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自我认知篇:学会认识自己的情绪

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驴天生就是用来拉磨或驮东西的,可是山上寺院里的那头驴并不这么认为。它每天在磨坊里辛苦地拉磨,日复一日,厌烦极了。这样的生活既枯燥,又平淡,驴就想,要是什么时候自己能够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就好了。

机会很快来了。一天,一位僧人需要去山下驮点东西,便让驴与他同行。驴很兴奋,终于可以出去见见世面了。到了山下,僧人将东西放到驴背上,然后又驱驴返回山上。奇怪的是,当他们返回时,路上的行人一看到驴便虔诚地跪在地上,对它顶礼膜拜。

驴很疑惑,也很惶恐,它看到人们对自己叩拜,慌忙躲闪。慢慢地,驴看到一路上遇到的人都是如此,它也就见怪不怪了。驴的内心有点飘飘然,它没有想到山下的人竟然如此崇拜它。再后来,遇到人群时,驴直接趾高气扬地停在路中央,心安理得地享受人们的叩拜。驴就这样一路风光地回到了山上。

回到山上后,驴认为自己身份高贵,死活也不肯拉磨了。僧人见状,无奈放驴下山。

驴刚走下山,远远地看到一伙人敲锣打鼓地迎面而来,心想这一定是人们在迎接它。于是,驴大摇大摆地站在路中央,等待着那伙人的到来。等那伙人走近,原来是一支迎亲的队伍。迎亲队伍被一头驴挡住了去路,人们心里不悦便驱赶它,驴子不解,人们更加反感,开始棍棒伺候。这下驴怕了,仓皇逃跑。

无处可去的驴逃回了寺院中,气愤地对僧人说:“人心最是险恶!我第一次下山时人们对我顶礼膜拜,但是今天却对我棍棒相加。”驴越想越气,一口气没提上来竟然气死了。

看着驴的尸体,僧人叹息道:“真是一头蠢驴,那天人们跪拜的不过是你背上驮的佛像啊。”

人生最大的不幸,就是像故事中的驴一样一辈子都无法认清自己。

尼采曾经说过:“聪明的人只要能认识自己,便什么也不会失去。”然而,对许多人而言,认识自己却是一个非常陌生的命题,人们既不去关注它,也很少去解答它。人无法认识自己,便不会相信自己,也不能够发掘和发挥自己的潜能。因此,正确认识自己不仅是开启自信人生的前提,也是我们提升情商的第一课。

哈佛大学曾经做过一个测试:请说出自己的十个优点和十个缺点,并记录下各自所用的时间。这个看似非常简单的测试却难倒了许多人,一个、两个优缺点人们似乎很容易想到,但是十个可就伤脑筋了。由此可见,自己对自己而言很多时候都是个熟悉的陌生人。那么,究竟我们应该如何认识自己呢?

1.我们需要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长处和不足,也就是优缺点;了解自身所处的位置;了解自己的内心需求等。在此,我们需要注意的是,每一个人都在不断地成长,不断地改变,所以在了解自己时也需要考虑自身的变化;再者,每个人了解自己的途径有很多种,除了通过自我观察和归纳总结之外,还可以借助外界的力量,如别人的评价,在从事某项工作时的表现等。

2.我们要认识自己的气质和性格。气质作为人的心理特征之一,有着较强的稳定性,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可塑性。人们认识了自己的气质类型,能更好地认识自己的心理活动,合理地发挥其作用。关于气质的类型,传统上将其分为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和抑郁质四个类型,每个类型都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和适合从事的工作。发现自己的气质类型,人们能更容易挖掘出自身的潜力,发挥特长;和气质一样,每个人的性格也是不一样的。性格是在生理因素、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下形成的,对一个人的行为方式有着主导性的影响。认识了自己的性格类型,能让自己的行为变得更加理性。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人也一样。只有弄清楚了“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才能够正确地定位自己,自信地去迎接人生的机遇和挑战,带给自己和他人更多的快乐。

与真实的自己同行

当她走在大街上,如果人们不看她的穿着,多半会以为这只是个普通的中年妇人而已。如果没有奇迹的发生,她原本也应该是个普通的中年妇人,甚至会过得很糟糕。她出生在美国南部的一个贫穷的黑人家庭,住在低矮且散发着一阵阵恶臭的屋子里,过着没有水也没有电的生活,只有一个还算是疼她的外婆。外婆识字不多,但用自己的方法教外孙女认字。六岁的时候她回到了自己的亲生母亲身边。她的到来让母亲十分不满,也许是因为她过于柔弱,过于卑微,以致常常成为亲戚们嘲弄和虐待的对象;也许是因为看到她,母亲就想到了那个负心汉(她的父亲)。总而言之,母亲很快就开始对她不闻不问,她就像是一株生长在旷野上的野草,孤独而又无助。这样的她很快便开始自暴自弃,和一群坏孩子一起抽烟、吸毒、喝酒、爆粗口,14岁的时候她生下了一个早产的婴儿。这样的她更加令母亲嫌弃,在送少年管教所也不行的情况下,忍无可忍的母亲想到了一个办法:把她丢给她的父亲。

她的亲生父亲和继母都是非常严厉的人,他们决不允许她像以前那样自我放纵。继母命令她每周必须背会20个单词,否则不许吃饭;父亲给她制定了一个严格的教育大纲,每周都有大量的书要读并且还要写读书报告。父亲对她说过一句话:“有些人让事情发生,有些人看着事情发生,有些人连发生了什么事情都不知道。”于她而言,她的整个童年几乎都是在黑暗中度过的,而父亲的这句话就像是一盏明灯,突然照亮了她的心灵。她时常会反省:自己究竟是其中的哪一种人?她很清楚,自己想成为那种主动“让事情发生”的人。尽管她的过去有些糟糕,但是并非一无是处,她看了许多的书,还很会说话,这些都是她的优点,不是吗?

