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以引导学生积累感知材料为基础

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从感、知觉开始的。感知是思维发展的基础。而学龄初期学生的感、知觉还没有成熟。因此,发展学生的感、知觉,积累感知材料是发展学生智力的第一步。

如何发展学生的感、知觉,积累感知材料呢?我认为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是积累感知材料的重要途径。因为观察可以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帮助学生获得对事物鲜明而深刻的印象。巴甫洛夫就十分强调“观察、观察、再观察”。针对低年级学生的感、知觉往往笼统而不精确的特点,教师就更有必要引导他们进行细致的观察。

我利用课文和口头作文的内容,经常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从观察课文中的图像到观察现实生活中的景象。课文中的插图是引导学生进行观察的好材料。我指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并特别注意抓住图中容易被学生忽视而又重要的细节进行指导。例如,《送雨衣》一课的第一幅插图,站岗的小郭对于学生来说是可见的,而对于正在紧张工作的周总理插图却没有直接描绘。我就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图上那亮着灯光的窗户,通过观察和想象,使学生透过窗户,想象到夜深了,周总理还在灯下紧张工作的情景。

现实生活的景象是最真实、最生动的,大自然的景色更是绚丽多彩的,我便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我带学生去找春天,认识春天的特征;我领学生登高远眺,依次地向东、西、南、北四方望去,让学生观察绿色的田野、古老的宝塔、整齐的工房、高耸的烟囱和向远方延伸的公路……学生觉得这一切是那样的新奇、有趣。我还常常布置让学生自己去观察的任务。春天的大地、夏夜的星空、秋天的云霞、冬日的雪景,都成了学生日常观察的生动对象。学生在观察这些景物时,我指导他们注意观察对象的色彩、状态、大小、数量以及其他特征。为了让学生学会观察事物的发展动态,我还常常结合识字、讲读课文,指导学生自己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实验。分析“灭”的字形时,我告诉学生盖子一盖,火就灭了,让他们回去做“灭火”的小实验;在出现“种子发芽”这个词语时,我让他们在院子里种上几粒豆子,观察豆子发芽、长叶的过程,使他们获得对种子发芽的感性认识;教《保护牙齿》一课,让他们做鸡蛋放在醋里由硬变软的实验……学生从反复的实验中、不断的观察中,逐步认识到事物的发生、变化和结果。然后结合口头作文报告实验经过。下面就是一篇经指导后做的口头作文:

李吉林老师带孩子们观察古代建筑光孝塔

一天放学后,我高兴地告诉妈妈,我要做个科学小实验。说着我拿出蜡烛、火柴和玻璃杯,准备做实验。

我先划着了火柴,点着蜡烛,然后轻轻地拿起玻璃杯,小心地罩在蜡烛上。我睁大眼睛看着,只见那火苗渐渐地变小了,变成蓝颜色了,不一会儿,还听见“嗤——”的一声,火苗就熄灭了,只剩下了一股烟。

实验成功了,我高兴地对妈妈说:“科学实验真有趣。”

学生自己动手,耳闻目睹,手到、眼到,心也到,引发他们积极思考。他们面对种种变化的现象是不可能不产生许多“为什么”的。可以说,观察得越多,提出的“为什么”就越多;观察得越细,积累的感知材料就越具体。

想象是在感知材料的基础上创造出新事物的形象。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和发明。没有想象,就没有任何预见。为了促使学生边观察边思考,我把指导观察和发展想象结合起来进行。低年级学生的想象是非常生动的。鲁迅先生说过:“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途,想到昆虫的语言;他想飞上天,他想潜入蚁穴……”我教《小小的船》时,在学生眼前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图画——蓝天、云朵、群星闪烁、月儿弯弯。我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弯弯的月儿像一只小小的船,你就坐在这可爱的船上,那么无边的蓝天像什么?朵朵白云像什么?明亮的星星又像什么?这些问题把学生带到浩瀚的宇宙,于是他们展开了诗一般的幻想:“蓝天像大海”“朵朵白云像大海的波浪”“那闪闪的星星就像航灯”。观察图画可以启发想象,观察现实生活的景象,同样可以。当我带学生登高远望,看到五座山耸立在天边时,我让学生展开想象。他们一个个津津乐道:“五座山像五个巨人”“五座山像五个战士守卫着我们的家乡”还有的看见山上雾蒙蒙的,就想得更美妙了:“五座山就像小女孩披着灰纱巾不好意思地望着我们。”想象使学生的心灵插上了翅膀,在智慧的云海里翱翔……

这样经常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并在观察中启发他们的想象,学生的观察力就会逐渐敏锐起来,有意注意就会逐渐转变为无意注意,他们就会自然地留心周围的事物。平时,我可以不断地听到学生汇报“新观察”。观察,使他们打开了眼界,增长了见识。观察,为他们打开了认识世界的窗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