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言语行为对基础教育语文课程改革的体系性整合

在运用言语行为体系对基础教育语文课程改革进行建构时,有两条基本的道路可走。一是沿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后的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所建立的架构,论证基础教育语文课程改革体系是一个言语行为体系,给基础教育语文课程改革一个言语行为内核和贯串已有结构的一些基本原理、技术,参照言语行为体系对基础教育语文课程改革的框架体系做一些修修补补的善后工作,就像本章第二节所揭示的那样。二是深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践,吸收课改之前和课改的优秀经验,遵从语文课程与教学的规律,整合课程标准的理念、套路,从内在联系中建构语文课程与教学言语行为体系。这将是一个全新的、整合后浓缩的、更接近实践需求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言语行为体系。我们选择第二条道路。

不用说,深层建构中,基础教育语文课程改革的“以人为本”“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人文素养”“语言文字运用”“对话”以及“自主、合作、探究”等基本理念与要求,毫无疑义地贯彻和体现在语文课程与教学言语行为体系中,因为言语行为理论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内在地统一在一起,这是我们建构语文课程与教学言语行为体系的理念、理论基础。但这些理念与要求更多地内化在具体而系统的原理、方法和策略中,我们尽量避免以简单知识的形式复现在体系之中。

根据言语行为层级体系,语境、交往、意向、效果等有机地统一起来,我们建构语文课程与教学言语行为体系时,必须把语文教育教学中的语境、交往、意向、效果等有效地统一起来。

(一)宏观层面

在整体建构中,宏观层面我们首先要明确语文课程与教学的性质——语言文字运用,站在以人为本和语用性质的高度鸟瞰语文课程与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什么,以便把语文课程与教学裹挟在一种总体信仰和价值追求系统之中,因为从根本上看任何教育教学都是一种信仰与价值体系;然后要深入体系内部全局性地考虑贯穿和连接语文课程与教学言语行为体系的血脉是什么,主要包括基本矛盾、本体方法论、基本语境三个方面。

(二)中观层面

我们从原理层面看取语文课程与教学言语行为体系的运作,除了基础教育语文课程改革拟定的“对话”“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们需要更多的内涵性、规律性运作条理,针对的是基础教育语文课程改革中如何深入“对话”和“自主、合作、探究”,体系中所对应的是在具体的语文教育教学语境中师生如何有意向、有讲究、有效果地推进言语行为活动,主要包括如何解读和处理文本、如何设计课堂教学、如何组织和推进课堂教学、如何评价课堂教学效果。至于研究性学习、口语交际、作业布置、资源利用等,限于篇幅,只能忍痛割爱,在后续的著作中阐述了。

(三)微观层面

因为篇幅的限制,我们没有办法就很多细节内容展开论述,只能根据言语行为体系、宏观图景、中观原理就文言文教学、现代文阅读教学、作文三大块,系统地提出较为具体的操作建议。

将宏观、中观、微观三个方面连接起来,我们得到一幅基本的语文课程与教学体系图景(图1-2):

图1-2 语文课程与教学体系

进而,我们将这幅图景纳入言语行为金字塔体系,得到一幅语文课程与教学言语行为体系图景(图1-3):

图1-3 语文课程与教学言语行为体系

需要指出的是,这是一个简写版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言语行为体系——它集中围绕课堂教学而展开,但实际情形比这复杂得多。本书之所以用这个简写版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言语行为体系展开论述与建构,基于以下考虑。

首先是基础教育语文课程改革的现实急切需求。基础教育语文课程改革对之前的语文课程与教学冲击很大。旧的已经打破,新的还没有建立起来,尤其是能够指导实际操作的理论非常缺乏,以至于课堂教学都没有一些基本的切实可行的条理。我们把重点放在课堂教学,就是想建立一个切实可行的基础框架,让广大中小学语文教师在教无定法中有法可依。因此,我们不得不集中精力解决课堂教学这个关键问题。

其次,语用学是个新生事物,言语行为更专业、更陌生,在建构一个全新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言语行为体系时,一开始弄得太复杂,怕广大读者——尤其是一线实践的中小学语文教师接受起来困难太大,运用起来不得要领。为此,我们删繁就简,舍弃了不少较为复杂的内容。

最后,言语行为体系非常复杂,语文课程与教学言语行为体系更专业、更复杂,我们的研究远不够精进。对已经知晓的关键内容与体系研究得不够深刻和丰富,对语文课程与教学——尤其是基础教育语文课程改革中不少复杂而精深的内容的研究尚浅,因此想要建构一个复杂而精细的体系尚有一定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