认清自己之后,她迅速行动起来,主动报名参加了学校的戏剧俱乐部并积极参加各种演讲比赛,后来她在演讲比赛中获了大奖,得到了1000美元奖学金。“原来只靠嘴巴也可以赚钱”,这样的想法和经验大大地激励了她,她开始朝着“脱口秀”的方向努力。最终,她的努力换来了一家电视台老板的青睐,以年薪23万美元的工资聘请她做脱口秀主持人。成为主持人一个月后,她的节目收视率名列全台首位。她的脱口秀受到了许多人,尤其是家庭主妇们的喜欢,后来她又开了一档读书节目,在她的节目中推荐的新书总是能够迅速成为畅销书;她名下的一本杂志,尽管每期封面都是她这个中年胖妇人,内容有大约八成是广告,但还是吸引了200多万名读者……

她简直是一个为奇迹而生的女人。《纽约时报》曾经这样评价她:“这名女子今年50岁,既黑且胖,其貌不扬,庸俗、市井还粗鄙,但是有生气。”她就是美国著名主持人、演员,当今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女人之一——奥普拉·温弗瑞,一个创造奇迹并书写“两生花”般人生经历的黑人女性。

温弗瑞用自己的传奇经历告诉人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理想中的自己,但前提是你必须首先面对真实的自己。我们可以不优秀,甚至是很糟糕,但这就是真实的自己。与真实的自己同行,意味着对自己生命的接纳与认可,只有这样才能够让生命由内而外迸发出一种活力——《纽约时报》评论温弗瑞的“生气”,也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加自信地面对他人,真正用心去感受自己和他人的喜怒哀乐,创造属于自己的奇迹人生。

事实上,在每一个人的潜意识中都有一个“理想自我”。和不完美、经常被嫌弃的真实自我相比,理想自我是完美的,是被接纳和认可的。但即使这样,我们还是要勇敢地面对真实的自我,因为不立足于真实自我的理想,自我再美好也只能是幻想,对真实自我的背离只会让人更容易陷入一种“被抛弃”的失败感,尽管那个最先抛弃我们的人其实是我们自己;也只有勇敢面对真实自我,才能够看到它与理想自我之间的差距,而且还需通过努力缩小二者之间的差距。而这正是情商高的一种体现。美国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曾经在他的研究中将情商高的人解释为“一个能够让情感充分发挥作用的人”,他还提出“理想自我和真实自我之间的差距越小,意味着这个人的情商越高”。

勇敢面对真实的自我,与真实的自我同行,意味着对自身的接纳与认可,是自信心的一种表现,也是情商的基础。要做到与真实的自我同行,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尝试:

1.我们需要无条件地接纳自己,认可自己的存在价值。有一位哲学家曾经说过“存在即合理”,人也是一样。无论优点还是缺点,都是我们存在的一部分,也都有自身存在的价值。真正的自信源于内心对自我的无条件的爱,只有这样才算是做到了真正的自我接纳。

2.我们需要重建与自己的关系。作为一个社会人,我们从出生开始就十分重视与周围人的关系,我们“习惯性”地去“讨好”他人,在与他人的关系中构建安全感,与此同时形成依赖感。这种依赖感让我们丧失了自我的独立性,成了“别人心目中的自己”,从而远离了真实的自我。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完全有能力不再依赖他人,我们可以做自己的“父母”“朋友”等,去接替这些原本对自我造成影响的角色,去支持“自己”做真正的自己。一个懂得尊重自己的人,才能获得他人的尊重,也才能真正懂得尊重他人。

3.在更多的时候,我们需要给自己一个机会。在生活中,我们有时会因为曾经的一个失败经历或内心的一种对“我不行”的担忧而否定自己,这种否定不仅会削弱我们自身的存在价值,也会让我们越来越嫌弃真实的自己。要改变这种情况,我们只需要多给自己一个机会。多给自己一个机会,认真地去做,就会发现“原来我也可以”。千万别小看这句简单的话,它对建立自信、重新认识自己和周围人都有着重要而非凡的意义。

重视自己的第六感

A公司的会议室中,以董事长为首的集团领导和公司中层正在向前来视察的王副市长一行汇报工作。会议是以座谈会的形式召开的,副市长很亲切,因此大家都像往常一样,一坐下来就开始吞云吐雾。董事长自己也是老烟民,对此状况早已习以为常,所以大家一开始抽烟他就打开了窗户。不过董事长很快发现了问题:今天外面下雪了,天气很冷,而且冷空气进来的同时外面嘈杂的声音也传了进来。如果关上窗户呢?也不行,他担心这种呛人的空气会让副市长不满,影响他们的情绪。究竟关还是不关呢?董事长左右为难。他当然不能去请示王副市长。因为他知道即使问了也是白问,王副市长一定会说:“随便,都可以。”

正在董事长为难之际,原本坐在他旁边做会议记录的秘书小张站了起来,只见她走到窗户边上,做出欲关窗户的样子。她的举动马上引来了王副市长的注意,他对小张说道:“不要关,就让它开着吧。”小张也心领神会地回答道:“好的,开着透透气。”听到王副市长和秘书小张的对话后,董事长的眉头舒展开了,其他正在抽烟的人也不好意思地掐灭了手上的烟头,董事长在心里默默地对秘书小张竖起了大拇指。

原来,秘书小张在做会议记录的时候注意到了董事长的心不在焉,“第六感”告诉她董事长一定遇到了一件现在必须去做但是又很为难的事情。看看亲切温和的王副市长,再看看这烟雾弥漫的会议室,小张很快明白了董事长的为难之处,她决定自己去做一回“恶人”,于是就有了关窗户的举动。

事后,董事长不断地在其他领导面前夸赞秘书小张情商高,而秘书小张也顺理成章地被升了职。小张除了情商高,更重要的是她拥有敏锐的第六感,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并妥善地加以解决。

第六感是一个人们经常挂在嘴边的词语。生活中,我们常常将一些无法解释清楚的事情,尤其是感觉统归于第六感。比如,在某件事情发生之前的一种强烈的预感、梦境后来又发生在现实生活中、别人还未开口说话就已经知道他要说什么了等,以上事件发生的普遍性从某种程度上证实了“第六感”的存在和神奇。

为了证实第六感的存在以及对人类生活的好处,心理学家做了许多相关的研究。加拿大心理学家罗纳德·任辛科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在实验中,他发现有些人在所看到的景象没有发生变化之前就已经察觉到了它即将发生变化,虽然他们并不能确定这种变化是什么,但是直觉告诉他们这些景象马上(甚至是已经,这取决于他们感受能力的高低)要发生变化。任辛科将这种直觉能力(即我们平时所说的“第六感”)命名为“心智直观”,并且认为它并非单独工作,而是和其他感觉共同发挥作用,有时候还发挥预警系统的作用;美国《纽约时报》的专栏作家戈尔曼也认为第六感是存在的,它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种直觉,存在于潜意识当中,具有多种情绪的综合特征,一旦遇到和相应情绪对照的不合理场景,它就会立刻做出反应,驱动着人们产生相应的情绪反应。可以这么说,正因为有了第六感的存在,人们才有机会提前一步感受到未来的情绪,在真正激发这种情绪产生的场景出现时,能够更加迅速、及时、合理地做出适当反应并采取行动。

第六感的出现,不仅使我们对自己的情绪感受更加深刻,更有利于认识自己,同时也因为情绪感受力的不断增强,使我们对处于同样场景下的他人更容易感同身受,无形中提高了察觉和领会他人情绪变化的能力。久而久之,这种原本只存在于潜意识层面的直觉能力便慢慢地浮现到了意识层面,进入我们可以掌控的范围之内。这正是提高情商的目的所在,而我们则培养了一种有益于自己的情商能力,即摆脱坏情绪影响的能力。

