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粤港澳大湾区创新科技发展现状

由于大湾区中香港与澳门高度服务化,例如2016年香港制造业占GDP的比重不足2%,所以珠三角9市成为下面描述的焦点。

(一)高新技术制造业发展概况

1.粤港澳大湾区高新技术制造业国内地位

由于大湾区的9市高新技术制造业占全国的比重数据难以获得,所以以广东的数据替代,而珠三角是广东经济最发达地区,以2014年数据为例,珠三角地区第二产业收入占全省的80%,出口占全省的95%,所以广东全省数据基本可以代表珠三角9市高新技术制造在全国的地位。

根据中国科技统计网站[7]公布的数据发现,广东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以上企业产值居全国榜首,前三位依次为广东23 576.3亿元、江苏19 487.8亿元、上海7 021.4亿元。此外,就各省市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以上企业产值占比而言,第一位广东,占比27%,第二位江苏,占比22%,这显示广东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在全国占有突出优势。

从2014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看,前三位省市及出口总额分别为:广东2 310.56亿美元(占比39%)、江苏1 293.64亿美元(占比22%)、上海890.64亿美元(占比15%)。

综上所述,粤港澳高新技术制造业,无论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还是从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看,都高居全国榜首。如果从出口导向看,广东优势更明显,出口额远远高于第二名江苏。这说明广东高新技术产品外向型比较明显。

2.粤港澳大湾区高新技术制造业空间分布

基于广东科技统计网站公布的2015年广东省高新技术产品产值数据,广东省高新技术产品空间上主要分布在粤港澳大湾区9市,9市高新技术制造业产值基本在千亿元以上,且广东其他地区最高不超过500亿元。粤港澳大湾区9市按产值(单位:亿元)依次集中在深圳(17 296.87)、佛山(9 184.27)、广州(8 378.37)、东莞(5 806.76)、惠州(3 900.25)、中山(3 052.85)、珠海(2 221.23)、肇庆(1 315.52)、江门(1 228.14)。

3.粤港澳大湾区9市分行业的高新技术专业化水平分析

由于港澳制造业衰退,这里重点研究大湾区的9市,而9市各市高新技术制造业统计口径不一,所以本研究难以以市为单位深入剖析,又因9市工业产值占广东的80%,进出口占95%,鉴于数据难以获得,以广东高新技术制造业专业化水平替代9市专业化水平。

这里继续用区位熵指数核算广东高新技术制造业[8]与全国相比的专业化水平。由于数据所限,计算分子中广东省选用的是工业总产值,因国家无对应统计,选用的是与工业总产值较为接近的主营业务收入。区位熵大于1表示专业化及集聚程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具有明显比较优势。

从表7可见,从大类看:(1)广东只有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专业化水平程度高于全国高新技术制造业平均水平。(2)其他5大类高新技术产业的区位熵从高到低依次为: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0.87),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0.32),医药制造业(0.23),信息化学品制造业(0.19),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0.09)。(3)深入研究专业化水平较高的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发现细分下的通信设备制造业专业化程度较高(2.01),尤其是其项下的通信系统设备制造,区位熵为(2.80),通信终端设备制造,区位熵为1.57;其他依次是视听设备制造(1.30)、电子器件制造(1.27)、电子元件制造(1.27)。(4)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整体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有点出乎意料,但从细分行业看,办公设备制造(2.06)、计算机外围设备制造(1.80)、计算机零部件制造(1.52)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主要是项下计算机整机制造的区位熵较低,拉低了整个大类的区位熵。

picture

表7 2015年广东高新技术制造业在全国专业化水平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6》《广东统计年鉴2016》。

综上所述,粤港澳大湾区的高新技术制造业,在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方面的专业化水平高于全国,该产业链上大部分细分行业都在全国平均水平之上。下面对专利授权现状做进一步分析。

(二)粤港澳大湾区创新科技能力国家地位

高新技术制造业发展潜力依赖于该地区的基础水平(以科技论文发表数为测度),以及应用研究的成果转化(以专利授权情况为测度)。由于专利可以直接被应用与转化到产品与服务中,所以各国学者通常用专利衡量创新能力。

1.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能力——发明专利在全国的地位

专利分为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与外观设计专利,其中又以发明专利最能代表科技创新能力。从中国科技统计网提供的数据可见,2014年全国发明专利授权量(项)排名前十的省市依次为:北京(23 237)、广东(22 276)、江苏(19 671)、浙江(13 372)、上海(11 614)、山东(10 538)、四川(5 682)、安徽(5 184)、陕西(4 885)、湖北(4 855)。广东排名第二,落后于北京,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广东创新能力弱于北京。

