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丰收和丰收悖论

有一年,老张的家乡风调雨顺,小麦的长势很好,老张的爸爸很高兴,辛辛苦苦种地,不就盼望着粮食丰收,多卖点儿钱吗?多卖点儿钱就可以给在外上学的老张(当时还是小张)多寄点儿生活费,儿子也能吃好点儿;多卖点儿钱就可以给家里换台新电视机,家里现在的这台电视机毛病很多,早该换了。总之,老张的爸爸很早就把卖粮食的钱的用处给规划好了。

到了收麦子的季节,老张也回家帮忙,虽然收麦子都用机器,但是一些零散的工作还是需要人来做的。果然不出老张爸爸的预料,那年的麦子比上年多收了1500多斤,真是一个丰年。邻居家的情况和老张家的情况差不多,乡亲们都挺高兴的。

可是没过多久,大家就都不怎么高兴了,原来从县里传来消息,今年因为小麦丰收,所以小麦的收购价格比去年下降了。这样一来,老张家里卖粮食所得到的收益和去年没丰收时差不了多少,这个结果让大家接受不了,这真是谷贱伤农啊!可又有什么办法呢?就是降价了也得卖,不卖粮食钱从哪里来?再说家里也不能长期存放这么多粮食。于是,老张家就把粮食卖了,老张爸爸预想中的新电视机也没有了。

【每天学点经济常识:丰收悖论】

小麦丰收了,粮食产量提高了,按照常理来说,农民的收益也应该提高,可事实是,农民的收益非但没有提高,反而降低了。这种反常的现象在经济学上被称为“丰收悖论”。出现如此矛盾的根本原因是:小麦等基本粮食作物缺乏需求弹性(需求弹性小于1),消费者对于粮食这类产品的价格变动反应迟钝。也就是说,粮食丰收的时候,其价格会因为供给量的增加而降低,但是消费者对粮食的需求量不会因为粮食价格的降低而有较大的增加。这样一来,收成好反而会让农民的总收益下降。

其实,丰收悖论不只存在于小麦等粮食产品上,很多和农民有关系的产品都存在丰收悖论。比如2008年时广东的沙糖橘大丰收,挂果增加了三成,但是价钱却降到了历史最低点。往年沙糖橘的收购价最高达到5块多一斤,零售价曾经涨到过每斤16块钱,可是2008年沙糖橘丰收后,其收购价却只有每斤七八毛到1块钱不等。这样的价格对于种植沙糖橘的果农来说,几乎是亏本的买卖。而且,当年的化肥比往年贵了三分之一,农药也涨价不少,工人的工资又高了不少,果农所受的压力是可想而知的。那么,为什么丰收了的沙糖橘会陷入“果贱伤农”的境地呢?

原来,前几年时沙糖橘受到市场的青睐,价格非常坚挺,种植沙糖橘的果农因此狠赚了一笔,他们用赚来的钱买来的“沙糖橘楼”“沙糖橘车”很让人眼红,于是很多人都开始种植沙糖橘,而政府也开始号召农民种植沙糖橘。于是,从2005年开始,沙糖橘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在2005年时,广宁县的沙糖橘种植面积仅仅10万亩,到2009年时就已经扩张到了23万亩。沙糖橘种植面积的增加加上沙糖橘亩产量的增加,造成了沙糖橘的供给量急剧增长,可是市场对沙糖橘的需求量却没有增长得那么快,于是沙糖橘的价格就下降了,再加上其他成本的增加,果农的收益当然就减少了。

那么,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其实,很多国家已经采取了行之有效的应对措施,比如对农产品进行补贴的农业补贴政策,有的国家甚至通过对农民实行休耕补偿的方式去控制农产品的供应量。我国所实行的粮食最低收购价、猪肉冻肉收储等惠农政策,则是通过政府购买来调控农产品的需求,为广大的农民排忧解难。此外,政府还应该继续加大对农民的补贴力度,不但要补贴粮食,还要在化肥、农药、农机服务等方面对农民进行补贴,只有这样,农民的收入才能增加,农业生产的积极性才会提高。

一家食品加工厂把粮食、肉类、鲜果,制成居家休闲、旅行皆宜的罐头、点心、零食,行销于国内外,其对农产品的需求量又岂是人们一日三餐可比的。市场需求增加了,农产品的价格自然就会升高了。

看到这里,有的朋友会说:既然种地不赚钱,那为什么不让农民在同一块土地上从事更赚钱的工作呢?这是因为农业是国家稳定的根本,农业的基础地位是不能动摇的。如果没人种地了,国家没有粮食,那么社会就乱了,所以一定要有一部分人去从事农业生产,只有这样社会才能稳定。可是,国家毕竟财力有限,农民单靠国家的惠农政策是很难大幅增收的。只有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才是农民增收的根本,也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破解丰收悖论。因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直接好处是增加了市场对初级农产品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