因此当第六感产生时,千万不要轻易否定它,也不要忽略它,它可能正是我们心情的精确表现。重视它,你会发现我们的情商也在无形中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为自己找一面镜子

一天,森林里发生了一场大战,许多动物四处逃散,流离失所。

一只猫爸爸在竭尽全力带着自己的孩子们逃跑时,突然发现路边有一只很可爱的小动物,它小小的,甚至看不出属于哪个种类。猫爸爸出于怜悯就把它也带上一起逃命。它们逃啊逃,终于逃到了一个相对安全的地方。当它们坐下来喘气的时候,猫爸爸突然发现那只捡来的小动物和它们长得好像,猫仔们开始变得很兴奋,它们又多了一个玩伴,多了一个可以欺负的对象,因为它看起来是那么的小,它就这样被默认成了最小的,大家给它取名叫作“小家伙”。

时间一天天过去了,小家伙每天跟着这群猫仔进进出出,一起吃猫粮、睡猫床,到处闲逛。小家伙长得很酷,和其他猫仔不一样的是,它十分喜欢照镜子。尽管它的许多行为和猫仔很像——事实上,它的一切行为都是其他猫仔们教导和引导的,它们带着它做各种猫应该做的事情,不过透过镜子,小家伙还是发现了许多自己和其他哥哥姐姐不一样的地方。不仅是相貌上,连自己发育的速度也比其他猫仔快许多。它开始长出锋利的爪子,奔跑的速度也越来越快。这简直太恐怖了!自己怎么变成这个样子了?难道自己是生病了吗?它开始害怕照镜子,并把家里的镜子换成了模糊的铜镜,以此来掩饰自己的“格格不入”。

它不敢乱动,害怕自己一不小心伤害了家人。它只能一个人躲在角落里哭泣,感觉很难受。有一天它实在忍受不了了,就跑出去在一片空旷的地方肆意狂奔,注意到四周没有其他动物,它试着狂吼了一声。吼出来后,它突然发现自己变得很兴奋,这正是它想要的感觉,这种感觉让它觉得自己原本就应该这样活着。

这个时候,突然有一个比它大一号的动物出现了,它们长得极为相似——就像是照镜子一样:对方长着一头乱乱的金色毛发,四肢健壮有力还带着爪子,眼睛里有一种想把对方吞噬的力量。对方似乎看出了它心里的疑惑,冲着它吼了起来,并将它带到一条小河边。在平静的河面上,一头狮子的样子呈现了出来。小家伙自忖道:“原来这才是我的样子,我是一头狮子。”

后来,森林里又发生战争,已经变成大狮子的小家伙非常勇猛,它不仅保全了自己,还给那些曾经帮助过它的猫仔们提供了庇护,它变得既强大又有威严。

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每个人的自我认识之路都是漫长的,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我们仅仅依靠自己是不够的,许多时候我们还需要找一个旁观者来帮助我们认识自己。为自己找一面镜子,不仅是让我们透过镜子更清晰地认识自己,更是让我们通过镜子跳出那个阻碍我们看清自己的局,以一种旁观者的意识去清醒地审视自己。

在生活中,担任镜子角色的可以是他人,也可以是自己。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曾经提出过一个镜中我的理论,他认为决定人的行为的自我认识很大程度上是通过个人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都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我们可以通过这面镜子来认识和把握自己。生活中,我们经常发现,一个人对自身的自我认识很容易是理想化的、想当然的,是一种自以为是的,但是相比较而言他人的认识就会客观一些。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别人来了解自己,借助旁人的眼光观察自己。这样,我们不仅可以更清楚地了解自己的情况,还可以掌握许多我们自己都不知道的信息,如个人潜质——很多人都是在他人的帮助或提醒下注意到自身那些值得挖掘的闪光点,也因此少走了很多弯路。

借助他人这面镜子时,我们需要注意两点:第一,在这个过程中,是他人看自己而不是自己看他人,也就是我们借助的镜子是他人对我们的评价,而非他人本身,搞不清楚这一点很容易主客颠倒,以为自己和自己看到的他人是一样的,陷入一种认识不清的误区中;第二,要尽量避免巴纳姆效应的产生,尽管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别人口中的那个他,但是也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客观估计自己。这个时候该是我们自身作为镜子出场了。

没有人能够比我们自己更了解自己。情商高不仅表现在能够感知自身情绪以及它所带来的变化,还表现在对自我的观察上。人们无时无刻不在从事着各种实践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通过反复的情感体验也在认识着自己,评价着自己。此时,我们需要做的就是用理性将那个正在进行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的“我”抽离出来,让它以旁观者的身份,作为一面镜子来帮助我们认识自己,不仅要及时发现自己的情绪变化,更重要的是要以旁观者的身份来指导我们的行为。

每个人都需要为自己找一面镜子,就像是故事中的小狮子一样。只有通过镜子,我们才能够及时、准确地认清自己,正视自己的力量(包括情绪以及情绪所带来的变化),也只有如此才会更好地适应周围的人和环境。

存在即合理——认识情绪

杰克是一个生活在美国的中年男子,由于他脑部的额叶区长了一个肿瘤且压迫了脑神经,因此情绪有些异常——对于任何事情,杰克的脑部都只会产生快感,而没有其他情绪。正因为如此,他天天看起来都是一副快乐的样子,人送绰号“快乐杰克”。

尽管不少人羡慕杰克的快乐,但事实上,他活得并不快乐,只是这些不快乐他自己感觉不到而已。杰克由于缺乏紧张感与焦虑感,在工作中总是一副漫不经心的样子,因此工作常常出现错误,为此上司没少批评他。不过挨了批评的杰克丝毫感受不到内疚和后悔,他笑嘻嘻地接受,然后接着我行我素。这样没心没肺的杰克让上司很无语,公司在忍无可忍之下辞退了他。

丢了工作的杰克依然很快乐。面对妻子的指责和抱怨,他除了笑嘻嘻地接受外并无其他任何表示。看着他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妻子很伤心,她觉得杰克对家庭实在是太不负责任了。然而,杰克并没有感受到妻子的伤感,他的态度也没有丝毫改变。后来,妻子实在受不了他便带着孩子离开了他。

丢掉了工作和家庭的杰克开始尝试着自己创业,但因为他对市场的估计过于乐观,对紧急情况和危机事件没有足够的预测和感知能力,做决策时总是一副毫不在意后果的样子,结果依然以失败告终。他尝试了一次又一次,直到自己所有的存款都被耗尽。

