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简帛文明”与古代思想世界新知

中国古代学术在20世纪中国发生了两种巨大的转变,一是由于同西方学术在空间上的接触和受其影响,中国古代学问走上了学科化和专门化之路,造就了现代性的学术形态,如考古、历史、文学、哲学、宗教等等;二是因在地下空间中发现了大量的文物和文献而产生了新的古代学问,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20世纪初开始并很快兴起的甲骨学、敦煌学和70年代以后走向规模化的简帛学。随着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河北定州八角廊汉简、山东临沂银雀山汉简、湖北荆门郭店楚简和上海博物馆藏楚简等的陆续发现和公布(注:“岳麓书院藏秦简”、“清华藏战国简”、“北大藏汉简”等都正在整理之中。我们有理由推测,地下可能还隐藏着许多不为我们所知的简帛文本。),“简帛学”已成为中国古代学术研究中最有潜质和活力的一门学问。这里所说的‘简帛’是包括了竹简、木牍和帛书在内的整个出土古籍。海内外学术界对出土简帛古书给中国考古学、历史学、文字学、文献学以及学术史、思想史和哲学史带来的广泛和深远影响,从不同的角度分别进行了探讨(注:有关这方面请参阅李学勤氏的《简帛佚籍与学术史》(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裘锡圭氏的《中国出土古文献十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池田知久氏的《池田知久简帛研究论集》(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李零氏的《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版)等。),尽管在如何具体评估这些影响方面我们的看法有所不同,但可以肯定的是,出土简帛确实为古代中国学术和学问的研究带来了强烈的刺激和巨大的活力,具体到古代中国哲学和思想研究领域同样如此。在许多方面,死而复生的简帛古书促成了古代中国哲学和思想世界的复活。(注:这是出乎古人意料之外的,对于那些遵循儒家教诲、为尽孝心而精心安排了陪葬品并希望亲人永远入土为安的人来说,就更是如此。‘复活’既意味着埋藏在地下的简帛的重见天日和死而复生,也意味着一个新的思想世界的重现。)我们这里的讨论,首先是提出“简帛文明”概念,从一些方面看看它为我们重新认识古代中国文明带来了什么;在此基础上,我们概括性地讨论一下简帛古书为古代哲学和思想史料、为古代哲学和思想世界带来了哪些变化和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