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大言也。“
中华大帝纪年503年冬至,正式迁都平阳,称神都,汾河流域随着成为的经济文中心之后,又成为一个相当发达,人口相对密集的政治文化中心,大量的人才,财富涌集到这里,建立一个开放的时代帝都---神都。
冬至祈福。冬至前两天,道边的榆柳落光了叶子,枝干光秃秃的,上面还有些残雪堆积着。风物萧瑟,倒是远远近近的屋舍上都是白茫茫的一片。这两天的又一场暴雪,城中积雪盈尺。
用了两天的时间,动用了上千官军,好不容易才将京城内外的几条主要官道给清理了出来。
古风当然不是第一次看到天坛,不说眼前的这一座天坛,就是后世京城的那一座,以及唐朝的那处被挖出来的,他都进去参观过。
此时所使用的天坛,和他前世在京城看到的天坛,形制完全不同,反倒是跟旧唐都城的那座很像。
同样是圜丘,古风眼前的这一座上下分为四层,并非是白玉栏杆,白石台基,而是用黄土夯筑而成,上面抹了白灰。同时圜丘一周,按照地支,有十二条走上台顶的陛——也就是台阶。其中以正南方的一条最宽,以供天子行走。
古风从着侧面的台陛走上圜丘顶部。立于圜丘之上,并没有一览众山小的感觉。天子祭天的这座建筑其实并不高,每层八尺一寸,加起来只有三丈多,还不及北面的行宫主殿端诚殿。
古风也只有现在能上去,真正到了祭天的时候,仅有天子,以及天地神主,加上陪祀的太祖神位,可以站上台顶。其余千万神明、文武群臣,全都得排于陛下。
两人在台陛上仔仔细细的查看了一遍,天上的乌云更加低垂,天地一片阴暗,才不过未时,就已经像是夜晚。
稍稍犹豫了一下,一片片雪花就已然随风在空中狂飞乱舞。急急的从圜丘上下来,不过转眼的功夫,飞雪便是铺天盖地,视线中一片模糊。
国家大典,今年是迁都的一次,也是武帝81岁,九九八十一,武帝的大日子,武帝极其重视。
一般来说,由四岳兼大礼使,典乐任礼仪使,监察使则是仪仗使。
古风深有感触的点着头:“前两天才扫过雪,今天又下了,费了那么多气力,几乎都是无用。”圜丘被内外三重矮墙给,这三道围墙被称为壝。每道壝墙间隔二十五步。天子的大次就设在外壝。又有两排火炬,从大次一直延伸到圜丘前。
天时已至,百乐齐鸣,乐班齐声高歌:‘在国南方,时维就阳。以祈帝祉,式致民康。豆笾鼎俎,金石丝簧。礼行乐奏,皇祚无疆。’
随着歌声,武帝手持白玉圭,从大次中走出来。一步,一步,走近上下三层的圜丘。
走到圜丘祭坛下,乐班高唱的歌曲又一变:‘步武舒迟,升坛肃祗。其容允若,于礼攸宜。’此是伴随天子登坛的《隆安》之歌。
踩着歌词和节拍,武帝举步走上祭坛。
从昊天上帝,到众星星主,总共六百八十七位神祇,祂们的神位在圜丘上,按照层级高低上下排列。最上方的一层,有昊天上帝,有皇地祇,还有陪祀的太祖皇帝。下面则是五方天帝,曰月星辰,二十八宿等神主。
圜丘正南方的这一级级台阶,在此时,只有赵顼的双脚能踏上去。
因为他是天子。
武帝任命羲、和世代执掌天地四时之官,使人间与神明互不干扰,各守其序。自帝之后,天神无有降地,地只不至于天,明不相干,至中唯有人皇。
古风远远地望着圜丘祭坛,等待天子祭拜祭坛最上方三座神主。
尽管因为长达数月的准备,还有为时七曰的典礼流程,使得从祭的官员、将校都是有些懈怠,也都从心底里感到疲惫。但到了天子踏上圜丘台阶的那一刻,懈怠和疲惫从围绕圜丘的数万人的脸上、身上顿时不见。
随着天子踏上圜丘,仿佛天地神明的注意力都集中到此处。在这座祭天之所,多少人宁神静气,随着乐曲,轻轻动着嘴唇,一起默默的哼唱着大典韶乐。
这就是宗教仪式的感染力,除了极少数人,无人不沉浸在肃穆庄严的气氛中,就连韩冈自己,也差一点沉没下去。
儒门道统敬鬼神而远之,但礼天地、敬祖先,就是华夏一脉的信仰,而将皇帝和上天联系起来,更是儒门的重要成分。
但凡天灾,或是祥瑞吉兆,都是上天对天子和朝堂治政的评价。天人感应之说,虽然识者嗤之以鼻,但毕竟已经深入人心千多年。若是逢上大灾大疫,即便智者,也免不了会疑惑和动摇起来。
千万双眼盯着天子在圜丘顶上的一举一动。
一切都会一步步过来,就像此时天子登上圜丘祭坛,一步步的来到邱顶,向皇天祈福。纷纷扰扰的冬至神都大典结束了。
古风不止不觉到这个时代已经六年,而且还结了果,两儿两女,儿子一个叫云,赤所生。
一个叫海,小白所生,刚刚出生。女儿一个叫天,赤所生,一个叫夏,海子所生。一儿一女,古风还未见面。
古风告假,出游昆仑,上诉河源,尧帝大喜,昆仑有仙人,决定同古风西行。四岳大急,千方百计劝阻,终于打消了尧西行的念头,但巡游四方的种子已扎在心里。古风西行前,尧为古风设家宴,这可是破天荒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