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进入新阶段

2013年9月和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和有关国家的积极响应。五年来,中国秉持“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不断扩大与“一带一路”国家的合作共识,我国与“一带一路”国家的合作建设从无到有、由点及面,逐渐实现“迎着机遇‘走出去’—积极融入‘走进去’—精细管理‘走上去’”,推动“一带一路”建设逐渐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从愿景转变为现实,在多个方面均取得了新突破,打开了新局面,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进入全面实施的新阶段。这个新阶段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 “一带一路”倡议国际影响力达到新高度

五年来,“一带一路”朋友圈越来越大,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支持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特别是以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功举办和党的十九大召开为契机,“一带一路”倡议的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提高。

第一,国际社会对“一带一路”倡议关注度[1]持续走高。五年来,国外媒体和网民对“一带一路”始终保持高度关注(见图1-1),倡议的顶层规划及重大里程碑事件均成为全球舆论关注焦点,例如《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发布(2015年3月)、《关于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指导意见》出台(2015年5月)、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成立(2015年12月)、“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召开(2017年5月)、“一带一路”写入党章(2017年10月)等重大时间节点均引发全球舆论的关注高峰。其中,美国、英国、俄罗斯、印度、韩国等最为突出,新西兰、菲律宾、日本等国家排名提升(见表1-1)。

图1-1 2013年9月至2018年7月国外舆论对“一带一路”的关注趋势

表1-1 近三年对“一带一路”最为关注的国家排名

第二,“一带一路”朋友圈不断扩大,合作范围覆盖亚欧非拉和大洋洲。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支持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联合国大会、联合国安理会等重要决议也纳入“一带一路”建设内容。2017年3月,联合国安理会一致通过了第2344号决议,呼吁各国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并首次载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一带一路”渐成国际共识。截至2019年3月底,已有125个国家与我国达成合作协议。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5月至2019年3月,有85个国家与我国签署了“一带一路”备忘录,“一带一路”朋友圈逐渐扩大到非洲、大洋洲和南美洲。在2018年举办的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海合作组织峰会、中非合作论坛峰会、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等四次主场外交平台上,“一带一路”合作更是成为各国代表热议的话题。

第三,全球对“一带一路”的积极情绪占比稳步提升。五年来,全球舆论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态度经历了“观望—质疑—支持—合作”的转变,对“一带一路”倡议的积极情绪占比由2013年的16.50%提高到2017年底的23.67%(见图1-2)。尤其是党的十九大以来,“一带一路”国家合作信心大幅提升,“一带一路”国家媒体和网民对“一带一路”充满期待,认为“一带一路”写入党章表明中国推动建设的决心和承诺,能够为“一带一路”国家带来更多的发展机会,希望本国能抓住合作机遇,吸引更多中国的投资和项目,以促进本国基础设施的改善和经济发展。

图1-2 国外媒体和网民对“一带一路”情绪占比变化

第四,具体关注内容逐渐由浅入深、由宏观战略到具体项目落实。国外媒体和网民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报道和讨论大致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13~2015年),媒体大多就专家对该倡议的概念、内涵的分析等进行讨论,对“一带一路”产生的国际影响进行分析;第二阶段(2016~2017年),“一带一路”国家与中国签订经贸合作协议、中国企业海外重大投资进展等实务方面的合作成为媒体跟踪报道的重点内容;第三阶段(2018年以来),“一带一路”建设进入深耕期,媒体更关注“一带一路”具体项目的建设进展。世界各国对“一带一路”的关注重点各有侧重,例如美国舆论更关注“一带一路”对全球的影响,英国更关注中英在“一带一路”框架下的经贸合作,俄罗斯更关注“一带一路”下的国家关系等,欧美其他国家越来越关注与中国进行第三方合作(见表1-2)。

