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用性质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 王元华
- 1132字
- 2020-07-09 17:42:55
第一节 探究语文教学根本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我们从语文课程与教学历史沿革和语用本质两个角度进行考察。
关于语文教学的目的,只有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或大纲明确表述,大学语文教学没有相关表述。关于中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小学和中学不同,初中和高中还不同。我们列表比较一下几个不同时期不同学段的语文教学“目的”(表2-1)。[40]
表2-1 中小学语文教学目的或目标
略加比较,很容易发现无论小学还是中学,对于语文课程与教学目的的表述都有一个由具体到抽象,不断扩容、增殖以至泛化的变化过程。
(1)1932年的小学、初中、高中语文课程与教学“目的”,以志向、兴趣、习惯、能力贯穿书写、听说、阅读、写作等具体教学事项,试图构成层层递进的目的体系。这种表述方式在现代语文教学中持续了四五十年,到20世纪五十年代中期才开始变革,代表那个长时期对语文课程与教学“目的”的认知方式与认知水平。
(2)1963年、1986年的小学、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目的”比较集中和简括,试图用“文道统一”的思想统摄听、说、读、写,但小学和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目的”的差异性和层级性不明显,只能用教学要求的方式予以补充。
(3)2001年、2003年的九年义务教育、高中语文课程与教学“目的”融合了前两种表述方式,既具体描述又高度概括,以三维目标统摄,但太繁复,明显不利于人们简捷认知语文课程与教学到底要干什么。
综合起来分析,我们可以进一步认识到:
(4)无论小学、初中、高中语文教学,现代语文教学以来,教学目的所涵盖的外延性工作都是听、说、读、写,但所承担的内涵性义务却越来越多,有关民族国家、地方、世界,有关当代、现代、古代,有关能力、思想、道德、审美、态度、个性、人格等,曾经试图以“思想政治教育”和“语文教育”或者“道”和“文”来统一,但远不是“思想政治教育”和“语文教育”两个范畴能够统一的。然而,要想清晰表述语文教学目的,必须把外延和内涵高度统一起来。能够统一这已经明确和虽未明确但能够蕴含的繁复的外延和内涵的表述,才能构成语文课程与教学“目的”的本质概括。
(5)1963年、1986年把初中、高中语文课程与教学“目的”统一起来表述,2001年把小学、初中的语文课程与教学“目的”统一起来表述。这一实践表明,初中和高中的语文课程与教学“目的”可以统一起来,小学和初中的语文课程与教学“目的”可以统一起来。进而,简单推理,既然小学和初中可以合在一起,初中和高中可以合在一起,小学、初中、高中也可以合在一起统一表述。至少从2003年的高中语文课程与教学“目的”看,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在小学和初中都一样要做,而且必须一步一步做得越来越好。因而,清晰表述语文课程与教学“目的”,可以也必须在统一基础上明辨差异和层级。这个统一基础就是根本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