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千公里木骨拼图,德国民居一条路

最初对木骨民居感兴趣是因为一幅拼图游戏。那是一座黑白两色的大房子。粉刷得雪白的墙壁上黑色的木条格子横竖交叉拼出了既拙朴又奇妙的几何图案。在屋前姹紫嫣红的小花园的包围中对比鲜明,异国情调十足。每重拼一次这幅图画就让我对木骨民居的兴趣增加一分。

德国的木骨民居比图画还要漂亮

木骨建筑一条路是世界上最大的传统民居建筑博物馆

来到德国著名的“木骨建筑一条路”,置身于那些形态各异的木骨民居之中的时候,深感它们真是要比图画上还要漂亮。

人类在新石器时期就已有了用木头建造的简陋民居。中国、日本的古代木建宫殿可以上溯几千年的历史。木头和灰石这类建筑材料在世界各地都能很容易地找到,用它们混合建造的木骨式建筑却成了西欧一带的特色。它们多分布在德国、法国、英国、丹麦和荷兰几个国家,其中以德国的西部和法国的阿尔萨斯地区最为集中。

1990年,为了保护这种特殊的传统建筑,德国成立了“木骨建筑保护同盟”。从北起易北河、南到博登湖,长达三千公里纵贯德国西部的“木骨建筑一条路”上,有上百个大小城市和村镇加入了这一联盟。它们的木骨建筑各有各的特色,争奇斗艳,组成了独一无二的德国特色旅游黄金一条线。也可谓是世界上最大的传统民居建筑博物馆。

木骨式建筑又被称为“半木式建筑”,是用木头构成房屋的整体骨架,用其他建筑材料填充骨架之间的空间而成。填充物因房主的经济情况不同而各异,可以是砖石、黏土,甚至是碎石块。木骨式建筑的一个明显外观特点是它们的木头骨架显露在外,没有灰石的掩饰,因而看上去土、木截然分开,骨为主体,土墙为衬托。更为突出的是它们的木头骨架特意在颜色上与灰墙形成鲜明对比,从而显得更加醒目。这样一来,木头骨架不仅是建筑的支撑和承重部分,还为房屋的外表增加了结构鲜明的几何形拼条图案装饰,形成了这类建筑独有的美学风格。

木头骨架不仅是建筑的支撑和承重部分,还为房屋的外表增加了结构鲜明的几何形拼条图案装饰,形成了这类建筑独有的美学风格。

在建筑的细节和装饰上,根据不同地区的文化习俗和宗教特点,欧洲木骨建筑的种类繁多、各具特色。仅仅德国的木骨建筑就可以分为北部、中部和南部不同的风格。在北部的平原地区,民居比较低矮宽大,主要的使用部分集中在底层。中央是厅堂,大门直接与外面相通。两侧为储藏室和杂物间。起居室在后部通向小花园。它们的木骨架比较稀疏,之间的空隙较大。

中部平原与丘陵混合地区的木骨式建筑的特色最为鲜明和漂亮。它们多为多层的高大建筑。木骨的结构和图案更加复杂醒目。楼房多以砖石为基座,上面用横梁隔出不同的楼层。每层在墙壁上用纵向的木条隔出窗子的空间。在排窗的四周墙壁上用“米”字、“木”字、对角线和“X”字木条来加固墙体,形成了不同的几何形状。最上面是又尖又陡的房顶。

“X”字是德国木骨建筑墙壁上最常见的形体之一。在基督教的早期,“X”字是十字架的另一种形式,也是圣安德鲁的代表。因此又被称为“圣安德鲁十字架”。在德国北部的木骨建筑上还常常可以见到扇形有放射状花纹的木刻装饰。尤其是在16世纪以后的木骨建筑上更为常见。它是贝壳的象征,也代表了太阳的意思。

在排窗的四周墙壁上用“米”字、“木”字、对角线和“X”字木条来加固墙体,形成了不同的几何形状。

与英格兰木骨建筑通常为肃穆的黑白两色相对照的,是德国木骨建筑丰富的色彩。特别是在木骨建筑一条路沿途的村镇,也许部分是因为吸引游客。木骨式民居的颜色更加艳丽。墙壁多以红、黄、橙等暖色调为主,配上褐色、黑色的木格架。这些各具特色的房屋高高低低地排列在中世纪的小街两侧,或者围绕在小广场的周围,组成了一幅幅既古老又稚朴、既肃穆又活泼的美丽图画。

