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希望:2015年国家奖学金获奖学生风采录
- 田祖荫
- 3字
- 2020-07-09 18:06:59
天津市
在南开成就最好的自己
南开大学 马雪娇
马雪娇,女,汉族,1992年4月出生,中共党员,南开大学旅游与服务学院旅游管理专业2012级本科生。曾获国家奖学金、周恩来奖学金;南开大学“闪亮之星”;校长杯辩论赛最佳辩手等奖项。
两年前,我在《读者》杂志上面看到一句话:如果你明知道你所做之事产生的效果微乎其微,你所追逐的目标实现的可能性近乎渺茫,你是否还会坚定,还会努力?我决定在南开园中寻找答案。
慢慢求索 做学术坚定的读书人
每一位南开学子都将周总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殷殷期望作为自己的奋斗动力,但我知道从一介书生到国之栋梁注定是“路漫漫其修远兮”,于是我将动力化为“从无字句处读书”的脚踏实地。
三年中,我获得了连续两年专业排名第一、90%以上专业课90+的优异成绩。我问自己,你是否可以更好?我两度获得校团委青年理论研修立项嘉奖,立项评委对我评价道:你是全校为数不多的可以连续两年荣获嘉奖的本科生。我再问自己,你是否可以更好?作为旅游学子,我从专业知识角度出发,关注国家海洋旅游发展,助力强国战略,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国家旅游智库研究专辑》上发表题为《滨海旅游城镇发展经验与实践探索》的论文。另外,我还在中国西班牙旅游大会和管理科学国际研讨会,发表了两篇会议论文,展现南开学子的学术风采。
默默无闻 做脚踏实地的实践者
然而学术上取得的成绩并不代表我是一位合格的南开旅游人,旅游学子“知行天下”的秉性和气质仍需要我于平凡的实践中增进见识。南开大学校园解说员的角色给了我一次把理论运用于实践,沉淀自我,开阔眼界的机会。这份工作,这个平台,让我接触到了形形色色的人,从南开学生,到校外人士,从成功企业家到外国友人。去年冬天,中国年度十大外国友人之一的美国人林登先生来到南开园,他告诉我他喜欢听南开的老故事。站在思源堂前面,我告诉他当时化学学院的邱教授用一堂精彩绝伦的全英文课程征服了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一堂课换来了南开的一座楼。我还告诉他这是南开园在战争烽火之中遗留下的唯一一座建筑,地面高炮、飞机地毯式的轰炸没有让它倒下。60年前,周总理用智慧展现大国外交风采;60年后,旅游学子希望用努力创新民间外交之路。或许,多年以后,高1.937米的校钟,周总理62号的学号,这些细节会被淡忘,但哪怕有一位南开校友记得有一位学姐带领他看过南开的斑驳建筑,有一位外国友人记得在中国有一座美丽的大学名为南开园,有一个声音曾向他讲述过那个美丽地方发生过的美丽故事,如此足矣。我断不能因为这份影响微乎其微甚至随岁月流逝会愈益淡漠,就放弃去坚持。
孜孜以求 做永不言弃的追梦人
作为一名南开旅游人,我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自己的平凡方式,在兑现着一句话:总理,这盛世如你所愿,而我一直在努力。每次站在全国甚至国际的平台之上,我都深深感受到一句话:南开之精神,旅游专业之积淀,在我身上的印记最为深刻之际,便是我内心最为强大之时。2015年的秋天,我迎来了步入南开以来最为珍贵的收获——周恩来奖学金。
我接到南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从书中的资料我第一次听说周恩来奖学金,并且知道那是南开本科生最高荣誉。我在南开园第二主教学楼里看到了当届周恩来奖学金获得者的展板,那一刻我内心悸动了。我扪心自问,何时我可以站在周恩来奖学金的评选会上?何时我可以获得周恩来奖学金?距离它我还有多远?我第一次站在周恩来奖学金评选会上时,与许多优秀的前辈同台竞技,我是第15名,周恩来奖学金近在咫尺却是擦肩而过,但我真的看到了差距和未来努力的方向。
当我再次站在21位评委面前,突然间觉得那不是一次竞争,更像是一次分享,为现场的每一个人讲述我的过往三年。这一次我第4。特别的,我还收到了周总理的侄女周秉德老师的寄语:“祝贺你所取得的成绩,希望你以这份嘉奖为新的起点,勤于实践,积极从实践中积累经验,探索规律。”同时我也更深刻地体会到了一句话“成长和成熟就是水到渠成这么简单”,尽管起初我离它那么远。
不知从何时开始,我们习惯了舍远求近,习惯了自动筛掉那些不太可能的事件。后来我发现即使我拼命地攥紧,时光的沙漏也会在我的指缝间溜掉一些东西,但总好过我最后两手空空。我感谢在南开的过往三年让我用亲身经历验证了一个信念:纵使我所产生的影响微乎其微,纵使我想实现的目标近乎渺茫,只要它的价值被肯定,我就要有所坚信,追逐着我的追逐。回首过往,我的心境恰如一句话:终于等到你,还好我没放弃。
[师长点评]
南开大学旅游与服务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白长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