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强起来”的追求决定中国共产党必须强大

坐落在天安门广场东侧的中国国家博物馆每天吸引大量中外游客前来参观欣赏。2012年11月29日,中国国家博物馆迎来了一些特别的客人,那就是由习近平率领的第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在参观《复兴之路》时,习近平讲道:中华民族的昨天,可以说是“雄关漫道真如铁”;中华民族的今天,正可谓“人间正道是沧桑”;中华民族的明天,可以说是“长风破浪会有时”。

就是在这次参观展览时,习近平提出了中国梦的命题:“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1]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梦想,牢记着中国人民的嘱托,自中国共产党建党近百年来,她一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那就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如果我们在回顾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程时,时时以中华民族复兴作为关照,便抓住了主线、理清了脉络。

(一)中华民族的昨天:雄关漫道真如铁

在历史上创造过璀璨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中国,步入近代以来却遭遇了巨大的屈辱。1840年鸦片战争成为中国历史的转折点,甲午战争彻底摧毁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令全中国为之悲恸——“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2]

在这一历史语境下,谋求主权统一、民族独立、民族复兴成为中国人的共同诉求。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给在黑暗中沉睡的中国大地点燃了生生不息的革命火种。在之后的28年中,中国共产党经历了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并最终在1949年建立了新中国,彻底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和一盘散沙的局面,废除了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初步实现了近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的梦想:中国人扬眉吐气,重新站在了世界的面前。

(二)中华民族的今天:人间正道是沧桑

儒家有言:“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建立了一个崭新的国家,方是“万里长征走完第一步”。距离中华民族复兴、国富民强的中国梦路途遥远、责任重大。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政党,也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一代接着一代干”的政治定力和战略延续性举世无双。如果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历史使命为主轴,便能得出这样的观察: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就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历史。

第一,“站起来”。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在会议上,毛泽东充满自信地说:“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3]

站起来的中国人欢欣鼓舞地投入社会主义建设中去。实现工业化是近代中国人的共同理想,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以建立先进的工业国为奋斗目标;新中国成立后,在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前提下,建立工业化强国的目标摆在了中国共产党的面前。历史表明,中国作为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农业国家,通过社会主义实现工业化是强国的必由之路。

毛泽东指出,建设社会主义工业强国、赶超美国是中国义不容辞的责任,否则就要被“从地球上开除球籍”。1956年,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目标,即“尽可能迅速地实现国家工业化,有系统、有步骤地进行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使中国具有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4]。这便是“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29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时期,实现了祖国大陆高度统一、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实现和巩固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初步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这些成就都是近百年来中国人梦寐以求的,为当代中国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二,“富起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做出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成功地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979年末,邓小平指出,中国在20世纪的目标是“中国式的现代化”,即实现小康。“所谓政治,就是四个现代化。”[5]“所谓四个现代化,就是要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不但使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有所提高,也要使中国在国际事务中能够恢复符合自己情况的地位,对人类作出比较多一点的贡献。落后是要受人欺负的。”[6]

为了实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使命,中国共产党做出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面对即将到来的21世纪,在提前完成了“三步走”现代化战略的前两步任务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新“三步走”发展战略:在21世纪第一个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到建党100周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快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从2002年至2011年的10年间,我国GDP从12万亿元增加到47万亿元,世界排名跃升到第二位。因此,党的十八大坚定地提出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并为确保它的实现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建设的总体布局。

第三,“强起来”。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大刀阔斧地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展现出“舍我其谁”的历史担当与大国气魄。我国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中华民族由“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飞跃。那么,什么是强国?强国所彰显的是全方位的自信,既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基础上完善制度、提炼理论、沉淀文化的自我修炼上,又体现在为发展中国家拓展现代化路径、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的“世界意义”上。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愈发呈现出这种全方位的自信。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改革的路线图和时间表,涉及15个领域、330多项较大的改革举措,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篇章,其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并且明确了“提交答卷”的时间,“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之后,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被提上议程,与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共同构成了“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

通过“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特别是以全面从严治党对中国共产党进行自我革新,使我们党更有力量担负起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任,直面改革进入深水区后的“硬骨头”。面对改革开放40年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中国共产党迎难而上,站到了历史的前台,治国理政战略布局呈现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特征;在国际舞台上,推动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推进国际秩序更加公正合理,中国作为国际秩序维护者、建设者、贡献者的身份越来越突出。

