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一 如何判断新闻价值

能否判断出事件的新闻价值,是一位新闻记者进行日常工作的逻辑起点,也是发现新闻这一新闻职业能力的逻辑起点。这个“逻辑起点”被多数媒体中人称为“悟性”,这种“悟性”是由个体心理、习惯等多方面形成的一种综合认知判断能力。

教学目标

通过对各种不同类型事件的观察、感知,能够判别其新闻价值的大小,同时养成新闻敏感的职业习惯。

案例导读

山东日照一石化企业发生火灾爆炸[3]

16日7点30分许,山东日照石大科技石化有限公司液态烃球罐泄露引发火灾爆炸,消防部门正在全力扑救。记者11时从事故现场人员处了解到,暂未发现人员伤亡。

日照岚山一停产石化企业起火爆炸,截至目前已发生4次爆炸

7月16日上午7点38分,已经停产一年半的日照岚山某化工厂的1000立方米液态烃球罐爆炸起火,截至目前已发生4次爆炸。日照消防已调集9个消防中队、23辆消防车、138名消防官兵到场正在全力扑救。

据悉,爆炸的化工厂叫日照石大科技石化有限公司,位于日照市岚山区虎山镇西潘村北侧沿海路西侧,据说已有4个球罐爆炸,最先去救援的消防车未出来,在10里外的楼上,能感觉到很大的震感,周围的村民已紧急转移。除了日照的消防部门前去救援以外,市内7个企业消防队、青岛市消防支队已增援。目前暂无人员伤亡。

同时,也提醒市民安岚大桥日照方向已经封路了,过往的行人请注意安全。如果市民在道路行驶时遇到了前去救援的消防车请注意避让。

上述事件在新闻记者的眼里为何被判定为新闻事件?它的新闻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

工作任务

(1)认知新闻敏感。

(2)通过感知判别事件的新闻价值。

实施流程

一、术语解释

1.新闻

要想了解新闻敏感,首先要准确地定义什么是新闻。新闻的定义有两个:一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二是传达事物最新变动状态的信息。前者突出了新闻的真实性、时效性原则,后者则在前者的基础上更加凸显了新闻作为一种信息属性的本质。

外国人眼中的“News”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是,“New”是新的意思,“News”是众多的新的事。另一种解释是,1622年创刊的英国《每周新闻》这样解释,即“News”这个单词由4个字母组成,它们分别代表着North(北)、East(东)、West(西)、South(南),“News”意味着从东西南北道听途说来的事情。

2.新闻敏感

敏感是指人生理上或心理上对外界事物的应激反应能力。新闻敏感是指新闻工作者的通过自我感官对外界发生的新闻事实中所蕴含的新闻价值的敏锐感知能力。这里强调的概念有两个基本内涵:其一是新闻敏感必须是通过新闻记者的感知器官去感受外界事物的。所谓感知器官,就是指人的感官,包括眼睛、鼻子、耳朵、皮肤、嘴等,它所对应的人的相应感官是视觉、嗅觉、听觉、触觉、味觉等,都是能使新闻记者产生新闻敏感的器官利器。其二是虽然普通人也多多少少有一些新闻敏感,但是他们的敏锐性、及时性以及行动性都缺乏新闻记者反应的职业特征。常常有这样的时候,新闻就在我们的身边,普通人视而不见、习以为常;新闻记者却火眼金睛,一眼就能判断出来。

二、工作要点提示

(1)新闻记者通过多种方法、渠道,感知外界所发生的事件“新”在何处,“变化”在何处。

(2)新闻记者通过事件的“新”“变化”与广大受众相关联的程度来判断新闻价值的大与小。

三、方法技巧

1.判定事件是否具有新闻价值的模式

(1)第一种模式:平常的人+不平常的事。

在芸芸众生的大千世界里,除了少部分精英以外,绝大多数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普通人。如果普通人每天都过一样的生活,自然也不会出现什么新闻事件。但是,假如某一个普通人的身上发生了一般普通人一辈子都不可能发生的事件,并且这个事件对其他的普通人来讲还具有一定的影响力,那么这个事件就具有特异性、变化性和显著性特征,这个事件就是新闻事件。

例文1-1

女子冒名顶替上学续:传公安政委花3万疏通[4]