表1-2 关注度排名前十的国家最关注的话题

第五,“一带一路”倡议也受到国内舆论的持续高度关注。从热议话题看,国内媒体和网民对“一带一路”的关注主题逐渐丰富(见图1-3)。“一带一路”提出后,国内媒体和网民的关注重点主要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意义、丝绸之路相关考古和文化旅游等内容;2014年对海上丝绸之路的讨论研究开始增多,比较关注福建等东南沿海地区的参与以及与东南亚国家的合作;2015年《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发布,顶层设计明朗,国内讨论话题逐渐丰富,自贸区建设、跨境电商、亚投行等成为主要讨论话题;2016年,对加强金融创新和资金支持、继续增强民心相通的讨论声量逐渐增多,特别是加强金融创新和资金支持受到媒体和相关专家的普遍关注;2017年,对“一带一路”评估和风险研究,人才、金融、安全保障等成为关注的重点;2018年,“一带一路”项目的进展情况、沿线国家的风险防范、百姓的获得感、冰上丝绸之路等讨论较多。以民众获得感为例,大数据监测分析显示,国内舆论认为“一带一路”在海淘、旅游、物流、教育、美食、文化、支付、通信等各领域为老百姓带来了更多的获得感(见图1-4)。

图1-3 2013~2018年国内舆论热议的“一带一路”相关话题变化情况

图1-4 2018年“一带一路”民众获得感排行榜

二 “一带一路”互联互通合作再上新台阶

从总体看,“一带一路”合作水平稳步提升。国家信息中心“一带一路”国别合作度指数[2]测评结果显示,2018年“一带一路”国别合作度平均得分为47.12分(见图1-5),较2016年上升3.57分。2016~2018年,俄罗斯蝉联榜首,哈萨克斯坦、巴基斯坦两国持续位列前五。

图1-5 2016~2018年“一带一路”国别合作度总体得分情况

从“五通”发展看,民心相通和政策沟通方面成效显著,资金融通和设施联通有待加强。“一带一路”国别合作度指数测评显示,民心相通度、政策沟通度得分较高,且国家间差距最小(见图1-6),反映我国与“一带一路”国家在民心相通和政策沟通方面成效显著;设施联通度的平均分相对较低,联通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资金融通度的离散系数[3]最大,我国与“一带一路”各国在金融合作方面国家间差距较大。

图1-6 各区域“五通”得分的离散系数

从区域看,亚洲大洋洲、中亚地区国家与我国“一带一路”合作最为紧密,平均分相对较高(见图1-7),分别为64.48分、56.09分,且在“资金融通度”“政策沟通度”方面优势明显;东欧国家间与我国的国别合作水平差距最为明显,极差为70.06分[4];我国与南亚国家各方面合作水平较为均衡,仅次于亚洲大洋洲及中亚国家,我国与西亚国家在资金融通、贸易畅通方面的合作水平表现亮眼。

图1-7 各区域国家间“一带一路”国别合作度水平差距情况

三 “一带一路”助推国内区域开放新格局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我国各省区市紧紧抓住重要机遇,纷纷出台措施,加强区域发展战略联动协调,深度对接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格局正悄然形成。

第一,各地参与“一带一路”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显著提升,参与效果初步显现。国家信息中心“一带一路”省市参与度指数[5]测评结果显示:“一带一路”省市参与度指数平均分为61.39分(见图1-8),首次突破60分,近三年呈逐年上升趋势,较2016年提升1.79分,各地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成效进一步显现。其中2018年,广东、山东、上海、浙江、江苏分列“一带一路”省市参与度前五。广东连续三年蝉联榜首,山东排名逐年提升,从2016年的第7名提升至2017年的第5名,再到2018年的第2名,提升幅度明显。四川、湖北首次进入前十。

图1-8 2016~2018年“一带一路”省市参与度平均得分

各地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相关配套政策逐渐完善。各地在其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着重介绍了本省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进展及未来工作重点,尤以甘肃、浙江、山东、河南、江苏较为详尽。此外,31个省区市均还结合自身发展出台了本地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相关政策,主要集中于自由贸易区、跨境电子商务、旅游等领域,其中,黑龙江、广东、陕西、浙江、河南、新疆、湖南出台政策数量较多。93.55%(29个)的省区市与国外相关机构签署了“一带一路”多领域合作协议,不断拓展与“一带一路”国家的合作广度和深度,积极深度参与国家“一带一路”建设。