2.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能力——科技论文在全国的地位

科技论文发表数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基础研究水平,是创新能力的基石。根据中国科技统计网提供的数据,从基础研究实力看,2013年全国科技论文发表数量最多的前十大省市依次为:北京(72 662)、江苏(52 623)、广东(36 277)、上海(31 803)、陕西(30 055)、湖北(27 779)、浙江(27 629)、山东(25 848)、四川(24 843)、河北(21 543)。广东全国排名第三,只有北京的一半。这说明粤港澳大湾区在基础研究方面实力与水平远不如北京,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发展的后劲。

(三)粤港澳大湾区“9+2”市科技创新能力特征

下面运用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布的2016年发明专利的数据,深入分析粤港澳“9+2”市创新能力所具有的空间分布、国际竞争力以及主要创新主体的特征。

1.粤港澳大湾区“9+2”市科技创新能力空间分布特征

2016年整个粤港澳大湾区“9+2”市在国内申请的有效发明专利,从国家专利行业来看,主要集中在电学和物理学方面,分别占总数的29%和22%。这与广东的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在全国高科技制造业中水平相对领先是相吻合的。

在空间分布方面,根据2016年粤港澳大湾区有效发明专利授权数据,具有以下特征:(1)从占比看,依次为深圳(47.3%)、广州(19.6%)、东莞(9.5%)、佛山(8.6%)、珠海(4.4%)、惠州(3.2%)、中山(3.1%)、香港(2.4%)、江门(1.3%)、肇庆(0.5%)、澳门(0.1%)。(2)有效发明专利主要集中在深圳、广州,两市共占粤港澳大湾区“9+2”市的67%。深圳优势尤其明显,是广州的2.4倍。值得深思的是:香港拥有教育与研究水平国际一流的8所高校,但是发明专利不足1 000项。虽然广州高校是深圳的9倍,且有多所全国重点高校以及实力较强的研究机构,但有效发明专利授权数只有7 673项,相当于深圳18 538项的41%。

2.粤港澳大湾区“9+2”市科技创新能力的国际竞争力特征

PCT专利是国际专利中的一种,由于申请费用较高、审批更加严格,所以PCT专利一般质量较高,能够从一方面反映申请者有意开拓国际市场,在全球布局产业链条的战略意图。

例如腾讯为了保证其产品能在国际市场立足,不断申请国际专利,目前国际专利已累计达到5 000多件(截至2017上半年),在即时通信、安全、游戏、视频、微信等领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不少技术迈入国际先进行列。

2016年国家知识产权局登记的“9+2”市PCT专利申请数量从高到低依次是深圳(2 574)、惠州(80)、广州(39)、东莞(21)、佛山(12)、中山(10)、珠海(5)、江门(1)、肇庆(1),香港和澳门2016年的PCT专利申请数量为0。当然,要说明的是港澳申请者大多透过本地知识产权组织申请国际专利,所以香港、澳门在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数量为0不足为奇。根据香港知识产权署数据,2015—2016年香港获美国专利及商标局批准的专利数为824项。由于不能区分其中有多少为发明专利,所以不方便比较。

这反映大湾区内在创新能力方面深圳鹤立鸡群,根据媒体报道,2016年深圳PCT专利数已居全球第二,仅次于东京,并领先于硅谷[9],而且国际竞争优势日益明显。

3.粤港澳大湾区“9+2市”科技创新能力的主体特征

专利申请者到底是企业、研究机构、高校还是个人直接反映粤港澳大湾区从事创新活动的主体力量构成。(1)从大湾区9城市发明专利的申请者总体构成看,企业成为创新主要力量,79%的申请者为企业,8%的申请者为高校,7%的申请者为个人,研究机构占5%,其他占1%。(2)从申请者主体的地区分布看,53%的企业申请者来自深圳,70%的高校申请者和55%的研究机构申请者集中在广州,这与广州的高校及研究机构与大湾区内地其他8城市比质量高、数量多有关。(3)从各市创新主体构成看,“9+2”城市中,除澳门创新主体以个人为主(54%)外,其余均以企业为主要创新力量。其中广州创新主体构成较多元化,企业占55%,高校占28%,研究机构占14%。香港的高校作为申请者占香港发明专利申请总数的比重为12%,排名仅次于广州。虽然香港发明专利的绝对数值低于大湾区内地9市中的6市,但从侧面反映香港创新主体除企业外,高校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而且香港高校部分基础与应用研究享有国际声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