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从何时始到何时止

天色向晚,习习晚风中,豌豆轻啜了一口手中的咖啡,细细品味着不久前与陈旭的那场谈话,不知不觉陷入了沉思……

豌豆和陈旭是发小儿,这些年因为工作和学习不在一处,联系很少。但近来得知彼此在同一座城市,二人不约而同地萌生出小聚的想法,一个电话就将呼之欲出的约定落到了实处。

因为有青梅竹马的曾经,多年未见的他们,再次见到彼此时并未有丝毫的陌生。二人在咖啡店落座后,开始倾诉这些年生活中缺失彼此的空白,讲述着生活中的各种如意和不如意的大事小事,攀谈着工作上的种种困惑,犹如孩童时期帮着对方出谋划策。谈到拖延时,豌豆欲言又止。作为一位资深的“拖拉斯基”,她既想让陈旭帮自己出主意,又不想让他看到自己糟糕的生活。

了解豌豆脾性的陈旭,面对她的欲言又止,并没有表现出很着急的样子,而是在冬日温暖阳光的包裹下,用勺子安静地搅拌着杯中的咖啡。没能忍住的豌豆,在咖啡散发出的淡淡清香中,开始诉说拖延对她的生活造成的深远影响。

豌豆在一家设计公司上班,最近不管是身体状况还是精神状况,都糟糕到了极点。每当接到设计任务后,都会习惯性地夜夜失眠,早上睁不开眼,上班时头昏脑涨,本想着下班后把落下的工作补上,谁知下班后又不想动弹。陷入恶性循环的豌豆,越发地手足无措,精神也越发焦虑。

为了改变这种状态,她也曾做过一些努力,然而却总是败给恼人的拖延。比如,上周公司安排她做一份设计图出来,昏昏沉沉了一周的豌豆决定利用周末将设计图做出来。早上不到六点钟,她就洗漱完毕,坐在电脑前琢磨着该如何进行,七点半的时候她觉得肚子饿了,就为自己做了一顿早餐。为了不浪费时间,她边吃饭边放松,顺手点开了一直想看的那部电影,觉得那里面可能会有自己需要参考的东西。

在豌豆的放松中,这顿早餐吃了两个小时。看电影的时候,她内心也挣扎过,一个声音在提醒她:“赶紧去干活吧,这种电影对设计没任何帮助的!”另一个声音却在引诱她:“看电影也是为了工作,又不是纯粹的消遣,说不定下一个场景就是你梦寐以求的设计背景。”在两种声音的争执中,豌豆这场奢侈的电影看得心神俱疲。

收拾完碗筷后,豌豆觉得一阵头疼。一心想着工作的她,昨天晚上没睡好,今天又起了个大早,此刻整个人都困倦起来。是继续工作,还是先回床上躺一会儿呢?在这种纠结中,豌豆心不在焉地盯着电脑屏幕,头痛得难以忍受时才躺回床上。

当她醒来时,已是夜幕降临,在没开灯的房间里,豌豆感到一种无可救药的绝望。不知道该如何承受未完成任务的挫败,也不知该如何摆脱拖延衍生出的自责和折磨,甚至不知该如何继续接下来的工作。

听完豌豆的叙述,陈旭点燃了一支烟,在渐渐散开的烟圈中讲了这样一段话:“战胜拖延,很简单,也很难。你把问题想得简单了,它就简单了,相反你把问题想得复杂了,它也就困难了。从明天开始,从落满尘土的书柜中取下那本你想读却一直没时间读的书,坚持每天看一个小时,那么一周之后你就能将它读完。顺利完成这件事后,你再将这种方法运用到你的工作中,过不了多久,你就会看到改变,而且这种改变是令人欣喜的。很多事,怕的不是慢,而是拖延,一旦你迈出第一步,拖延就会离你越来越远!”一语惊醒梦中人,杯中的咖啡饮尽,豌豆决定明天要做出真正的改变!

故事中的豌豆是幸运的,在被拖延推着往前走的洪流中,能够认清自己的处境,同时有人及时点醒她。倘若一味地任其发展,最后很有可能患上焦虑症或抑郁症。研究表明,当我们压力很大时,神经系统会分泌出肾上腺素和皮质醇等激素,压力消失后,身体则会恢复常态。若是持续性的压力过大,这种激素出现后又会迅速消失,身体失去激素的保护后,则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如血糖升高、神经性失眠、自我修复能力减弱等。

豌豆的“从何时始到何时止”的拖延,属于“瞎忙型”拖延。这种人的表现通常是,一接到任务,就马不停蹄地去做,以至于连吃饭、睡觉、娱乐的时间都没有,有时甚至恨不得一个人当成两个人用。然而,实际情况是这样吗?答案是否定的,这种人像陀螺一样不停地忙碌着,然而做起事情来却毫无重点,逮到什么做什么,早该完成的事情迟迟没做,不该插手的事情却做得十分到位。看起来似乎全世界属她最忙,实际上却没创造什么价值,甚至造成资源浪费。

对豌豆来说,最糟糕的不是瞎忙,而是这种“瞎忙型”的拖延与她形影不离。就像周末,本来斗志昂扬地要把设计图做出来,却因太过焦虑造成精神不济,还很难投入工作中去。肚子在“抗议”,紧接着又被一场久违的电影诱惑,最后在内心痛苦的挣扎中精疲力竭,躺在床上一休息就是一整天。长此以往,工作和生活肯定会涌现出各种问题让她应接不暇。因此,豌豆真正要面对的不是工作产生的焦虑,而是积极地解决焦虑产生的根本原因。

不得不承认,适当的紧迫感能够使我们快速地完成任务。然而事情拖到火烧眉毛时,就需要承受巨大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不仅会消耗比平时多几倍的心理能量,整个人也会陷入焦虑和担忧中。即便事情能够顺利完成,也会觉得像是经历了一场生死,所以,在结果出现之前,就会害怕短时间完成的任务存在失误。

拖延不仅是一种处事风格,同时是一种习惯上的顽疾。拖延成性后,无形之中就会成为一种行为模式,而这种长期形成的恶习,即便你意识到了它对工作和生活造成了恶劣影响,想要立志做出一些改变时,但常常会因为它过于顽固,而无法轻易摆脱。若想从拖延的怪圈中挣脱出来,非下一番苦功夫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