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风

产地分布:野生于丘陵地带山坡草丛中,或田边、路旁,高山中、下部。分布于东北、内蒙古、河北、山东、河南、陕西、山西、湖南等地。

成熟周期:花期8~9月,果期9~10月。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高30~80厘米,全体无毛,羽状复叶,叶片狭长,开白色小花。根粗壮,茎基密生褐色纤维状的叶柄残基。茎单生,二歧分枝。基生叶三角状卵形;顶生叶简化,具扩展叶鞘。

功效: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

【原文】

防风,味甘,温。主大风头眩痛,恶风;风邪目盲无所见;风行周身骨节疼痹,烦满。久服轻身。一名铜芸。生川泽。

【译文】

防风,味甘,性温。主治严重风邪导致的头痛眩晕,怕风;风邪所致的眼盲视物不清,因风行全身而使骨骼关节疼痛麻痹,胸中烦闷。长期服用能够使身体轻巧。又叫做铜芸。产于河流沼泽等水草丛生的地方。

【集解】

苏颂说:现在汴东、淮浙各州郡都有防风生长。它的茎叶为青绿色,茎色深而叶色淡,像青蒿但短小些。防风初春时呈嫩紫红色,江东人采来当菜吃,很爽口。它五月开细白花,中心攒聚成大房,像莳萝花;果实像胡荽子但大些;根为土黄色,与蜀葵根相似,二月、十月采挖。关中所产的防风在三月、六月采挖,但质轻空虚不如齐州所产的好。又有石防风,出自河中府,根像蒿根而色黄,叶青花白,五月开花,六月采根晒干,能治头痛眩晕。

李时珍说:江淮一带所产的大多是石防风,生长在山石之间。二月采其嫩苗做菜,味辛甘而香,称作珊瑚菜。它的根粗、外形丑,子可作种子。吴绶说,凡入药以黄色润泽的防风为好,白的多沙条,不堪用。

张元素说:防风味辛而甘,性温,气味俱薄,浮而升,属阳,是手、足太阳经的本药。

王好古说:防风又行足阳明、太阴二经,为肝经气分药。

李杲说:防风能制约黄芪,黄芪配上防风同用,其功效愈大,这是相畏相使的配伍。

徐之才说:防风与葱白同用,能行全身气血;与泽泻、藁本同用,能治风病;与当归、芍药、阳起石、禹余粮同用,能治疗妇人子宫虚冷。防风畏萆薢,能解附子毒,恶藜芦、白敛、干姜、芫花。

[主治]疗胁痛,肝风,头风,四肢挛急,破伤风。《名医别录》

治三十六种风病,男子一切劳伤,能补中益神,治疗目赤肿痛,遇风流泪及瘫痪,通利五脏关脉,治五劳七伤,羸损盗汗,心烦体重,能安神定志,匀气脉。《日华子诸家本草》

治上焦风邪,泻肺实,散头目中滞气,经络中留湿。主上部出血证。(张元素)

能疏肝理气。(王好古)

防风叶

[主治]中风出热汗。《名医别录》

防风花

[主治]治四肢拘急,不能走路,经脉虚羸,骨节间痛,心腹痛。(甄权)

防风子

[主治]治风证力强,可调配食用。(苏恭)

[发明]张元素说:防风,治风通用。治上半身风证,用防风身;治下半身风证,用防风梢。防风是治风祛湿的要药,因风能胜湿。它还能泻肺实,如误服会泻人上焦元气。

李杲说:防风治周身疼痛,药效较弱,随配伍引经药而至病所,是治风药中的润剂。如果补脾胃,非防风引用不可。凡项背强痛,腰痛不能转身,为手足太阳证,正应当用防风。凡疮在胸膈以上,虽然没有手足太阳证,也应当用防风。因防风能散结,祛上部风邪。病人身体拘挛者,属风邪所致,各种疮痈见此证也须用防风。钱仲阳泻黄散中重用防风,意在土中泻木。

【百草堂】

防风,古代名“屏风”(见《名医别录》),喻御风如屏障也。其味辛甘,性微温而润,为“风药中之润剂”。

防风,能发汗,又能止汗;能止泻,又能通便;能止血,又能通经。在同一味中药身上具有如此截然相反的性状,这在药材当中是非常少见的。这除了与防风本身的形状有关外,更重要的是因为配伍的不同导致的。

《施今墨对药临床经验集》中说“若属外感证,用麻桂嫌热、嫌猛;用银翘嫌寒时,荆防用之最宜”,可见荆芥与防风相配有达腠理、发汗散邪之效,二者相辅相成;张元素治四时外感,表实无汗用防风配羌活等;刘河间治三焦实热用防风配荆芥、硝、黄等。前者乃解表兼除湿热之剂,后者乃表里双解之剂。

防风配柴胡、羌独活等,能散风胜湿,升清止泻;防风配枳实(壳)能通便。

《经验后方》中说“防风,去芦头,炙赤、为末,治崩中”;而配伍厚朴、砂仁、陈皮、九香虫、制香附等,治妇女抑郁隐曲之疾。

对症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