本报讯 在湖南省邵东县出现了冒名顶替上大学的事件。2004年邵东县考生罗彩霞被贵州师范大学录取,但她本人并不知情,一个假的罗彩霞冒名顶替成为贵州师范大学的一名新生。

冒名顶替者不仅迁移了户口,还顺利完成了学籍档案等一系列造假,并通过贵州师范大学的入学资格审核,完成四年学业。2008年,顶替者王佳俊顺利毕业。而本应今年毕业的罗彩霞却不得不面临因身份证被盗用而被取消教师资格证书等一系列问题。

真的罗彩霞在落榜后选择了复读,并于2005年考入天津师范大学。今年3月,罗彩霞办理银行业务时发现身份证被盗用,与罗彩霞名字、身份证号码完全相同的身份证上,却是另外一个女孩子的头像,而且发证机关是贵阳市公安局白云分局。罗彩霞感觉这个女孩子像自己的一个高中同学。随后,她向派出所报案,称自己的身份证信息被盗用。后经多方求证,她发现这个女孩就是自己的高中同学王佳俊。

……

【例文评析】

例文1-1这个新闻事件中的主人公罗彩霞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农村中学生,在她一生梦寐以求的大学录取这件事情上,却遭遇被人冒名顶替、身份证信息被盗用而被取消教师资格证书等一系列问题。这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讲就是一件非常不寻常的事情,在她之前也没有听说过这样的事情。所以,这个事件具有很大的新闻价值。

(2)第二种模式:不平常的人+平常的事。

精英在这个社会里总是少数,但他们却有着非凡的影响力。这部分人或者是明星(影视、娱乐、体育),或者是商界知名企业家,或者是有影响力的政界领袖,抑或者是学术界知名的专家、学者等。这些精英人物,是每一个媒体都需要追逐的重点,因为他们是受众关注的对象,已成为公众人物,他们的一言一行或被普通受众模仿,或被普通受众热议,成为普通受众茶余饭后的谈资。由于他们的这种影响力,即便在他们的身上发生了平常的事件,也会成为受众的热议事件,成为舆论的焦点。

例文1-2

姚明确诊左脚骨裂赛季报销 将会缺席火箭季后赛[5]

搜狐体育讯 北京时间5月10日,NBA官方消息,姚明今天对受伤的左脚进行了CT扫描检查,结果被确诊为左脚骨裂,剩余赛季报销,将无缘参加火箭和湖人的第四战以及剩余季后赛的比赛。

在今天进行的进一步的检查中,火箭队医汤姆·克兰顿透露,姚明的左脚显示出头发丝状的细微骨裂的现象。姚明将需要8至12周的休养时间,不过并不需要进行手术。

……

【例文评析】

普通人脚扭伤了只是偶发事件,影响范围只是个体而已,不足以成为新闻。但是,姚明是活跃在NBA赛场上非常著名的中国体育明星,他的一举一动都会受到世界体育爱好者(尤其是中国球迷)的关注。因此,这样一个不平常人所发生的平常事也具有较大的影响力,使得该事件具有了新闻价值。

(3)第三种模式:不平常的人+不平常的事。

作为政界、商界或是娱乐界等各界名人,他们本身就是社会中的公众人物,引人关注。如果在他们的事业、生活中又发生了一般人不常发生的非寻常事件,如出访、合作等,那么这个事件的显著性和特异性就比较高,新闻价值就比较大。

例文1-3

习近平会见俄罗斯总统普京[6]

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利马11月19日电(记者杜尚泽)国家主席习近平19日在利马会见俄罗斯总统普京。

习近平强调,今年以来,中俄双方围绕庆祝《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签署15周年和建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20周年,加强全方位战略协作,既促进了两国共同发展繁荣,也壮大了世界和平正义力量……

习近平指出,俄罗斯是亚太经合组织重要成员。双方要深化亚太经合组织框架内合作,落实好包括北京会议在内近年会议达成的重要共识,深入推进亚太自由贸易区进程,推动利马会议取得成功,推动亚太经合组织为亚太和全球经济增长做出更大贡献。

普京表示,很高兴再次同习近平主席会晤,俄中高水平的关系对全球和平稳定十分重要,双方应该保持密切高层交往。当前,俄中双边经贸关系发展势头良好,高新技术等领域合作取得积极成果。俄方期待着同中方共同推进欧亚经济联盟建设同“一带一路”建设对接合作。俄中双方要加强在亚太经合组织等多边事务中协调合作。

