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实践项目

项目1:文献研读心得

篇目:(1)马克思:《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1853年6月)

(2)《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

(3)洪仁玕:《资政新篇》(1859年)

(4)康有为:《上清帝第二书》(1895年5月)

(5)梁启超:《变法通议》(节选)(1896年)

(6)严复:《原强》(1895年3月)

流程:(1)教师向学生提供阅读文献信息:可从图书馆借阅的参考书目,可供下载比较可靠的网络地址,电子版的可阅读文献需设置并发送到公共邮箱供学生下载。

(2)教师在课堂上对阅读文献做简单讲解,提出撰写读书心得报告的具体要求。

(3)学生阅读文献,撰写并按时提交读书心得报告。成果可以PPT、经过整理的资料片、学术论文等形式呈现。

(4)教师评定成绩并做简要小结、反馈。

评价:

项目2:观看音像资料

资料:

1.电视连续剧《太平天国》(部分内容)

《太平天国》以中国历史上的太平天国农民战争(1851—1864年)为背景,演绎出一段历史故事。

19世纪中叶,清朝正在衰落中,吏治败坏,民不聊生。洪秀全与冯云山、杨秀清、萧朝贵、韦昌辉、石达开等人在广西以拜上帝会组织群众,密谋举事反清。1851年,洪秀全等人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宣布起义,揭起反清大旗,建立太平天国。太平军离开广西后,北上湖南、湖北,沿长江顺流而下,清军无力阻挡。1853年,太平军占领江苏南京,定都在此,改名天京,分兵北伐及西征。太平天国在最盛时占有长江中下游大片土地,本来形势大好,可是诸王之间的矛盾日渐加剧,终于酿成1856年的天京事变,太平天国从此走下坡路。清政府在汉人把持的湘军、淮军及外国势力协助下,在1864年消灭太平天国。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悲壮地失败了。

电视连续剧《太平天国》,由黑龙江省著名作家张笑天编剧,剧组成员阵容强大,演技精湛。该剧全方位展现了太平天国农民战争从金田起义到天京陷落的全部历史,成功地塑造了洪秀全、杨秀清、石达开、洪宣娇、陈玉成、李秀成等太平天国之群体英雄形象。

2.电视纪录片《幼童》

留美幼童的故事和一个人的名字联系在一起,他就是被称为“近代中国留美第一人”的容闳。容闳(1828-1912年),广东香山南屏镇(今属珠海)人。1841年入澳门马礼逊学堂。1847年,该校校长、美国传教士布朗因病提前回国,要带几名学生赴美留学,容闳在其帮助下来到美国,入麻省孟松学校。1850年容闳考入耶鲁大学,1854年毕业,为中国最早的留美毕业生。回国后的容闳得到曾国藩的重用,大胆提出了他的“留学教育计划”,得到清政府的批准。到1872年中国开始派遣第一批留美学生,其间历经18年的风云变幻和漫长等待。有人说,如果没有容闳,中国肯定迟早也会派遣学生出洋,但既不可能这样早,更不可想象会有幼童出洋的奇想。容闳个人的传奇经历,造成了清王朝历史上出现的留美幼童这样一个破天荒的事件。一个从来自诩为天朝上邦的古老帝国为何要做出这一千古奇事?这120名幼童都是谁?当年谁家的父母甘愿送年幼的孩子出洋?

1872年8月11日,容闳率领幼童30人赴美并担任留美学生监督。他们从上海出发,开始了计划15年的留学生活。他们从上海起航,跨越太平洋,在美国旧金山登陆,来到了一个建立尚不足百年的年轻共和国。他们乘坐刚刚贯通北美大陆的蒸汽火车,到达美国东部的新英格兰,分散居住在美国友人家中。中国留美幼童以惊人的速度越过了语言障碍,成为他们就读的各个学校中成绩优异的学生。在世界格局发生巨大变化的时刻,他们来到了引领这场工业革命变化的最前沿。1876年,中国幼童在美国参观费城世界博览会时,在西式服装外面仍然加罩长衫,而若干年后当他们脱去长衫和美国孩子一起在运动场上追逐,甚至剪去辫子的时候,命运将把他们推向何方?

在美国新英格兰工业重镇的机器声中,在马克·吐温的小说的陪伴下,中国幼童在一天天地长大。中国学生分散在康州和麻省不同的中学学习,他们群体所取得的优异成绩,让美国人惊叹不已。根据不完全统计,到1880年,共有超过50名中国幼童进入美国大学学习,其中22名进入耶鲁大学,8名进入波士顿的麻省理工学院,1名进入哈佛大学,3名进入纽约哥伦比亚大学。中国学生迅速适应了在美国的生活、学习。当他们平时心灵上受到的沉重压力一旦排空飞去,言论思想便都和旧教育的规范不合;当他们脱去长袍厚靴,穿上运动装;当他们学会划船、溜冰、跳舞、唱歌、野营,日甚一日地爱上异国的文化习俗,他们已经身不由己地踩到了危险的禁区边界……

