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三国时琅玡阳都(今山东沂南县)人。幼年时父母双亡,流亡荆州,后隐居隆中(今湖北襄阳西)。207年冬,刘备礼贤下士,三顾茅庐,诸葛亮遂出山,自此以后便辅佐刘备父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是一位严于律己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官至蜀汉丞相,十分重视省身正己的表率作用。他在给后主刘禅的《出师表》中谆谆告诫说:“无论是皇宫中还是丞相府中的人,都应一律对待,提升、处罚、表扬、批评都不可有不同的标准。”他自己信赏必罚,以身作则。如他平时对马谡“深加器异”,于228年出兵祁山,提拔马谡为先锋,马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失守街亭,诸葛亮依照军法,挥泪将马谡斩首,还特地上疏咎责自己授任无方,奏请“自贬三级”,以示惩戒。

诸葛亮极力提倡为政清廉、生活节俭的风尚。他不仅要求部下勤俭朴素,更是处处身先士卒,身体力行。他在给后主刘禅的表奏中说,家中自有桑园田宅,子弟家属的衣食用度已经足够了。至于自己在外,并无别的进项。随身衣食都从公家处领取,即使到死的时候,也“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诸葛亮的确做到了这一点。他廉洁奉公的作风,对蜀汉的吏治起了很好的表率作用。临终时,诸葛亮留下遗嘱把自己葬在汉中定军山(今陕西勉县定军山),“因山为坟,冢足容棺,殓以时服,不须器物”。这与当时豪强大姓的奢靡之风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诸葛亮廉洁奉公,他治理下的蜀汉成为当时三国中政治最为清明的一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