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外部曲式

以《诗经》为例,《诗经》都是入乐的歌曲,曲谱已经失佚,但音乐家杨荫浏依然可以从歌词中分析出《诗经》包含的曲式。

从《诗经》第一类《国风》的歌辞中间,最容易看出民歌曲调的重复和变化情形。从第二类《雅》——包括《小雅》和《大雅》——的歌曲中间,也可以看出,在贵族文人的写作后面,有着民间的歌曲为基础;它们的结构形式,大体与民歌相同,是出于民歌的体系。只有第三类统治者所特别重视的《颂》,见得是比较杂乱、不规则,很少与民歌有共同之处。除了《颂》可不予注意外,在《国风》和《雅》两类歌曲中间,我们可以看到十种不同的曲式。[16]

这是从歌词追溯音乐曲式。同样,《楚辞》中的曲式,也是可以从歌词中寻找到的音乐因素。杨荫浏对宋词的音乐性的寻找也是从词本身开始的。由此可见,歌词或歌词背后的音乐结构与外在曲式经常一致。

歌词从《诗经》出发,一路走来,已经积累了极其丰富的体式。单纯从杨荫浏分析出的《诗经》中的十大曲式看,在现代歌曲中依然存在。列举如下:

(1)《桃夭》曲式(《国风·周南》):A1+A2+A3+……,歌例《在那遥远的地方》。

(2)《殷其雷》曲式(《国风·召南》):(A1+主歌)+(A2+主歌)+(A3+主歌),歌例《让世界充满爱》。

(3)《苕之华》曲式(《小雅》):(A1+B)+(A2+B)+(A3+B),歌例《叫我如何不想她》。

(4)《东山》曲式(《国风·豳风》):(A+B1)+(A+B2)+(A+B3),歌例《马儿啊,你慢些走》。

(5)《野有死麇》曲式(《国风·召南》):(A1+A2+A3)+B,歌例《妈妈的歌谣》。

(6)《丰》曲式(《国风·郑风》):(A1+A2)+(B1+B2),歌例《故乡的云》。

(7)《行露》曲式(《国风·召南》):引子+A+B……,歌例,《我爱你,中国》。

(8)《斯干》曲式(《小雅》):A1+B+A2+C+A3,歌例《旗正飘飘》。

(9)《大明》曲式(《大雅》):A+B;歌例《梦驼铃》。

(10)《九罭》曲式(《国风·豳风》):A+B1+B2+B3+C,歌例《一支难忘的歌》。

三千多年前《诗经》中保持的古歌结构,依然在现代歌曲中重现,这不是有意的继承,而是歌曲本身的要求,也是歌词对音乐的各种召唤可能。这些应和方式并没有随时代变化而消失,正在于歌词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所具有的内在基本构造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