习近平和普京还就共同关心的国际和地区问题深入交换意见,一致同意要维护东北亚、中亚等两国共同周边地区的和平安全。

王沪宁、栗战书、杨洁篪等参加会见。

【例文评析】

习近平和普京都是国际政坛上的领袖人物,在国际上具有巨大的影响力,他们都是“不平凡的人”,所以他们的一言一行都是媒体追逐的新闻。2016年11月19日在秘鲁利马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由于众多国际政要齐聚,本身就是一个重大新闻。在这次会议上,习近平和普京这两个大国首脑会晤,那就是“不平常的人+不平常的事”,自然也就成了各国媒体争相追逐的时政动态新闻。

从媒体搜索新闻的角度来讲,专门针对国内外政界、商界、娱乐界等不平常的人物都设有专职记者追踪报道,这些要人的身上如果发生寻常的事件即符合“不平常的人+平常的事”的新闻模式;如果这些要人的身上发生了具有重大影响的事件,那么它符合“不平常的人+不平常的事”的新闻模式,对这类影响力重大的新闻事件,媒体报道的总原则是不间断地、连续性追踪报道,其都会成为各类媒体乐此不疲的永久性任务,因为这类事件是传播媒体影响力的最好载体。

2.新闻价值认定的六个标准

大千世界每天都会发生无数事件,这些事件都是真实事件。如果一位新闻记者要想判定一个事件是否是新闻事件,主要通过以下六个标准来认定。

(1)时新性。

由新闻定义的界定得知,时新性具有以下两层含义。

一是时间性。一个事件,只有当它刚刚发生或正在发生,绝大多数受众都不知晓,而这件事却又与受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之时,这种特质才是新闻。受众由于好奇心,受自身利益、兴趣的驱使,要了解这个事件的本末,从而反推出报道者的传播效应。因此,时间就是新闻的生命,一个再有价值的新闻事件,如果隔上3~5天之后再报道出来,其新闻价值会大打折扣,甚至降到冰点。

二是新鲜性。新闻报道的“新”不仅体现在时间上的“新”,而且更要体现在题材上的“新”,即新鲜感强。我们常常发现,对受众影响力最大的新闻,不仅是因为这件事“刚发生”,而且还因为这件事“从未发生,现在发生了”。在追寻新闻的历史长河中,“第一”和“最后”是媒体人永恒的新闻追求,这类事件(尤其是这类事件)中具有普遍意义和代表意义的刚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件一般都能彰显出一个划时代的巨变(即便是“最后”也意味着一个旧时代的终结,另一个新时代的开始),它对受众的感觉、知觉及心灵均具有较大的冲击力。

(2)变化性。

变化性是指新闻事件具有动态性特质。很多时候,对某一个新闻事件的报道只反映了在那个特定的时间内新近发生的事实。但是,事物是在发展中变化的,也可能过了那个时间段,某个事件又有了新的发展和变化。所以,一位有经验的新闻记者常常是处于寻找事物的变化之处,当一个常规的事件发生了新的变化之时,那么又一篇新闻报道就诞生了。

(3)重要性。

重要性是指新闻事件具有震撼人心,能在某种程度和范围内产生较大影响的那种特质。重要性是新闻价值的主要因素、核心因素之一。重要性包括我们通常所说的思想性、指导性、针对性、普遍性、传播性。试想一下,“一个普通人今天换了一件新衣服”,如果这个人平淡无奇,那么这件事相对于这个个体是有影响的,但不足以成为新闻;如果这是一位山村孤儿,受到党和人民的关怀,快过年了,收到一件作为新年礼物的新衣服,而且同他一块的山村孤儿都收到了同样的新年礼物,那么这就可以判定为是一条新闻,因为这个事件的影响力是新闻记者站到一定的高度上看到在两节前后,党和政府对山村孤儿的关心慰问的问题。

