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丝路佛境
  • 王棣
  • 2923字
  • 2020-07-09 19:50:30

香积寺——骑马过山门,身在心无住

天竺有众香之国,佛名香积。“香积”一词源于《维摩诘经·香积品》,“有国名众香,佛号香积,其界一切皆以香做楼阁,经行香地,苑园皆香,其食香气周流十方无量世界。”香积国是用食物鲜花等香气来供养佛的国度,佛教的维摩诘居士曾于香积如来处,化得众香钵盛满香饭以饱众僧。香积,多么旖旎的名字,似乎连高高在上的佛国也有了烟火的气息。

窗外是纷纷扬扬的雪花,顺着风斜斜地吹过来。这场雪下了两个多小时,触目所及之处全是雪国一般。稀稀落落的阳光穿过彩色玻璃窗布满了桌上,仔细看去,小小的埃尘在光柱中凌乱地飞舞,反射出的棱角也带有温柔的气息。冬日的午后简直静谧得可爱。平静对于我,向来是一种刻意的安排。我坐在桌前,用陌生的音色,轻轻读出摊开在面前的故事。安静的氛围被打破,而我,就是那个自我的破坏者。

穿过热闹的子午大道一路向西,车流渐渐稀少,然而又像约好了似的,在临近香积寺重新汇集到一处。西安信佛的人多,外地来香积寺拜佛的也不少。恰逢正月十五,在寺庙几百米远处车辆就难以行进。

一到香积寺,首先映入眼中的就是大大的牌坊,上书“净土祖庭”四字。

被认为是阿弥陀佛化身的善导大师曾在此讲法30余年。唐高宗永隆二年(681),善导圆寂后弟子为纪念其功德,便修建了中国佛教净土宗正式创立后的第一个道场香积寺。净土宗东晋时由天竺传入中国,开祖于庐山慧远。相传慧远和十八高贤共结莲社,同修净土,故净土宗亦称“莲宗”或“白莲宗”。继盛于北魏,从并州道绰大师,至长安光明善导大师才集其大成,故人们认为净土宗的实际创宗者是善导,尊他为二祖。

净土宗奉为经典的是“三经”,即《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和《阿弥陀经》。净土宗认为,末法时代众生依靠自力成佛极为困难,必须依仗阿弥陀佛的愿力才能摆脱轮回到达西方净土。而依仗愿力的方法就是信愿行俱足,专念阿弥陀佛的名号。“阿弥陀佛”是梵语,意为无量光明,无量寿命,无量智。我们日常最为熟悉的观音菩萨就是阿弥陀佛的随侍。唐代为避太宗李世民的名讳,简称观音,自此便为后世所沿用。

所谓西方净土,是大乘佛教的说法,十方三世有无数佛,每一个佛都有属于自己教化范围的国土。这些国土清净无染,相对于世间所居的“秽土”而言,自然可谓“净土”。在国内的一些寺院里面,可以看到过去世(燃灯古佛)、现在世(释迦牟尼佛)以及未来世(弥勒佛),而另一些寺院中,显然又有所不同,供奉的是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娑婆世界的释迦牟尼佛和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净土与禅宗合流之后,影响力更为扩大,有些地方甚至出现“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的景象。如果说华严宗是通过借助于统治者的力量将其变为“国教”,那么净土宗则是通过简便易行的方法将佛教变为普遍信仰。

上香的信众极多,不少人在寺院门口就开始几步一磕头地跪拜。密密麻麻的人占据了本来就不大的空间,似乎抬起脚来就很难找到落地的地方,我只能随着人流缓缓前行。

穿过香积寺的大殿,便是开阔的大院了。高高低低的红蜡烛不仅插在两层香炉上,更插在了肉眼所及的一切角落。火光在寒风中微微闪烁,小小的火苗被风吹得不停晃动,还有不少人手执蜡烛凑在火堆上努力想要将其点燃。烛光映在被寒风吹得红彤彤的脸上,仿佛镀了一层玫瑰色的基调。正月十五点蜡烛的做法来自西安的民俗,也属于佛教里供灯的传统。在佛前点灯,可以让自己眼睛明亮,心智聪明,不生黑暗世界。民俗的说法有些不同,大家认为,供佛的蜡油滴在手上可以消业。我蹲在蜡烛旁,将手指上滴一点蜡烛油,薄薄的红红的,再揭下来宛如褪掉一层外壳。通过揭掉烛油这一简单的仪式,可以与旧的自我告别,同样的,过去所犯的错误也一并消除了。