1876年,清政府改派吴子登出任留美学生监督。吴子登虽支持洋务运动,自身也通晓英文,但思想不够开明,且官僚习气严重,对派遣留学生常持异议。1881年,吴子登请求清政府将幼童们全部撤回,迅速得到批准。从8月21日起,除少数人抗拒不归外,首批留美幼童分3批启程回国。回国后的留美学生参与了中国最早的电报、矿山、铁路的建设。他们历经了中法海战、中日甲午战争等中外战争。当年,李鸿章和曾国藩策划选送幼童出洋这一“千古未有之奇事”时,满怀期望这些出洋学生在掌握西人擅长之技后,可以帮助中国渐图自强。但是,当留美幼童回国之后,在变革的道路上举步维艰的国家,却接二连三地遭受致命的重创,濒临亡国的边缘。20世纪初年,在灾难深重的中国,留美幼童——这些西学所造之子的命运又将如何?他们是否已经成为李鸿章的陪葬?

晚清政坛的变化,使得这批西学所造之子的命运也随之发生变化。曾经被认为西化过重、失信于朝廷的这一批留美学生,在20世纪初年,纷纷成为朝廷重臣,他们活跃在铁路、电报、矿冶这些新兴产业。在外交领域,他们更是当仁不让地代表清王朝,足迹遍布世界各地。1919年,这些当年的留美幼童平均年龄已是六十岁的时候,中国爆发了五四运动。这群号称在民主、科学国度长大的留学生,显然已经被高举“德先生”“赛先生”这两面大旗的新青年们遗忘。他们满口地道的英文,保留着西方人的生活习惯,但在一个革命了的社会,他们不但会被人看成前清遗老,还有洋奴之嫌。在中国的历史舞台上,是他们谢幕的时间了。这是一个百年的传奇:一群孩子的悲欢离合,一个古老国家的命运跌宕。他们是荒原中第一批探路人,是惊涛里最早的远航者。他们欢乐、哭泣、成功、失败。他们亲历激荡的百年,被遗忘,又被重新发现。

3.电影故事片《甲午风云》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摇摇欲坠,日本帝国主义蓄谋侵华,于1894年在中国沿海挑衅生事。北洋大臣李鸿章及亲信“济远”舰管带方伯谦等畏惧日寇,极力主和。日寇得寸进尺,击沉中国商船,百姓无辜遭难。以“致远”舰管带邓世昌为代表的爱国官兵和威海百姓,面对日寇的嚣张气焰,毫不畏惧,坚决要求与日寇开战。但李鸿章借口保存海军实力,多次拒绝官兵们的请战要求,邓世昌还因揭露方伯谦而被革职。日寇不宣而战,清军爱国官兵和百姓的主战声浪一浪高过一浪,李鸿章被迫起用邓世昌。北洋水师右翼总兵刘步蟾贪生怕死,在海战中故意打错旗号,使北洋舰队旗舰被日击沉。邓世昌率领“致远”舰代替旗舰指挥出战,全舰官兵英勇作战,击中日军舰“吉野”号。战事愈发激烈,但我方弹药却已用光,作战形势非常不利,邓世昌决定直接硬撞敌舰“吉野”号,不幸遭遇鱼雷,全舰官兵以身殉国。

4.电视连续剧《北洋水师》

“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这是光绪皇帝悼念邓世昌的挽联。曾经威震世界的北洋水师是如何建立,成为亚洲第一的?又是如何葬身大海,最终走向覆灭?《北洋水师》真实再现了丰岛海战、黄海海战、朝鲜平壤大战、辽东战役、旅顺大屠杀、山东威海大战等历史场景。

1855年船政大臣沈葆桢创办福州船政学堂,培养了中国第一批年青的海军军官,他们先后成为福建水师、北洋水师的指挥官。1877年3月,这些优秀的海军军官一部分到英国海军学院留学,背负了国家给予他们的厚望重托。而明治维新后的日本,抓紧购买和制造军舰,加速发展海军,派遣的军官也在英国留学,成为他们后来的对手。1874年,日本借口琉球渔民被杀侵略台湾,派兵在琅峤登陆。

1884年8月,福建马江海战爆发。1888年,威震世界的北洋海军正式成立,拥有大型铁甲舰2艘、巡洋舰8艘、炮舰6艘、鱼雷艇16艘、练习舰5艘……合计56艘,官兵4000多人。

1894年7月25日,日本海军在朝鲜牙山口外丰岛海面突然袭击清军运兵船,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日本陆军在舰队护送下强行登陆朝鲜,向驻防在平壤的清军猛攻。9月17日,在黄海大东沟海域,北洋舰队与日本联合舰队爆发了规模空前的大海战,双方互有损失。日本陆军在辽东半岛登陆,11月6日攻占金州。11月7日是慈禧太后60大寿,她置国家安危于度外,传谕听戏3天。同日,日军攻占大连,开始向旅顺进攻。占领旅顺后,日军进行了疯狂的大屠杀。两万中国人被杀害,旅顺全城仅幸存日军为掩埋尸首而留下的36人。随后,日军占领海城,攻占辽东半岛并向山海关逼近。1895年1月,日军在山东半岛登陆。北洋水师退守威海刘公岛,坐以待毙,最终全军覆没。

