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通信、交通技术使时间战胜空间

诚如麦克卢汉所言, “电力传播使万物恢复到一个无处不包的此在(an inclusive present)。新技术使人人相互联系,它是我们神经系统的延伸,它

把原始社会的形象转换为一种普适的背景,这种背景把过去的一切外观埋葬起来”[5]。1844年莫尔斯首次试验电报通信技术成功,自此,信息即送即达成为现实。 《论中国兴电报之益》中指出: “今泰西各邦皆设电报,无论隔山阻海,顷刻通音,诚启古今未有之奇,泄造化莫名之秘,富强之功实于此。”[6]这项技术也无疑给中国的新闻传播事业带来了巨大冲击。追求新闻时效性的商业报刊率先尝试使用电报传递新闻信息。 《申报》于1874年1 月30日初试牛刀,刊出国内首条电报新闻。1881年12月24日津沪电报线路交付使用, 《申报》又立即使用这条线路传递南北各报新闻。 “1882年1 月16日《申报》刊出该报记者从天津发来的新闻专电,为国内报纸上出现的第一条国内新闻电讯,开辟了我国报纸利用电报在国内传递新闻的新路。1884年8月22日, 《申报》驻京记者开始使用有线电报从北京直接向上海拍发新闻专电。”[7]由于电报信息来得快,一些报刊甚至出现了等不及第二天见报的“号外”。 《字林西报》和《晋源报》这两份英文报纸最先在“号外”刊出了中法两国在越南激战的消息。[8]电报在传达信息方面的运用,使中国传统的邮驿系统相形见绌,驿站传递逐渐被近代邮政系统所取代,更多的报人看到了电报在争取新闻时效性方面的优势而加以使用。

1865年,北京宣武门附近建成了中国第一条铁路。这种在当时国人眼中类似“小汽车驶其上,迅疾如飞”的怪异交通工具因人们不明其理而被“诧为妖物”。1876年6月, 《申报》对吴淞铁路上海至江湾段通车进行了详细的报道,此后还不断对火车进行了报道和宣传。到了1877年,该段火车正式运行不到1年,已载客16万人次,足见铁路交通已为人们所接受。 《万

国公报》也曾大量刊登铁路建设的改革建议。[9]1901年之前外国人掌握着我国的铁路邮政,直至次年中国才收回路权,并于1903年制定了《大清邮政局与铁路公司互议章程》,自此奠定了铁路邮运的基础。时至清末,我国火车邮政已达8 500公里。[10]

中国近代以来通信和交通的发展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殊背景下进行的,许多情况下战争和动荡的时局是新的信息传播技术发展的契机。 “中俄的纠纷使电报得到采用,中法战争使铁路的建设得以开始。”[11]而外报在这两项技术的率先尝试和推广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随着电报和邮政系统被用来传递新闻稿件,报刊的新闻时效性越来越强。在经典的信息传播模式中的“信道”即信息的载体和流通的渠道方面,从单纯的技术层面来看,电报和近代邮政的发展是近代中国报刊发展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使时间战胜空间成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