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中国工匠培育模式思考

(一)中国工匠培育模式的三大转型

传统工匠的教授模式已经远远不能解决中国工匠的培育问题。无论是在知识体系结构还是人才培养产出量上,都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发展对中国工匠的需求。但是,我们也应看到,传统工匠的培育模式(再次主要针对民间工匠而言)有其特有的优势。因此,中国工匠的培育模式应在传统的基础上去糟粕、取精华,实现华丽转身和现代转型。

1.传统师徒父子制到现代学徒制

传统工匠培育模式主要为“父子相传”“师徒相授”。这种培养模式使人才输出有限,且以经验教学为主,输出工匠的理论水平较低,一方面不利于技艺的革新,另一方面也不利于技艺的文本化、理论化。而现代学徒制一方面规避了传统师徒父子相传教育模式的缺点,发扬了其优点,更有其自身的优势。现代学徒制主要是由院校和企业联合培养学员的一种双轨教学制。首先,在教育的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能力的双向培养,使输出工匠理论与实践能力兼备;其次,学员有自主选择专业方向的自由,更易激发学员对所选专业的热情;最后,不同学员之间、不同老师与学员之间,多以双向交流的方式进行,更利于培养学员的兴趣和个性。此外,现代学徒制还保有传统师徒父子相传制的天然优势,如身体力行的教学,如琢如磨精神的培养等。

2.传统封闭保密性到现代开放性

传统工匠无法更替职业,其职业世代相传,“工之子恒为工”(《国语·齐语》),“工匠之子,莫不继事”(《荀子·儒效》),“工商皆为家传其业以求利”(《唐六典》)。职业的传承性相应地带来了培育模式的封闭性、保密性。古代工匠技艺基本是传男不传女,如特殊情况下女儿习得技艺,为守住独家技艺,让女儿终身不嫁的故事也屡见不鲜。这种根深蒂固的保守性,尽管使部分技艺经过代代相传后炉火纯青,但因为保密性使许多独门绝活鲜有外人知道,最终导致失传的也颇多。因此,现代开放型工匠培养模式是必然之路。这种开放性将有利于行业与行业,行业内部之间的交流学习;有利于拓展学员开阔的视野和培养多元的兴趣。

3.传统经验传授到现代理论结合实践教学

经验教育主要是针对传统工匠的教育问题无法开设学校等教育机构进行教授的现实状况而言,古代官府甚至明文规定民间不得设私学教授工事。而传统工匠群体基本都是未能接受文化教育的文盲或半文盲群体,其理论知识有限,自身的技艺学习则主要靠跟着师傅或父兄“学经验”,日积月累,年复一年,经验够了,其技艺也慢慢成熟;而师傅父兄传授给学习者的也是自身多年的经验,这种双向的经验传授和经验接受,尽管使工匠的动手实践能力极强,但也导致了学习过程的缓慢,以及理论创新和技术创新问题的延迟。古代工匠多对所从事的劳作“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经验告诉他这么做,物品会更坚实;可经验没有告诉他为什么这样做,物品会更坚实。因此,提高工匠学习的理论水平,有利于工匠在劳作过程中刨根究底,从关注“怎么做”到探讨“为什么”这么做,最终促进技艺的发展后革新。而当今社会所培养的学生,普遍理论水平较高,而动手能力却较弱,即便是有再好的理论指导也无法作用于实践活动,理论与实践的失衡是古今教育问题的共病,只是侧重不同而已。

由此观之,中国工匠的培育问题必须重视理论与实践教育的结合。

(二)中国工匠培育问题的三个维度

中国工匠的培育问题需多方通力合作才能更好解决。针对当今社会现状而言,我们需要“政”“产”“学研”的有机合作,培养出理论水平高、实践能力强、工作觉悟高、从业态度好等综合优秀的中国工匠,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源源不断地输出高质量人才。

1.政府维度

就政府维度而言,首先,应加强“工匠”宣传教育工作,以为“工匠”正名,社会上素有贬低体力劳动者的情况,政府应加强工匠精神与工匠力量、工匠榜样等方面的宣传,扭转“工匠”社会地位低、不受重视的社会观念;其次,应加强政策扶持力度,对部分高难度工种的培养给予更多的支持与鼓励;最后,出台相关政策法规,为工匠群体营造良好的生存竞争环境。

2.产业维度

就产业维度而言,尤其是企业一定要重视职工职业技能和理论水平的双重培养。社会是“第二大学”,企业则是这个大学的最重要的教育资源之一。企业应充分重视职工职业素养、技能、工作态度等各方面的培养,为员工提供不断的学习机会。企业内部设置奖励创新机制,激励职工在完成工作的基础上,还应有钻研创新的精神。

3.学研维度

就学研维度而言,院校机构积极寻求与企业的合作,将学生的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结合,在实践中巩固理论水平;院校还应该严格区分研究型人才的培养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式,以培养多元化、与学员自身素养和诉求相适应的复合型人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