(4)显著性。

显著性是指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具有引人注目的特质,很显然,这是指新闻事件的非同寻常之处。即这些人所处的地位比一般人要高或者显著,或者这些事发生的场合及性质也非一般事件可比,自然影响力要大于一般事件。尤其是我们生活中的政界、商界、娱乐界的名人和要人,在他们身上发生的许多事件都具有显著性特质;生活中发生的暴力、犯罪、金钱等事件大多也具有这种显著性特质,因而受到受众的关注。但是,需要强调的是,新闻记者寻找新闻线索也不要故意寻找那些鲜为人知的低级刺激的事件,我们提倡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旋律的事件传播。

(5)接近性。

接近性是指新闻事件具有令受众关切的特质。这种接近主要是指地理位置、职业、年龄、心理及利害关系等方面的接近。一般情况下,与受众的距离愈接近、关系愈密切的事件,受众就愈关注。这是因为,受众在接受新闻信息强度、对比差异、时新性、趣味性等刺激以外,求近心理、关联心理也是一种重要接受定式。比如,即将面临退休的机关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非常关注中央关于养老金的并轨政策;孩子要考大学的家长则更关心高考制度改革的相关信息;普通市民更关心与他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水、电、气、暖的信息等。所以,具有接近性的新发生的新事件,其新闻价值必定是大的,传通性必定是广的。

(6)趣味性。

趣味性是指新闻事件具有引人喜闻乐见的特质。受众对一个发生的事件喜闻乐见,才有兴趣进行传播。生活中有许多的软新闻正是符合了受众“求趣”的轻松心理要求,呈现在茶余饭后受众的餐桌上、笑谈中,以满足受众轻松娱乐的信息需求。同时,趣味性往往伴随着求异性,也满足了受众对未知世界的探知心理需求。

四、注意事项

(1)具有新闻敏感的能力,是一个新闻从业者初始工作的第一道门槛。如果这道门槛跨越不过去,那么很难论及采访、写作等其他工作步骤。

(2)新闻敏感能力是具有培养空间的,多数从事新闻记者职业的人都具有这种被培养的潜质。

(3)一个具有良好新闻敏感能力的人,一定是通过外在工作环境的熏陶,再加上自我的认真观察、学习、感悟、思考等方能获得这个能力。

五、实训操作

项目教学的实训方法,总的特点是“做中学,学中做”,即让学生组成学习小组(每个学习小组成员以6个学生为好,不要超过7个学生,且男女均衡),自己动手按照指导教师预先设计好的程序实施实训内容。指导教师所起的作用是设计实训内容和用适当的方法引导学生;学生在实训的过程中能够充分发挥自我主动性,其所暴露的难点问题也呈现出显著性及多样性;指导教师有针对性地从理念高度、方法实用的角度指导学生完成实训任务,学生在“行动”与“行动的过程”中完成实训任务,最终掌握该实训技能。整个实训过程里,学生始终是小组讨论、分析研究,运用团队的智慧和力量解决问题的主体角色;指导教师始终是设计、引导、指导的主导角色。此过程也在实训任务完成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责任心、团队精神、耐挫力等基本素质。

1.解析“新闻”定义的关键内涵点——“新”

一位职业记者,每天接触的信息无数。如何才能从纷繁复杂的事件中发现新闻,一般来讲,具备了“突发性”和“影响力”的“突发事件”是我们甄别是否是新闻事件的首选。

根据例文1-4运用博物馆看展法进行“新”事件要素判断的实训。

项目教学中的博物馆看展法是指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基础小组,以基础小组为单位,先进行讨论分析,把讨论结果放在全班进行展示(就像博物馆,每个组员都能看),让基础小组之间互相学习交流。派出去的组员再回到自己所在的基础小组把学习来的成果与本组的结果进行再次研讨形成本组最终的结果。最后,指导教师根据每个基础小组存在的问题,指导点评正确答案,让学生的印象更为深刻,完成了2次讨论、2次过程实施,从而达到学习目的。

(1)实训步骤。

工具:每个学生准备笔记本1本、笔1支;小组准备8开展板1个、彩笔若干支、彩纸若干张、剪刀1把、胶水1瓶;1间50平方米带有黑板的标准教室。

第一步:布置任务(8分钟)。

组成6人为一组的基础小组。小组中的每个组员先独立认真地阅读例文1-4中的新闻事件,将自己判定该事件是新闻的“理由”以关键词词条的形式写出来,并以书面形式记录下讨论成果。

例文1-4

上海外滩发生踩踏事件[7]