最终,快乐的杰克只能沦落到靠领政府的救济金生活。杰克的朋友们都很纳闷,他们实在是想不明白快乐的杰克运气怎么会如此差,但杰克依然是那个快乐的杰克。

情绪是情商的外在表现,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真正地认识情绪以及它存在的意义和可以发挥的作用。不少人希望能够像杰克一样生活中只有愉悦,没有悲伤、愤怒、恐惧等负面的情绪,但这并不是什么好事,人们的生活极有可能因此而一步步陷入灾难之中。科学家研究发现,每一种情绪都带着一个重要信息,而这个信息将决定我们采取何种应对行动,比如恐惧会让人迅速逃离,喜悦会让人手舞足蹈。人们正是通过这种行为达到保全自我或其他利己的目的。事实上,与身体上的其他感觉(如痛觉)相似,情绪就像是一种信号,对我们的生活起到提醒和预警的作用。就像是痛觉提醒我们对身体上疼痛的部位进行检查和医治一样,高兴、愉悦等正面情绪或愤怒、悲伤等负面情绪也在提醒着我们去维持或改变目前的生活状态。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无论是正面情绪还是负面情绪,每一种情绪的存在都有它的合理性与必要性。

从生物科学角度而言,情绪感觉和逻辑性思考在生理上启用的化学物质和细胞是一样的,也就是说,从根本来看,情绪和思考属于同一整体。在实际运作过程中,思考正是建立在情绪之上的,情绪为思考提供信息提醒以及传递功能,所以对情绪的认识不清或置若罔闻都将引发灾难。对情绪,我们要知道一些基本常识,如快乐、悲哀、愤怒、恐惧是四种最基本的情绪;正面情绪是认知与经历的完美契合,带给人的是满足感,而负面情绪由于存在着对认知的歪曲或不良经历的干扰,除带给人心理上的不适外,还极易引起行为上的失当。我们应该学着驾驭情绪,让情绪充分发挥它应当发挥的作用。

为了避免情绪带给我们不良影响,也为了让它更好地发挥作用,我们可以尝试以下三个步骤:

1.了解情绪。这里的了解情绪主要指的是通过加强自我认识、了解行为模式和情绪机制,提高对情绪信息的感知能力以及情绪模式的识别度。了解了情绪,才能更好地判断是何种因素影响了我们的决策和行为,进而对其进行引导和选择。

2.选择情绪。许多时候情绪之所以会对人产生误导作用,主要是因为人们在情绪发生的那一刻不能进行有效的思考,从而导致无法发挥管理和疏导情绪的能力。选择情绪正是为了弥补这种遗憾,它主要是指通过自我管理和自我引导,让我们有意识地引导自己的思考、情绪和行动(即和情绪对应的反应)。

3.超越情绪。每个人都有自我存在的价值,当我们要求释放自己的全部力量与潜能,服务于这个长远目标时,情绪的作用自然也在考虑范围之内。超越情绪指的就是通过提升情绪的功能,让自己的日常选择服从于自我所追求的长远目标。

“WHWW”法则

明是一个单亲爸爸,他独自抚养着自己七岁的儿子。明的妻子在孩子五岁的时候因病过世,父子俩过了很久才从悲痛中走了出来。每当儿子在外面玩耍受伤回来,明的心里就不可抑制地涌起一阵悲凉,对妻子过世留下来的缺憾感受尤深。

一次明要出差,不得不把儿子一个人留在家里。因为要赶时间,他没有吃早饭就匆忙离开了家,一路上明的心里七上八下的,他一会儿担心孩子有没有吃饭,一会儿又担心他会不会哭,一路上打了好几个电话。明的儿子非常懂事,每次明打电话过来的时候他都说自己很好,爸爸不用担心。因为心里记挂着孩子,到达目的地后,明草草地处理完了事情就踏上了归途。回到家里的时候,明发现孩子已经睡熟了。一天打个来回,明也实在是疲惫极了,他此刻全身无力,只想赶紧躺到床上休息。洗漱完毕后他掀开被子,眼前的景象让他大吃一惊:棉被下面竟然有一碗打翻的泡面!

“这孩子!”明的心里一下子变得愤怒极了,他不顾孩子已经睡着,朝着他的屁股就打了上去,一边打一边说:“你这孩子,怎么这么淘气,泡面翻就翻了,为什么还要把棉被弄脏?要谁洗?你怎么这么不乖,惹爸爸生气?”这是妻子过世后他第一次打孩子,打着打着自己的眼圈也红了。

从睡梦中惊醒的孩子抽噎着辩解:“我没有……没有淘气……这……这是给爸爸吃的晚餐。”原来孩子担心爸爸回来后没有吃晚餐,特意泡了两碗面,一碗自己吃,一碗给爸爸吃。结果等他都吃完了,爸爸还没有回来,他担心面凉掉,所以才把面放到了棉被下保温。

听了孩子的解释,明一句话也没有说,他默默地抱紧了孩子。看着碗里剩下的那点已经被泡胀了的面,他突然觉得这就是世界上最美味的泡面。沉默过后,他轻轻地对孩子说道:“谢谢你,宝贝。这是爸爸吃过的最美味的泡面。”

古人云“三思而后行”,对于情绪的产生,这句话也同样适用。情绪是对客观刺激做出反应之后产生的一种体验,如果体验过度则形成负面情绪。假如在客观刺激产生之后、情绪产生之前能有几秒钟的缓冲时间进行理性思考,情况会不会不一样呢?心理学家日摩曼在1944年曾经提出一个针对自我意识和自我监控的“WHWW”法则,可以适用于我们对情绪的思考,这种思考对情绪的自我认识和控制有很大帮助。控制情绪几乎是世界上最困难的事情之一,但是情绪如果不加以控制,又会让我们原本的意图扭曲,对认识自我起到破坏性作用。

“WHWW”是“Why”(为什么)、“How”(怎么样)、“What”(是什么)、“Where”(在哪里)四个英文单词的首字母缩写,它们分别代表了我们做事情的动机、方法、结果和所处的环境。可以说,人类的大部分活动,包括自我意识和自我监控都可以通过“为什么、怎么样、是什么、在哪里”这四个基本问题来了解。当我们准备做某件事情时,我们可以通过问自己“为什么”来了解自己做事情的动机;通过“怎么样”来了解可行的方法和策略并对其进行规划;通过“是什么”来明确目标和预知结果,这不仅是目标明确的表现,也体现了意识的自我觉察性;通过“在哪里”了解自身所处的情境,进而对情境进行分析、决策和控制,这体现了个体的敏锐与智慧。这样一个对“动机——方法——结果——环境”进行审视和反思的过程,实质上也是一个理性思考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存在既给情绪提前打了一剂预防针,避免了许多不必要情绪的出现,也为我们更客观、更理性地认识自己提供了基础。每一个渴望学会控制情绪、渴望更好地认识自己的人都应该不时地向自己提出这几个问题,并竭尽全力给出解答。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让自己被情绪牵着鼻子走,以致迷失了自我。

情绪比语言更加诚实地反映了我们的内心。学着用“WHWW”法则去净化自己的心灵,不仅能让我们对情绪的认识更加深刻,也能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内心。

