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差异性分配的阐释维度

差异性分配与我国的经济体制、社会阶段、发展战略、政策取向等因素有关,具体表现为权利失衡、城乡分裂、产业分化等,如果将影响差异性分配的因素予以类型化处理,可以从主体、空间、时间三个方面展开论述。这三个维度是我们观察制度的重要视角,可以满足制度的涵摄性和体系的统一性,不仅仅是差异性分配可以从这三个维度展开阐释,经济法中的很多制度都是围绕着这三个维度展开的。

(一)主体维度的差异性分配

制度是基于规范主体行为的需要而产生的,而不同的主体具有不同的制度地位,对制度产生不同的影响,所以,主体是制度的重要认知维度,通过对主体地位、权利、行为等方面的分析,可以判断制度的优劣以及可能的改进方向,从而更好地调整主体行为,实现制度目的。就差异性分配而言,可以通过诸多主体之间收入分配的对比,明确不同主体在收入分配中的地位和权能,并根据不同主体之间的差异,构建收入分配模式,调整收入分配结果,在兼顾公平与效率的基础上实现与主体地位和权能相匹配的收入分配格局。

市场中的主体包括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劳动者等不同的类型,在这些类型之下还可以作更进一步的划分,从广义上看,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161]、劳动者等都是收入分配差异化中的主体,因此,主体维度的差异型分配主要表现为不同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劳动者等主体之间收入分配的差异。

影响不同主体获得收入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竞争的市场并不能保证收入和报酬必然会分配到那些最需要或最应得的人的手中。……在市场经济下,收入和消费的分配不仅反映了劳动者的工作努力、聪明才智和技术娴熟等因素,同时也反映其初始继承的财富和其他各种因素,如种族、性别、地点、努力、健康和运气等问题。”[162]主体维度的差异性分配除了与不同主体之间的资源禀赋、素质能力等因素有关外,还和经济体制、社会结构、政策导向具有直接关联。比如,企业与劳动者之间的差异性分配是主体维度的重要差异之一,它反映资本与劳动者之间在利润分配方面的不平等,与我国的产业结构、劳动者供求状况等有关系。而由于经营管理能力的不同,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盈利能力也存在一定差异,同样形成主体维度的差异性分配,这是市场优胜劣汰的必然结果。在诸多主体差异的收入分配中,不同类型劳动者之间收入分配的不公平是最为突出的,这种差异既有劳动者自身素质和禀赋的原因,也受企业所有制结构、垄断地位等因素的影响,甚至这些因素主导了不同劳动者之间的收入分配,其影响远远超过不同劳动者基于自身素质对收入水平的决定意义。

1978年以来,我国不同行业的劳动者在收入水平排行榜中的位置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职工收入水平最高的行业中,传统产业占的比重较大,但在90年代以后,新兴产业及带有垄断经营特征行业位于收入水平的前列。近年来,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传播、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科学研究等成为我国收入水平最高的几个行业,而收入最低的几个行业依然集中在农林牧渔等行业。[163]行业收入差距实质上是不同劳动者之间的收入差距,这是由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变迁等因素所引起的。在特定的经济发展阶段和产业背景下,不同行业劳动者的收入差距是正常的,有利于发挥比较优势,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迭代,发挥劳动者禀赋。不仅不同行业的群体劳动者存在收入差距,由于个体劳动者素质、资源禀赋等因素的差异,同一行业的普通劳动者与技术人员、高级管理人员的收入也存在较大差距,这种差距同样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它体现了知识经济时代的劳动力之外要素的重要性,是劳动理论和价值创造理论的重大变革。

除了由行业特性、劳动者素质等因素决定的收入分配差异外,在我国市场化变革过程中,还存在由于行业垄断造成的收入差距。比如电力、能源、电信等垄断性行业的收入远远高于居民一般收入水平,这类收入没有反映劳动者的贡献和行业的经济效益,而只是其凭借垄断地位获得的,加剧了收入分配不公现象,无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必须通过进一步的改革和相应的制度调控消除这类收入不公平。

