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死狗烹难幸免

狡兔尽,走狗烹;

飞鸟尽,良弓藏;

敌国破,谋臣亡。

——汉·韩信

虽然汉人再一次夺回了中央集权,但如何巩固政权的问题还悬而未决。但当时的社会还是一个根基不稳、矛盾重重的社会,而洪武大帝朱元璋想建立的是一个“不知饥馑,耕者有其田”的理想社会,那么他要面对的必然是艰难险阻的荆棘之路,这其中的困难可想而知。面对如此情况,朱元璋选择了以雷霆手段解决现有矛盾,似乎只有这样才能完成上天赋予他的重整乾坤的重任。

▲朱元璋

事实果真会按照朱元璋的剧本进行吗?答案似乎也可以预料一二。当暴力取代了一切成为使众人俯首帖耳的工具时,带来的只能是暴力过后留下的更加千疮百孔的世界。这其中就有被称为千古冤案的胡蓝之狱。

胡蓝,是胡惟庸和蓝玉的合称。

胡惟庸,安徽定远人,早年历任许多职位,最后拜中书省左丞相,拥有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刚开始胡惟庸也算是兢兢业业、自觉奋进,干了不少令朱元璋赏识的事情,这才能有以后的风光地位。然而,当他坐上丞相之位,品尝到了什么是权倾朝野的滋味后,他的行事与思想也在悄然地发生着改变。

在独相多年的岁月中,他手握生杀大权,有的事情不报告朱元璋便径自执行。内外各部门的奏章,他都先拿来看,凡是陷害自己的,便扣下不上呈。他向皇帝隐瞒了不少事情,还擅自做出了许多出格之事。

是时,“四方躁进之徒及功臣武夫失职者,争走其门,馈遗金帛、名马、玩好,不可胜数”。他还在朝廷中不断培植私人势力,专政擅权。他的门下甚至出现了一个文臣武将齐聚的小集团。朱元璋为此深感不安,皇权与相权产生了激烈的冲突。

后来刘基生病,朱元璋派胡惟庸带医生探视,胡惟庸本就与刘基不和,便对刘基下毒致死。刘基死后,他更加无所顾忌。他与太师李善长勾结,将哥哥的女儿嫁给李善长的侄子李佑为妻。学士吴伯宗弹劾胡惟庸,差点掉了脑袋。此后,他权势更盛。在他定远老家的井中,突然生出石笋,出水数尺,献媚的人争相说这是祥瑞之兆。他们还说胡惟庸祖父三代的坟墓上,晚上都有火光,照亮夜空。从此胡惟庸更加高兴和自负,而且有了异心。

公元1380年,胡惟庸被人告发勾结倭寇谋反,准备在宴会上弑杀朱元璋。朱元璋听后知道时机已到,遂以“谋不轨”的罪名将胡惟庸下狱“磔死”,也就是俗称的“碎尸万段”,并夷灭其三族,此后,朱元璋以“其反状犹未尽露”为由,大肆抓捕朝廷内外官员,李善长年六十七岁,连同其妻女弟侄七十余人一并被处死。儒臣宋濂也未能幸免,皇后以及太子力保才使他没有被赐死,但很快就担惊受怕而死。朱元璋还编制《昭示奸党录》,布告天下。最后株连者三万余人,祸端持续竟达十年之久。

知识链接 磔刑与廷杖

传说远在夏朝建立之前的虞舜时代已经有了磔刑。明代的磔刑类似于车裂,就是把受刑人的头和四肢套上绳子,由五匹快马拉着向五个方向急奔,把人撕成六块。

廷杖,即在朝廷上行杖打人,一说最早始于隋朝。明朝的廷杖的主要惩治对象是朝中的官吏。不少受刑官员就死在廷杖之下,即便不死,十之八九也会落下终身残废。廷杖最高的数目是一百,但这已无实际意义,因为廷杖八十,就意味着双脚已迈进了阎王爷的门槛。而有些身体比较瘦弱的人,连二十下都不可能捱过。