坦然面对自己的缺点

马云因创建赫赫有名的阿里巴巴商业帝国而闻名天下,却因其相貌而屡遭戏谑。

2000年7月,马云首次登上《福布斯》的封面。对这个50年来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中国企业家,该杂志是这么描述他的:“他有着凸出的颧骨、卷曲的头发、淘气的露齿笑,俨然一副5英尺高、100磅重的顽童样。”对于此种描述,马云除微笑置之外,还自我打趣道:“我这个CEO当得有点‘惨’。只有两种情况下是CEO,第一种是做决定的时候,第二种是犯错误的时候,平时都不是。”

马云在参加一次谈话节目时,被现场的一位观众问到是否满意自己的外表,对哪一点不满意,对此他诚实地回答说,年轻时挺不满意,但现在都挺满意。由此可见,马云对自己的相貌是能够坦然接受的。关于相貌,马云还有一句被引为经典的话:“男人的才华与相貌是成反比的。”

马云不仅能认识到自己的外貌缺陷,对自身能力的缺陷也毫不掩饰。他在许多场合都说过,自己的技术水平是0段,管理水平是9段。对自己集中精力打造的团队,马云是这么描述的:“阿里巴巴的职员一半是技术人员,一半是服务人员,基本上在本行业都有两到三年的从业经验。策划人员比我有创意,市场人员比我懂市场,技术人员比我懂技术。但是我的强项在于考虑公司的整体战略,考虑如何去硅谷竞争、去全球竞争。”

能够坦然面对自己缺陷的人不仅是强者,更是智者。马云正是这样的强者和智者。如果一个人能够正确地认识自我,坦然地面对自己的缺点,就能够更好地在发展的过程中扬长避短,集中精力为自己和自己的团队汲取最大的力量。

俗话说“人无完人”,每个人身上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缺点。面对缺点,有些人选择逃避,无视或掩饰;有些人却用难得的勇气选择坦然面对。前者因为自欺欺人,终日遭受着痛苦的折磨,后者却因为从容与毫无畏惧使幸运降临。更加难能可贵的是,后者因为坦然而避免了自卑、消沉等不良情绪带来的影响,心境更加平和,这不仅有利于认识自我、克服缺陷,还能很好地扬长避短,将优点发挥到极限。

人作为社会群居型动物,在生活和成长的过程中极易受到周围信息的影响,将他人的言行当作自己行动的参照,从而导致自我知觉产生偏差,严重者甚至迷失自我。除去外力的作用,人在面对自己缺陷时的态度也会对人们正确认识自我产生影响。一个人如果不能对自己的种种缺陷、不足做到坦然面对,那么这种缺陷和不足就像是压在人心口上的一块大石头,让人无法轻松起来,而这种感觉很容易让人意志消沉,从而无法看到自己的长处,更无法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由此可见,认识自我之路既漫长又困难重重,一个人只有首先做到坦然面对自己的缺点,才能有精力去应对来自周围环境的信息暗示,从而顺利地迈向认知自我之路。

那么,我们要如何才能做到坦然面对自己的缺点呢?

1.坦然面对。我们需要先将缺点按照先天和后天的标准进行分类。先天的缺点我们暂且不说,对于后天的缺点,如不良习惯等,一旦我们意识到了它的存在,就应该毫不犹豫地改正它,不能任由其发展下去。几乎所有后天形成的缺点都是我们可以通过努力克服的,没有改正不了的缺点,只有缺乏决心与努力的人。

2.尝试着改变自己。如果我们觉得现在的自己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那么为什么不去改变自己呢?在改变的过程中,我们不仅可以将注意力转移到其他新鲜的事物上,随着崭新自我的出现,以前的很多缺点将会随着过去的自己而一去不复返。

3.多关注自己的优点。为什么总要盯着自己的缺点不放呢?多发掘自己的优点和长处,用自信去面对所谓的缺点,我们会越来越坦然,越来越放松。

坦然面对自己的缺点,我们才能学会用平和、从容的心态来接纳自己,也只有在这种坦然中才能够做到客观冷静地审视自我,找到扬长避短的方法,使自我得到提升。

认识自己的优点并学会经营它

有一位理想远大的法国青年,他不满足于家乡的生活,来到了巴黎。他准备先找一份工作糊口,然后创出一番自己的事业。

来到巴黎后,他先找到了父亲的一位朋友,想拜托他给自己物色一份合适的工作。父亲的朋友问他:“你精通数学吗?”青年摇头否定。“那么,历史和地理呢?”青年还是摇摇头。“法律呢,法律该懂一些吧?”青年什么也没说,惭愧地低下了头。他突然对自己很失望,他发现自己一点优点和长处都没有,这样的他连找份工作都难,更何况做出其他成就呢?父亲的朋友看出了青年的失落,安慰他道:“别灰心,你先把住址写下来吧,如果遇到适合你的工作我去通知你。”青年垂头丧气地写下了自己的住址,转身准备离去。就在此时,父亲的朋友突然一把拉住他,微笑着对他说道:“你的字写得很漂亮,这正是你的优点所在啊。依我看,你不该只满足于找一份糊口的工作,你可以做出更大的成就。”他的话让青年一下子燃起了希望与激情,瞬间振作了起来。

青年回去后,一遍遍地看自己写下的字。那些文字就像是清冽的泉水一样滋润着他的心田,让他爱极了它们。凭着对文字的热爱和敏感,几年后的他在文学方面创造出了巨大的成就,写出了享誉世界的经典作品。文字在他的笔下犹如被赋予了生命一样,演绎着人间百态。他就是法国19世纪家喻户晓的著名作家大仲马。

情商高的人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情感细腻,也正因为如此,他们往往能够清楚地知道自己擅长和不擅长的。多数人都以为自己知道自己擅长什么,其实不然,在很多情况下人们甚至连自己不擅长什么都不知道。这也是情商高的人与情商低的人的一个显著区别。因此,在提升自己的情商之前,我们有必要认识自己的优点并学会经营它。优点得以充分发挥作用,不仅让人做起事情来更顺利,最重要的是它还有助于培养自信心,而自信是高情商的基础。