唐朝时香积寺规模极大,有“骑马闯山门”的故事,而现在只能从遗址中依稀看出当年的风采。入山门的台阶两旁雕刻有龙形,不知道哪个年代建成,看上去好似元代宫廷御用青花海水行龙文扁瓶上的造型图案,或者后者是对前者的仿造也未可知。寺院由青砖铺地,整体色彩稳重而不黯淡,间或雕刻有栩栩如生的莲花。莲花雕工精美,枝叶舒展,又难得的主次分明。佛教中有“步步生莲花”的典故,香积寺的地砖可能就是根据这一点来设计的。唐代的香积寺虽未被列为皇家寺院,但是武则天和唐高宗都曾来此礼佛,并将“倾海国之名珍”、“舍河宫致密宝”赐给香积寺。最高统治者对香积寺的另眼相看也带动了朝堂内外上至王公大臣下至贩夫走卒的热情,香积寺一时间香火极为鼎盛。

寺内还保存有许多金石文物,仅历代雕刻就有119件。东西两边的回廊曲折蜿蜒,路旁的墙壁上留有历代名家珍贵的墨迹。从篆书隶书到行书楷书,各有特色。于猛然间,发现一块碑文,不知何人所书,笔触刚劲有力又不失潇洒,雄厚却又带一点落寞,一时间不由得失神注视。身边人影幢幢,无一驻步,我独与此神交。凝视许久,友人寻我至此,凝视半晌后叹道:“这字我可写不出。”是的,不是因为水平不够,而是因为缺失了那人背后的境遇。书法,也是气法,什么样的经历造就什么样的气魄,也决定什么样的锦绣文章。

寺内现存唐代建造的善导塔是公元680年修建的。塔是一座正方形密檐式仿木结构砖塔,由特殊烧制的青砖砌成。塔身为平面正方形,壁厚两米,现存十一级,高三十三米(据载原为十三级)。陕西历史上的多次地震将它的顶部残毁,与闻名遐迩的小雁塔颇有神似之处。因而很多只见过照片的人都会误认为是小雁塔。

塔身周围保存有鞍形的十二尊半裸古佛,雕刻精巧,只是很多都已消失,只留下空荡荡的佛龛。塔身虽然有些残破,但相较于其他唐代建筑来讲,已然算是保存较为完好的了。善导塔开有一门,前面台阶上放置几个蒲团供信众礼拜。由于塔上空间较小,放眼望去皆是排队等着叩拜的身影。有一老妪,几乎直不起腰来,仍然扶着塔壁慢慢右绕行走。她神色肃穆,步履坚定,让人一看就对佛法产生巨大的信心。我本欲找她攀谈一下,终究还是默默地站在她身边,没有勇气去打扰。

仔细望向塔壁,有一抹黄土似的痕迹形似西行取经的骆驼,连骆驼两旁背负的水囊也刻画得生动形象,不知道是天然形成还是有意为之。善导大师的舍利相传存放于此,斯人已去,晨钟暮鼓,花开花落,寂寞黄卷难掩千年的失落。虽然香积寺仍然香火鼎盛,但再也难现当年高僧一出,万籁俱寂唯有法音宣流的场景。思绪如塔上的青砖,厚重地铸就了香积寺穿越时空的坚强。

香积寺内建筑高低就势,错落有致而尊卑有序,轴线两侧则依地势布置方丈房、僧院、寺管院等,每一个园子大小规模都差不多,皆是方寸之中见天地。虽是冬季,仍然松柏苍翠,沿着曲径入园,可以想到四时花木摇曳如画,禅房静寂的景象。唐代诗人常建《过香积寺》有言,“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正是元宵佳节,寺院舍粥的日子,方丈的院落里早已坐满了正在吃饭的信众。我本欲到课堂听方丈讲法,便瞅着人与人之间的空隙穿到课堂门口,却发现课堂已然大门紧锁,只好怏怏离去。

回城的路上,朋友告诉我们,这条由西安城到香积寺的大道是由日本人捐款修造的,甚至连香积寺本身的修缮工作大部分也由日本人承担。虽然从感情上不愿意承认,但客观来讲,日本佛教和传统文化的传承,比我们做得好太多。又想起几日前在网上看到呼吁大家一起拯救西安千年古刹华严寺的呼吁,一时间五味陈杂,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