第二,“一带一路”引领东中西部协同发展的重要性正在显现。在东部沿海地区继续保持对“一带一路”国家合作优势的同时,西部地区的对外合作水平也在不断提升。在对外贸易投资方面,东部地区是与“一带一路”国家经贸合作的主要地区,其中东部地区与“一带一路”国家贸易额最多,占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总额的比重达79.80%,而西部地区与“一带一路”国家贸易额占本地区外贸总额的比重最高(见图1-9),与2016年相比,70.97%的省区市对“一带一路”贸易额有所增长,其中增速最快的省区市分别是新疆、河北、四川,增幅均在60%以上。而且西部省区市的投资水平和能力也在不断提升,2014年以来西部地区的对外投资增速不断提高(见图1-10)。

图1-9 五年来各区域与“一带一路”国家贸易额及占本区域外贸总额的比重变化

资料来源:海关总署。

图1-10 2012~2016年各区域对外投资增速比较

资料来源:《2016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

铁港、空港等多式联运发展及中欧班列的开行打通了陆海联运、东西双向的物流通道。截至2018年4月,中欧班列途经数量排名前十的省区市中,中西部占据一半以上(见图1-11)。中西部地区正在逐步走向开放前沿,中欧班列逐渐形成助推中部和西部地区对外贸易发展的新动力。

图1-11 四大区域中欧班列途经省区市数量占比

四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面临新挑战

当前,国际和地区形势复杂多变,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世界各国围绕利益、规则的地缘博弈日益激烈,“一带一路”所处的外部地缘环境和舆论环境多变,随着“一带一路”项目的密集落地,新问题、新挑战也不断凸显。

第一,国际形势复杂多变,“一带一路”建设外部环境充满变数。一是中国周边地区形势正发生复杂深刻变化。美国对中国定位发生变化,由“不太令人满意的合作伙伴”转变为“主要竞争者”,计划与日本、印度、澳大利亚联手推动“印太战略”;印度、日本联合推出“亚非增长走廊”(又称“自由走廊”);2018年12月30日,横跨亚太11个经济体的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正式生效,2019年1月19日召开第一次扩容讨论会,“一带一路”建设的周边环境更富竞争性。二是全球贸易保护主义风向日益严重。2018年3月以来,中美经贸摩擦对全球经济产生的负面影响开始显现,全球贸易保护主义逐渐升温加码,可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形成外溢效应,2018年以来,印度、菲律宾、摩洛哥、埃及、土耳其、印度尼西亚、泰国、巴基斯坦等国家对中国出口产品发起新贸易救济调查。在对外投资方面,2018年以来,美国、欧盟、英国、德国、澳大利亚、法国、匈牙利等国家逐渐加强对外国投资并购的审查力度,中资走向海外面临越来越多的阻碍。

第二,沿线国家整体投资环境有待健全,增加项目建设不确定性。一是政权更迭频繁面临较高政治风险。一方面,“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多为发展中国家,部分沿线国家政治制度尚不健全,随着政权在不同政党间更迭,其政策缺乏连续性,不同党派对外资持有不同的政策观点,部分中资项目面临新政权的重新审查的程序,其中涉及的土地征用、自然资源开发等重大项目更容易成为新政权否决的对象;另一方面,不同政治势力间诉求矛盾得不到调和,影响项目落地及建设。部分“一带一路”国家的地方管理属于中央和地方分权的模式,如中央与地方关于项目利益分配的问题没有得到妥善处理,项目可能遭遇阻碍。二是政府治理能力低和市场营商环境差成为多数国家的短板。“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多为发展中国家,市场经济制度和私营部门发展状况还不完善。根据世界银行发布的《营商环境报告》,大多数国家的营商环境便利化程度较低,在企业运营不善、面临破产重组的时候缺乏相应法律机制的保障。另外,许多国家地理环境复杂、基础设施比较落后、标准不一,各国各阶层参与动机迥异、兼顾各方利益较为困难、地缘政治关系复杂、缺乏政治互信与向心力等,导致中资在沿线国家投资及承建的基建项目进展缓慢、成本高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