▲蓝玉

蓝玉,安徽定远人,开平王常遇春的妻弟。年轻时在常遇春帐下领兵,勇猛过人,所向披靡,功至大都督府佥事。洪武四年到十五年,先后参与定四川、伐中原、讨西番、征云南等重大战役,战功卓著,洪武十二年秋封永昌侯。洪武二十一年(1388),蓝玉率十五万人征蒙古,一直打到捕鱼儿海(今贝尔湖),北元皇帝脱古思帖木儿随数十骑逃走,蓝玉大胜而归,封大将军、凉国公。

但蓝玉恃功骄纵,又多蓄庄奴,恣意横暴,夺占民田。他还私自占有了元朝皇帝的妃子(这是一种大逆的事情)。北征以后更甚,有一次天晚回师夜经喜峰关,城门没有及时开门迎纳,蓝玉竟然纵兵毁关而入,引发了朱元璋很大的不满。另外,蓝玉侍奉皇上酒宴时口出傲语,在军中擅自升废将官。他与冯胜、傅友德两个大将一起去征云南,回来以后,他们两个人都被封为太师,蓝玉自己被封为太傅,蓝玉为此常有怨言,朱元璋曾对其多次申斥。这些都加深了两人之间的矛盾。

洪武二十六年(1393)二月,锦衣卫指挥使蒋瓛(huán)告发蓝玉谋反,朱元璋趁机逮其下狱,蓝玉经过许多残酷的刑罚逼供后,只得招认,供称自己有意兵变,根据其口供,朱元璋又诛灭了近一万五千人。后来,朱元璋亲定《逆臣录》,内有一公、十三侯、二伯。军中宿将几乎被屠杀殆尽。

知识链接 锦衣卫

▲ 锦衣卫飞鱼服

当历史的车轮驶至明朝时,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一种极其特别的现象,那就是:街头巷尾的一举一动,无论是夫妻争吵还是市井打斗,早上发生,晚上就传到了皇帝耳朵里。这究竟是为何?原来是“锦衣卫”在作祟。

锦衣卫是朱元璋亲自创设的军事特务机构,直接听命于皇帝,掌管刑狱,行使巡察缉捕之权,下设镇抚司,从事侦察、逮捕、审问活动,且不必经过司法部门。锦衣卫的势力逐渐扩大,监视范围上到宰相藩王,下至平民百姓,稍有拂逆,就会家破人亡,被关、被杀的无辜百姓、正义之士不计其数。

经过这两起案件之后,文武群臣日日悸骇,唯恐祸事落到自己头上,上朝之前哀泣着与家人离别,每日回家时才露出点开心的颜色。

两案中臣子也有过错,好像并没有那么多的冤屈之处,为什么有人还说胡蓝冤狱呢?大概是在同情那些被牵连致死的人吧,他们大多数才是受了冤屈的人。正如本节开头所说,暴力手段的危害,在于破坏力大于收益。将如此多的人牵连在莫须有的罪罚中,人人自危,又哪有多余的精力治理社稷呢?百姓只想安安稳稳地过日子,却因朝政而多出了许多虚假的仁义道德。谎言与谎言结下了有毒的果子,大明的开端,就预示了整个朝代颠沛的命运,这不禁令人惋惜。

知识点思考 为什么历代都有开国功臣被杀?

对任何一个皇帝来说,确保江山万代都是至关重要的。每个开国皇帝都面临着这样的困境:他无法从功臣集团中百分之百分辨出忠臣和奸臣,但他又必须想尽办法保证自己的儿孙能顺利继承皇位。为此,皇帝们“宁可错杀三千,不可放过一个”,在不能辨别忠奸时,皇帝们选择了唯一的区别功臣的方式:有能力造反的和没有能力造反的。所以每一代皇帝都面临着同样的困境,面临着同样的选择,最后都作出了同样的滥杀,让我们后人见识了一幕幕闹剧。在皇帝眼中功臣们天然有罪,功臣可能没有造反之心,却有造反的能力。在权力的诱惑下,帝王把脸一变,无情无义地残杀立下汗马功劳的开国元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