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合同法总则研究(上·下册)
- 朱广新
- 1960字
- 2022-06-10 09:45:24
总序
近代中国命运多舛,历经战火和民主思想洗礼的法律学科百废待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法治建设也走过了一段曲折、艰难的道路。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大地,万象更新。伴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在立法、司法、执法、守法等法治建设的方方面面取得了长足发展,法治在社会治理的方方面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国的法律体系趋于完备,各个法律部门具有“四梁八柱”功能的规则体系已经建成,无法可依的时代已经成为历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基本形成。可以说,在立法方面,我们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走过了西方几百年走过的道路。与此同时,司法体系已基本完备,司法作为解决纠纷、维护社会正义最后一道防线的功能日益凸显,依法行政和法治政府建设也有长足进步。法学教育欣欣向荣,蓬勃发展,法学院从最初的寥寥几所发展到今天的六百多所,在校法学学生已逾三十万人。
中国市场经济腾飞的四十年也是我国法学研究蓬勃发展的四十年。风雨百年过,智慧树常青。得益于法学前辈融汇东西的学术积累,经过学界同仁的不懈探索和创新,各个法学学科都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的法学家。他们不仅躬耕学问、立身治学,而且积极为国家法治建设贡献智慧。他们严谨治学,具有深厚的法学功底,深谙各部门法的骨骼和精髓,并归纳总结出自成一派的法学观点;他们借鉴域外,精通比较法学的逻辑和方法,在博采众长之后,致力于完善我国的相关法学理论。多年的刻苦钻研早已使他们成为中国当代法治和法学教育的大梁,并在著作等身之际桃李天下,培育出更多优秀的青年学者。
当下法学发展的社会环境更是得天独厚。中国以昂扬的姿态迈入新时代,在党的领导下,我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更加繁荣昌盛,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位。在习近平总书记的领导下,社会治理模式愈见清晰,“一带一路”宏伟倡议彰显大国担当,“中国梦”植根于每一个百姓的心里。全面依法治国被确立为国家治理的基本方略,建设法治中国、全面建设法治国家开始成为社会发展大方向和主旋律。党的十八大强调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并围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战略目标,规定了法治建设的阶段性任务,强调要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党的十九大报告更是以宪法为纲,突显了法治在社会发展中不可替代的基本性作用,全面依法治国使中国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
对于我们法律人而言,这不仅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新的起点。历经半个多世纪,中国的法学发展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百废待举,学习西方的法律内容和格局,到如今逐渐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经历了从“照着讲”到“接着讲”的过程,法学已全面服务于国家治理,并深切关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前途和命运。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矛盾的日益变化,法学研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随着我国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社会结构和执法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如何以问题为导向,如何利用法律思维解决现实社会问题,成为当代法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新思路和新机遇。
法学学科以法的发展为研究对象,以公平正义为主要价值追求,不同于其他学科之处在于其实践性。“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法学学者要注重理论研究,但不可囿于象牙塔中,而应当走进生活、走向社会,密切关注我国的法治建设实践。法学学者需要守经,既坚守法治理念,守护法治精神,维护社会正义,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切不可因循守旧、故步自封。法学学者需要注重对域外有益经验的借鉴,但不可定于一尊,奉某一外国法律制度为圭臬,忽视本国法治实践,照搬照抄外国的法律制度。面对任何社会问题,法学学者都有义务和责任展开相应的法治思维,以法治的方法解决我国的现实问题。在互联网和各项新的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法学学者不仅要思考当下所遇到的法律问题,也要思考未来的法治走向和可能面临的问题。这些都对青年学者们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所幸我们的法学学者一直在孜孜不倦地努力,不断贡献着智慧与力量。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邀请我组织这套“中国当代青年法学家文库”,我欣然同意。这套书收录了我国当代青年法学研究者中的佼佼者们的代表作。入选著作具有以下特征:既秉持我国法学研究的脉络和精神传统,又反映我国当代法学研究的创新发展水平;既注重对基础理论的深入研究,又注重解决重大社会现实问题;既注重立足于中国学术研究,又有广博的域外研究视野;既博采众长,又落足于中国法学学科体系、话语体系的创新发展。这些作品综合运用了多种研究方法,探索了中国法学研究可能的学术转向,既有效吸收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也使法学研究的方法和成果能够为其他学科的学者所借鉴。我希望这套文库的问世,能够为国家法治建设建言献策,为中国法学理论的构建添砖加瓦,为世界法律文化的发展注入中国元素,为中国法治文化的传承贡献一份应有的力量。
是为序。
2018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