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本书旨在梳理和阐述西方左翼学者的马克思主义观。这里的西方左翼学者,既包括西方马克思主义和后马克思主义思潮与流派的代表人物,也包括诸多西方左翼“马克思学”学者。

综览西方左翼学者的马克思主义观,大致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是西方左翼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解读和阐释,二是西方左翼学者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对当代西方社会现实的分析批判。前者主要是理论方面的问题,即通过对经典作家文本的解读追寻本真的马克思,呈现的是形形色色的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解释;后者则是对现实的诊治,即试图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寻找理解和解决现实问题的钥匙和答案,呈现的是各种各样关于实践的理论。这两个层面既互有区别,又密不可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理解直接关乎如何解释和批判现实,而对现实的分析批判也蕴含着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和反思。

关于第一个层面,众所周知的是,西方左翼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的解释千差万别。例如,关于马克思就有“青年马克思”和“成年马克思”或“老年马克思”之争,有人认为青年时期的马克思才是“真正的马克思”,有人则认为马克思是在与青年时期的人道主义决裂之后形成了自己的科学理论框架,也有人认为马克思的思想是一以贯之的,后期的思想是早期思想的延续和发展。关于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关系,也存在截然不同的解释,有人认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是一致的,有人认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是不一致的,甚至是对立的。关于马克思与列宁的关系,同样有一致与不一致之争,与此相关,有人认为列宁与马克思的思想是一致的,而斯大林背叛了他们的思想,甚至有人基于列宁与马克思的一致关系,认为苏联模式的失败表明了马克思主义的失败。在诸如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性质、辩证法、认识论、历史观等一系列基本观点方面,西方左翼学者也都提出了各种不同的甚至针锋相对的解释。

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文本上的。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大都基于对经典作家文本的解读,而文本的阅读对后人来说存在解释学所提出的“主体间的断裂”的问题,即由阐释者与被阐释者之间时空的间隔所带来的问题。这个问题意味着后人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思想进行纯粹的还原和完全客观的复制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任何人都无法完全摆脱自身所处时代的影响而成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化身。更何况由于个性、知识结构、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别,不同的人对同一文本有不同的解读几乎是不可避免的。文本原因的另一方面是,相对于作者的思想而言,文本都是未完成式的,它们不可能把作者的思想毫无遗漏地体现出来。事实上,我们知道,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生前有许多想做而没有来得及做的事情,有许多想表达的思想来不及以文本的形式记录下来。比如,马克思曾经说过要用几个印张把辩证法的思想系统地阐述一下,但他直到去世都没有来得及做这件事情。这便是后人围绕马克思辩证法产生许多争论的文本上的原因之一。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不妨借用阿尔都塞关于马克思文本中有空白、有缺失的说法。当然,马克思主义理论并不因有空白、有缺失而支离破碎。作为一个科学的体系,马克思主义含有一个由基本范畴构成的“理论框架”,一个在随后不断得到证明并不断得到补充和发展的“科学范式”。但这种空白和缺失难免会给后来的阅读者带来理解上的差异。

第二个层面是西方左翼学者试图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察现实,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批判社会,展望未来。众所周知,马克思和恩格斯去世以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巨大变化,经历了从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或“有组织的资本主义”,再到“晚期资本主义”的演变。西方左翼学者在试图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分析批判当代资本主义的同时,也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重新进行思考,并提出种种关于马克思主义的新的解释,其中一些解释与传统的解释有很大的不同,甚至截然相反。

对西方左翼学者的马克思主义观,我们应当采取科学的态度。应当看到,不论是第一层面还是第二层面的观点,都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西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相碰撞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西方传播、发展的反映。其中的一些成果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有的尽管并不科学,但也或多或少地反映了错综复杂的时代变化,并在现实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当然,也有不少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曲解甚至挑战。对此我们既不能人云亦云,跟着西方学者的观点跑,也不能唯我独尊,对他们的观点简单地加以否定,而应以平等的态度与它们进行对话,从对话中寻求马克思主义的“真精神”。

本书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西方左翼学者的马克思主义观研究”(课题批准号:12JJD710003)的最终成果。具体作者和分工如下:

前言,黄继锋;第一章、第二章,刘明明;第三章、第四章,彭洲飞;第五章,王明哲;第六章,宋德孝;第七章,闫方洁、宋德孝;第八章,曾庆娣;第九章,宋德孝;第十章,王明哲;第十一章,曾涛;第十二章第1~5节,傅强,第六节,雷晓欢;第十三章,闫方洁;第十四章,傅强。

全书由黄继锋统修定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