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庄周事略及学术渊源

关于庄周的生平事迹,《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载于老子之后,全文为:

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訾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2]

庄子的著作,《汉书·艺文志·诸子略》道家类载:“《庄子》五十二篇。”班固自注:“名周,宋人。”[3]今《庄子》残存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晋司马彪注本是《庄子》最早的注本,此后,有郭象《庄子注》三十卷、唐代成玄英《庄子疏》,清代郭庆藩依据郭注成疏作《庄子集释》,是较为流行的版本。

根据《史记》所载梁惠王、齐宣王、楚威王之事,庄子似与孟子处于同时代,但二人在《庄子》与《孟子》之中均未提及对方。对于此事,章太炎认为:“道家的庄子以时代论,比荀子早些,和孟子同时,终没曾见过一面。庄子是宋人,宋和梁接近。惠子又为梁相,孟子在梁颇久,本有会面的机会,但孟子本性不欢喜和人家往来,彼此学问又不同,就不会见了。”[4]冯友兰对此也有自己的观点:“据《史记》所说,庄子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似亦与孟子同时。……孟子与庄子同时,然二人似均未相辩驳,似甚可疑。然庄子之学为杨朱之学之更进步者,则自孟子之观点言之,庄子亦杨朱之徒耳。庄子视孟子,亦一孔子之徒。孟子之‘距杨、墨’,乃笼统‘距’之;庄子之‘剽剥儒墨’,亦笼统‘剽剥’之。故孟子但举杨朱,庄子但举孔子。孟子、庄子二人,必各不相知也。”[5]章太炎与冯友兰从不同的视角阐述了庄子与孟子未曾相见的原因,限于资料的缺失,二人只是做了理论上的推测,并未深究其根本。关于这一问题,有待学术界进一步讨论研究。

庄子的学术,当是源于春秋时代的王官之学。王官之学的核心要旨是六艺之学,而诸子之学皆是六艺之学的分支流派,此即班固所云:“皆起于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6]至于庄子所属的道家,班固谓:“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7]道家是先秦时代的显学,而庄子一派又是道家的显学,故庄子之学渊源于六艺之术。庄子对于儒家学说常讥讽诋毁,由此可反证庄子于儒家理论必然相当熟悉,得儒学之精髓要义而知其弊端所在,这一点恰与墨子有相似之处。

庄子精通儒者之学,盖所闻于卜子夏之儒学。韩愈《送王秀才序》云:“盖子夏之学,其后有田子方;子方之后,流而为庄周,故周之书,喜称子方之为人。”[8]近人刘异《孟子春秋说微》采用韩愈之说,云:“庄生学本子夏。《史记·儒林传》‘田子方受业于子夏’,韩愈《送王秀才序》‘子夏之后有田子方,子方之后流而为庄周’。阎若璩《困学纪闻注》‘子方侍坐魏文侯,自称其师东郭顺子为真人为天人,正庄周所宗尚者。’由此类推,则庄子《春秋》之说,亦必有所本。”[9]《史记·魏世家》载:“文侯受子夏经艺,客段干木……是以东得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此三人者,君皆师之。”[10]又《史记·儒林列传》载:“如田子方、段干木、吴起、禽滑釐之属,皆受业于子夏之伦,为王者师。”[11]据此,田子方为庄周之师,而田子方、魏文侯等人皆是出于子夏之后学。章学诚《文史通义·经解上》对此曾有论断:“庄子曰:‘孔子言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又曰:‘翻十二经,以见老子。’荀庄皆出子夏门人,而所言如是。”[12]《庄子》一书多次称道六经,解读儒家经义能够得其要旨,故章氏断定庄子之学源出于子夏。

庄子之学作为战国中期道家学派的显学,其学以老子思想为宗。《史记》载庄子事迹在老子之后,说庄子“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对于儒学之态度,二者一致。“老子传”谓“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庄子传”曰“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訾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对儒学均持讥讽批评的态度。《庄子·天下》篇叙述关尹老聃之学,对老子之学极为赞叹,“关尹老聃乎!古之博大真人哉!”成玄英《庄子疏》云:“关尹老子,古之大圣,穷微极妙,冥真合道;教则浩荡而弘博,理则广大而深玄,庄子庶几,故有斯叹也。”[13]庄子的虚静无为思想皆是出自老子思想,胡适谓:“庄子的学说,只是一个‘出世主义’。他虽与世俗处,却‘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上与造物者游,而下与外生死无终结者为友’。中国古代的出世派哲学至庄子始完全成立。”[14]对于老子的思想,庄子并没有完全接受,郭沫若在《十批判书》中认为“在庄子或其后学自然是以关尹、老聃为合乎他们所理想的人格了。然而从庄子的思想上看来,他只采取了关尹、老聃清静无为的一面,而把他们的关于权变的主张扬弃了”。[15]冯友兰也有相同的见解:“吾人可见《老》学犹注意于先后,雌雄、荣辱、虚实等分别。知‘坚则毁’、‘锐则挫’,而注意于求不毁不挫之术。庄学则‘外死生,无终始’。《老》学所注意之事,实庄学所认为不值注意者也。”[16]庄周之学是对老子之学的扬弃,近代学者已然辩驳明白,兹不再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