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一个信息做了40年——从训练语言、发展智力起步

当时这种真切、热切、急切的心理状态,令我终日沉浸在对教学工作的思考中。路在脚下,究竟该怎么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儿童发展究竟是个什么规律?我当时就像个孩子一样,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使我的内心平静不下来。我渴望学到新的东西,努力突破传统教学的条条框框,为孩子挣脱束缚。

在1979年“五一”前夕,我出席南通市举行的劳模座谈会。我走进市文化宫二楼大厅,巧遇初中的外语老师。我恭恭敬敬地跟外语老师打招呼,也很自然地坐在他的旁边。我刚坐下,他就对我说:“李吉林呀,你那篇发展儿童智力的文章里介绍的训练语言的办法,在外语教学里也很好用。”我一听开心得不得了,惊喜地说:“哦,是吗?!”随即我又请教他:“那么蒋老师,您外语里面,有没有什么方法我们汉语教学里也可以用呢?”他稍微思索了一下,提示我去看一看最近一期的《中小学外语教学》杂志,说里面的介绍或许对我有启发。

第二天,我就迫不及待地到市教研室把这本杂志借来了,坐在办公室里一口气把它读完。看了之后,我第一感觉就是:在外语里通过情境的创设,让孩子学习词汇,进行句式的训练,孩子学得生动有趣、非常轻松。我就想,这办法挺好。汉语教学在当时来讲是呆板而抽象的,于是我产生了一个想法:能不能把外语的情境教学,移植到小学语文教学中来?

这个问题提出以后,我进一步想到它的可行性。我想到曾经读过的《语言学》:语言文字是一种工具,是人们交流思想、交流情感的工具。我想,外语和汉语既然都是沟通、交流的工具,那两者必有其共性。我再联想到我们的生活,在我们的具体生活中,不管是中国的孩子,还是外国的孩子,他们刚开始学习语言时,都是在一种情境中学习的。孩子的第一声“妈妈”,是“妈妈”的这个形象多少次出现在他的面前,然后妈妈教他发“妈妈”的音,孩子才渐渐地学会的。推而论之,所有的语言都是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学习的。我想,这就是两者的相通之处,这是由它们的本质属性决定的。

既然外语、汉语的本质是相同的,那么情境教学就不仅可以是外语教学的方法,同样也可以成为中国孩子学习母语的生动场景。

当时我做了这样很初步的分析,用现在的话来讲,还算不上提出问题后的“理论假设”,只是非常粗浅而不规范的设想。不过也至少做了些分析与思考。但由于当时的条件和我个人的局限,只能这样“土法上马”了!但正是这种“土办法”让情境教学走进了我的小学语文教学课堂。

为了稳妥起见,开始我仅仅是做了一个局部的尝试。那只是在阅读课上留下5分钟进行语言训练。第一次是我教《小马过河》的时候。课文是一篇童话,里面有几个角色:老马、小马、松鼠、老牛。课文生动地描写了这些童话角色的对话,描写了它们说话时的神情和动作。我想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描述中运用提示语。那天我班上刚巧获得卫生红旗,我就请班上年龄最小的吴洲表演。

我小声地对吴洲说:“吴洲,今天班上得红旗,你高兴吗?”他点点头,我又接着说:“那你就告诉大家这个好消息,非常高兴地告诉大家,蹦蹦跳跳地跑进教室,最好说两遍,好吗?”

可爱的小吴洲一边跑着、笑着,报告这个好消息。接着我要孩子们把吴洲的神情、动作、报告的内容说一说。结果大家看了吴洲的表演,开心得不得了。因为在那时候,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上出现孩子这样的表演,那真是绝顶新鲜的事!孩子们兴奋不已,纷纷举手,有的非常迫切,把手举得老高,他们争先恐后要发言。他们说:

“吴洲连蹦带跳地说:‘我们班上得红旗了!’”

“吴洲跑进教室,欢天喜地地说:‘我们班上得红旗了!’”

“吴洲连声喊:‘我们班上得到红旗了!我们班上得到红旗了!’”

“吴洲兴高采烈地大声喊:‘我们班上得红旗了!’”。

…………

描写吴洲动态的词语,像蹦跳出来的似的,一连串的词都用上了。孩子们的兴奋感染了我,我即兴创设了一个情境:

“现在你们看李老师,”我望着孩子,笑嘻嘻地对大家说,“小朋友们好!”随即我对孩子们说:“你们能描述一下李老师刚才说的和脸上的神情吗?”

孩子们更兴奋了,一下子呼地举起了手,他们不假思索地说:

“李老师微笑地说:‘小朋友们好!’”

“李老师满面笑容地说:‘小朋友们好!’”

“李老师亲切地说:‘小朋友们好!’”

…………

我真想不到,孩子们对情境的创设是这么欢迎。语言活动热烈地进行着,孩子们的思维非常活跃,词语的检索速度飞快。我真是开心呀!

那天正好是学校的李静教导主任和教研室的一些老师听我的随堂课,下了课,李主任就说:“李吉林,你今天这个办法好。”

我脱口而出:“我今天用的是情境教学。”说完,我自己也惭愧地笑起来了。虽然当时我自己对外语中的情境教学也不甚了解,但第一次的成功给了我极大的鼓舞,我认真思考怎么把它继续做下去。第二堂课、第三堂课……我从创设一个情境,说一句话,到创设几个情境,说几句话,到最后创设连贯的情境,说一小段话。有时候,我自己也表演角色,比如我是小红的妈妈,是小明的奶奶,孩子们都非常高兴。我逐渐意识到,情境不仅为儿童语言的发展提供了非常好的场景,而且还使老师和学生的关系变得非常融洽。我感觉到情境激起了孩子热烈的情感,在语言活动中,他们的情感在起作用。我开始意识到儿童语言的发展有情感伴随该多么好。同时也感悟到儿童学习语言需要在情境中进行。

我思忖着,我创设的情境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我粗略地分析了一下:一是创设的情境是儿童在生活中经历过的,他们觉得特别亲切;二是情境要与课文语言相连,这样他们就有词汇去描绘它,这就非常顺利而且很自然地促使儿童运用课文语言。

我真想不到,蒋老师传播的这个信息,让我由此探究了近40年。我自己也反思,在如今的信息社会,需要学会捕捉信息。对于这一信息,我为什么能够一下子就把它抓住了?那是因为我一直在思考,一直在寻求一条有效途径,这条途径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是可以使语言文字的学习化难为易的。真没想到对这一信息的把握,竟然让我一步步在中国的大地上创建了情境教学——情境教育……在这里可以引用一句格言:“灵感惠顾有准备的头脑。”

李吉林反思实践中的感悟,撰写论文

大概是受第一篇论文的影响吧,1980年暑假,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的创始人之一、北师大的高惠莹教授给我写信,热情地推荐我这个还没见过面的小学语文老师去大连参加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成立大会,参加这次会议同样也需要携带论文。我当时接着上次的思路,准备写关于儿童智力发展方面的论文,当然不能重复。当时我问自己:智力发展最主要的途径是什么呢?怎样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呢?于是我根据自己最新实践的感悟,写成了论文《把训练语言与发展智力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