军到北朝鲜帮助朝鲜同志。但是,经过慎重考虑后我们现在认为,这一举动会造成极为严重的后果。

……

当然,我们不出兵援朝,这对于正处在如此困难境地的朝鲜同志来说,是十分不利的,我们自己也于心不忍,但如果我们出动几个师,随后又被敌人驱赶回来,并由此引起美国与中国的公开冲突,那么我们的整个和平建设计划将被全部打乱,国内许多的人将会对我们不满(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创伤尚未医治,人民需要和平)。

因此,目前最好还是克制一下,暂时不出兵,同时准备力量,这样做在有把握与敌作战的时机上会比较有利。

由于暂时的失利,朝鲜应该换一种斗争方式,进行游击战。

我们将召开党中央会议,中央各部门负责同志都将出席。对此问题尚未作出最后决定。这是我们的初步电报,我们想同您商量一下。如您同意,我们准备立刻让周恩来和林彪同志飞到您休养地,同您讨论这件事,并报告中国和朝鲜形势。盼复。

毛泽东

一九五〇年十月二日


毫无疑问,这是两份内容截然相反的电报,一说出兵,一说不出兵,怎么回事呢?

如获至宝的一些西方学者立刻指责:“中国版的10月2日电报不可靠”,“中国当局为了表现他们认为的在意识形态和政治上更正确的历史看法,改动或歪曲了文件的内容”。

中国历史学家迅速查证,这份文稿确有其事,毛泽东手稿且存。《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和《毛泽东军事文集》收入时均已证明。文献具体时间应该是10月1日夜会议之后和政治局扩大会议之间所写,不可能在10月2日会议之后所写;该电并未发出。一般说电报稿上都有发出时间而该电没有,估计是因为会上有分歧,所以未发;该电显然根据10月1日夜里会议精神起草,它反映了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出兵援朝的决心,这是一份完全真实的历史记录。那么为什么会有那份不出兵的电报呢?

估计是会议上分歧太大,毛泽东也想再看看斯大林的反应,了解苏联对解决朝鲜危机介入的程度有多大,以更清晰地了解中国出兵所面对的国际环境。无论如何,毛泽东、周恩来抗美援朝的决心没有动摇,否则志愿军不可能跨过鸭绿江(见《周恩来与朝鲜战争》一书)。

拟完电报后,周恩来忧虑地询问毛泽东:“林彪如此态度,看来得换个人挂帅了。前一段柴成文回国述职,我让他向林彪报告,让林彪早点摸清情况好挂帅,没想到他问柴成文,金日成是否做好了上山打游击的准备?”

毛泽东愤激地说:“是要换了,他就是私心重,怕打不赢影响他林总的威信!朝鲜同志前一段打胜仗的时候,他的情绪很高嘛!现在人民军要失败了,他就身体有病啦?我看他是有心病!为将者都没有必胜信念,怎么带兵打胜仗?临阵换帅吧!”

“你看换谁呢?”周恩来问道。

毛泽东看来是胸有成竹:“谁敢横刀立马……”

周恩来眼睛一亮,立刻接上去:“唯我彭大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