主体维度的差异性分配为我们观察当前的收入分配格局提供了直观的视角,使我们比较准确地理解和把握目前的收入分配状况,并分析其存在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可行的政策建议,从而促成制度变革。

(二)空间维度的差异性分配

制度是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运行的,不同的空间产生差异化的制度后果,因此,制度的空间运行是判断制度效果的重要维度。就空间维度的差异性分配而言,其主要表现为不同地域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地区发展不平衡会导致收入分配差距,而中国城乡分割在收入分配上形成了制度性的历史遗留,所以,空间维度的差异性分配可以分解为收入分配的地区差距和城乡差距。

中国经济改革伴随着区域发展不平衡,发展战略上强调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所以,在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上,东部地区的发展远远领先于中西部地区,这样的区域发展战略必然会影响不同区域的居民收入状况。职工平均工资最高地区与最低地区的差距较大,并且高收入居民多集中在中东部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的居民收入普遍较低。这一问题对我们认识收入分配差距具有重要的政策意义,我们应当从区域发展不平衡的角度去理解收入分配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解决这一问题的政策措施。

城乡二元分割、农村经济基础薄弱、城市优先的发展导向是城乡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制度因素、经济因素和政策因素。我国的工业化道路对农村发展非常不利,为了支撑国家的工业化,通过工农业产品的价格调节,使农业为国家的工业化提供支持,农产品价格长期以来被人为压低,农村居民利益受到严重损害。据估算,1952年至1989年,国家通过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和税收,从农村汲取资金700多亿元(同期国家支农资金约3000亿元),约占农业新创造价值的1/5,超过当时国有工业企业固定资产原值。[164]长期压低农产品价格和征收农业税对农村地区收入分配造成的负面影响较为直接。城乡二元结构对农村地区收入分配有负面影响,地区发展不平衡背景下财税法制度的不合理拉大了这种差距。农业税一直是我国的主要税种之一,通过考察农业税的历史发展,可以发现财税政策对农民收入造成的影响。即使在取消农业税后,其政策遗留仍然影响着农村地区的收入增长,对城乡收入分配有着不良的后续效应。

(三)时间维度的差异性分配

时间维度的差异性分配主要体现为社会保障的代际公平、对利益受损群体的跨时点补偿、货币的时间价值等方面,它也是观察差异性分配的重要维度。

由于我国人口规模、劳动力状况、产业结构等因素发生变化,社会保障体制不能适应目前的社会状况和经济状况。社会保障体制的长期缺位和之后的双轨制,使我国的社会保障资金存在较大缺口,加之即收即付,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处于“空账化”,存在社会保障体制和保障资金难以持续的问题。随着人口老龄化时代的到来,社会保障中的代际公平问题日显突出,这一问题实质上也是差异性分配问题。社会保障是再分配的手段之一,如何改革现行的社会保障体制,实现制度的可持续性,是解决我国收入分配不公的重要路径之一。因此,需要从时间维度出发,考虑社会保障的代际公平,从而维护制度的代际正义。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采取了“先富”政策,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在政策执行中,“先富”政策是以损害一部分人的利益为代价的。比如通过户籍制度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上,减少人口流动而损害农民的就业机会,通过农产品“剪刀差”补贴城市居民以维持城市生活的低成本等,这也会形成时间维度的差异性分配。

通货膨胀、经济增长等因素都会造成货币价值的变动,从而导致一系列分配差异化问题。生活费用成本与通货膨胀的关联关系业已得到证明[165],货币随着时间而发生的价值变化也会形成差异性分配,这种维度的差异性分配与我国经济发展和宏观调控有关,需要通过宏观调控法的相关措施予以治理,是一个典型的经济法问题。

主体维度的差异性分配主要表征具体的群体,而空间维度的差异性分配主要表征主体的空间定位,时间维度的差异性分配体现了不同主体之间的代际公平,所以,不同维度的差异性分配都可以通过相关的主体予以体现,任何维度的差异性分配都会落实到相关主体,成为主体维度的差异性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