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儒学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式

儒学“德育”的范式问题,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书通过对儒学的德育范式进行一些梳理和讨论,希望把儒学德育范式的本质清晰地呈现出来,以澄清人们对它的不必要的误解,最终希望这一研究可以为今天的德育实践提供思想资源或理论借鉴。

所谓德育范式,主要是指在德育思维方式指引下,由德育过程、德育内容、德育方式等诸因素共同构成的德育发展模式。受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德育范式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从德育思维方式层面看,由于人伦秩序的规约,“重外在规范、轻自由创新”成为从传统到当代我国德育范式思维方式的基本特征。我国教育(主要是道德教育)历来重视“人伦”体系规范下的伦理道德,孟子曾把“明人伦”作为教育的宗旨,认为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要阐明和教导学生明确并遵守五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如此一来,与西方的自由“人文”不同,中国德育范式在源头就秉承了“人伦”秩序规范下的教育理念及思维方式,儒学培养的所谓君子就是在人伦秩序规约下的人,人的自由能量无法正常发挥,独立、创造几乎不可能。这也是中国传统社会长期处于超稳定状态的重要原因之一。从这个角度分析,就不难理解中国古代统治者推行“以德统智”教育原则的本意。而这种本意却长期束缚了我国德育范式的主体理念及自由、创新等思维方式。

其二,受德育思维方式影响,德育过程主要被视为灌输人伦思想及其规范,塑造“君子”人格的过程。可以看出,这种对德育过程的理解具有典型的“外铄”型特征,强调德育过程是一种以外在德行规范或政治目的去塑造德育对象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德育对象的价值追求、原有价值体系及道德成长的正当需要等方面被外在强制过程淹没,易形成德育对象的“奴性道德”或“听话道德”,当前我国中小学甚至高校课堂上普遍存在的“听话道德”现象即为明证。

其三,与德育过程观相似,我国古代德育内容(即教育的主要内容)的选择往往局限于“三纲五常”“四书五经”等。即使到了近代,洋务运动的改革也主要强调“中学为体”,强调以传统人伦规范作为中华文化及道德教育之根,近代道德教育的内容并无多大改变。所以,从传统影响的角度来看,中国德育范式的性格源头就规定了德育内容的人伦规范性,抽象的压制性的道德规范较多,而生动活泼、贴近德育对象生活实际的内容较少。

另外,从德育方式层面看,由于德育理念及思维方式、德育过程观、德育内容观的制约,自上而下的灌输就成为进行道德教育的主要方式。外铄型德育过程观更为这种德育方式提供了合理性。推而论之,德育方式只不过是德育范式的外显形式,灌输的德育方式只是我国传统德育范式灌输性、规训性的外在表现。正如库恩所言,德育范式是“信念、价值”与“方法、问题和标准”的统合体。