生活经验告诉我们,一个人要有所作为,只能靠发挥自己的长处,从事自己不擅长的事情无异于自讨苦吃,就像擅长跑步的兔子非要去争游泳冠军一样,不仅实现起来困难重重,还极有可能在实现的过程中因为吃了太多的苦头而陷入悲观沮丧之中,连原本跑步的技能都忘记了。这样的兔子除了自怨自艾外还能顾及什么呢?道理很简单,但是一个现实的问题依然摆在我们的眼前,那就是我们怎么才能知道自己是兔子而不是鸭子呢?一个人要认识自己的优点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在认识自己的优点方面,已故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提出了一个好方法,叫作“回馈分析法”(据彼得本人说这种方法并不新鲜,它是由14世纪的一位默默无闻的神学家发明的)。回馈分析法的具体运用方法是:每当自己要做出重要决定或者要采取重要行动时,事先记录下自己对结果的预期,过一段时间等结果出来之后再将实际结果与自己的预期进行比较。达到预期说明自己这方面的天赋还不错,若达不到则说明自己在这方面可能有所欠缺。利用这种方法,我们不仅能够认识到自己的优点,运气好的话还能顺便发现自己的缺点,一举两得。这种方法看似很深奥,实则非常简单。简言之,就是看自己完成一件事情时的速度和所花费的精力,如果做一件事情时如行云流水一般一气呵成,那么显然这正是你的优势所在。这个重要的信号不仅有利于我们准确地了解自己,还会让我们产生一种满足感,同时也为我们日后经营自己的优点提供了动力。

在认识到了自己的优点之后,若想让其持久地发挥作用,我们还需要用心经营它。根据回馈分析法的启示,经营自己的优点,让其发挥最大的作用,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专注于这些优点,将自己放在能够让这些优点发挥作用的地方。其次,不断地加强这些优点。优点有时就像技能一样,需要不断地完善,越完善越牢固,发挥的作用也会越明显。再次,避免恃才傲物。优点容易让人骄傲,而骄傲是造成偏见和无知的罪魁祸首,只有克服了它,优点才能保持其本来面目,发挥它应该发挥的作用。最后,纠正那些经常伴随着优点一起发生的不良习惯。人们常说“近墨者黑”,尽管优点本身可以带给我们许多好处,但如果与优点相伴相生的不良习惯过多,优点也会慢慢地被淹没。

学会反思和自省

小胡进公司两年了,他对待工作一直认真负责,恪尽职守。他每天准时上班,从未迟到过。对此,他自己也觉得很自豪。

前几日,同事小罗被升了职,一想到小罗到公司才半年,小胡心里就很不是滋味。他思来想去,决定去找经理理论。小胡来到经理办公室,开门见山地说道:“经理,您知道我为公司已经工作了两年,从未迟到早退过,对待工作也很认真负责。您最近给小罗升了职,我心里很难受,您太无视我的感受了。”经理听了小胡的话并没有生气,他只是淡淡一笑,然后对小胡说道:“这件事情我一会儿再给你解释,我现在先去做一件事情。我准备给大家买一些水果,正好公司楼下拐角处有个水果店,你能先过去看下今天有没有橘子卖吗?”小胡虽然心里郁闷,但还是领命下楼去了。

五分钟后,小胡上来了,他向经理答复道:“经理,下面有卖橘子的。”经理又问:“多少钱一斤?”小胡愣住了,他并没有询问除“有没有橘子卖”之外的问题。在他发愣的时候,他恍惚听见经理又问道:“那里卖的橘子够不够所有员工吃?还有其他什么水果卖吗?”看着他茫然的表情,经理打电话把小罗叫了进来。经理把最初吩咐小胡的话同样给小罗说了一遍,小罗就下楼去了。十分钟后,小罗上来了。他向经理汇报道:“经理,我已经了解过了,那里有橘子卖,数量足够全体员工吃。除橘子以外,还有香蕉、甜瓜、木瓜和苹果。其中橘子的价格是1.5元一斤,香蕉2元一斤……店主说了,量大可以打八折。如果您确定要订橘子,我这就下去预订。”“好的。”经理答复小罗之后,他领了任务离开。

“现在我们可以来说一说你刚才的问题了。对了,你刚才想说的意思是什么?”经理问小胡道。此时的小胡刚从一脸惊讶中醒过神儿来,他已经明白了自己工作时间久却没有得到升职的原因。他一脸抱歉地向经理回应道:“没什么,经理,很抱歉,我先工作去了。”

正如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所说:“对自己的了解不仅仅是最困难的事情,也是最残酷的事情。”反思和自省尤其如此。

从表面来看,反思和自省是一种能力,是对行为或思想所做的深刻检查和思考。但就其实质来讲,反思和自省是人们自我意识层面的分析,是对自我动机与行为的审视和反思,通过反思和自省,人们会更加清晰地认识自身的优缺点,克服自身缺陷,达到心理上的健康与完善。所以说反思和自省是人们了解自己的一种重要方式,情商高的人都很善于通过反思和自省来了解自我。

不过道理归道理,在现实生活中却很少有人会通过这种方式来了解自我。在生活中,有不少人会说:“我做错了一件事,回头想想很后悔。”此时,一种人会因为错误所造成的结果而后悔,另一种人会在后悔中回想错误发生的过程,思考怎样做才能避免错误的再次发生,吸取教训。这两种做法孰优孰劣呢?毋庸置疑,后一种好,因为后一种里包含了反思和自省。遗憾的是,现实生活里能在后悔中做到第二点的人并不是很多。很多人在忙碌地生活着,抱怨着生活不易,抱怨着时间不够,这似乎已经成了人们不愿意反思和自省的最佳理由,由此人也变得越来越浮躁,越来越习惯于自欺欺人。反思和自省真的有那么难吗?

确实,要做到真正认识自己,客观而中肯地评价自己,远远比想象中难得多。敢于自我反省的人,都是有大智大勇的人。在人们的精神世界里存在着矛盾的两面:善与恶、美与丑、创造与破坏。在潜意识中,我们总会将阴暗的一面想方设法地掩饰或隐藏,但如果想要学会反思和自省,首先,必须坦诚地面对自己,对自己进行深入的思考,不要害怕发掘自己内心不那么光明、甚至有些阴暗的一面。用坦诚的目光审视自己,这通常是痛苦的,但正因为如此才更加难能可贵。做到了这一点,我们就超越了现实层面上的自我,迈出了自我反思和省察的第一步。其次,学会反思和自省还包括对自己优点和潜能的重新发现。每个人都有巨大的潜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长处,通过反思和自省,我们会更加清晰地看到自己的优点,让它发挥出本来应该发挥的作用。最后,尽量避免主观情绪的影响,必要的时候我们可以借助他人的力量,从他人的角度出发对自己进行反思。

真正的勇士不仅是那些手执长矛、面对强敌所向披靡的人,也是敢于用锋利的解剖刀剖析自己、反思自己的人。

培养可贵的自知之明

战国时期诸侯国齐国有两位相貌长得很美的男子,他们一位是齐威王的相国邹忌,一位是与邹忌同住一城的徐公。邹忌身高八尺,体格魁梧,相貌堂堂,而城北的徐公也是一表人才,是齐国有名的美男子。