5.电影故事片《谭嗣同》

1898年6月11日,清光绪皇帝颁布诏书,决心变法维新。他召见康有为,电召梁启超、谭嗣同赴京。慈禧太后闻讯,任命亲信荣禄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拱卫京畿。

谭嗣同在应诏路上看到黄河岸边哀鸿遍野,深感不变法不足以强国。谭嗣同来到京城与康有为、杨深秀等维新派相聚。他们感到皇上下诏变法以来,总是步履艰难,慈禧太后处处阻挠,王公大臣阳奉阴违,而一般小民更有不问是非、妄想借变法以自肥。守旧与维新势同水火,光绪的政令根本无法实施。新旧两派为了扩充实力,又都瞄准了新军首领袁世凯。老奸巨猾的袁世凯八面玲珑,两边讨好,不动声色。

1898年9月,光绪帝召见谭嗣同。君臣二人一言一行都被左右太监密报慈禧太后。刚毅、怀塔布等旧臣也从中阻挠,架空光绪;更有光绪皇后等人不知国家危难,一味陷害翁同、珍妃等变法的支持者。谭嗣同等为推行新政,革除积弊,抓住礼部六堂阻挠维新派王照奉折事,奉请皇上罢免了怀塔布等6大臣。维新派初战告捷,满朝大臣则如丧考妣,状告到慈禧那里。慈禧悲叹:这天下乱了!守旧势力开始调兵遣将,伺机反扑。荣禄奉慈禧太后令暗调董福祥、聂士诚部进驻天津,调袁世凯进京,密谋借9月天津阅兵之机废掉皇上。

光绪实际被软禁了,他传出密诏:“今朕位几不保……设法相救……”情况紧急,谭嗣同决定亲自出面力劝袁世凯起兵勤王,拯救变法,背水一战。谭嗣同冒雨会见袁世凯,要他率兵杀掉荣禄,对慈禧太后实行兵谏。袁世凯表示:一定竭尽死力,诛除奸贼,保护圣上。谭嗣同以为乌云散走了,袁世凯却飞驰京城,将谭嗣同此行密报慈禧。慈禧、荣禄等火速由颐和园返回紫禁城,发动了戊戌政变。光绪被幽禁,慈禧太后重新垂帘听政,清兵开始满街搜捕维新派人士。大刀王五想保护谭嗣同杀出京城,谭嗣同却要他先救出皇上。王五告诉他力量微小,难以成事。谭嗣同长叹一声,表示放弃逃出,要取义成仁。梁启超也劝谭嗣同随他出走日本,亦为其拒绝。谭嗣同最后拒绝了刚从家乡赶来的妻子的劝阻,终于将机会变成永别,被清兵押走。

京城西南菜市口刑场,临刑的谭嗣同高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慷慨赴死。

血水和雨水一起洒满了菜市口。

6.话剧《北京法源寺》

《北京法源寺》根据李敖先生同名小说改编。它讲述的是,“天公无语对枯棋”的沉疴晚清,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为首的爱国维新派人士,在光绪皇帝提出维新变法、颁布“明定国是”诏书之后,为中国寻找出路的“百日维新”过程。

故事起自唐代古刹北京法源寺。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三位变法核心人士,住家离寺庙很近,三位经常庙里走动。谭嗣同、梁启超虔诚信佛,二人结拜法源寺,缘定三生。光绪皇帝召见康有为,完成了等待多年的一次相见。康有为提出变法主张,得到皇帝信任。变法93天,慈禧干涉。眼看变法失利之时,光绪帝命秘书杨锐带出“密诏”,着维新派人士火速筹谋“救驾”事宜。康有为想到握有兵权的袁世凯,着谭嗣同夜访住在法华寺的袁世凯,商议营救光绪皇帝之策。袁世凯最终没有完成使命,揭发变法为“政变”。慈禧废黜光绪皇帝,变法在轰轰烈烈的103天后失败。慈禧训政,康有为、梁启超海外流亡,以谭嗣同为首的“戊戌六君子”血溅北京菜市口。

1921年,康有为与梁启超重游法源寺,原本要好的师徒二人,因“保皇还是革命”的政见不同,而缘尽法源寺。该剧的核心思想为“庙堂高耸,人间戏场”,试图堪破生老病死,堪破政治棋局,堪破人伦俗世,堪破道德文章,堪破社会伦纲,堪破历史千载,堪破宇宙万象……

流程:(1)教师提供音像资料来源,提出撰写观后感的评审标准和要求。

(2)学生在观看影视资料的基础上撰写观后感。观感可有多种形式,包括学术论文、PPT、经过整理的资料片等。

(3)学生提交观后感并进行交流。

(4)教师根据学生完成情况评定成绩并计入平时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