如果说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29年,中国通过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实现了独立、统一,奠定了基本政治制度和物质基础;改革开放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探索,使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从温饱达到小康,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勾画了蓝图、铺就了道路;那么,当下中国共产党将带领全国人民,决胜第一个“一百年”的历史使命,在此基础上,分两个阶段乘势而上,兑现到21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承诺。

(三)中华民族的明天:长风破浪会有时

已经强大起来的社会主义中国空前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这个历史关键点上,必须要坚持政治定力,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从而保证中华民族这艘巨轮驶向正确的目的地。

第一,坚持道路自信。从革命到建设,中国政治发展道路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道路。这个道路曾经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和民族民主解放运动的灯塔。但是,因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遇到一些探索上的挫折,很多非西方国家开始选择所谓的“自由主义民主化”(恶性党争民主)之路,结果如何?“阿拉伯之春”演变为“阿拉伯之冬”,叙利亚一夜之间回到原始状态,乌克兰出现了分裂……21世纪第一个十年出现了“民主衰退”的现象,在“参与第三波民主化的国家中,约有五分之一,不是回到威权主义,就是看到其民主制度遭受严重侵蚀”[7]。不仅如此,由于扩大了社会分歧,党争民主也给西方国家自身带来了麻烦。2016年,两大“黑天鹅”事件(英国“脱欧”与特朗普胜选)就是典型反映。在美国,国内分裂加剧,形成事事难为的“否决型政体”。相形之下,中国坚定地走自己的路,得益于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定力。邓小平早就指出,评价一国的政治体制,关键看三条:一是看国家的政局是否稳定;二是看能否增进人民的团结,改善人民的生活;三是看生产力能否得到持续发展。

第二,坚持理论自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已经解决了。毛泽东早在《如何研究中共党史》中就指出,研究的方法应该以中国为中心。否则,“不研究中国的特点,而去搬外国的东西,就不能解决中国的问题”[8]。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思想和价值观多元化,很多人在学习西方的过程中丧失了自主性。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苏东剧变,福山的“历史终结论”兴盛一时,“自由主义民主是人类的最好归宿”一度成为教条。事实上,与这种民主模式相伴随的,是以私有化、自由化为内容的新自由主义方案。很多非西方国家在第三波民主化浪潮中开始转型,结果又如何呢?在这场浪潮中,中国共产党坚持自己的理论自信,并通过实践创新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而实现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飞跃。总结这个实践就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化。

第三,坚持制度自信。中国制度的核心就是民主集中制,这是相对于代议制民主的一种实现人民民主的政治制度。道路出错,必然导致错误的制度选择。按照从古典自由主义到新自由主义的所谓的“自发秩序”,经济市场化必然导致政治民主化,即多党制、选举制、代议制。这不仅是已经流行了几十年的观念,也是第三次民主化浪潮后的制度模式。制度是政治生活的纽带,制度出错了,就谈不上国家治理。事实上,目前绝大多数转型国家的代议制民主都是“无效的民主”,而且是一种无法医治的制度模式。比较而言,中国的民主集中制则有效地处理了权威与民主的关系。一个国家没有民主就没有活力,没有活力就不可能有经济发展;但是,现代国家一般都是多民族、多文化的国家,没有权威的集中,民主的活力就像脱缰的野马不受控制,甚至有可能跌入深渊。因此,民主集中制恰恰是良善治理的必备制度。

第四,坚持文化自信。中国共产党之所以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背后其实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支撑。中华文明不仅是文化意义上的,更有政治上的连贯性,比如把大一统思想、把国家和人民组织起来的官僚制传统以及具有实质民主意义的民本思想。从这些连续几千年的制度矩阵之中,我们可以找到当下中国制度对历史的继承与超越。

习近平指出,要阐释好中国特色,就要做到“四个讲清楚”,即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

这不仅是文化自信的问题,也是理论自信的命题,还包含道路自信与制度自信。一个强大的中国向世界宣告:“历史没有终结,也不可能终结。”近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这一历程,就是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而提供的中国方案。


注释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84.

[2]谭嗣同.谭嗣同全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540.

[3]王晓明.开国五大书记.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43.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9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270.

[5]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94.

[6]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37.

[7]福山.政治秩序的起源:从前人类时代到法国大革命.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4.

[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著作专题摘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