中国网络资讯台 突发快讯【上海外滩发生踩踏事件 致多人倒地不起】中国网络资讯台上海1月1日电,今天凌晨1点左右,记者经与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联系,基本确定,今晚上海外滩发生踩踏事故,多人受伤,其中部分重伤。对于是否有人员死亡的问题,该中心工作人员拒绝回应,只告知抢救工作正在进行中。

第二步:小组讨论(10分钟)。

每个基础小组的组员比较自己和同组其他组员的答案。小组组员相互讨论,各自说出理由,最后形成本组共同的答案。

第三步:小组制作展板(20分钟)。

小组以词条的形式将答案用彩笔和彩纸醒目地书写出来,每张词条应具有统一的色彩和设计装饰图案。小组将词条贴在展板上,展板由每个基础小组自行设计,要求富有创意、生动形象。在规定的时间内所有的基础小组将展板贴在指定的位置。

第四步:小组展示(20分钟)。

每个基础小组派一个组员做讲解员,另一个组员做记录员。讲解员仔细讲解本组的讨论结果,回答其他的基础小组提出的问题,记录员认真进行记录。本组的其他组员可以到其他的基础小组进行观摩、提问。

第五步:小组二次交流(10分钟)。

派出去的所有组员回归基础小组,把听到的、看到的通过比较分析的方式补充本组结果的不足,修正本组的讨论结果。每个基础小组在观、说之中将最后的答案展示在展板上。

第六步:教师点评(20分钟)。

指导教师针对每个展板的讨论结果以及存在的问题,解析正确的答案并说明理由,以便学生加深印象。

(2)评析内容。

构成重大新闻事件理由之一:上海外滩从未发生过踩踏事件,这是第一次发生,具有新闻事件的“新”的要素。

构成重大新闻事件理由之二:这个事件具有真实性。

构成重大新闻事件理由之三:这个事件发生在上海这个国际知名的大都市(知名地点),发生在新年的钟声敲响之际(特殊时间)。与此同时,世界各地都在举行迎新年的活动,相似性高,关注度高。

构成重大新闻事件理由之四:这个事件涉及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损失,与受众的切身利益紧密相连,影响力大。

构成重大新闻事件理由之五:由这个事件涉及延伸到在重大节日期间,各地应对安全隐患进行排查、疏导、管理等,此类事件的影响面甚大,可以追踪连续报道。

2.在“变化”中发现新闻

一位新闻记者可能会遇到地震、海啸、洪水、空难等,但不是每天都能遇到这样的突发事件。因此,在纷繁复杂的常规事件中,能够判断出哪些是新闻事件,这才能体现新闻记者的新闻职业敏感。

以下运用扩展小组法进行“变化”事件要素判断的实训。

项目教学中的扩展小组法是指运用小组人数、层级逐步扩展、提升的方法,在小组扩大的同时,逐级进行讨论,不断吸纳新的分析成果,最后形成大组的一致结果。这种方法的优势在于学生能有4次学习吸纳优秀观点的机会,相互取长补短,从中获得学习的知识与技能。

(1)实训步骤。

工具:每个学生准备笔记本1本、笔1支;小组准备8开展板1个、彩笔若干支、剪刀1把、胶水1瓶;1间50平方米带有黑板的标准教室。

第一步:布置任务(5分钟)。

指导教师给出案例:某地历年三九天的平均温度都在-20℃左右,可是今年三九天的温度却是-8℃,并且持续了10天左右。针对这样一个事件,你能发现什么新闻线索?每个学生独立思考上述问题,在笔记本上记录下自己的答案。

第二步:两人合作(5分钟)。

两位同学组成一个小组,讨论比较自己和搭档的答案,最后形成小组共同认可的新闻线索,并写在笔记本上。

第三步:四人一组(10分钟)。

一个2人小组与另一个2人小组组成4人小组。小组组员讨论、比较相互的答案,形成本组共同认可的新闻线索并写在笔记本上。

第四步:小组合作(10分钟)。

一个4人小组与另一个4人小组组成8人大组,在大组中讨论、比较答案,并形成大组组员共同认可的新闻线索。把答案贴在展板上,展板的制作要富有创意。

第五步:展示成果(20分钟)。

每个大组在展板上展示自己的讨论结果,并由一个组员宣讲本组的观点。在讲解时,指导教师和其他大组的组员可以实时进行提问。

第六步:教师点评(15分钟)。

指导教师根据每个展板的讨论结果,激励正确的新闻敏感方式,同时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引导性思考评析。

(2)评析内容。

正常的冬季应该是寒冷的并且会下雪,而现在的暖冬既不冷又不下雪。这就是“变化”。面对这种“变化”,我们能敏感地发现什么呢?我们应该循着由冷变暖的思路,运用联想、发散思维方式来寻找变化着的真实“事实”,比如:

①既然是暖冬,至今还不下雪,那么滑雪场还有生意可做吗?

