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

一、牢牢记住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全面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必须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这一重大论断出发,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探索,锐意改革,不断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

(1)在改革开放中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必须解放思想。解放思想是改革创新的基础和法宝。1978年,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邓小平同志要求把党的工作重心转到经济建设上来,必须坚持改革开放、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纵观历史,正是依靠解放思想,我们党和国家才走出了两个“凡是”的羁绊,不断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与三十多年前改革开放初期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不同,当前,我国新时期面临着新问题、新情况、新挑战,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现状不仅需要技术,也需要制度设计,尤其是需要紧紧依靠人民,努力实现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

(2)以全面深化改革迎接世界范围内的产业革命。当前,国际上正处在新产业革命的前夜,第三次工业革命浪潮在发达国家兴起。美国、欧洲正在采取措施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迎接这场革命。在这样的国际大背景下,中国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放眼世界,大步迈进,迎头赶上时代潮流。回顾历史,我们不能忘记,19世纪中叶,由于清王朝的闭关锁国、固步自封,中国失去了参与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现代化浪潮、产业变革和科技革命的机遇,使中华民族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中,落后于发达国家,遭受了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和凌辱,民族蒙受磨难,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自那时起,探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一代代仁人志士的梦想。当前,面对第三次产业革命,中华民族必须通过改革创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其体制机制适应国际上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革命的发展趋势,使中华民族在新的历史时期,能够昂首挺胸,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引领世界潮流。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能自强。

(3)以改革开放破除前进道路上的体制机制障碍。改革的目标永远是依附于发展目标的。当前,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系列突出问题需要通过改革来取得突破,在经济领域,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消化产能过剩,抑制产能过剩行业的投资继续增长,遏制房地产领域继续分化以及企业经营成本不断增加等;在社会领域,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实现利益格局合理化,解决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消除社会风险和社会冲突;在文化领域,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规范文化产业发展,积极推动基本公共文化均等化等;在生态文明领域,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努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生态环境、食品饮水安全等问题。改革只有进行时而没有完成时。

二、充分认识只有发展才能夯实实现中国梦的物质文化基础

(1)发展是党和国家的根本要求,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之所在。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2012年,尽管中国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世界第二位,但是中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只为世界平均水平的60%,综合国力还亟待提升。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现在,我国大部分群众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出现了中等收入群体,也出现了高收入群体,但还存在大量低收入群众。”[24]要解决好这个问题,一靠完善收入分配体制机制,二靠发展。既要做大蛋糕,又要切好蛋糕,做大蛋糕靠发展,切好蛋糕靠改革。发展要靠实干,“实干才能梦想成真”。“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靠发展,靠实干,靠脚踏实地的劳动。要通过发展来破解前进道路上遇到的各种难题。

(2)只有坚持以发展为主线,才能紧紧抓住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各项事业的牛鼻子。全面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必须从中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样一个基本国情和中国作为一个经济大国但不是经济强国这样一个基本事实出发,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紧紧抓住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这个牛鼻子。要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深化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不断夯实实现中国梦的物质文化基础。只有不断推动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同步发展,才能切实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切实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转到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上来。以生态环境为例,中国面临着老百姓日益感受到和越来越迫切需要解决的生态环境压力,这也是世界上一些仁人志士关注中国的因素之一,甚至有人认为,若是处理不好这个问题,中国的持续稳定发展会大打折扣。而解决好这个问题,一方面要依靠促进生态文明的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另一方面更要靠发展来提供强大的经济保障。

三、始终坚持国家稳定才能不断推进改革发展这一基本前提不动摇

(1)稳定的社会秩序是国家发展改革之优势发挥的基础。全面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必须从中国新时期利益格局多元,从中国的长期持续发展和国际环境复杂这样一个形势出发,始终把保持社会稳定摆在重要位置,探索实现国家安全、人民安居乐业的新方法。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只有社会稳定,改革发展才能不断前进,只有改革发展不断推进,社会稳定才会有坚实的基础。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的承受能力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实现改革、发展、稳定的有机统一。国际经验表明,一个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可能会陷入中等发达陷阱,例如,拉美国家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出现动荡就反映出这样的现实——社会缺乏秩序会导致国家发展陷入中等发达陷阱。一个国家的各种发展优势得到发挥,必须有一个稳定的社会秩序,必须使民众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达成共识,建立起畅通的交流渠道和良好的交往氛围。只有凝聚共识,才能形成发展合力。

(2)通过改革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当前利益格局多元已非三十多年前所能比拟,地区差距、城乡差距、群体差距、行业差距等巨大,利益调整困难。面对复杂的利益格局,一定要坚持从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冷暖安危放在心上,及时准确了解人民群众所思、所想、所盼、所忧、所急,把群众工作做实、做深、做细、做透,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确保社会稳定有序,充满活力。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种社会矛盾逐步显现出来,出现高发、多发现象,当前主要体现为贫富分化、反腐形势严峻和社会价值渺茫等。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矛盾凸显出国家亟须一个“震荡整理”的调整时期,在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上实现突破性的变革以适应新的历史形势。由于过去一个时期,在改革发展过程中,涉及合理利益格局的调整没有到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也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如何在社会承受能力与改革力度之间寻求平衡就成为社会稳定的关键。既要达到改革的目的,又要避免造成不可控的社会动荡是处理发展、改革、稳定之间关系的关键。正是基于这一点,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提高改革决策科学性,广泛凝聚共识,形成改革合力。

(3)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高效化解国家风险和经济社会风险。国家的强大稳定是人民安居乐业的前提。国际形势继续发生深刻而复杂的变化,全球经济社会量的对比有利于保持国际形势的稳定,但也要看到,影响国际形势变化和对比的稳定和不稳定因素也在不断增加,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和国内形势,一定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风险意识、责任意识,全面做好发展、改革、稳定的各项工作,着力解决好发展、改革、稳定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有效防范各种危机和风险,努力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从国际方面看,要正确处理对外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发展利益、公民安全;从国内方面看,要努力处理建设好社会秩序、激发社会活力。必须看到,在传统领域和非传统领域,可以预见和不可预见的风险因素都在增多,正是基于这样的新的历史形势和发展特点,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的重大决策,从组织上破解中国在新时期发展改革中的安全难题。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是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化解新时期国际国内各种矛盾和问题的重要举措,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着眼于全球、立足于本土来实现国家和社会“大稳定”的重大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