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一 本书的研究对象

本书的研究对象,是有清一代(1644~1911)以田园为题材的诗歌,本书称之为“田园诗”。这里所说的“田园题材”,包括田园的生产、生活、风光以及乡人的思想感情、精神面貌等等,涵盖田园的方方面面。

《诗经》作品中,田园题材频见,如《豳风·七月》等《风》诗即属此类。汉乐府诗歌中的《陌上桑》等,也是描写田园题材的。东晋时期,陶渊明堪称田园诗创作的集大成者。在其作品中,朴实的民风人情、充满自然之趣的景色、恬淡安谧的生活,构成一个宁静和谐的空间,与喧嚣恶俗的官场,形成鲜明的对比。盛唐以后,许多诗人在陶渊明影响下,竞相创作田园诗,消解“仕与隐”造成的某些情结。中唐以下,白居易等人的田园诗中,较多的反映乡间的民生疾苦,寄予了对乡间百姓的深刻同情,由“田园乐”转向了“田家苦”,体现他们“新乐府”运动之旨,与陶渊明的田园诗有所不同。宋代诗人范成大,以写作田园诗著称诗坛。他的《四时田园杂兴》等,既描写“田园乐”,也描写“田家乐”及“田家苦”,是对前人此类题材诗歌的继承与融合。其《腊月村田乐府》七古组诗,则是写乡间民俗,虽然也是“田家乐”,但由此开出写乡间民俗一路的田园诗。由于这些诗人的田园诗千百年来得到人们高度的推崇和大力的研究,因此,人们对“田园诗”就有了比较固定的认识,即局限于陶渊明等这些诗人所作的此类题材或内容者,才是典型意义的田园诗。《中国文学大辞典》“田园诗”条云:“诗体名。指以歌咏田园生活为主的诗歌。立意闲适恬淡,格调清新安谧,是其主要特点。诗人歌咏田园生活,各有用意。或寄不与污浊的高洁操守,或寓超凡脱俗的逸雅情致,或借以表达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关切,其间亦有消极避世的成分。并且,有时上述数者交杂一处,如东晋著名诗人陶潜的一些作品。”[1]很明显,这样的概念,是无法覆盖以乡村为题材的所有诗歌的。例如,在宋代,梅尧臣《和孙端叟蚕具十五首》和苏轼《秧马歌》。分别是写蚕具、农具的诗,就不是“田园诗”能够覆盖的。

清代以田园为题材的诗歌作品里,自然也有传统意义上的“田园诗”。但是,这仅仅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而更多的,则是传统意义上的“田园诗”所不能包括的。当然,“田园诗”应该是发展变化的,其内容也是如此。本书将以田园为题材的所有诗歌,称之为“田园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