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语单音词的语素化研究
- 陈练军
- 1296字
- 2020-08-29 04:23:06
绪论
1 研究的问题和研究意义
词汇具有时代性,不同的时代语言的词汇系统可能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双音词为主,这已成为汉语学界的共识。然而,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之间并不存在截然的界限,而是有着紧密的历史传承关系。从词汇变化的角度看,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大量曾经活跃于古代汉语的单音词在现代汉语中不能独立成词,只能以构词语素的身份出现在复合词中,如壁、志、羽、谊、示、秉、持、鸣、危、奇、固、伟等;另一方面,现代汉语具有显著的双音化特征,同一概念在古代汉语中曾用单音节词来表征,现代汉语中则多用双音词来表征,构成双音词的语素大多是从古代汉语中传承下来的,如壁>墙壁、责>责任、畏>畏惧、奔>奔跑、陋>简陋、宏>宏伟、斧>斧头等。这些传承语素在现代汉语中仍然很重要,对新词新义的产生和发展、语言文化的传承等具有重要意义。那么,由古代汉语中的单音词演变为现代汉语中的构词语素,演变的类型有哪些?发生了演变的单音词在词法、句法、语义和语用等方面出现了什么样的变化?演变的动因是什么?这一变化有何特点?这都是亟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概括起来,本项研究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意义。
首先,有助于认识现代汉语词汇系统的共时状态及其历史来源。词汇系统是动态发展的,有新词的产生,也有旧词的消亡,自古传承至今的词可能在形、音、义等方面发生了变化。从单音词演变为构词语素,是大量古汉语单音词的最终归宿。这一变化既涉及语言范畴的改变,也涉及语义内容的传承与变异,对汉语构词法的发展直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揭示这一发展过程,有助于深入认识汉语词汇系统的历史演变。
其次,可以拓展常用词研究的领域。当前的常用词研究比较重视源流的考辨,在全面描写语言事实的基础上,努力探寻词汇演变的规律。目前的研究虽然已经注意到历时和共时的结合,但历时的考察往往在追溯到新旧成分更替完成的阶段就止步,至于被替换的成分何去何从通常关注得不多。大致说来,这些被替换的成分在历史演变中的命运是不同的:(ⅰ)有些旧成分被替换之后就从词汇系统中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新的表达形式,如《广雅》:“摐,撞也。”现代汉语中“摐”已消亡,不再使用,相关概念可用“撞”来表达;(ⅱ)有些被替换的旧成分虽然没有从词汇系统中消失,仍然可以单用,但使用范围受限,只能在特定的语境中出现,如校、趋、佳、宜等,[1]也有的仅在方言中使用,秋谷裕幸(2015)称之为“旧词的降级保存”;(ⅲ)有些被替换成分在现代汉语中虽然不能单用,但可以作为构词语素出现在复音词中,如足、目、启、释、甘等;(ⅳ)有些成分被替换之后,二者的语用功能发生分化,分别适用于不同的语境,如“佳”和“好”,“效果不佳”比较书面语化,“效果不好”更加口语化。我们主要关注的是第三种情况,拟对相关问题做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最后,可以解决汉语教学和语言文字应用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无论是本族语的教学,还是对外汉语教学,词汇教学一直是个重点和难点。揭示汉语构词语素与复合词之间的古今联系,可有效提高学习汉语词汇的效率,减轻学习者识读、记忆汉语字词的负担,还能为中文信息处理、古今汉语词典编纂等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