邹忌在街上行走得多了,也渐渐知道了徐公的美名,他很想知道自己与徐公究竟谁长得更美。一天早晨起床后,邹忌穿好衣服、戴好帽子,信步走到镜子前仔细地端详着自己的模样,他觉得自己确实长得与一般人不一样,尤其是相貌。他得意地问妻子道:“依你之见,我与城北的徐公谁长得更美?”邹夫人看自家大人问自己,忙回答道:“当然是您了,徐公怎么能和您比啊!”看着夫人帮自己小心翼翼整理衣带的样子,邹忌有点不太相信她的话。他又问门口等着请安的妾道:“都说徐公是有名的美男子。我与他相比,谁更漂亮一些呢?”妾听到大人问自己,忙回答道:“您比徐公美多了,他可比不上您呢。”

第二天,有客人来访,邹忌和客人聊天。邹忌想起昨天的事情,随口问客人道:“您看我和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更美一些呢?”客人毫不犹豫地回答道:“徐公比不上您,您比他美。”

邹忌连做了三次调查,结果都一样,可是邹忌并没有因此沾沾自喜。他很谨慎,丝毫没有因为别人觉得自己比徐公美而流露出得意之状。

又过了几天,徐公恰巧有事来拜访邹忌。两人一见面,邹忌瞬间就被徐公气宇轩昂、光彩照人的形象惊呆了。在之后交谈的过程中,邹忌忍不住打量着徐公,越看越觉得自己长得不如徐公。待徐公走后,邹忌又走到镜子前去打量自己,这下他更加确定了自己长得不如徐公这个事实。

晚上邹忌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觉,他有点想不通,明明自己长得不如徐公,为什么他的妻妾和朋友都觉得自己比徐公美呢?反复思考后,他终于明白了,于是自言自语道:“原来他们都是在恭维我啊!妻子说我美是因为偏爱我;妾说我美是因为害怕我;客人说我美是因为有求于我。幸而我有自知之明,否则真的要认不清自己了。”

《老子》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人贵有自知之明。故事中的邹忌身为一国之相,能够在一片赞扬声中保持清醒的头脑,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有自知之明。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人生的很多烦恼(包括一些负面情绪)都是由于缺乏自知之明造成的。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做才可以有自知之明呢?以下方法或可一试:

1.测试。有许多关于“自知之明”的测试,如迈尔斯——布里格斯性格分类法等,这些流行的人格(性格)测试法虽然不能帮助我们完美地测试或分析出准确的性格,但是它能够提供一个整体的框架,帮助我们明确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使我们对自己有个大概的客观了解。我们可以在这些信息的基础上反思自己,从而更好地了解自己。

2.通过实践自我发现。实践的最大好处在于它可以帮助我们积累经验和阅历,这对帮助我们深刻认识自己可以起到令人意想不到的巨大作用,尤其是挫折,它可以促使我们反思自己,在反思中人对自我的发现往往会比普通情况下深刻和准确得多。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前面提到的反馈的方法来自我发现——具体做法是在做一件事情之前先设定一个预期目标,在取得结果之后再根据预期目标评估结果。在这样的反馈过程中,自身具有哪些优点和缺点将会清晰地呈现出来。

3.学习并不断地完善自己。一个人自身的修养需要不断地进行完善,掌握的知识越多,对自身的局限也就认识得越清楚。一个人只有认识到了自己的无知,才会更有动力进行自我完善。自我完善也是自知之明的一部分,严格意义上的自知之明应当包括认识自己、完善自己和补充自己。一个人对自我的认识只有放在这样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才是真正全面而又准确的。

请注意,在尝试以上方法之前确保自己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并且拥有自己的价值观。这不仅是培养自知之明的前提,更是关键。

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

在创业的路上,有无数靠梦想和努力的“拼二代”,孙林就是其中的一员。

孙林的父亲是镇中学的一名普通校工,母亲则是家庭主妇。父母对孙林的期望很高,一直希望他能够好好学习,考个好大学再找个好工作。不过孙林并没有像父母期望的那样发展下去。还在读高二的时候,孙林就知道自己不是学习的料,当他的同学为了高考心甘情愿地将头埋在高高的书堆和卷子里时,孙林连坐都坐不住,他对学习真的是一点都不感兴趣。本想混到毕业,但是他认为那样纯粹是浪费时间,与其毕业后再托人找一份自己不喜欢的工作,不如早点走出校门到社会上,通过努力找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打定主意后的孙林不顾父母的反对,高二还没有读完就跑出去自谋生路了。他去煤场打工,发现不但累而且危险;又去理发店做学徒,但没坚持多久就不想干了;他尝试其他工作,也总是半途而废。闲暇时,孙林总是在想:什么工作不累呢?别看书读得不好,这个问题孙林倒是很快就想明白了:自己有兴趣的工作不累。为了验证自己想法的正确性,他跑去和别人学起了汽车维修。他泡在汽车堆里,每天把自己整得脏兮兮的,但奇怪的是孙林并没有感到累,反而越干越起劲。用他自己的话说,他觉得自己天生就是吃这碗饭的。

为了干好这一行,孙林报名参加了一个培训班,从培训班出来后他又去大汽修店、4S店等做学徒,这一学就是五年。在这五年里,他不仅学习了许多汽车维修技术和汽车美容知识,还学会了如何管理员工。尽管每天只能啃馒头、吃白菜,但他却甘之若饴。偶有休息的时间,他还跑到新华书店去看相关的专业书……孙林自己都不敢相信曾经那么不爱学习的他现在竟然能如此沉得住气,静下心来。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磨炼了一段时间、也积攒了一些钱之后,孙林终于开起了第一家属于自己的汽车美容店。孙林很激动,看着小小的店面,他生平第一次有了强烈的成就感。后来,他开店的地方因为要修高架,不得不搬迁,在别人都不看好的情况下,他重整旗鼓,选好新址又开张了。这次的店比上一次又大了一些,孙林不相信自己会失败。凭着他这些年积攒下来的技术和人脉,孙林的汽车美容店很快就顺风顺水地做了起来,他肯吃苦、技术又好,顾客们都很喜欢他,并且不断地介绍新客户到他店里去。三年后,孙林开起了第二家汽车美容店。

孙林现在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老板,员工从最初的几个人发展到了现在的三十多个,月收入平均十万左右,父母也被他接到了城里。面对他人的羡慕和称赞,孙林明白这一切都是兴趣带给自己的。对于成功,孙林朴实地说道: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不仅不会感到累,还能重新认识自己。这就是一个普通青年的成功之道。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为我们做好一件事情提供充足的动力。但正如最好的老师带出来的学生却不一定个个出类拔萃一样,许多事情人们即使有兴趣也不一定做得好,同样地,能够做好的事情也并一定是因为人们兴趣所在。兴趣能够帮助人们获得成就的根本原因并不在于兴趣本身,而在于它的存在能够让人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哈佛商业评论》中有一篇广受欢迎的文章《你事业的上限究竟在哪里?》,其中提到要在自己的工作上有所成就,首先要对自己有深刻的认识。