老房子的梁柱因长期受潮,在外力的作用下发生了变形错位,使得房子在垂直和水平等不同方向上严重倾斜。

在一些气候较潮湿的地区,一些有四五百年历史的老房子的梁柱因长期受潮,在外力的作用下发生了变形错位,使得房子在垂直和水平等不同方向上严重倾斜,门窗也变得歪歪斜斜,看上去摇摇欲倒的样子。尽管如此,这些危房仍在作为商店和民居而使用,因此更吸引了游人好奇和担心的目光。

漫步在塞尔的街道上,人们就像走进了一座木骨建筑的博物馆。

位于德国木骨建筑一条路中部的塞尔市离汉诺威市北面40公里,是一个人口不到七万的小城。小城的近五百座各式各样的木骨民居漂亮非凡,令人目不暇接。漫步在塞尔的街道特别是中心小广场上,人们就像走进了一座木骨建筑的博物馆。那些一座挨一座颜色不同、高低错落、宽窄各异的木骨小楼紧紧地排列在一起,像在向人们争相展示自己的美丽。从它们的结构和外表上,人们还可以清楚地看到从15世纪到17世纪几百年间木骨建筑风格的变迁。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塞尔在苏联红军的轰炸中几乎没有受损,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因此,这些精美绝伦的传统民居如今能保存下来,童话般地展现在世界各地前来观光的游客的面前。

位于德国中部的小城沃尼格罗德也有一个被木骨民居围起来的小广场。广场上最引人注目的是沃尼格罗德的市政厅。看上去与其说它是一座严肃的政府行政楼,不如说是一座像童话里的小仙女居住的精美的宫殿。红底黑格子由圣安德鲁十字架组成一条花边拦腰结在市政厅建筑的中央,托起弧形排列的窗子。两个哥特式高高的尖顶稚趣盎然,在市政厅四周围绕广场排列的木骨排屋上的木格架也都是小巧精美、古色古香。

与德国西部接壤的法国阿尔萨斯地区也是欧洲木骨建筑的传统代表。在地理位置上,可以说阿尔萨斯地区是“德国木骨建筑一条路”的西部分支。在历史上,阿尔萨斯地区曾经在法国和德国之间几经易手,可以说是既姓法又姓德,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相互混杂。在建筑风格上也是融会贯通。在阿尔萨斯的名城斯特拉斯堡的老城里,各种形式的木骨民居令人目不暇接。

在斯特拉斯堡观赏木骨式建筑,有两处最值得看的地方。一处是位于伊尔河分岔处的“小法兰西”木骨建筑群,另一处是位于著名的圣母大教堂广场上的卡梅泽尔楼。同是传统的木骨建筑,这两处却给予人们截然不同的感觉。前者秀丽优雅,后者沧桑肃穆。

与其说沃尼格罗德的市政厅是一座严肃的政府行政楼,不如说是一座像童话里的小仙女居住的精美的宫殿。

斯特拉斯堡的“小法兰西”区位于大岛,伊尔河在这里分支成了数条小运河,穿过了一片木骨建筑群落。这些具有法兰西风格的木骨民居的色彩不太鲜艳,以黑色木架、白色墙壁为主。但在排窗下放置了一盆盆红色粉色的天竺菊。鲜艳的花草使得素色调的房屋变得明丽。它们的倩影倒影在绿色的水面上别具一番风情。这片丽水畔的木骨民居是斯特拉斯堡著名的地标之一。

来到斯特拉斯堡的圣母大教堂广场,迎面看到古老的卡梅泽尔楼的时候,会感到一种很大的视觉反差。卡梅泽尔楼是中世纪神圣罗马帝国的遗迹,始建于1427年,是斯特拉斯堡保存完好的最古老的木骨建筑。这座高大的中世纪古老建筑极为庄严地矗立在广场的一角,深得近乎黑色的棕褐色楼体在四周以白色灰色为主的建筑的衬托下显得触目惊心。多层大量繁缛精美的木雕窗不但没有给它增加些许柔美,反而更显出了中世纪的神秘。

斯特拉斯堡的“小法兰西”区以黑色木架白色墙壁为主。但鲜艳的花草使得素色调的房屋变得明丽。它们的倩影倒影在绿色的水面上别具一番风情。

刚刚离开小法兰西,对那些秀美的木骨民居的印象仍历历在目,突然间出现在眼前的卡梅泽尔楼造成的视觉反差更加突出,不免有一种心灵上的震撼。这些下脚料一般、不起眼的木格木条,横七竖八地,竟然拼出了典雅秀美和温馨,也拼出了肃穆、神秘和肃杀。

卡梅泽尔楼是中世纪神圣罗马帝国的遗迹,始建于1427年,是斯特拉斯堡保存完好的最古老的木骨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