②既然是暖冬,天气不太冷,那么商场里冬季的保暖衣物、取暖用品等还会热销吗?

③既然是暖冬,本来因为天气寒冷运输困难而涨价的蔬菜等食品现在涨价了吗?

④既然是暖冬,都市的供暖时间是正常还是延迟了呢?

天气变化只是一个现象,而隐藏在这个现象变化后面的新闻线索则通过新闻记者的新闻敏感神经在广阔的空间里被发散式发掘出来。

按照这样的思维方式,一位新闻记者通常会被所在媒体分配到某几个行业口子上把关,其目的:第一是第一时间该记者能知道这些行业口子上发生了什么新的事件;第二是这些行业口子如果发生了新闻,媒体也会通知该记者来承担采写任务。那么,怎样才能第一时间发现新闻、不遗漏新闻呢?新闻记者就是通过“有无变化”和“变化大不大”两个思考角度来“发现判断新闻”和“发现判断大新闻”的,比如:

去年葡萄丰收挣钱了,今年葡萄丰收却赔钱了?为什么?影响到谁?

今年的外贸出口同比去年增加了30%以上,为什么?

去年年底,农民工讨薪比较艰难,今年又到年底了,农民工讨薪又会遇到哪些新问题?有没有解决的新政策和新措施呢?

……

循着这样寻找“变化”的思路,常常带着“为什么”来观察事物,新闻记者会发现新闻就在自己的身边。

3.搜寻与老百姓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新闻

所谓重大的新闻,就是俗称的爆炸性新闻。这类新闻一定与老百姓的利益密切相关。它可能关系到人的生命财产,也可能关系到老百姓的吃、穿、住、行。作为新闻记者,千万不能忽视我们的主流受众。因为这个群体是所有媒体的主流消费者,也只有他们能形成强大的舆论力量。所以,只有老百姓这个大众群体感兴趣的事件,其传通性才大,从而影响力才大,才能形成重大新闻。

以下运用旋转木马法进行重大新闻事件判断的实训。

旋转木马法是项目教学中一种非常有情趣的实训方法。其主要方法特点是让学生通过旋转,达到与自己周围的同学形成讨论群体,分析和交换学习成果的目的。学生在旋转中吸纳了更多自己的视角所无法触及的理念、知识、技能等领域,同时也在旋转中建立新型的同学相互关系。

(1)实训步骤。

工具:每个学生准备笔记本1本、笔1支;小组准备8开展板1个、彩笔若干支、剪刀1把、胶水1瓶;1间50平方米带有黑板的标准教室。

第一步:任务布置(5分钟)。

全班学生先独立思考“生活中哪些事件涉及大众群体的切身利益”这个问题,将问题的答案写在笔记本上。

第二步:教师提示(3分钟)。

指导教师根据这个问题,针对全班学生提示几个关键词或关键点,如老百姓最关心与自己生活关系密切的吃、穿、住、行等问题。

第三步:内圈交流(8分钟)。

让全班学生到标准教室,站成内外两圈,两圈的人数基本相等,男女间隔有序,学生两两面对面。内圈学生在5分钟内将问题的答案向外圈相对应的学生讲述完毕。外圈学生只准听和记录,即使有不同的观点也不许交流。

第四步:外圈交流(8分钟)。

外圈学生顺时针旋转5人,旋转后,外圈学生向与自己相对应的内圈学生讲述自己以及从内圈学生那里学习过来的成果,内圈学生只准听和记录。

第五步:内外混合交流(5分钟)。

外圈学生再逆时针旋转5人,回到最初的位置,与内圈学生一起相互交流自己学到的、听到的答案。内外圈学生相互交流、取长补短,补充修正自己的答案。每个学生记录交流的全过程内容,形成自己的最终答案。