兴趣如何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呢?联系生活中的一些事情,如工作,我们不难发现,兴趣的好处在于激发我们的热情。尤其是在工作中遇到困难或是在生活中面临世俗的干扰和诱惑时,因为有了兴趣的存在,我们才有了克服困难和障碍的动力。这个时候,我们能更清楚地听见自己内心的声音,这个声音让我们对自己的认识更加清晰。兴趣就是这样帮助人们认识自己的。

在了解了兴趣的好处之后,我们只需要付诸实践——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就可以了。当然,这里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我们得明白自己的兴趣所在。这是一个真正的难题,在这个问题上有些人存在一定的误区,还有些人压根儿就不明白自己的兴趣是什么。在此,有专家提出三点建议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兴趣:

1.多尝试,积极把握各种机会。只有尝试得多了,我们才可能真正发现自己的最爱,从而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

2.把兴趣和才华分开。不要因为自己在某些方面做得好,就认为那是你的兴趣,也不要因为做得不好,就觉得它不应该成为自己的兴趣。兴趣之所以能够成为兴趣,纯粹是因为我们从心里由衷地喜爱它,它能够让我们产生满足感,为我们带来快乐,即使做得不好,我们依然十分渴望重复做这件事情——这也可以是我们衡量自己对某件事情是否有“兴趣”的一个标准。

3.客观。在确定自己的兴趣时不要将社会价值观、父母的期望、朋友的影响带入判断中。自己没有做过的事情只有亲身体验后才知道是兴趣还是憧憬,不要将他人的兴趣当作自己的兴趣。

还是那句话,兴趣不一定是自己的职业,它与天赋也没有关系。我们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并不是为了取得某种成就,而是为了更好地认识自己、丰富自己。明白了这些之后,我们还有什么可顾虑的呢?去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吧,你会发现一个全新的自己,而那个自己才是最真实的自己。

养育孩子,为人父母

乔恩最近刚刚升级做了爸爸。对于新爸爸来说,生活中处处充满了考验,乔恩经常这么感慨。乔恩的女儿刚出生三个月,记得三个月前医生把柔软的婴儿抱到他手上时,乔恩的心里充满了喜悦和感动。但是很快麻烦便接踵而来。小家伙出生一周时,某天晚上因为病毒感染腹痛无比,她一边不停地呕吐,一边声嘶力竭地哭泣,小床上到处都是她吐出来的奶,最后头发也湿了,睡衣也湿了。乔恩和妻子赶紧给孩子洗了个温水澡,换上了干净温暖的衣服,之后又手忙脚乱地安抚孩子、给她换新的被褥。刚折腾完没过一会儿孩子又吐了。等到孩子终于累得不行睡着的时候,天已经亮了。乔恩很诧异自己的表现,他竟然可以在深夜最想睡觉的时候无怨无悔地做了这么多事情。这让他第一次意识到原来自己身上还有这么多优点,比如爱心、耐性等,也会愿意为了某个人而倾尽全力。

然而,随着女儿一天天长大,他除了发现自己没被发现的优点以外,也发现自己不好的一面:他发现自己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自私,所有可怕的负面情绪如愤怒、困惑、怨恨、刻毒、羞耻,在他身上都有体现。一次,他带着女儿去打针,小姑娘因为身体不舒服一直哭,他急得直接冲进了医生的办公室,而医生却只是淡淡地问了句:“请问您有预约吗?如果没有,先让预约的病人进来好吗?”乔恩听了医生的话突然变得很愤怒,吵闹着说:“难道你没有看见我的女儿已经难受成这样子了吗?”听了乔恩的话,医生建议他带着女儿去急诊科,医生依然坚持先为已经预约的病人看病,除非乔恩去和现在正等在医生办公室门外的病人商量,征求他们的同意。乔恩看看医生,再看看后面一脸不耐烦的病人,他觉得这些人实在是太没有同情心了,他在心里无比怨恨他们。吵嚷无效之后,乔恩带着女儿沮丧地离开了。这一天,他的情绪很不好,看见谁都想骂,他觉得自己就像魔鬼附身了一样。

不仅是乔恩,许多父母也都经历着相似的事情。你从这些经历中学到了什么呢?你是否觉得为人父母改变了自己的人生?

“我第一次做你的母亲,你第一次做我的女儿,让我们彼此关照,共同成长。”养育孩子并非一个简单的付出和回报的过程,而是一个共同成长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令我们身上的优缺点暴露无遗,一方面也给了我们一个与以前任何方式都不一样的重新看待自己的机会。

情商之父丹尼尔·戈尔曼在他的著作中关于提升情商提出了一个新的、突破性的见解,他认为每一个致力于情商提升的人都应该不断打磨两种专注力,即专注于自己与专注于他人。养育孩子,为人父母,正好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尤其是在专注于他人的能力上。

情商始于自我意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倾听来自内心的声音。当我们一天天地看着孩子成长,不仅看到孩子身上的五官、气质和神韵越来越像自己,还会发现他们连说话的语气、行为举止都似乎是我们的复制品。在孩子的身上,我们所有的优点和缺点都被放大出来,促使我们回过头来静下心审视自己。而当我们真正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身上时,自我意识会变得尤其敏锐,内心的声音也会更加清晰起来。一个人只有关注自我内心的声音,才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自己,做出更好的决策,而只有专注于自己的人才能够真正做到倾听自我内心的声音。

比起专注于自己,孩子的出现也让我们开始学会专注于他人,专注于他人主要体现在同理心的建立上。与我们平时所说的单一的同理心略有不同,这里所说的同理心包含了认知同理心、情绪同理心和同理心关怀三个层面。认知同理心指的是我们理解他人处境的能力,不是直接感受他人的情绪,而是对他人的情绪进行思考——出于一种天然的亲密关系,当孩子哭了、笑了或生气时,父母在潜意识中的第一反应就是好奇,好奇他们为什么会出现这些情绪。在这个探究的过程中,自我意识在不断地向外延伸,我们的注意力也就自然而然地转移到了孩子(他人)身上。这个过程不仅使我们提高了认知同理心,同时增强了感受他人情绪的能力,即情绪同理心。理解了他人的处境,感受到他人在这种处境下的情绪,接着也就明白了他人的需求——明白他人需求的能力被称为同理心关怀。同理心关怀和情绪同理心密切相关,这种关怀不仅能帮助我们察觉他人的情绪,还能让我们知道对方需要从我们这里获得哪种帮助。父母对孩子的爱正是这样一点点“输出”的。值得注意的是,在我们专注于他人的过程中(尤其是面对自己亲密的孩子时),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因同情或感同身受而出现的痛苦情绪,同理心关怀要求我们既要面对这些情绪,还要泰然处之,不被这些情绪所支配,否则之前的努力将前功尽弃。

总而言之,我们对自身和他人的关注度越高,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估也就越全面和准确,对提高情商就越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