第六步:学生组成基础小组(15分钟)。

组成6人为一组的基础小组。小组中的每个组员将自己听到的、记录的融合在一起进行讨论,最后把经过小组讨论而形成答案的词条贴到展板上,选一个组员进行讲解。

第七步:教师点评(20分钟)。

指导教师在学生旋转学习中,深入到学生交流组中,观察并倾听学生交谈的内容,但不做讲解,即使学生的讲述是错误的也不更正,只记录下学生存在的问题与错误观点。最后,指导教师针对展板里学生的讨论结果、存在的问题,解析正确的答案并说明理由,以便学生加深印象。

(2)评析内容。

生活中的重大灾难性事件基本上都属于重大新闻的范围,如地震、海啸、空难、泥石流、矿难等。这些事件基本上都呈现出百年不遇、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巨大的事态状况,与老百姓的生命关切度高、心理震惊度大,因此这类事件首当其冲属于重大新闻。

生活中还有一类与大众群体的利益密切相关就是大众的吃、穿、住、行等事件,如水、电、暖、气。新闻记者会发现在这些事件中有众多的人群的利益关联其中。关注这些事件中的价格、供应链、便民与否、安全与否等变化信息,就会成为重大新闻。

4.校内实训基地实训

学生利用校报、校电视台等进行培养新闻敏感职业习惯的实训。

5.校外实训基地顶岗实习

学生利用校外新闻媒体进行培养新闻敏感职业习惯的综合实习。

六、总结点评

(1)新闻线索的发现是新闻记者从事新闻工作的第一步,新闻价值的判断则是决定新闻记者在短时间内掌控新闻价值发展取向的职业底蕴所在。

(2)新闻记者敏感的“悟性”来源于对社会生活知识的广泛涉猎、兴趣与研究。

(3)新闻记者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新闻敏感能力,并使之形成职业习惯。

七、拓展提高

(1)春节期间,某个小学生的妈妈给她买了一身新衣服,某贫困山区的小学生收到捐赠的新衣裤。这两件事,哪个是新闻?为什么?

(2)如果你是新闻记者,你会怎样去发现新闻线索?

(3)为什么民生新闻总会引起受众强烈的反响,产生巨大的影响力?

(4)梳理一下生活中哪些行业、哪个地方会发生重大新闻。

(5)梳理、解析下列新闻事实中发现新闻线索的逻辑路径。

超级病毒埃博拉在西非疫情已经失控 致330人死[8]

美联社报道,无国界医生组织20日称,埃博拉疫情在西非的暴发已经“完全失控”,目前已造成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几内亚330多人死亡。此前埃博拉病毒的致死人数的最高纪录是1976年在扎伊尔共和国(现称刚果民主共和国)出现的首次记录在册的疫情暴发,当时报告的死亡病例有280例。此次埃博拉疫情暴发是去年年底或今年年初从几内亚开始。

……

埃博拉病毒肆虐西非:中国境内是否会被病毒污染?[9]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最新通报,埃博拉病毒自今年2月在几内亚出现以来,截至7月20日,已有1093人被感染,有660人死亡,其中死者最多的是塞拉利昂,达219人。而埃博拉病毒还在几内亚、利比里亚及塞拉利昂继续蔓延,这些国家的居民健康体系受到严峻考验。为防止埃博拉病毒传入中国,边境检疫部门已加强相关检查。

……

尼日利亚成功遏制埃博拉疫情[10]

世界卫生组织(WHO)20日正式宣布,在经过42天的观察后,尼日利亚已没有埃博拉病例,继塞内加尔后正式“脱埃”。这距离病毒“登陆”尼日利亚整整4个月。埃博拉病毒已蔓延至欧美国家,目前中国暂未出现埃博拉病例。

……

上述三篇新闻报道是有关同一个新闻事件的,为什么一个新闻事件可以采写出这么多篇的新闻报道?其报道的角度有什么不同?新闻记者各自选择了怎样的新闻主题?由这个新闻事件所引发,我们通过发散思维,针对这个新闻事件还可以发现、预测哪些可以报道的角度?

(6)针对每年都要发生的各行各业惯常的大事,新闻记者应该如何去发现常规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